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牧風堂主人

    魯迅先生的小說無不與當時殘酷黑暗的舊社會緊緊聯絡著.透過分析《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中的孔乙己形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命運.

    《孔乙己》這篇小說不到三千字篇幅,以“我”的見聞為線索,攝取孔乙己幾次在咸亨酒店出現的生活畫面來構成情節,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它寫於1918年冬,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封建復古逆流仍很猖獗.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復辛亥革命後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學“讀經科目”.科舉制度雖已於1906年廢除,像孔乙己那樣的生活也漸漸為人們所忘記,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學校教育“也還是‘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的老古董”注(1),這樣就在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再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由此可見,《孔乙己》是從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來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孔乙己是清朝科舉制度下的犧牲者.那時的科舉制度如何?那時的讀書人讀些什麼呢?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它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以後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為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須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矩半步.那時的讀書人, “‘四書’熟,秀才足”.他們就在上述那些書本上作功夫.因而孔乙己講話,滿口“之乎者也”,什麼“君子固窮”,什麼“多乎哉?不多也.”這些都是“四書”上面的話.在科舉制度下,考中了秀才,才好去考舉人,再考上去中了進士,就可以做官,就會有錢有勢.但要考取秀才、舉人容易嗎?康有為曾經指出,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一百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1%入選;三年一考的“舉人”,入選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進士”,入選者只有萬分之一.所以,科舉制度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致使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慾薰心,精神畸形,成了科舉的奴隸.

    孔乙己考不上秀才,覺得自己沒有前途,自然養成一種壞脾氣,就是“好喝懶做”.幸而寫得一手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口飯吃.可是坐不了幾天,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在他看來,抄書哪有前途?哪能解決自己貧困的生活?連這唯一的生活來源也丟失之後,便免不了做些偷竊之事.他偷了何家的書,被吊著打;偷到丁舉人家之後,先寫“服辯”,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科舉制度就是那樣,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頭上的老爺,一面造成一大批對社會毫無價值的廢物,致使社會對這兩種讀書人的態度截然不同,世態炎涼,人心勢利.在那個社會里,可謂等級森嚴.小說提到的咸亨酒店裡,在曲尺形的大櫃檯上劃分得很清楚:靠櫃外站著喝酒的是做工的短衣幫,穿長衫的踱進店面隔壁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其思想意識和經濟地位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試想像孔乙己那樣身份獨特的社會畸形人,如何能有生存之地?首先,他追求功名利祿,死讀經書,深受封建文化糟粕毒害,使他成“才”則已,不成“才”則淪為不能謀生的可憐蟲;其次,封建統治階級(如丁舉人)橫行霸道,極端殘忍地摧殘他;再次,就連同一階層的短衣幫以致不諳世事的小夥計,也同樣深受封建等級制度影響而麻木不仁,分不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來輕視他、嘲笑他,把他往死路上推.總之,他是社會上可有可無的人物.有他,只是增添人們的談資、笑料;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唯一能使人提起他的,只是掌櫃說起的“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

    當然,孔乙己還有善良、令人同情的一面.文中提到他“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教小夥計寫帳要用的“茴”字;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吃.這些細節都體現他心地善良的一面.但是,我們在同情、可憐他的同時卻又看不出絲毫希望,我們寄予的也只能是絕望的同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欺欺人,不敢正視現實,被打斷了腿也寧可說是“跌斷”,如何能指望他有所覺悟呢?

