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臨帖只是技法訓練過程中的一箇中間環節,不是學習書法終極目標。僅僅寫得像帖只能算學習卓有成效,屬於半截工程,不能叫成功。書法成功的標誌是: 融會貫通,建樹自我。

    臨摹的很像,只能說明模仿能力不錯。單憑看字並不能完全表明書法基本功紮實,要驗證所學技法對不對,必須看書寫過程,那是反映實際出帖與創作能力的最好辦法。

    如果筆法動作解析錯誤,有些筆畫關鍵細節不是依照原作古法自然書寫出來的,例如,歐楷中的點、橫、豎、鉤等收筆法,原本是一次完成的,卻是故意做作描畫出來的,並且脫開帖就不會寫了,說明只模得筆畫和字形,未得核心技法精要,等於消化不良。

  • 2 # 一笑貫長天

    有句古語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很刻苦,成績也不錯,可以把古法貼臨摹得逼真惟肖,那也只是一次成功的影印,為什麼呢?因為你還沒有理解到你需要理解的東西。至於我所以說的這個東西,我們還要從為什麼學書法必須從臨帖開始,臨帖的目的在於,理解古之書法家的書法真諦,也就是在書法上,我們怎麼去寫每個字,才符合書法之道,我們需要怎麼樣的章法與墨法才是書法的章法與墨法。

    理解了書法的道,才能舉一反三,才能更加自由地去發揮,才能在進一步趕上古人並有超越古人書法的機會。不然,你也只能臨寫你所臨摹的法貼,或只能寫你所寫過的字,你只能用你若臨寫法貼所用的章法與墨法,離開這些,你將無所適從,什麼筆法啊,章法啊,墨法啊,對你來說都是一片茫然。

    所以,臨摹古帖很重要,帶著思考去臨摹古帖更重要,沒有思考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不知道真諦,只有理解到書法的真諦了,才是我們學習書法,發展書法的最終目的!

  • 3 # 謝亞鐵

    人們說書法好都說“有功底、有功夫”什麼的,這是最直接的說法,那就以功夫論之…臨摹字貼只是學書之皮毛功夫,多象也算不上書法的,這好比是演李小龍的演員,演得多象都不是李小龍,關鍵點是演員的真功夫還打不過一個武術愛好者或一個小流氓…真書法就好比真功夫,李小龍的功夫是怎樣得來的?其實不用說你也知道。李小龍的功夫是不是模仿來的,想清楚這些就清楚了

  • 4 # 北風吹來

    書法中的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臨摹是為了後來的創作打基礎的,書法的最終目的就是創新。臨摹的很像原帖的話,只能說是入帖,更不能說是成功。

    我認為書法如同寫作。寫作需要基礎,要學會寫作,總是先大量閱讀借鑑別人的好文章、好作品,用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書法上的臨摹也一樣,透過臨摹掌握書法中的用筆及取勢。

    再上升到一個層次,要創作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除了積累紮實的寫作基礎、寫作技巧以外,還需要有豐富的生活實踐,因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對於書法而言,除了書法上的用筆、取勢、結字、格式、佈局、落款、用墨、印章等知識外,也需要表達出思想情感來,這才是真正的創作,也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人們評價顏真卿的書法是“真不如草,草不如草稿”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當今書法界裡不免有那麼一些人,為了名利,胡亂塗畫還美其名曰“創作”,真是玷汙了書法這門深刻的藝術,同時也產生了很壞的影響,我們要摒棄這種糟粕的東西,讓幾千年的書法藝術得以傳承併發揚光大!

  • 5 # 惟生

    我目前就一直在臨帖,以前臨一兩種,現在臨十幾種(包括楷書、行書、隸書等),一般都能臨到六七分像。

    臨帖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過程,我們只有透過臨帖來師法古人,參悟前人對書法的要求,進而掌握書法的要義。

    但臨(摹)帖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背臨”,也就是憑記憶就能把要寫的字寫出來,背臨往往是檢驗臨帖是否達到要求的辦法。

    背臨也沒問題了,我們就應該利用所學的功夫進行創作,在進行創作的同時去領悟字型的變化,嘗試“出帖”以形成自己個人風格,這個階段或許很漫長,但看的多了,寫的多了一定會有進步的。

    所以,臨帖只能算是入門級別,臨帖關過了就應該多與同道交流,開闊視野汲取靈感,向書法更高領域探索。

  • 6 # 狂喜淡墨a

    臨摹很像,是否學習書法已成功?

