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能處的圈子不一樣,身邊很多年輕人也已經工作多年,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經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如意,想改變現狀,卻又沒見怎麼去改變自己,我也算其中一個)
6
回覆列表
  • 1 # 樹下龍塗鴉

    謝邀,大多數年輕人都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我們周圍,天天嚷著渴望成功的人很多,可真正對成功保持熱忱的人卻很少。許多人都是目標定的太遠,而自己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變化不大,就變得很佛繫了。反正我努力了這麼久,也沒見成功,我還努力幹嘛呢?時常沉醉於空想,會讓你逃避現實,甚至與現實脫節,最後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想要有雙翅膀,去完成自己天大的夢想。這就導致了很多人把一切責任歸根到我沒有翅膀(家庭支援、學歷、沒遇到伯樂、總是遇不到機遇)。

    我們沒有翅膀,但是我們有雙忠實的腳。真正的夢想,不過是要我們走好每一步的路。

  • 2 # 看著天空的貓

    事實上,年輕人現在所有的迷茫,主要是自制力不夠。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隨處可見自制力的影子,每天早上應該七點起床,非要等到七點四十才爬起來,這就是缺乏自制力;明明還有一堆重要的工作要做,但是總管不住自己玩手機的慾望,這也是缺乏自制力。

    自制力一方面在於約束、規範自己的行為,迫使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相反,自控力較強的人,通常不會放縱自己,他們不會由著性子去做“高興的事”,他們會理性地分析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去做。說話做事也不會圖一時的心情,而是會慎重考慮。

  • 3 # 豬天蓬2

    迷茫很正常!在這個多元化快節奏的社會里生活,更多的年輕人,首先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即生活方面,包含飲食起居,總不能畢業了,還要啃老吧!而事實上,很多大學生走向社會,無法找到與其專業對口的單位企業,只能走進工場,同初中高中畢業人員一起共事,而他們的社會經驗與人際關係的處理,並沒有這些初高中人員圓滑機靈,因此,總是在現實面前被打擊得體無完膚,遍體鱗傷!自尊心受到極大創傷。由於不是自己專業領城的東西,短時間無法改變殘酷現實。而工場內本身作業不復雜,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反倒非常激烈,而他們大學畢業,自視甚高!因而感到迷茫。

    不過,這是短暫現象,畢竟他們的智商遠高於周圍的人,所以伴隨情商逐步提高,大部分人會走出迷茫,很快進入快速發展期!但是鳳凰涅槃,慾火重生,過程是艱難而痛苦的!破繭成蝶後的那部分曾經迷茫的人員,往往會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各行業的領頭羊!國家未來的希望!

  • 4 # 河南趙趙

    謝謝邀請,我覺得現在有些年輕人之所以迷茫卻沒有實際行動力,是由於眼高手低。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卻沒看到別人付出的努力。總是認為自己好像會比別人有能力,但是別人成功了自己卻沒有成功。一方面自己不夠努力,另一方面羨慕別人,自己缺乏自律,無法堅持到底。缺乏責任感,導致自己對未來越來越迷茫,又又空陷入想象中,不付出實際行動。

  • 5 # 玫瑰幸福私話

    想法決定行動,其實大多數人都覺得年輕人很懶對於工作不積極,其實懶只是一個表象,根本原因是他沒有碰到可以為之努力奮鬥的東西,這個問題和“人為什麼要活著”的問題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你得允許他去尋找。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部片子叫做《龍櫻》,裡面主要介紹的就是一群廢柴最後考上了東大的故事,裡面由山下智久扮演的矢島勇介,就是喜歡吹小號,但是他並不喜歡學習,放任自我。在遇到了阿部寬扮演的櫻木建二之後,大為改觀,我記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你把用在吹小號的熱情用在學習上,那學習就沒什難的”(具體原話我忘了,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寫的)。

    所以知道你想走什麼路比你去走什麼路更重要。而迷茫的原因在於你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幹嘛,而根據我的經驗來講,不知道的原因在於你對於生活的體驗太少!

