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安定郡小書生

    在回答該問題之前,看了許多朋友的回答。發現大家回答具體歸納以下幾點:一是曹魏方面沒有想到,被諸葛亮突如其來的動作搞得失去了主張,致使一時反應不過來;二是曹魏方面想到了,由於風向、自己船隻鎖在一起,不具備放火箭的條件。

    然而這裡都基於曹魏方面已經具備了發射火箭的條件,那麼事實上,在三國時期是否真的具備發射火箭的這一基本條件了。下面我從這個方面進行分析,請各位史友進行指正。

    曹操是否具備放火箭的條件,這裡竊以為在三國時期,火箭技術尚未出現,尚不具備發射火箭的條件。理由有二:

    理由一:

    火箭的真正技術是出現在唐朝,真正用於戰爭是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戰爭中。有史料記載,當初農民起義軍就是在大風天氣,用火箭射城外茅草屋,結果大火蔓延,燒到官軍的營地,最後死傷三百人左右。

    當然有許多史友會進行反對,唐朝的火箭是用火藥作為推動力的。這樣做既可以增加射程,更能增加弓箭的威力。而這裡所說的曹軍用的火箭應該是箭頭綁著燃火之物的火箭,那麼事實是這樣嗎,下面我們來看理由二。

    理由二:

    參考周瑜使用火攻的時候,也沒有使用火箭。周瑜利用火攻這是史書上記載的真實事件,然而我們來看周瑜到底是怎麼使用火攻的。首先是周瑜利用黃蓋詐降騙取曹操的信任;然後才調撥幾十艘“蒙衝鬥艦”,這裡“蒙衝”是三國時期的一種帆船,“鬥艦”是大型戰船,然後在船上裝滿柴草,柴草上澆滿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才讓船駛向曹營。在靠近曹營後,這才將大船同時點火,船上人員從大船後面的小船上撤離。

    由此可見,火攻是需要精心準備的,不是隨便就能投入戰爭之中的。既然如此簡單,周瑜為什麼不考慮在雙方交戰之際,直接用火箭呢,是想不到嗎。要知道在火攻之前,周瑜與曹操已經交過一戰,結果是由於曹操一交戰就失敗了,這才形成雙方赤壁對峙的局面。而東吳計程車兵最擅長水戰的,而且水戰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也沒有見到周瑜在作戰時使用火箭。

    弓箭上綁上引火之物能行得通嗎?這裡我認為最起碼在三國時期是行不通的。火箭就需要引火之物,從周瑜火燒曹操用的物資可以看出,油膏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此外還需要柴草或者布匹,假如將這些東西綁在弓箭頭上,弓箭還能射得遠嗎。

    這裡繼續有人反問了,古代戰爭事例上不是有用弓箭往城內送書信的嗎?那我就要說明了,用弓箭送書信是在弓箭上綁的絲帛、紙張等輕便之物,如果是引火之物必然重量增加,那麼火箭還有多大的威力呢。畢竟大家現在看到的許多神劇,用弓箭綁上手榴彈或者炸藥包當做導彈用,那是騙人的,不可當真。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筆者提出如此疑問,三國時期到底具不具備將火箭用於軍事的條件。這裡主要考慮兩個條件:一是弓箭上用上當時燃火之物,到底威力有多大;二是這些燃火物資能否普遍裝配到軍隊,實現普及。今後,如果哪位史友有興趣,不妨做個實驗。

  • 22 # 蒙娜俊夫

    根據小說和影視相關資料的記載,諸葛亮和魯肅草船借箭的當天是有大霧的,而且當時傳的行動大多是靠風力,當諸葛亮的船到了曹操弓箭射程內以後下令收起船帆,如果當時是逆風,諸葛亮是很難控制船靠近的,收起帆布後,船不動了停在遠離,因為有霧,可見風也不會太大,應該是微風順著曹操方向刮,所以後來天亮了霧也散了,不用火箭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風向朝向自己,容易引火燒身,如果對方是來進攻的,正好把船衝進大營。第二,敵我不明,諸葛亮收起船帆,曹操已經放箭試探,結果諸葛亮按兵不動,曹軍不會貿然進攻,萬一是中立的來投奔的被殺掉就不好了。

  • 23 # 是阿維啊

    諸葛亮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過耳熟能詳了。但是草遇火就著,那麼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呢?這個似乎不能理解了。

    但是這個很好理解。因為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確實是一個邏輯還很嚴密的故事。

    首先,在這個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就交代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天氣。當時是什麼天氣。濃霧,多濃的霧?是曹操他們只能看到諸葛亮他們船的影子,而看不出任何實際的濃霧。這個也就告訴了所有人,他曹操不瞭解關於敵軍的任何情況。

    這是其一,所以對付敵軍,他只能盲目應戰。所以,任何一個決策都不具有針對性。

    而火箭呢?製造不易,而且還不易儲存。所以,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事先的策劃,實際上曹操他們的軍備中應該是很少有這種東西的,或者是隻有少量。好鋼用在刀刃上,這個道理應該都得,這個時候運用的是盲目的政策,很明顯不是什麼刀刃上的事情。

    但是,作為故事的閱讀者,事先知道了結局。所以才會有假設,至少,看起來用火箭燒死諸葛亮是絕對划得來的。

  • 24 # 讀了一點歷史的王毓季

    若是考試的時候出的這個題目,我看很多人是要得0分的。

    人家的問題是:如果當時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的火箭,那諸葛亮怎麼辦?

