-
1 # 曉風殘月一月一輪迴
-
2 # 潤澤花園
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外面玩沙子,後來又來了一對龍鳳胎姐弟倆,他倆比我家寶寶大1歲。在玩的過程中寶寶把那個哥哥正玩著的桶拿了過來,我害怕那個小朋友因此會嚎啕大哭。本能的說:“那是哥哥的,你玩你的,還給哥哥”可孩子似乎聽不懂仍自顧自拿著玩,但是我錯了,那個小朋友非但沒哭,而且心平氣和的自己又另外拿了一個。期間姐弟倆也有互拿玩具的時候,一旁的媽媽會說那是弟弟玩的,給弟弟吧。
我覺得孩子被搶玩具會有兩種表現,要麼嚎啕大哭,要麼坦然接受。如果被搶了卻沒吭聲反而告訴媽媽我來玩別的吧,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1.孩子已經建立了物權意識,她知道這個玩具不是我的,是公共的,所以不予爭搶。
2.孩子壓根就不是特別喜歡那個玩具,所以被搶了也就無所謂,再玩玩別的也挺好。
3.如果搶玩具的是個比較小的孩子,孩子就體現出來他作為大哥哥或大姐姐的溫柔大度,米小我讓著你吧,不和你計較了。
4.最後一個原因是孩子本身比較內向,社交能力比較弱,屬於不爭不搶型,能少一事則少一事的型別。
再說說搶玩具的孩子要麼他就是太小沒有物權意識,認為啥都是他的。要麼就是雖然年齡大點了卻不具備現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想玩就搶從不考慮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去考慮對方感受這回事。
我感覺你的孩子應該屬於溫和大度型的,如果孩子並沒有特別想要那個玩具的意思,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非得讓孩子去要回來那個玩具,否則也會弄巧成拙;假如孩子真的喜歡玩那個玩具,並且按照先來後到的規律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來自己的法,“玩具我玩玩了可以再跟你玩!”
尊重孩子的想法,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對於內向的孩子就多多鼓勵他融入集體。
-
3 # 羽媽幸福成長記
寶寶在公共場合一起玩公共玩具,被搶沒有跟對方辯解,跟媽媽說我們來玩別的吧。其實我覺得孩子做到這樣已經很好了。孩子自己沒有焦慮,沒有苦惱,家長也不必糾結。孩子自己感知到的情緒是最真實的,只要愉快沒什麼不可以的。雖說我們會說希望孩子據理力爭,可是得到的結果也不一定是滿意的,那樣不如就現狀也挺好的。
相信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己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會處理的更好。孩子在生活中慢慢成長,家長不用多幹預。
-
4 # 瑞寶果果媽
哇哦!從寶寶的表現可以看出媽媽平時對寶寶教育的用心。這是一個情商何其高的孩子啊,用自己的退讓及不爭不搶的方式化解了一場有可能發生的矛盾。
被搶玩具沒有爭辯,而是選擇其他玩具,顯出了孩子的大度及包容,這是如今社會很少有孩子做到的哦!真心羨慕寶媽,這樣的孩子來一打。
-
5 # jason媽咪有辦法
我倒是很讚賞你家寶貝的行為,他沒有哭鬧,也沒有辯解。而是能心平氣和的和你說,媽媽,我們來玩別的吧。一方面他很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一方面他能迅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父母不必過多幹擾很多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會教孩子一些不吃虧的方法,其實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的孩子性格溫和,大度,別的孩子會更喜歡和他玩,朋友會更多。
有的孩子性格霸道,不讓人,即使是其他孩子的父母看在眼裡,也會讓孩子不要過多的和他交往。所謂“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就是因為孟母怕孟子和身邊的孩子學壞,選擇了多次搬遷。
所以說,在孩子 的世界裡,有時候並不覺得這些事情是什麼大事,父母又何必太糾結呢。
父母不要用大人的觀點來想象孩子情緒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作為父母的心有不甘,覺得自己的孩子吃虧了,或者被欺負了。但是孩子和孩子之間也是有自己的小世界的。
比如jason有朋友比他大兩歲,屬於活潑外向型,會玩各種遊戲(不是電腦遊戲),也會玩出花樣來,jason很喜歡他,有時候他也很霸道,大人看來是欺負,實際上jason並不覺得是欺負,這種時候我並不干預他。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因為我們不可能所有時間一直跟著孩子,不可能替他處理所有的糾紛與麻煩。
在孩子成長過長中,我們做父母的干預的過多,未必就會水到渠成,只是在關鍵時刻給予因勢利導,更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
-
6 # 克里斯兔
也沒什麼不好的。我們從小就是這樣,自己的東西,任何人都拿不走。不是自己的,包括公用的或者別人的,他都不會搶。說明很有物權意識,沒什麼不對。
-
7 # 想豬豬的媽咪
寶寶1歲2個月,男。帶他去推拿,他拿了一個推拿店的塑膠巴掌在玩。旁邊有個小女孩目測5.6歲的樣子就過來搶那個玩具。我兒子不給,她媽媽叫她不要和弟弟搶玩具,讓弟弟玩。她就生氣的走了,還一直哭。我跟兒子說你是男孩子是小小紳士,姐姐是女孩子,你能讓她玩嗎?我們可以玩別的。兒子聽了就把玩具放下了。玩別的玩具去了。過了好久,那個小女孩沒玩了才拿起來玩。希望他長大也這樣,無關緊要,不涉及原則的事讓讓別人也無所謂。
-