    很多最後我們從事的職業,大多原自於對一件事情的興趣,如果你一開始根本都不知道這件事情存在,那麼興趣從何而來,所以與其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努力,不如去體驗生活,積極參加生活。

    如果你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哪怕是天馬星空,不切實際。只要不違反法律,不違反人性道德,那麼你都可以去嘗試。

    除此之外,我認為有這種心態的人,很害怕失敗。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敢嘗試。因為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想改變需要勇氣,可是又會擔心自己根本做不到。只有害怕失敗的人才會永遠失敗。

    讀海子的詩歌你就會發現,把希望寄託在未來的人,現在過的一定是不如意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你總在在意明天和未來,你又如何能過好現在?所以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現狀,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做起。如果工作實在不喜歡那就辭掉,如果現實情況不允許你這樣做,那就好好的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盡力去做,而不是凡事都要追求100分,你要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重要的是體驗這一過程,沒有過程,何來結果。如果讓你說出小學時候某一次考試的成績,你肯定很難回答,但是如果讓你講小學時候發生的有趣事情,你是一定會說出來的。

    所以在沒有找到那個你想要做的事情之前,就好好對待現在的工作。我之前有寫過一篇,其實職場態度要比職場能力更重要,態度決定了你最終的方向,去體驗工作的過程,酸甜苦辣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不用總覺得自己不行,好人會變壞,壞人也會變好,不要用現階段決定你一輩子,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好好對待你自己的生活,因為在你的生命中,你才是自己的導演。

    如果長時間有這種、迷茫、壓抑的狀態。我建議你去看看心理醫生。或者找人聊一聊,人生本就不易,不必苦了自己。

    以上囉囉嗦嗦的說了一堆,也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你,以上看法來自於個人見解,如果有不當之處,請見諒!

    最後,愛你呦,麼麼噠!

  • 6 # 雲來如風

    為什麼在職場中,有那麼一些年輕人很迷茫,又無實際行動?我認為,原因多方面所致。

    首先,沒有放下身段。無論過去如何輝煌,比如曾經是出類拔萃的尖子生。無論家庭如何顯赫,比如名門望族;無論自身條件如何優越,比如“白富美”,或者“高富帥”;無論出處如何高貴,比如名牌大學等。這一切的一切,已經顯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放下身段,拋開雜念,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大膽面對你現在就是普通員工的現實,放棄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想,從頭做起,從點滴做起。如果總是眼高手低,這山望得那山高的,永遠無法滿足你的願望,永遠會止步不前。到頭來,只能是愧對社會,愧對家人、愧對學校,愧對關心你的每一個人!

    其次,沒有丟掉"面子“。人,都有愛面子,都有講虛榮的一面。一個人邁不開步,也常常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虛榮心在作祟。可那個面子,那個虛榮,能值幾個錢?能幫助你多少呢?當一個人到了窮困潦倒、吃飯都困難的時候,難道那一點點的虛榮能讓你擺脫困境、平步青雲?還去留那個可憐兮兮的面子何用?與魯迅先生作品裡描寫的孔乙己又有何區別!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來一次切合實際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年輕人,還是少一些虛榮,多一份實在吧,何必苦苦的生活在夢境裡,多累啊!

    再次,沒有找準定位。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 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 ,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對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來說仍然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就當今來講,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認為,至少應該做一個無愧於社會、無愧於家人、無愧於事業的人。否則,只能是一個會吃喝拉撒的動物,與行屍走肉有何區別?因此,應當樹立正確的"三觀",做一個有格局、有擔當、有信仰、有作為的、一個大寫的人。

    振著起來吧,年輕人!邁開你的腿,向前走,一定會有好的收穫!

  • 7 # 小胖聊生活成長

    知道的太多,行動的太少。

    中國式的教育,大都以填鴨式進行,灌輸著大量的道理,年輕人氣血方剛,很容易接受這種思維教育,導致一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就寥寥無幾。

    你重視找道理,你就會找到道理;你重視找做法,就會找到做法。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注重找道理,找真理。道理和真理找到了,卻還是很迷茫,又沒有實際的行動,依舊處在徘徊期。“我知道了那麼多的道理還過不好這一生”,這不單單是我們年輕人的現狀,也是整個社會的現狀。

    其實那些道理和真理一直存在著,不用我們去找,那我們應該找什麼呢?找自己,把那個活力四射的我找出來,把那個曾經有美好願景的我找出來……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真實感和現實感,從新問問自己,你跑那去了,是不是迷路了,天亮了,該清醒了吧!重新探索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付出行動,堅持行動。不要在那空想了。

    獻給那些正在付出行動的你。你最勤勞,你最可愛!