    看來,小說是透過孔乙己這一形象,深刻地啟示人們,在封建科舉制度下,在相信讀經、輕視勞動的封建思想毒害下,知識分子是沒有出路的.魯迅先生寫《孔乙己》,是富有戰鬥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魯迅先生塑造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主要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呢?首先,是“事實與詩”(周作人語)的結合.據考查,《吶喊》、《彷徨》中各篇小說,其題材和人物都各有所本,只是經過藝術的加工,“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注(2)誠如他自己所說,“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注(3)他所寫的人物,大都有幾個原型,但又不受原型侷限,以求對生活作出更高的概括.他“雜取”各種人物作為素材,加以綴合,拼湊,使之典型化,成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孔乙己這一典型人物就是透過“孟夫子”、“亦然先生”和魯迅的本家周子京塑造加工而成的.“孟夫子”雖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以至窮得幾乎討飯;替人家抄書,可是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籍紙筆都賣掉了;窮極而偷,被抓住硬說“竊”書不能算偷……其行徑與孔乙己尤為相似.“亦然先生”是當時紹興城內一個為謀生而賣燒餅油條的人;他不肯脫下長衫,又不願大聲叫賣,只好跟在別人後面叫“亦然”;他喝酒時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吃,口中唸唸有詞:“多乎哉,不多也……”.周子京又名“四七”,他喜歡喝酒和抽鴉片,但能寫一手好字,經常穿著破舊骯髒的竹布長衫,四處遊蕩,好罵人卻經常被人打.這些人物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孔乙己了.第二,魯迅巧妙地運用了諷刺的藝術手法.諷刺在我國古典小說、筆記及小品文中有著深厚的淵源,它對魯迅的小說有著不少的影響.《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分明是《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他們的命運際遇雖然不同,但都有是作者用含淚的諷刺之筆勾勒出來的形象.第三,是在於悲劇氣氛的渲染.《孔乙己》中鬨笑之聲迭起,卻使人感到無限悲涼;孔乙己的悲哀是他在人們的笑聲裡永遠消逝了.總之,魯迅先生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形象地再現歷史舞臺上知識分子這一類人物的思想言行,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教誨,召示人們趕緊起來謀改革、尋出路

  • 22 # 登攀

    孔乙己是我國文壇巨匠魯迅先生塑造的一個非常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說到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我就從孔乙己的“形象”入手逐條進行略析:

    一,孔乙己是咸亨酒店裡唯一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

    他的穿著本身就非常矛盾:站著喝酒的,都是“短衣幫”,就是窮苦的勞動人民;穿長衫的,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到裡屋坐著喝酒。而他呢,他是清朝末期的落魄讀書人,沒有功名,沒有正當職業,還養成了舊社會讀書人自我清高的壞毛病——鄙視勞動,四體不勤,不能自食其力,豐衣足食,導致自己窮的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是,他又很想講體面,放不下臭架子,只能穿一件破舊的長衫來裝點門面。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封建社會對底層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多深,都把人的靈魂扭曲了!簡直可怕至極!

    二,說話滿口的“之乎者也”。

    對別人的取笑,他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地進行回答或者反駁。尤其是那句“竊不是偷”的“名言”,您一定也記憶猶新吧!他的話也會不斷引來大家的鬨堂大笑。為什麼呢?都民國時代了,都說大白話了,他還滿口文言文,活生生一箇中舊時代的毒太深的人,他的迂腐,他的窮酸,都是對舊社會最有力的諷刺。

    三,因偷竊,最終被打成殘廢,喪失了勞動能力,落魄而死。

    自己不想勞動,卻又要生活,就搞小偷小摸這一套。落的個被丁舉人打殘,落魄而死的可悲下場。他的這種行為雖然不合法,但也不應該被打致殘,致死。這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舊社會的法制不健全,有錢就是權,強權大於公理的黑暗現狀。

    四,作為底層人的善良樸實。

    孔乙己能給孩子們發茴香豆,能教小孩子寫字,能說明他的良心沒有泯滅,還有一般人的樸實和善良。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魯迅先生描繪的孔乙己形象,一方面是在深刻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另一方面是在警示他人——一定要和舊社會一切腐朽的,落後的東西決裂,要做對社會有用的,與時俱進的新人(尤其是對年輕人)。

    閒話到此,!請多指教!

  • 23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魯迅先生為什麼會塑造孔乙己這樣一個形象?是因為當時像這樣的人,很多,很有代表性。孔乙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實際上就是中國幾千年來,農耕文化、儒家思想、科舉制度,共同產生作用,結出的一枚果實。已經落後於時代,不甘心被淘汰。又不願意或者已經無法做出改變,學習新的東西。抱殘守缺,隨著過去的那個舊時代一起沉淪。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那一套,實際上已經發展的非常完善,能夠牢固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為。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相對落後,被外來的勢力打破。從內部是很難改變和破壞的。所以說,在中國要做任何的改變和改革,都非常的難。像孔乙己這樣的人,頭腦裡裝著舊的思想,不願意或者沒能力接受新的東西。所以就會表現得那樣奇怪和格格不入。他實際上就是一個新時代的舊影子。也表現出一箇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身心痛苦的樣子。魯迅先生塑造孔乙己這樣一個形象,是讓人看清他身上的毛病,不要做這樣的人,要知道與時俱進。而且在當時,有很多人雖然不是孔乙己,但是孔乙己身上的毛病或多或少在他們的身上也有。瞭解了孔乙己的特質,也就自然容易看清楚這些人,不會受這些人的影響。

  • 24 # 蘇浩聖澤智慧父母

    戲說魯迅塑造孔乙己為了什麼

    孔乙己是個消極的角度,不值得【可憐】?該下課了?

