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新小二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將馬謖丟失街亭之後,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身邊兵力不足,面對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毫無還手之力,被迫擺了一出空城計,在城頭上彈著琴,並通知張苞,關興和趙雲等將領前來支援,結果司馬懿懷疑有詐,不聽從兒子的勸告,倉皇退兵,狼狽不堪。

    《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著強烈的擁劉反曹的主張,很多讀者看到諸葛亮智退司馬懿肯定大呼過癮,認為諸葛亮很機智,司馬懿不配做諸葛亮的對手。但是我覺得很多讀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沒有看到空城計的本質,我們先拋開空城計本身不談,大家一直詬病司馬懿的智謀,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我們來看司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達的叛亂,當時孟達準備重新迴歸蜀國的懷抱,想在新城起兵,為諸葛亮謀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司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發生,若孟達謀反,中原危矣,於是連夜出兵新城,僅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達的叛亂,為自己對抗諸葛亮解決了後顧之憂,所以司馬懿平孟達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馬懿洞察力之強,下手之果斷。另外試問,一個智謀不足的謀士是怎麼將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終掌握國家的實權,並且自己的孫子坐上皇帝的寶座的?由此可見,司馬懿多年來都是忍辱負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權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權利的頂峰,所以司馬懿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智謀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謀遠慮,步步為營。

    我們言歸正傳,講一下這次的主題空城計,其實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個連起手來在玩魏國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司馬懿手中有15萬大軍,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貿然攻入城內,但是可以將城池圍上幾圈,但是司馬懿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大家都知道三國的後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北伐和司馬懿的抵擋,司馬懿當年被削官革職在家養老,因為魏國前線無人可以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才被重新請出來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權全是拜諸葛亮所賜,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魏國的大殺四方,那麼司馬懿估計得在家一直養老,如果諸葛亮這個魏國頭號敵人被消滅,那麼司馬懿的處境就很危險了,輕則辭官回鄉,重則會招致殺身之禍。

    況且諸葛亮的琴聲中流露出來的是自己的處境艱難,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都已經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出現司馬昭請求帶兵殺入城內時,司馬懿會對著司馬昭破口大罵。有後面的關興,張苞還有趙雲等將領的支援只不過是讓這一齣戲表演得更加的真實,更加合情合理,讓魏國的皇帝看不出破綻來,使得魏國不得不繼續重用司馬懿。這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所以司馬懿不是怕了,而是配合諸葛亮,將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 2 # 弗覺

    我覺得並不是,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兩國的軍事支柱,而司馬懿不同於諸葛亮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完全得到曹魏家的信任。諸葛亮出山便追隨劉備,隨劉備輾轉多地打拼天下,後又有託孤之名,朝野上下也皆擁護他,再反觀司馬懿,於曹操執政時入仕,曹操命其擔任文職卻不讓其掌兵,死前也囑咐世子曹丕不可委託司馬懿重權,顯然老辣的曹操已然看透了司馬懿的內心,但曹丕並沒有聽勸,數年後曹丕將託孤之重與兵權交給了司馬懿,這便是司馬懿翻身的開始。話說回來,司馬懿來之不易的兵權又怎麼能輕易放手,能讓他一直掌兵的不是當時曹魏的皇帝曹睿,而是不斷北伐想要復興漢室的諸葛亮!有了諸葛亮這個大敵,朝中又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將領,曹睿自然就把兵權交給能與諸葛亮抗衡的司馬懿,而司馬懿深知這個問題,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自己將再無掌兵的機會,所以在諸葛亮擺出“空城計”時所有人都勸司馬懿進軍而唯獨司馬懿堅持撤退。司馬懿的多年隱忍換來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將曹魏四代的基業納入囊中,也正因為他的隱忍,所以我更願意相信他是故意退兵的!