8 # 咘咘島
文章全文如下: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位美國媽媽Alanya Kolberg當時和兒子Carson正在公園散步,突然有至少6位其他小朋友圍了過來,要求Carson分享他手中的玩具,Carson一下就懵逼了,他緊緊地把玩具抱在胸前,然後緊張地看著媽媽。
這個時候,媽媽Alanya Kolberg告訴Carson:“如果你不想分享,你只需要和他們說‘不’,其他的什麼都不用說了。”
其他小朋友被拒絕後,就跑去找Alanya Kolberg告狀,說Carson不願意和他們分享玩具。Alanya Kolberg告訴這些孩子:“Carson沒有義務和你們分享。他剛已經說‘不’了,當他想要分享的時候會和你們分享的。”
Alanya Kolberg這樣的做法讓她遭到了很多周邊人的閒言閒語。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所以Alanya Kolberg把她對孩子是否應該分享玩具的看法寫到Facebook上。
她在文中寫道:
我當時遭到了很多家長的鄙視,但我一點都不後悔。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一個成年人,在公園裡吃三明治,我會被任何一個陌生人要求分享我的三明治嗎?當然不會!
任何一個有教養的陌生人,都不會直接伸手過來搶你的三明治,更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表現出不高興。
所以,那些鄙視我,說我和我兒子不禮貌的人,請你們想想到底是誰不禮貌?是那個不情願把自己的玩具給幾個素不相識的孩子,還是那些明知道主人不舒服依然強求別人和他分享的孩子們?
我的目的教育我的孩子如何像大人一樣處事。我知道有些成年人從來都沒有學會分享,但我知道更多的成年人,一直沒有學會拒絕,害怕說“不”,沒有底線,不會照顧自己。在別人的各種要求中,把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而我,就是這樣的人。
很多父母都可能遇到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搶玩具的情況,大人常常礙於情面,總是會委屈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分享“玩具”。
玩具之於孩子,猶如手機電腦之於大人,沒有人願意將心愛之物拱手讓人。令孩子更委屈的是,有時還會大人們被貼上小氣、不懂事的標籤。
只要稍微換位思考就知道,我們的手機、汽車同樣是不願意拿出來和別人分享的,那麼,憑什麼強行要求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別人又憑什麼要求我無條件分享給他?
在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強行將玩具分享,對於孩子來說,失去的不僅僅是玩具,還有對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
分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建立物權意識。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愛心的,並且能夠在和小朋友們遊戲時懂得分享。那是因為分享的本質是將一份的快樂變成兩份,分享應該伴隨的是溫暖和愉悅,如果分享對孩子來說本身不快樂,他又怎麼能把快樂分享出去?
我們鼓勵分享,但要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還要經過孩子的同意。當你的孩子拒絕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自私——他的年齡決定了他的行為。
孩子小的時候,有一段特殊時期被稱為“物權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構建的重要時期,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開始意識到哪些東西是自己的,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所以,孩子通常會把自己玩具護得緊緊地,拒絕與人分享。
對於不肯和人分享東西的孩子,如果他是兩歲或者更小的話,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孩子透過模仿他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來學會分享,因而他們會注意你的行為,會以你為榜樣。所以如果你能夠做到分享,他們遲早也會這樣做。你應該多陪孩子一起玩,多讓孩子和你分享玩具、碗中的食物或者任何適合他探索的東西,讓他習慣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三歲,而你又不想看他當眾吵鬧的話,不妨讓孩子在朋友到來之前把部分最喜歡的玩具收起來,並告訴他這些玩具可以不和小朋友分享。同時讓孩子知道,那些留在外面的玩具是提供給所有孩子一起玩的。
另一種辦法是允許你的孩子在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之前先獨佔一會兒。如果孩子是在沒有獨佔玩具之前就被要求和人分享的話,可能會導致他對分享產生抵制情緒。但如果他有機會先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可能更願意輪流玩。只要我們不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做出犧牲,就會幫助他們梳理正確的分享觀念,並逐漸養成輪流分享的好習慣。
你還可以教會孩子一些恰當的分享用語。比如:
“我能玩一會兒嗎?”