    迷茫是因為知道的太多,遮住了行動的雙眼,歸零心態,行動付出回報。

  • 8 # 初與君相見

    這個問題說起來也很簡單,有句話說的好~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迷茫和行動力從來都是2個問題,打個比方,人人都知道少吃高熱量的食物並且堅持鍛鍊可以減肥,但是有多少嚷嚷著減肥的人能夠做到?多少人都是開頭不錯,後面開始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減少鍛鍊,後來連節食也做不到了。

    咱們說回職場,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努力才會有收穫,但是很多人怕辛苦,怕丟臉,怕付出所以什麼也做不到,只會給自己找一個“不是自己熱愛的工作”或者“不適合自己”這樣的理由,然後繼續迷茫。這樣的職場菜鳥不會反思自己有什麼問題,總是用自己的想當然來應對現實,所以永遠不會有成長。一群同一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工作幾年後的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也在於此。

    所有的成就都是高度自律和堅持的執行力帶來的,你有多自律,就有多成功。

  • 9 # 永恆情感說

    安逸的環境狀態讓當代的年輕人都會有這樣的迷茫,再富富不過馬雲,再窮窮不過要飯。當然,這種思想也僅限於部分人群,還有一部分人,努力想去改變自己,改變命運,卻發現在絞盡腦汁的過程中,要不打回原形,繼續努力工作,要不就是繼續努力找工作。要不就是創業中的各種困難,看著別人做什麼都是不錯的,自己做什麼都會失敗,走進死迴圈的街道,並不是一句空話。端正自我的意識,你適合的,就去做,你不適合的,隨遇而安的工作。因為只有你自己最瞭解你自己。

  • 10 # 快運營

    目前處於這種狀態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迷茫而又沒有實際行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條:

    1、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對自己的長短板認知模糊,找不到奮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因此就在迷茫與焦慮的狀態裡,止步不前。

    2、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大多養成了超前消費的習慣,很多都是負債累累,各種借唄,花唄等著還,每天沉在賬單的負迴圈裡,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思考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職業生涯規劃上更是一塌糊塗。

    3、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晚上思索千條路,早上起床走原路,很多想法都習慣於存在於腦海中,而疲於實踐。

    如果你覺得自己過得不如意,想改變現狀,就需要對自己進行一次深刻的剖析,在自己的優勢基礎上尋找適合的方向,一旦方向明確,就要制訂出高效可行的計劃,並付諸行動,按週期檢驗自己的行動成果,並時時最佳化。

    只要邁出了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會引發飛輪效應,你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都會逐步得到解決,你所處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好。

  • 11 # 明媚花開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說的就是這種狀態。其實不是說別人,我們好多人不都是這樣麼?所以,這裡的回答只是聊聊我自己的感受啊,如果覺得有用當然更好。

    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一是人本性是喜歡舒適,不喜歡改變的。因為改變意味著要放棄原有的習慣,舒適狀態,面對新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所以,即使對當前現狀不滿,在沒有大的動機觸動的情況下,很多隻能想想而已。想到就去行動的還是佔比很少一部分,當然最後成功的人也只是那一小撮人。二八定律就說明了這一點80%都是普通人。

    二是,有時有這個想法,但是時機,條件還不成熟,比如說,先辭職,但是在周圍的工作機會看了一圈,發現還沒有現在的好,也就只得作罷。

    三是有些人你從表面看沒有動,但是說不定他已經在做準備,只是沒有去表現出來吧,尤其是很多男生,默默的積蓄力量,尋找機會,一旦時機成熟就爆發出來了。

    The End

  • 12 # 15分鐘覆盤

    1、“迷茫”常常伴隨的是焦慮。但是焦慮又是一種讓人很容易沉浸在這種感覺中,消耗時間和精力,卻不去行動的感覺。2、還有一個原因是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現在年輕人面對的誘惑太多,不管是抖音這類的短影片、還是遊戲、小說這類的產品,都大大分散了年輕人的精力,也讓年輕人更沒有辦法“延遲滿足”。其實,工作和成長都需要積累,有方法幫我們節省一部分時間,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經歷“至暗時刻”。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寫作能力重要,也知道寫作、寫故事的能力,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一個人發展很重要的助力。但是因為沒有像遊戲這樣的及時反饋,所以很難堅持。3、“神話”讓人浮躁