    他對教育人沒有正能量與向上的精神?魯迅寫的《孔乙己》要告訴大傢什麼?

    魯迅塑造《孔乙己》意圖是什麼?

    1、要流量嗎?還是需要人支援,或者找當時的賣點?

    每個時代都有各種各樣階層的人,機會對誰都一樣,歷朝歷代不是也有窮苦人成為高官拿著厚祿的嗎?

    2、為讀書人說話嗎?還是嘲笑讀書人?還是有雙重意思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難道不是嗎?孩子不好好讀書難道在社會上給人添亂。如果每個人都考進清華北大最好是什麼結果,所以競爭很正常,被淘汰也很正常。被淘汰的人需要自己求生存,如果都教唆陪淘汰的這些人起來鬧事,或者一有窮人就說社會的問題、就說當官的不是,那社會哪來安寧。所以孔乙己這樣的人物有時也是咎由自取,而不是社會給他什麼公平與不公平,如果讀書人都可以不勞而獲,給他一個所謂他的公平,那社會又會怎麼樣?

    每個讀書人都想撈好處,每個讀書人都覺得自己有文化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有誰來做其他工作呢?讀幾年書無法高中,就想要好處,那有那麼多好處呢?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像宇宙萬物生老病死一樣,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逆轉的。

    3、塑造孔乙己的形象來諷刺沒落社會?叫人造反嗎?這不是一種途徑,還是在欺騙愚弄一些人?

    孔乙己不是什麼正能量的人,讓一部分人看到這種現象就覺得社會充滿負能量,自己身上遇到的都是不幸,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只會死讀書,是個書呆子,讀再多書又有何用呢?所以這種消極情緒是打擊讀書人。

    4、塑造窮書生死愛面子

    這種說法有些搞笑的感覺,與中國傳承的人要臉、樹要皮的教育又相互矛盾。很多人評價孔乙己:迂腐、可笑、嘲弄、蔑視“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5、塑造孔乙己己受盡折磨、苟延殘喘的悲慘?

    偉大的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乙己努力了,沒有站在風口上,沒有把握時機,我們要給他什麼呢。受盡折磨是對一個人的考驗,你沒有堅持與把握就把問題歸咎於社會是非常不公平。

    6、塑造他是沒落的知識分子?

    穿著長年不補的長衫說他:窮、髒、破、懶,這種描述很有諷刺意義,如果當年有網紅和自媒體,孔乙己會和2019年的流浪大師沈巍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據說沈巍是因為垃圾得不到分類看破人生、看破紅塵、、、所以去撿破爛分類並且以此為生?可悲可笑有可恨。後面因為他是個有文化的流浪漢被網路媒體炒作,不少美女和他合影,借他來要流量、、、、這和當年的孔乙己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呢?這個我就不知道,因為孔乙己已經不再人世間。社會發展需要時間與過程,你不如意就消極怠工,那社會又會怎麼樣。

    7、塑造孔乙己流露內心羞愧

    這有何好塑造呢?做的不好自然要被社會淘汰,難道讓他佔著茅坑不拉屎,也表明魯迅的無奈與痛苦

    所以塑造孔乙己不代表什麼,只能說明一種社會是優勝劣汰的現實,這種現實是自然界規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想問問魯迅先生,每個時代都有做的好的人,孔乙己為什麼做不好呢?

    《孔乙己》值不值得讓後入繼續閱讀,還是該下課了?我不知道

    人活著能做的就是趁美好時光擼起袖子努力的幹。

    本文純屬戲說,請勿對號入座

  • 25 # 十力7

    在那種社會現狀下,即便魯迅叫破嗓子,作用微乎其微,先生是深信的,也是痛苦的,孔乙已便成了隱痛式的自己的寄託,自嘲一下,倔犟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計算機,電子資訊,微電子,積體電路這些專業以後工作學習是不是天天對著電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