“等你用完了,我可以用嗎?”
“你想試試嘛?”
“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永遠不要因為孩子不肯分享而懲罰他,也不要把這當成一個很嚴重的毛病。不要讓教會孩子分享的過程變成一場你們之間的較量。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你可以介入並替他說話,這是在展示你對他的理解,同時也是在向孩子示範正確的處理方式。
假設你的孩子把他的玩具丟在地上,但看到有其他孩子拾起的時候又馬上跑過來搶走,你可以這樣對那個孩子說:“他搶走了你的玩具,我替他向你道歉。但是他也很想玩,你願不願意等他用完了再給你?”然後對你的孩子說:“寶貝,下次當你想要某個玩具的時候,一定要讓媽媽來幫你拿,媽媽一定會幫你的,搶別人手裡的東西是不對的。”
孩子們喜歡獲得理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開始信任你的話,並模仿你關係和分享的做法。
最後,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以為被分享人帶來快樂,也可以讓分享人感到快樂。讓孩子在分享的過程找到快樂,他們自然會愛上分享並樂於分享。
-
9 # 娃兒伴
感覺你家孩子簡直是天使寶貝啊!
今天在遊樂場,我孩子正好被別人搶了玩具,而且是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他一直在號啕大哭,工作人員給她一個相同的玩具她也不要,大哭說:我就要原來那個。
其實我分析下來,他也不是多需要那個玩具,只是她被人搶了不開心罷了。
而你家孩子可能是不那麼在乎那個玩具,同時感覺到沒有了也無所謂,比較淡然吧。
至於最後,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我給了她臺階下:你滿場轉悠拿著那個玩具,是準備幹嘛呢?
她說:我本來想送給那個小妹妹的,她搶我的我就不送給她了。
順便我教育她,得多吃飯長力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東西啊!
-
10 # 使用者173448462
剛剛遇到一個問題。
二歲多寶寶在充氣城堡裡面玩,剛剛進去就被比他大一點的小孩一路追打。
我在外面制止,他不停。他爸在旁邊玩手機也不理財。我窩火得不行。但又不知道該什麼辦。
-
11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如果是我做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問我的寶寶,他是因為什麼原因,沒有跟對方辯解而選擇其他玩具的。我會告訴他,他選擇把玩具讓給過來搶它的小夥伴,我會尊重他的選擇,但同樣,如果他不願意,我也會支援他贊同他的。
我覺得當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時,有可能害怕對方太強大,也有可能是不願意同對方爭執。不論是哪種原因,我都應該尊重他的態度,因為都太正常了,我認為我需要做的,是讓他可以放心對別人說不,因為媽媽支援他,而不是強迫他必須跟別人分享,讓著別人,或者必須搶回來,因為我覺得這兩種,其實都是我們父母強加給他的,可能都是壓力。
-
12 # 淅錡寶貝成長季
如果從大人的思維來看,孩子先拿到的東西,按理就是該孩子先玩,別的孩子搶掉了,別的孩子就是不對,憑什麼自己家的孩子要被欺負呢?然後講一堆道理,弄得最後兩個孩子都沒心情玩,你說這樣的結果值得的嗎?反而換一個玩具,可能沒以前那個好玩,但是也是一樣快樂的玩,比起爭吵講道理,這樣的收益更大。或者你的孩子,那個時候也許對那個玩具沒什麼興趣,就算別人不搶,也打算換,別人搶了,也就不是多大的事情了。所以孩子是高興的,就不要太計較。孩子不高心,可以跟孩子解釋。
我現在去遊樂場,外出,只要孩子安全沒收到威脅,小的事情,基本不理論,哪有那麼多的事情,值得去浪費時間理論呢?