  • 3 # 是濱哥呀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個中高手,其中兩人也有過多次對決。說到三國中諸葛亮最經典的計謀,應該就數空城計了吧。當時街亭失守,司馬懿帶領大軍來攻,諸葛亮雖無兵禦敵,但大開城門,並在城樓上優雅的談起了琴,而司馬懿懷疑有詐,於是退兵,此回合也以諸葛亮的勝利而結束。空城計是諸葛亮的代表作,後人也評價“諸葛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聰明的不像人了。那麼真的是司馬懿太過於謹慎而中了諸葛亮的計嗎?真實的原因又是什麼?司馬懿撤軍和諸葛亮的琴聲有關係嗎?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是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線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軍覆滅的可能。諸葛亮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隊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後會一蹶不振,所以諸葛不惜親身犯險。當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軍一個衝鋒,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敢使用空城計,並不是因為諸葛亮猜到司馬懿足夠的謹慎或者愚蠢,而是諸葛亮知道,司馬懿足夠的聰明,畢竟兩個人鬥了那麼多年,對方的實力都心知肚明。當時司馬懿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來追擊諸葛亮僅剩的一點殘軍,準備一舉殲滅。但是司馬懿到了西城時,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諸葛亮在樓上優雅的彈琴,琴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城中灰塵四起。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勝,諸葛亮絕對被活捉。後世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但是這個說法仔細一想完全站不住腳,因為西城才多大點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也很難改變戰局。並且司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個究竟,然後在派大部分部隊進攻。其實司馬懿考慮的早已不是軍事問題了,而是做人的問題。司馬懿不動一兵一卒,扭頭就走,並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聰明瞭。因為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了。曹操對司馬懿是很糾結的,可謂又愛又怕,愛因為才華,怕也是因為司馬懿才華太高,威脅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兵權。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過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會死在大牢裡。所以司馬懿自己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諸葛亮的琴聲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局觀有多麼的強,司馬懿考慮事情非常的長遠,根本不會在乎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且有時候人要學會裝糊塗,不可事事都太聰明,太張揚。所以曹家人鬥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則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贏家。

  • 4 # 再見舊時光666

    不是因為害怕埋伏,而是因為他太過謹慎。司馬懿其人,有虎狼之才,人號鬼才。可見其能力之高。但是,他最大的優點就是他最大的缺點-謹慎。才會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事。

  • 5 # 攝影與遊戲

    不是 司馬懿之所以撤兵,是因為他並不想除去諸葛亮。假如諸葛亮一死,他們司馬家就沒了在曹魏存在下去的必要。

    司馬懿深深明白一個道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司馬懿看似被曹魏重用,其實並不被曹家信任。曹操不信任他,曹丕同樣不信任,之所以留著他是因為他還有用處。假如諸葛亮死了,蜀國亡了,那麼他就再也沒有了用處,曹家一定會除去他。

  • 6 # 逍遙的幸福生活

    諸葛亮的“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諸葛亮兵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此時諸葛亮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

      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往西城而來。此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其餘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引兵來到,遠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樓,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大感不解。整個城池一片寂靜。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孔明遙望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駭然,問其原因,孔明這才道出緣由:“此人(指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今見此規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那麼司馬懿真沒識破諸葛孔明的空城計,還是另有隱情?

      司馬懿字仲達,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

      曹操說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孫權曾這樣評價司馬懿:“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曹操早對司馬懿有提防,疑慮一直沒有解除,倘若司馬懿滅了諸葛亮,司馬懿對曹氏集團而言,不單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還無形中成了巨大的威脅。考慮到這個因素,司馬懿退兵就很自然了。

