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熊爺520

    至於冬至在中國各地有什麼傳統的習俗活動?生長在臺灣的我就以早期與現在冬至習俗與各位分享。

    冬治為什麼要吃湯圓談起,冬至即至,每到這個日子,大家總認為一定要來碗湯圓慶團圓平安長一歲。不過在吃著又香又糯的湯圓之時,可知道冬至吃湯圓的同時其習俗從何而來?

    冬至這天太陽正好直射在地球的南迴歸線上,因此北半球地區日照是最短的一天。每年幾乎會落在國曆12月的22.23二天之間,農曆日期與清明節一樣沒有固定,因此這天又被稱為(活節)。因為白天短夜裡長,所以古人將其(陰陽之日)視為迎接陽氣的日子,其重要性較其他節氣高上一些,甚至好比過年,古人也說到(冬至大如年),更有著(亞歲)的別稱。

    冬至食用湯圓的傳說故事很多,就以閩南地區所流傳甚廣的故事與各位分享,早期閩南地區有對夫妻帶著小女兒投靠親友,半途中妻子不幸病逝,丈夫為了籌措安葬費,不得不要賣掉女兒,此時女兒聽聞頓時暈了過去,父親在緊張之時便向附近的鄉人要碗米湯與幾顆糯米丸子來灌醒,之後父親女兒互相推讓誰也不忍心將剩餘的糯米丸子吃光,深怕吃完後就是永遠的分離。多年後在富人家為丫頭的女兒為了想念著父親,在門口掛著二顆有大又圓的糯米丸子,只盼著父親能來與她相認,但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隨沒有找到父親,但是這種吃糯米丸子的習俗卻在閩南地區廣流行,之後這種吃湯圓也漸漸成了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由於冬至是陰陽交替,許多人深信吃了就會快快長大(吃了就會長歲)的說法因此而來。傳統延續久久那種紅、白圓圓亦被解釋為(團圓,圓滿,正好迎了中國人熱愛好兆頭的心意,至今已是中華文化不可動搖的習俗了。

    在臺灣冬至又被稱為(冬節),最重要的習俗是搓湯圓祭拜家中供奉諸神和地基主,同時也舉行祭祖。在平時也有吃湯圓的習俗,主要的是民間的婚禮、入厝、入廟、安神位等。也有臺灣民間認為冬至吃湯圓則表示增添一歲,因此有些年長者不吃湯圓,以避免年齡老化的笑談。

    在臺灣食用湯圓則以紅白二色為主,其意義為陰陽交替,但因時代與創新的今日,湯圓的造型不再受限圓圓紅白二色,創意者將其改變各種造型配合各種場所。在臺灣的客家鄉親會將湯圓創意成鹹口,加入肉類,魷魚,紅蔥,青菜等,也不再受限於甜口味了。更有種習俗(冬至補嘴洞),其意義是指這天要補冬的習俗,富裕人家宰雞殺鴨燉八珍或以羊肉燉烏棗而食之,一般人家者則以桂圓與糯米燉食,因為不管富裕人家或是一般人家在這天吃補品總認為對身體特別有益。

  • 22 # 剪紙摺紙趣手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很受重視的一個大節,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還有祭天、祭祖、賀冬、肖寒等傳統習俗。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古代,每逢冬至節到來之際,廟堂之上百官朝賀,帝王休政;民間則店鋪歇市,學生也要放假。到了今天,人們雖然已不像過去那樣隆重地慶祝冬至節,但各地在冬至時依然有不少獨特的風俗習慣。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冬至節也帶來了滿滿的希望,如杜甫詩所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何嘗不是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症肌無力會導致出現生命危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