    大家鼓吹成功可以速成,誇大成功的容易、偶然性。特別是很多知識付費的產品,讓人誤以為買了之後,自己就會變厲害。老師講的可能非常好,經驗也非常有價值,但是自己不去實踐,機會永遠都到不了自己這。

  • 13 # 莫忘初心242650426

    迷茫之中的想法容易變得狹隘,人在事中迷,走出迷途,才不至於迷茫的無所適從。

    思路決定出路。迷茫無不是因為思維停滯在封閉狀態,理不出頭緒而被困擾。

    高不攀,低不就,不如踏踏實實的從眼前做起,幹出幾件漂亮的事情讓人折服。

    別人瞧不起自己,不是自己過於自負,就是缺乏自信,沒有讓別人信服的理由,別人怎能信賴呢!

    當自己正確認識自己,又把自己擺在一個合理的位置,就是步出迷茫的開始。

    打起精神,活躍思維,跳出自我的時空,開闊的心胸,可以撞擊心靈的火花,使眼前一亮。

    心動不如行動。步出迷茫的困境是思想支配行為幹出來的。人生的成功是拼搏得到的。

  • 14 # 幸福的黃手帕

    沒有實際行動正是因為迷茫,迷茫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方向,不知前路何方。

    不知正確與否,不知前途何在。所以困惑,所以迷茫,所以沒有實際行動。

    所以說人生需要有良師,可以指點迷津,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有益友,能夠志同道合,一起前進,一起奮鬥。

    這樣在人生的路上才不至於迷失自己,才不至於孤軍奮戰,獨自飄零。

  • 15 # 若一的向陽生活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前些日子跟員工們溝通聊天的場景了。

    自己在行業前三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從事人力管理工作,專案上的小夥子和小秘書們狀態欠佳,自己也找我表達工作缺點什麼,他們的頂頭上司也老反饋帶的太累。自己在想問題具體在哪呢,從組織結構、上級領導、激勵機制、人文關懷、自我成長 一個個去找是否是問題所在點,再挨個跟他們溝通,為了找準癥結點並對症下藥。

    就這個案例,自己摸查完的一個簡單總結吧:

    1、 一部分人讓繁忙的工作給拽進了坑裡,更多隻機械的做事情,完成每天的任務量,日復一日,卻沒有系統想過自己的短期目標是什麼,中長期目標又是什麼。如何透過日常的工作來支撐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他迷茫著,就更談不上實際行動了。我總結它為-機械隨波逐流者。

    2、 還有一部分人,明白自己目標,知道1年後想做標段工程師,2年後想做主管,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從哪做起,怎麼來做,然後也看不見任何行動。我總結它為-缺乏思維者。

    當然,就對這個專案團隊摸底的總括,年輕的隊友基本是以上兩類。究其原因,

    (1) 因為年輕導致工作經驗和閱歷有限,自己不清楚後期成長方向或可能性。

    (2) 沒有迫使自己無暇迷茫、負重前行的生活壓力,年輕人條件都還不錯,對工作本身在乎的不多。

    (3) 沒有遇到相對較好的上級主管給予正確的引導。

    (4) 對於他們這個群體來講,目前的激勵機制給予的刺激不足,沒有真正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