  • 7 # 鬧點小情緒007

    我覺得並不是,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兩國的軍事支柱,而司馬懿不同於諸葛亮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完全得到曹魏家的信任。諸葛亮出山便追隨劉備,隨劉備輾轉多地打拼天下,後又有託孤之名,朝野上下也皆擁護他,再反觀司馬懿,於曹操執政時入仕,曹操命其擔任文職卻不讓其掌兵,死前也囑咐世子曹丕不可委託司馬懿重權,顯然老辣的曹操已然看透了司馬懿的內心,但曹丕並沒有聽勸,數年後曹丕將託孤之重與兵權交給了司馬懿,這便是司馬懿翻身的開始。話說回來,司馬懿來之不易的兵權又怎麼能輕易放手,能讓他一直掌兵的不是當時曹魏的皇帝曹睿,而是不斷北伐想要復興漢室的諸葛亮!有了諸葛亮這個大敵,朝中又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將領,曹睿自然就把兵權交給能與諸葛亮抗衡的司馬懿,而司馬懿深知這個問題,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自己將再無掌兵的機會,所以在諸葛亮擺出“空城計”時所有人都勸司馬懿進軍而唯獨司馬懿堅持撤退。司馬懿的多年隱忍換來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將曹魏四代的基業納入囊中,也正因為他的隱忍,所以我更願意相信他是故意退兵的!

  • 8 # 宜城阿狸

    這個問題我來答。

    我是個三國迷,還是比較瞭解三國的一些知識。司馬懿怕中埋伏會退兵,應該是指的是諸葛亮用空城計退司馬懿吧。

    這是京劇名段“失空斬”的第二齣空城計,馬謖失掉街亭後,司馬懿率軍進攻西城,西城裡兵都已經撤走了,耍了一出空城的好戲智退了司馬懿。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唐國強演諸葛亮,魏宗萬演司馬懿。諸葛亮巧妙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設計了一出空城計,大開城門,自己帶著兩個童子登上城頭撫琴,讓幾個老弱殘兵在城外掃地。

    司馬懿帶十萬大軍進攻西城,見城頭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撫琴,又城門大開,於是起了疑心,懷疑諸葛亮在城中埋有伏兵,本來心正疑惑呢,又聽諸葛亮琴聲似有殺機,頓時斷定城內定有伏兵於是撤軍。

    書上和電視上這段都演的很精彩,也是三國戲裡的名段了。

    那麼司馬懿真的是害怕埋伏而撤兵嗎?

    我覺得應該是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一生的對手,無論在軍事和政治才能上都不分伯仲,如果不是各為其主,而是在同一陣營,應該會有更大作為(當然這是在不相愛相殺的情況下)。

    司馬懿是絕對了解諸葛亮的,知道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會做沒把握的事。

    諸葛亮送女袍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安然穿上,可見司馬懿是很聰明也很瞭解諸葛亮的意圖的。

    諸葛亮出兵伐魏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不同意,可見其用兵之謹慎。

    現在諸葛亮一反常態,擺出一副空城的樣子,司馬懿肯定會起疑心,說到底就是司馬懿的疑心毀了一舉打敗諸葛亮的機會!

  • 9 # 呆萌迷孩子

    當人處在一個混亂的時代中,如果沒有很高的智商加持,恐怕很快就會淪為炮灰,而在三國曆史中,說得上來的幾個名字,無一不是人精一樣的存在,他們固然足智多謀,有智慧的人最共性的一個特點,就是足夠多疑,跳出這段歷史,再來看他們的鬥爭,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實很多事都比表面上看起來還要複雜。 空城計是一個很精彩的例子,即使不能親身體驗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對方兵臨城下的緊迫感,現在看來也是令人激動。要說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是誰,恐怕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都是諸葛亮,許多文人、專家的讚美,幾乎把他推上了神壇,而他的對手司馬懿,無論他有沒有智謀,也只能淪為諸葛亮的陪襯了。但是,他真的沒有識破空城計嗎?或者說,他在智謀上真的比不過諸葛亮嗎?並不一定如此,人們認為諸葛亮代表的是正義,所以司馬懿最終的勝利就這樣被掩蓋,但拋開這種立場,他其實非 常聰明。 從一些細節中就可以看出,司馬懿是很有能力的,那麼他當初已經帶領大軍攻到諸葛亮的城下,對手的軍隊不知道有多少,甚至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而自己的大軍卻是實實在在的,他才是有優勢的一方,作為謀士,他就輕易地中了計嗎?作為將軍,他的血性允許他連試探都沒有,就這樣撤軍嗎?

