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求知求進

    司馬懿是個心有心機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野心隱藏那麼多年,這個人有多厲害,怕是有的,怎麼能不怕萬一全軍覆沒了怎麼辦,主要的是他不想把諸葛亮殺氣在這個地方,那樣對他不利。還有就是多疑.怕諸葛亮有埋伏. 在就是太聰明瞭他,如果他打敗諸葛亮了,那以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將對他不利.

  • 22 # 隱居黃山

    襄陽隆中是明代才開始建的諸葛亮紀念地!

    諸葛亮死前有咳血癥狀,我判斷是肺結核病要了諸葛亮的命,這也要了蜀國的命,徹底改變了三國的歷史程序。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 23 # Aimy媽媽

    首先表明觀點:司馬懿並不是害怕埋伏才退兵!既然是三國演義,那麼咱們就從演義的角度去侃一侃,我是說侃一侃,小夥伴們也可以帶點節奏一起來!

    一、司馬懿此人的才學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而且比之諸葛亮更能隱忍!

    這裡為什麼要跟諸葛亮比,木得辦法呀,我也不想這樣,過去總有很多人侃歷史的時候,總願意拿他和諸葛亮比較,我也無法免俗,跟別人比較小夥伴們也不買賬呀!

    從受重用角度來講,司馬懿曹魏的陣營裡是非常尷尬的,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在曹操這裡只是眾多謀臣之一,而且曹操這個人疑心病太重,似乎對這些後來跟隨的人不是特別放心!總體來講,曹操的事業裡充滿的權謀博弈,和孫劉博弈,和漢獻帝博弈,和身邊眾臣博弈,以至於曹操鬧下個毛病:喜歡假寐殺人!

    你說這樣的曹操用司馬懿會像劉備用諸葛亮一樣嗎?不不不,當然不會的,劉備對諸葛亮那是絕對的信任,諸葛亮對劉備也是絕對的忠誠!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樣一比較,司馬懿對曹魏絕對談不上忠誠,只是身在屋簷下,不得不下跪呀!

    老鐵們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司馬懿,處於司馬懿的尷尬位置,你出征打仗會怎樣,你會拼了小命,拿自己那一點心腹人馬去為曹魏開拓疆域?你只需要沒有過失,靜待時機就夠了嘛!到最後司馬懿也是抓住時機的,不然也不會有後面的三家歸晉!

    諸葛亮是拼命的為蜀漢開疆拓土,司馬懿只是保住實力自守,所以不必要冒險,他是不會冒的,從這個角度講司馬懿並非是怕了,恐怕也是覺得打這樣的仗,沒有勁而主動放棄的!

    二、君臣之間的博弈,也決定了司馬懿在對抗蜀漢時是消極的

    還是對比一下劉備和曹操,孫權咱們就不講,在演義中本身就沒有什麼存在感!

    劉備和曹操對待群臣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劉備是有名的仁主,以心腸軟,愛護老百姓,愛哭而著稱,在君臣之間更多的使用的是感情牌!

    曹操就不一樣了,人家拿是真正的權謀管理,在這種背景下,博學多才的司馬懿一定讀過劉邦建國後挨個拿功臣開刀的歷史,這叫兔死狗烹!只要是開國皇帝沒有幾個沒幹過這缺德事!司馬懿是瞭解曹操,當然也鬥不過曹操,講起來,還是曹操的後代好拿捏,跟軟柿子似得!

    司馬懿先後熬死了曹操、曹丕、掌握了曹魏的大權,就差換國號了,從這個角度講,司馬懿是個有心機而且超級能隱忍的老狐狸兼老泥鰍!

    如果司馬懿發揮的才能,在曹操曹丕時代就報銷了蜀漢,拿司馬懿會不會成為兔死狗烹裡面的那隻狗呢?他心裡跟明鏡似得!所以他害怕的不是蜀漢的伏兵,他害怕的是曹魏烹狗呀!

    三、司馬懿是有野心的,所以只有戰亂才有機會!

    司馬懿的野心主要體現在他的兩個兒子身上,大家都知道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知道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

    是不是這個到裡,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昭有實現自己野心的機會嗎?木得!

    那麼怎麼辦,只有紛爭繼續才有機會,是吧,那麼這個紛爭咱就繼續讓他下去!

    所以,有必要打勝仗幹掉蜀漢嗎?答案當然是沒有!

    總結:綜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司馬懿深藏在內心騷動的野心,決定了司馬懿的自保心態,如果一定要問他怕什麼?那麼他怕的絕對不是伏兵,而是活著的曹操!
  • 24 # 倫弟電影說

    我們先來看下空城計發生的背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本來形勢一片大好。誰知道,司馬懿親自率領15萬大軍,抓住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的唯一破綻,拿下了街亭,並乘勝攻下三座城池。司馬懿的大軍又風風火火,向蜀軍的領導機關——西城殺來。

    當時諸葛亮來不及撤退,手下也只有2500個老弱殘兵。

    無奈之下,諸葛亮下令開啟城門,2500人隱蔽到西城各個角度。而諸葛亮則登上城樓彈琴,迎接大軍壓境的司馬懿。司馬懿在城下觀察了一會兒,就打算撤軍。

    說實在的,空城計並不是個高明的計策,就連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也表示懷疑:莫非諸葛亮無,才故作姿態。司馬懿卻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司馬懿裝作了中計的樣子,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他放過諸葛亮的原因,總結起來只有四個字,那就是養寇自重。他從曹操時期,就開始為曹魏政權服務。曹操發覺司馬懿鷹視狼顧,有野心,因此臨終留下遺言:不可給司馬懿兵權,並且要防著他。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繼位,也是不給司馬懿掌握兵權的機會,只讓他出謀劃策。而到了魏明帝曹睿時期,由於能夠抵擋諸葛亮北伐的曹真曹休,都死了。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曹睿才只好啟用司馬懿,對抗諸葛亮的入侵。

    因此司馬懿很清楚,有了諸葛亮,才有他存在的價值。所以對陣諸葛亮,司馬懿既不能大勝,也不能大敗。大勝只會讓曹睿覺得收拾諸葛亮太容易,大敗就更不行了,司馬懿也是死路一條。所以司馬懿總是不主動出擊,維持不生不敗,或者或有勝敗的局面。

    這也就可以解釋司馬懿為何要放過諸葛亮了。諸葛亮施展空城計,也就是看透了司馬懿這層心理,所以成功了。假如與諸葛亮對陣的不是多疑的司馬懿,完全可以排除小股部隊試探,甚至亂箭把諸葛亮殺死。

    司馬懿放過諸葛亮,回報也是很豐厚的,最後他成了三國最大的贏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完《安家》,有沒有覺得中介錢很好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