    對於這樣一個架構合理的,激勵機制相對完善的前三房企,也一樣給了他們機會誤入了迷茫。

    還有一部分人這個專案雖然沒有,但確實也存在著。有清晰的目標,也大概知曉實施步驟和方式,但嘗試後短期效果不好,便輕易放棄不再行動,如同大家經常看到的挖井的故事。

    當然,這些只是個別群體現象,更多的年輕人普遍比上一代的我們更優秀,也很有想法並付諸行動在努力,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他們的思維邏輯、見識廣度等等比上一代人都會強很多。還有迷茫,缺乏行動也不一定只發生在年輕人這個群體,每個群體內都會存在,對於這些個別群體存在的問題,我們最重要的是去找解決方案,幫這部分群體樹立信心也好,梳理目標也罷,擬定達成目標的計劃等等,讓他們在職場少點迷茫,多點行動,去表達更積極向上的狀態,傳播更多的正能量,給公司創造更多的利潤,最重要的是更好實現自我的價值。

  • 16 # 本真小築

    讀書少 對於事業思考太少 知而後行

    主動性弱 依賴性強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拓寬認知邊界

    多讀好書 立志 而後知行合一

  • 17 # 中山沙溪內河

    在職場中年輕人,擁有一個藍圖,在打拼中實現自己的夢想。現實,很殘酷。

    在工作中,不服從領導的安排,以個人為中心,個人色彩比較強勢。在遭遇排擠後,心情複雜壓抑,總想換工作,卻又找不到合適的,不知該做什麼。呆在公司,簡直就是湊合著過,就是安著混的心態去應付自己的工作,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惡心裡,對自己的改變失去了自信,缺失了對工作的熱情,在職業的前途上,看不到一絲絲的希望。

    中了以上其中的一條,就是職業迷茫了。

    認識別人很簡單,認清楚自己非常困難。

    回想自己以往的工作中,結合現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尋找一下方法,看看周圍身邊的職業達人,融合到圈子裡面,更好更快的適合職場的生活。

    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好的自己。運用暗示的辦法來激勵自己,"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

    跟家人聊聊。比如,當面不好意說,可以打打電話的。有的人怕家人擔心的,可以找朋友或者散散步的,儘可能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擦亮雙眼,不要被職場的假象迷失自己,為了更好的有個自己,馬上行動吧。

    我是溪溪河石,拜託關注。

  • 18 # 耕然夫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估計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的答案。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是什麼?估計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答案。我是眾多人當中的一個,我就說說我的答案。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讓腦子裡有個夢想”,無論是坐著、躺著,還是站著、走著,任何時候,只要醒著,三秒內可以在腦子裡裡出現十個夢想;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就是採取行動:行動會佔用享樂的時間,行動會遇到不可預知的困難,行動到結果的過程需要平日的能力積澱和持續學習,行動可能會遭致失敗的結果。回頭來看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年輕人迷茫卻沒有實際行動?

    一、有些年輕人的迷茫都是“偽迷茫”

    在此之前,我確實能感受到年輕人的迷茫,也和一些年輕人聊過許多工作上的事情。但近期的幾次現場招聘,讓我知道了年輕人為什麼迷茫、迷茫什麼。他們迷茫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當今社會“大勢”的影響造成的。不要說80後,90後的年輕人,往面試官的眼前一坐,不是首先問“崗位職責”、“工作內容”是什麼,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否和招聘崗位的能力匹配問題,而是心不在焉聊不了幾句,馬上就會急迫地問:這個崗位要出差嗎?這個崗位出差頻繁嗎?你們的工作時間是幾點到幾點?加班多不多?他們想知道的不是這個崗位的工作內容,而是出差的問題,工作量的問題,然後才談“正題”。他們真正迷茫的是:離家近的工作在哪裡?工資高的崗位在哪裡?不出差的崗位在哪裡?不加班的崗位在哪裡?這都算不上真正意義的迷茫,而是符合他們這些要求的公司太少了。真正迷茫應該是:為什麼我工作了三年,收入還是這麼低?為什麼工作了五年,一起參加工作的同學、朋友當了主管、當了經理,我為什麼原地不動?我自己的性格到底做什麼樣的職業更加有升職的可能?這樣的迷茫才有意義。對外界的迷茫,毫無理由;對自己的迷茫才有希望。

    二、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採取行動。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流傳了很久的故事:有人問一個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會遇到旱災。”那個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農夫說:“沒有,我害怕會有蟲子,被蟲蛀了。”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麼?”農夫說:“什麼也沒有種,確保安全。”