    諸葛亮很瞭解自己的對手,他多疑,一定會懷疑自己城裡有埋伏,他這個計策可以說是為司馬懿量身定製的,當司馬懿到了城下,他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攻,結果可能遇到埋伏,損失很多士兵;也可能活捉諸葛亮。二是跑,沒有損失也沒有功勞。他考慮了很久,直到聽完一首曲子,終於決定了——撤軍。

    他的兒子不甘心,請求進去探探究竟,但他依然很堅決。而諸葛亮,當他彈著古琴安坐城牆時,心裡也是沒底的,這個計策太險,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性命,但其實無論司馬懿有沒有識破,他都必須上當。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危險,曹操並不信任司馬家族,一旦諸葛亮被幹掉,他們兩人之間的平衡就會失去,沒有什麼用,又令人忌憚的下屬,自然是除去最好,他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也知道為了保全家族,他必須要演戲。

    城下沉思的那幾分鐘,他思考的大概並不是這個計謀,而是大的局勢,他們兩個人,確實是敵人,可他們都知道,他們必須要依靠彼此活下去,兩個人互相制衡,才能達到他們雙方都最理想的安全狀態,如果他沒有想明白這一點,無論是派人試探虛實還是直接衝進去,都可以活捉諸葛亮,打贏這場戰爭,而他自己,也就完了,諸葛亮演戲是為了活命,他也是。

  • 10 # 烽火雷電蝦

    你想問的應該是《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那段情景吧,司馬懿一生謹慎,尤其與諸葛亮的多次對陣,都是輸多勝少。

    空城計司馬懿之所以中計退兵,很大原因就是太忌憚於諸葛亮的“”神力”了,不敢冒險。

  • 11 # 山中樵翁

    我感覺不是,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說白了應該是在養寇自重。要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沒有司馬懿的崛起。當然,這只是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

  • 12 # 房小亞

    1不是

    2因為司馬懿如果真的消滅了蜀國,魏王就會削了他的軍權

    3司馬懿和諸葛亮是水平差不多的謀士,也會有一定的擔心

    4蜀國除了諸葛亮還有姜維等名將

    5司馬懿也害怕如果兵力折損的太多,會讓魏王不滿

  • 13 # 我有辣條別鬧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將馬謖丟失街亭之後,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身邊兵力不足,面對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毫無還手之力,被迫擺了一出空城計,在城頭上彈著琴,並通知張苞,關興和趙雲等將領前來支援,結果司馬懿懷疑有詐,不聽從兒子的勸告,倉皇退兵,狼狽不堪。

    司馬懿

    《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著強烈的擁劉反曹的主張,很多讀者看到諸葛亮智退司馬懿肯定大呼過癮,認為諸葛亮很機智,司馬懿不配做諸葛亮的對手。但是我覺得很多讀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沒有看到空城計的本質,我們先拋開空城計本身不談,大家一直詬病司馬懿的智謀,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我們來看司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達的叛亂,當時孟達準備重新迴歸蜀國的懷抱,想在新城起兵,為諸葛亮謀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諸葛亮

    司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發生,若孟達謀反,中原危矣,於是連夜出兵新城,僅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達的叛亂,為自己對抗諸葛亮解決了後顧之憂,所以司馬懿平孟達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馬懿洞察力之強,下手之果斷。另外試問,一個智謀不足的謀士是怎麼將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終掌握國家的實權,並且自己的孫子坐上皇帝的寶座的?由此可見,司馬懿多年來都是忍辱負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權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權利的頂峰,所以司馬懿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智謀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謀遠慮,步步為營

    諸葛亮城頭撫琴

    我們言歸正傳,講一下這次的主題空城計,其實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個連起手來在玩魏國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司馬懿手中有15萬大軍,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貿然攻入城內,但是可以將城池圍上幾圈,但是司馬懿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司馬懿帶兵來犯