    而我看到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曹操不會、不能、不想、不可能、來不及用火箭。

    人家題目中已經說了“曹操射的火箭”,你在這裡偏偏說曹操“不”用火箭,這豈不是文不對題,至少是跑題……所以說,審題是第一步,而且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若不然你就是洋洋灑灑數千言,到頭來還不是一個零蛋的結局。

    下面是一個滿分的回答,請大家上眼:

    問題是:如果當時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的火箭,那諸葛亮怎麼辦?

        答案就是一個字:“快!”

    的確,火箭火器雖然是軍中的常備,可期間總得需要一些時間——火種取出(簽字蓋章下單子出庫是必須的,否則無憑無據的大家都擔不起這個責任不是。),這個過程就要耗費不少時間,然後再分發到每個箭手那裡。這畢竟是戰時,已是精簡了中間的好幾個環節了,也就是曹操帶領的部隊,效率已經很高很高了,要不然換做其他部隊,中間環節指定少不得還有一些的吃拿卡要什麼的。

    而普通的箭矢就沒有中間的環節,從箭囊中抽出箭矢就可以發射。

    需要拿捏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諸葛亮的腦子何等好使,這個道理肯定門清。他肯定算準了這個時間差,等曹營那邊將火種分發到每個箭手時,諸葛亮的草船已經斜著船身(草人中箭,船體偏沉)過去了。等到前面曹營看不到的地方,再多等一些時候(目的是等曹營那邊把火種退回庫房),然後調轉船頭,再如法炮製一番。這次草船的船體就正過來了,因為兩邊的草人都插滿了箭矢。

    雖然《三國演義》中沒有這番描寫,但是我敢肯定,諸葛亮肯定是這麼打算的,這就叫有備無患運籌帷幄算無遺策。

    至於曹操為什麼沒有想透其中的貓膩嘛……多半是因為曹操乃北方人士,初到潮溼的南方,不,腦子進水是絕無可能,多半是腦子受潮了。

    其次要說明的是,在古代,不論是陸戰還是水戰,火器是必備之利器,除非是“業餘”級別的、“約架”性質的亂懟。因此,曹操的營中,肯定是備有火種火器的。況且古時的戰船都是木製的,對付木質的東西,“火攻”顯然是對症下藥。

    至於有人說了,火箭能有多大的威力,一桶水就可以澆滅。

    可別忘了,曹操那邊射過來的,可不是一支兩支,也不是三五百支,而是三五千支,甚至三五萬支,要不然諸葛亮如何能夠回收十萬支箭呢。

    實際一些的情況呢,大家都不在現場,但是想來一輪齊射,總得有個三五百支吧。不錯,戰船是移動的,可射中一隻船體的,差不多應該有半數,那就是兩百多。這個數字不是瞎猜的,應該是非常貼近實際情況的,要不然十萬支呢,即便是湊數,也得湊一陣子不是嗎。

    這兩百多支火箭一起射中一隻船體,要想撲滅,可得需要兩百多桶的水。況且這還是一輪齊射,然後還有第二輪、第三輪……即便所有射中船體的火箭都被撲滅,可也總得有足夠的人手參與滅火吧。

    其實,轉移敵方注意力,牽扯敵方的精力,使他們疲於應對,只能防守而無暇進攻,不也是戰場上最希望達到的效果嗎。

  • 25 # 潮閱

    首先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根本沒有真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選著自己喜歡的那個答案。

    我們先把問題放在《三國演義》裡面去談,真實的歷史上是沒有草船借箭這一出的。

    諸葛亮為什麼敢去借箭?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就是赤壁的妖術師,接近神化的一個角色,當然我們也很喜愛這個角色所以導致了他的能力被無限放大。為了去借箭,預先算好了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曹操會不會用火箭可想而知。第一火箭是一種在箭頭加上燃物以增加威力,在當時的情況下,儲存怎麼多可燃物是對自己有風險的,船都是木製而大家都連在一起,萬一不小心著火了,怎麼多可燃物危及的可是自己。第二在諸葛亮的預算下,大霧天去,聲張虛勢。曹操也沒想到你敢衝來打我們八十萬大軍?這不開玩笑嘛。急急忙忙的叫弓弩手用箭射擊。大家回想下《三國演義》的草船借箭的情節。諸葛亮和魯肅帶領著幾十條草船前往曹操水軍所在營地。這小小的船上全都是稻草,哪怕是有一點火苗也會著起來。當時的天氣是大霧,溼度重,在曹軍視野不清晰的情況下。來了一招。諸葛亮壓根就沒想過曹操會用火攻。如果曹操射了火箭,想想知道是什麼結果。草船還不全燒掉。到時諸葛亮也得葬身火海,不然就是水海了。諸葛亮還要其他逃生辦法嗎?不,他肯定沒有。在當時的情況下,假設曹操射的是火箭,那麼這幾十條草船都得陣亡,出了跳在江裡游回去,別無他法。遊不遊的回去還是一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多人寧願自駕去上百公里的免費景區,也不願進家門口十幾元票價的景區,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