    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把這個故事詮釋一下,就是:我有一個夢想,想做麥子大王,但小麥遇到暴雨怎麼辦?遇到旱災怎麼辦?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做棉花種植大王,但萬一棉花生了蟲子怎麼辦?擔心來擔心去,諮詢來諮詢去,似乎沒有可以避開的辦法。於是,就又開始苦苦尋找最安全的夢想在哪裡。

    所以,他們遲遲不採取行動的原因就是:

    1)“想一口吃個胖子”。

    有些人總想著,馬上就可以實現夢想。總想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但中國的古話不是說得好嘛: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有吃不成個胖子。看著這個年輕人的企業三年就上市了,看見那個年輕人五年就成了億萬富翁。這讓他們在不斷地思索:能這麼快實現理想的事情在哪裡?苦苦尋覓,迷茫接踵而來。立即採取行動,從小事做起、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才是實現夢想、破除迷茫的最有效的辦法。要先讓自己動起來。

    2)害怕障礙。

    想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採取行動當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或困難。這些障礙和困難往往在他們採取行動之前,已經在腦子裡預想了N多遍,產生了對障礙或困難的畏懼感。害怕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失敗。害怕失敗後被別人看笑話。一次成功的案例在世界上極少極少。絕大多數的成功都建立在若干次、幾十次的失敗之上。事實上,困難只有在堅定的信念下和不斷的行動中,才能逐步排除和解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堅定的信念之下一定會有辦法。但他們卻停留在對障礙的恐懼之中。

    3)行動需要佔據享樂的時間。

    一旦採取行動,就要佔據以前習慣了的“享樂時間”,需要花費自己的精力,還要動腦子,很多時候還要麻煩別人、動用資源。更多的時候,自己沒有了原有的休息、休閒、娛樂的時間。他們在迷茫中,等待著、期待著奇蹟的出現:萬一可以遇到一件可以一本萬利、一勞永逸的專案呢?

    4)夢想容易行動難。

    正如我們在答題的開篇說到的,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有一個夢想”,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為夢想而開始行動”。人都是趨利避害、趨易避難的。為什麼不讓大家說他們沒夢想,不讓大家瞧不起他們平庸,他們就是在腦子裡製造出各種花樣的夢想來,而且會給別人侃侃而談:“我有一個這樣的夢想”、“我有一個那樣的夢想”。意在告訴別人:我是個有夢想的人,我是個有理想的人,我是個不甘平庸的人,不信你看我的夢想,多麼高大,多麼高尚,多麼與眾不同。在別人沒有看到夢想的任何行動時,又會找一堆理由告訴別人:以前那個夢想是“紅海”,我又發現一個“短平快”、“見效快”的夢想。週而復始,就永遠在“我有一個夢想”中迴圈,因為夢想如此容易以至於夢想太有誘惑力了。至於行動嘛,等我想好了行動方案再說。趨易避難,人的本性。

    我曾經總結出一個格言:越有價值的事情,難度越大;越麻煩的事情,越應該去做;越想避開的事情,越要去做。怕麻煩,或許是沒有采取行動的根源所在:怕麻煩太多,怕麻煩別人,怕麻煩燒腦子,各種麻煩,想想都麻煩。

    算了,我停筆吧,寫作太麻煩了。不過,我明天還要接著寫。

  • 19 # 秦之嵐861

    首先可以肯定這是個好問題。今年參加工作剛好20年,算是一個職場“老司機”。這些年,沒少遇到問題描述的情況。根據個人平時與年輕人溝通交流的情況,結合思考的一些情況,竊以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值得思考:

    其一,成長的因素

    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所謂職場中的“年輕人”,一般是指剛畢業參加工作至3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按照22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當下的職場年輕人,正好是出生於1984年至1997年的這一撥人。這個年齡段的職場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全家人寵著,極少經受生活挫折和現實歷練,稍有不如意,會習慣性地耍耍小性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明知道不如意,想改變吧,對自己又下不了狠手;不想改變吧,又覺得沒意思,猶猶豫豫,不果斷。說起來,還是從小被過度關注埋下的根子,事事都有家長做主,事事都有家長操心,自己沒機會、也沒必要為自己的事情操心,久而久之產生了思想惰性,想法千千萬,就是落實不到行動上。