    大家都知道三國的後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北伐和司馬懿的抵擋,司馬懿當年被削官革職在家養老,因為魏國前線無人可以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才被重新請出來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權全是拜諸葛亮所賜,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魏國的大殺四方,那麼司馬懿估計得在家一直養老,如果諸葛亮這個魏國頭號敵人被消滅,那麼司馬懿的處境就很危險了,輕則辭官回鄉,重則會招致殺身之禍。

    司馬懿幾萬精兵

    況且諸葛亮的琴聲中流露出來的是自己的處境艱難,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都已經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出現司馬昭請求帶兵殺入城內時,司馬懿會對著司馬昭破口大罵。有後面的關興,張苞還有趙雲等將領的支援只不過是讓這一齣戲表演

  • 14 # 小壯漢

    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人創造了多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其實在事實上司馬懿絲毫不遜色諸葛亮,唯一的缺點是司馬懿那陰險的性格不討喜而已。

    就拿“空城計”一事來說,在眾人流傳的版本中,司馬懿本來有機會攻城,結果被諸葛亮的空城計嚇退,而司馬懿的失敗源於他的多疑。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實際上司馬懿當時並不是被諸葛亮嚇退才撤軍,而是看破諸葛亮的計謀後故意退兵。

  • 15 # 悅來閱美

    謝師友邀請。我覺得司馬懿在三國演義裡智謀雖算不上絕頂,但是處世識人方面無人匹敵,連諸葛亮都望塵莫及。他怎麼會不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因為當時他的處境也相當尷尬,曹魏皇帝並沒有完全信任他,如果他滅了諸葛亮,他自己也就玩完了。其實諸葛亮也在賭,不是賭司馬懿敢不敢進城,而是賭司馬懿明不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我想當時諸葛亮彈的曲子也是這方面的內容,司馬懿聽懂了。然後裝模作樣的狂奔而去。

  • 16 # 雪糕有故事

    1.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有陷阱2.司馬懿知道自己殺了諸葛亮,自己也活不了多久3.還有人從書裡的bug說,說不定真的有大量伏兵。4.還有說司馬懿從琴聲裡發現諸葛亮是以前的皇帝,所以不敢殺他

    小說裡;司馬懿退兵的原因更簡單了。就是像書裡說的那樣,他被諸葛亮嚇傻了,被諸葛騙了。沒有任何複雜的原因。

  • 17 # 百家講解

    其實從最後角逐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和諸葛亮不分上下,只不過諸葛亮屬於遠征在糧草和身體上不如司馬懿,其次司馬懿一直苦於研究戰術,在曹操哪裡也一直屬於修養狀態,而諸葛亮多年征戰身體已經透支。

    而且在最後一戰時,諸葛亮終因身體不適倒下了,在面臨著生死之際,諸葛亮知道自己走後會軍心不穩,導致潰敗,所以留下一技,沒有爆出諸葛亮死訊,其實是諸葛亮想儲存實力,怕自己國家被自己弄得慘敗。

    在司馬懿得知諸葛亮退兵時,司馬懿以為是諸葛亮設下的奸計,引誘自己上鉤呢,所以只能退兵死守,沒有采取進攻的手段,畢竟兩人在計策和戰略上旗鼓相當,都是很厲害的角色,所以都互相提防,這一點談不上害怕只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綜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結論了,都是老謀深算,互相提防,沒有害怕之說。不過看了這部劇真的算是學了好多東西,也正是那句古話,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的確增長了很多見識。