-
13 # 茵你而淳在
我覺得很多時候,寶貝的行為習慣折射的是家庭教育。父母的行為習慣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寶寶在公共場合一起玩公共玩具,被搶沒有跟對方辯解,說明平時父母經常強調孩子不要與別人爭東西,或是以“孔融讓梨”的方式大方地讓給別人。而這樣的教育方式長久以來被很多中國父母所認同被實踐著。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孩子其實是不想讓的。本來這玩具就是公共玩具,別人用搶的方式來爭奪,本身就是錯的,還要讓給他,不與他爭辯。這很多父母的眼裡,會覺得孩子很懂事,很大氣,會禮讓。殊不知,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必定比較沒有自信,內向,軟弱。
父母正確的做法是,詢問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對於對方這種搶奪行為孩子是怎麼看的,引導孩子把心中的不滿說出來。也不一定要讓孩子去爭奪回來,而是應該和孩子討論再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做。比如,對無理要求要學會拒絕,或是和對方達成約定,規定各自佔用玩具的時間。如果對方不願意,野蠻搶奪,可以向管理人員提出申訴,或是找自己的父母幫忙解決。
-
14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孩子之間相互交往不可能完全避免衝突,能夠坦然面對夥伴衝突,是孩子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能夠妥善處理和巧妙應對夥伴之間的衝突,透露著孩子智商和情商的水平,預示著孩子有機會成為真正的社交高手。
評析孩子之間爭搶玩具的表現,無論是搶贏了還是被搶了,結果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整個爭鬥的過程中孩子的表現,還有孩子的情緒和心理感受,以及事件後續的影響,更值得我們認真分析解讀。
孩子玩具被搶了卻不跟對方爭辯,常見的有幾種可能性:第一,不會爭辯或者不擅長爭辯,雖然孩子技能不算強,但是自我認知很清楚;第二,預判到爭辯也沒有用,所以不做無用功,說明孩子對他人的認知很清楚;第三,原本就不是特別在意那個玩具,認為爭辯並不值得,證明對於付出和收穫的比較關係認識很清楚。只要孩子自己沒有感到很委屈、很失敗,無論哪種情況,孩子的表現都值得肯定。
玩具被搶走之後,孩子主動跟媽媽說——我們來玩兒別的吧,體現出孩子面對窘境可以找到解脫的出路,又甚至是擔心媽媽看到自己落了下風會難過,而巧妙地進行安慰,那則是展現出非同一般的同理心。
整個過程中,如果孩子情緒始終平靜和淡定,那絕對是好事情,父母可以欣然贊同;假如孩子感受到委屈和挫敗,那麼父母接下來就需要幫助孩子,提高應對沖突的本領。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經歷類似的衝突之後,夥伴交往中仍然表現得自然和坦然,那麼曾經的經驗就是正面的;假如孩子隨後開始逃避甚至害怕夥伴交往,就需要家長主動創設新的環境,幫助孩子改善曾經的消極的經驗。
-
15 # 快樂帶娃
我認為這樣挺好的,在公共場合孩子的玩具被搶,他沒有憤怒,也沒有哭鬧,而是立馬調整興趣跟媽媽說咱們玩別的吧,不惹事。現在社會很多人戾氣很重,不跟別人起爭執,就不會發生衝突。如果是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了還淡定的去玩別的家長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在公共場合孩子的這種心態很棒,家長也就不用心裡有疙瘩,覺得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受了委屈。跟隨孩子的節奏,快樂的玩。
-
16 # 坐山觀虎z
孩子分不清你的我的,自己想玩就拿來玩,爭搶現象必然存在,不可大驚小怪。經歷被搶或搶別人是正常現象,是孩子學習成長必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得到歷練,積累人際關係的經驗,包括小孩打架爭執,解決爭紛,和諧相處,只要及時關注並加以引導,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在沒有衝突的環境中長大,將來到了社會上,遇見矛盾就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溫室裡長大的植物經不起暴風驟雨一樣。把孩子間的衝突當做為將來進入社會的學習和磨練,心情就會好多了。切不可把小孩子學習成長中的衝突變成大人的衝突。
-
17 # 琥珀222
我是這樣教育自己孩子的:你自己的東西是否願意分享隨自己的意願,如果是公共的東西,首先得講先來後到,不可以去別人手上搶,但如果被別人搶了,第一時間搶回來,並且要告訴對方自己先來的,對方要玩就得排隊,但如果對方明顯強大很多,言語上警告他,但避免肢體衝突,因為沒有必要跟這種人浪費時間!
-
18 # i-Mio
其實沒有人有分享的義務,但是在現實社會里,有時適當的分享在人際交往或者為人處世上會給你提供幫助。我認為並不是要教育孩子要分享或者不需要分享,而是要讓他們明白不分享是你的權利,而分享會有怎樣的好處,從而讓他們會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而不是簡單的對任何分享都拒絕或者都接受
-
19 # 持續奮鬥6個6
我跟孩子說,別人先玩的你不許搶,你徵求小朋友的意見是否願意一起玩,要是人家不願意,就先去玩別的,等小朋友不玩了,你在玩。但是,如果你正在玩,其他小朋友沒有徵求你的意見就來搶,你一定要搶回來!!!
-
20 # 一同成長
有什麼不好呢?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真的想要,就算自己搶不過,也會找家長幫忙的。不要小看孩子了。既然孩子無所謂,那就隨他吧!
回覆列表
寶寶在公共場合玩,他知道那些東西不是自己的,當然也可能不知道這些東西也不是其他小朋友的,有人跟他搶,他覺得不是自己的也就沒有不給人家的道理!沒什麼不好,反而是孩子懂道理,懂得讓人!好品德!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他對事務的理解,大人不要越廚代煲,讓他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學習,好的地方父母要鼓勵,不足之處要糾正!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人能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