    其二,受教育的因素

    不可否認,當下的年輕人普遍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話又說回來,這一撥人上大學的時候,正好趕上高校改革正紅火的時候。本來從小的家庭生活環境就相對優越,加上上大學的環境比較寬鬆,究竟學到了多少“真材實料”確實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再加上,轉型期在大學學到的理論,很多時候不適用於現實工作,完全“兩張皮”,怎麼可能在工作中產生愉悅感?就拿我見過的幾個年輕同事來說,與我們這些中專生相比,他們的學歷和起點不可謂不高,但要說到基層實踐,差距一下就出來了。舉個例子,我們的工作在基層,實踐中,你能明顯感覺到,中年人有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鑽勁和韌勁。年輕人就不一樣,且不說拎不清基層情況,你多說一點,他都覺得煩,而且理由還特多,什麼不會啦,不懂啦,不瞭解啦,反正就是應付式的,讓人很無語,感覺他就把工作當作交差,沒什麼責任感。這樣說,肯定有人不高興,但我見到的這種情況不在少數,也就一吐為快。

    其三,個人閱歷的因素

    這要分兩類來分析。第一類是84年到89年之間出生的,這就是年齡30到35週歲之間的。這些人經過近十年的職場歷練,各個方面已經基本定型,他們如果完全放掉過去,從頭再來,拋開其他的不說,年齡沒有優勢,就是重新選擇的最大攔路虎;如果向前衝的話,基本上處於前有阻截後有追兵的尷尬境地,想衝沒底氣,不衝不甘心,迷茫就在意料之中了。第二類是90後這撥人,他們覺著自己還年輕,有個事情幹著也還過得去,反正時間有的是,也不是很著急。結果就這麼晃晃悠悠的,慢慢耗費著自己的青春。有個前同事,剛進單位的時候,我們這幫老人以過來人的經驗,“苦口婆心”開導他,要麼好好幹兩年高升到上級單位,要麼啥都別想。偏偏這小兄弟心高氣傲,既不想付出努力,又夢想著高升,就那麼沒心沒肺地玩了幾年,想走吧,沒誰看得上;不走吧,待著也憋屈,生生把自己逼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說到底,還是以前走的太順,想事情、做事情太簡單,老想走捷徑,缺乏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能力。

    其四,其它因素

    這一方面比較複雜。有的是太個性,啥事兒都想按自己的來,但偏偏忽略了社會是個大熔爐,人都是群居動物,怎麼可能事事如意、時時順心,稍有挫折就受不了肯定不行。有的自身性格猶猶豫豫,沒主見,想著改變,別人說一說、勸一勸,想好的計劃就變了。有的做事缺乏那股狠勁,瞻前顧後,走一步看一步,走著走著就迷茫了、心慌了、尷尬了。有的比較悲觀,乾的時間越長,覺得這輩子也就那麼回事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又有些不甘心,回過頭來,濤聲依舊,最後陷入自己跟自己在心裡較勁兒的惡性迴圈。

  • 20 # 句總商業評論

    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看不到希望。二是不知道該怎麼改變。

    為啥現在的青年越來越佛系,主要原因就是,不論怎麼努力,基本上看不到什麼改變的可能。高企的房價,無盡的加班,到手的工資總是那麼少。這些東西來來回回刺激這年輕人。那天坐地鐵碰到一個95後的小姑娘,她一本正經的跟朋友說“我就想做個與世無爭的垃圾,放過我吧”,聽起來好像特別頹廢,但你認真瞭解下,你就知道,這代年輕人真的是壓力太大了,大到無法自己改變,一但改不了狀況,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佛繫了。反正努力不努力都那樣,迷茫又能怎麼樣,還不是一樣無法改變,就算是奮鬥又怎麼樣?還不是買不起房,那為什麼要奮鬥?

    另外一個方面,這就是現在都年輕人其實不知道該怎麼改變。他們面對無數的資訊垃圾,但卻找不到有用的資訊,也沒人指導他們遇到狀況該怎麼辦,於是只剩下迷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一學生感到迷茫怎麼辦,很多東西完全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