  • 18 # 99的一家

    三國演義本來歌頌的就是劉備集團。抹黑曹氏。貶低東吳。更是讚揚關羽的武勇忠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無論司馬懿再怎麼老謀深算,也逃不過諸葛亮的掐指一算。為的就是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古琴一曲,空城一座。足智多謀,臨危不亂。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不費一兵一卒,退卻仲達十萬大軍,力挽狂瀾。千古傳為美談。使街亭一敗的責任全部歸於馬謖身上。諸葛孔明依然神機妙算。最後六出祁山的失利,也是因為“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不是諸葛亮不行,是天意亡蜀,諸葛亮永遠神機妙算。司馬懿再聰明,也是蓋不過臥龍的主角光環。所以司馬懿不是害怕,是羅貫中要司馬懿害怕。不害怕哪裡還有武侯彈琴退仲達。

  • 19 # 胡眼亂宇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將馬謖丟失街亭之後,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身邊兵力不足,面對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毫無還手之力,被迫擺了一出空城計,在城頭上彈著琴,並通知張苞,關興和趙雲等將領前來支援,結果司馬懿懷疑有詐,不聽從兒子的勸告,倉皇退兵,狼狽不堪。

    司馬懿

    《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著強烈的擁劉反曹的主張,很多讀者看到諸葛亮智退司馬懿肯定大呼過癮,認為諸葛亮很機智,司馬懿不配做諸葛亮的對手。但是我覺得很多讀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沒有看到空城計的本質,我們先拋開空城計本身不談,大家一直詬病司馬懿的智謀,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我們來看司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達的叛亂,當時孟達準備重新迴歸蜀國的懷抱,想在新城起兵,為諸葛亮謀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諸葛亮

    司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發生,若孟達謀反,中原危矣,於是連夜出兵新城,僅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達的叛亂,為自己對抗諸葛亮解決了後顧之憂,所以司馬懿平孟達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馬懿洞察力之強,下手之果斷。另外試問,一個智謀不足的謀士是怎麼將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終掌握國家的實權,並且自己的孫子坐上皇帝的寶座的?由此可見,司馬懿多年來都是忍辱負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權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權利的頂峰,所以司馬懿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智謀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謀遠慮,步步為營

    諸葛亮城頭撫琴

    我們言歸正傳,講一下這次的主題空城計,其實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個連起手來在玩魏國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司馬懿手中有15萬大軍,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貿然攻入城內,但是可以將城池圍上幾圈,但是司馬懿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司馬懿帶兵來犯

    大家都知道三國的後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北伐和司馬懿的抵擋,司馬懿當年被削官革職在家養老,因為魏國前線無人可以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才被重新請出來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權全是拜諸葛亮所賜,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魏國的大殺四方,那麼司馬懿估計得在家一直養老,如果諸葛亮這個魏國頭號敵人被消滅,那麼司馬懿的處境就很危險了,輕則辭官回鄉,重則會招致殺身之禍。

    司馬懿幾萬精兵

    況且諸葛亮的琴聲中流露出來的是自己的處境艱難,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都已經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出現司馬昭請求帶兵殺入城內時,司馬懿會對著司馬昭破口大罵。有後面的關興,張苞還有趙雲等將領的支援只不過是讓這一齣戲表演得更加的真實,更加合情合理,讓魏國的皇帝看不出破綻來,使得魏國不得不繼續重用司馬懿。這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司馬懿退兵

    所以司馬懿不是怕了,而是配合諸葛亮,將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 20 # 八卦小享

    現在大部分人都是過度解讀《空城計》,根本沒有細看《三國演義》,只是孤立解讀什麼司馬懿怕沒了諸葛亮,曹魏就會對付他。要知道,諸葛亮是在234年去世,到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整整15年曹魏為什麼沒有對付司馬懿,你說因為司馬懿裝傻騙過曹魏,要知道他只裝了兩年傻,再說諸葛亮死了曹魏要對付他,他就不會裝傻嗎?所以都是過度解讀。

    其實羅貫中原意根本不復雜,司馬懿沒有我們讀者的上帝視角,他就是疑心有伏兵,要知道中伏就算不敗也是很影響士氣,求穩不求險,還不如退兵,畢竟對面是個boss級人物,還是小心點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完《安家》,有沒有覺得中介錢很好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