    從階段來說,是成功了,從整個書法過程,成功了少許,僅僅剛剛開始入書境,入帖之境依然還有差距,酷似古人書貌,應該說技法嫻熟而已,另一半是情性美,需要更艱鉅的書法學習與感悟。

    從筆法結體已有了進步,首要的是如何走出古人的書法狀貌,需要漫長的書法砥礪,如何出帖的問題,需要思考和如何切入而研磨。

    書法經歷一個量變的儲蓄,到一書法藝術真正內涵的質變,其質變也是一個小過程的變化,一個量變質變的往復式,也就是自我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個程序就是進步,是一個飛躍,也是在不斷的踐行勤奮執著的精神。

    毅力與聰慧是書法成功的必要因素。由此書之神祗是無窮的無盡的,應該繼續努力體驗書無止境的道理,藝術大境依然是親自領略開拓,愉悅是一個不斷逆水行舟的艱難過程,愈撥開洞天石扇,才有訇然中開,之青冥浩蕩不見底,經歷痛苦掙扎於你死我活的神魂顛迷,方有日月照耀金銀臺之自然道法美景。

    或許書藝沒有那般神秘的過程,縱觀古今藝術追求者,哪一個也不是偶然的,非是常人而為,所付出足以讓你想象不出的經歷。

    藝術修養,藝術想象,感性需要爛漫的馳鶩之想象,藝術屬於意識形態特徵,沒有情性的飛揚也不會神經觸電,有時候就是詩人,詩意的化身就是藝術的意境。

    有了感性,必有的對技術的瑧熟,才有理性思維方式明哲性。非理性也不可能有成熟的筆力功夫,因此基於感性的豐富多彩,也必有充滿聰穎與哲性,即理性的情況之下,達到書藝再進,進入一個更加精彩的景觀。

    由此書法的臨摹酷似,僅僅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還沒有達到一個非理性的的藝術情性之境界。即創作。

    創作也是一個很高的書境,需要一生的追求。藝術無涯,砥礪前行不停。

  • 7 # 鍵哥Vlog

    臨摹,臨帖是學好書法的必修課,也是書法學習愛好者共用的方法,個人認為在臨帖的基礎上,融入一些自身個性的東西在裡面,會更有靈性!

  • 8 # 中州耕牛堂主

    臨摹字帖很像,有幾分像啊?“很像”這個概念太模糊了。如果臨摹字帖真正很像的話,雖然不能算學書法已經成功,但可以說明學書者已具有深厚的基本功了。

    按照啟功先生“臨帖七分像理論”來說,臨帖不必太像,臨帖太像了,就是字帖上的字再現。臨帖,有七分像足矣!為什麼要臨到七分呢?剩餘的三分就留給自己了。

    如果題主能在臨帖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個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那就成書法家啦!真正成為書法家了,那題主學習書法就成功了!

  • 9 # 梁園墨客書法

    臨摹只是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如果單個的臨摹的很像也不能說就是書法,因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不僅要考慮單個的字的筆法及結體,還要考慮整幅的佈局,墨色,落款等等因素,如果這些都掌握透了,這樣寫出的書法定能不同凡響。

  • 10 # 書法家曹新幫

    臨帖是個傳承千百年書法人的積累和經驗的過程邊臨邊思考體會古人的筆法和技法及構成作品的各種要素。,趙孟頫說: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是學習書法藝術最基本的基礎,臨帖不是說臨到形似就行,要能臨到神似,才算接觸到了帖和書者的精神,為脫帖書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臨帖是對傳統藝術的發展全面而深入的繼承。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但離成為一個書法家的標準還行遙遠,比如嬰兒學步,等於你只會走了,離奔跑和走出自己特色之路還為時尚早,書法作品要既要有傳承更要有發展,會臨帖只是你學了古人的,一幅作品不光有傳承,更要有自已的情感和精神面貌呈現,別人能從你的作品體會到你的情感才算是一幅好的作品,望繼續努力進取,共勉

  • 11 # 蒙山裡才

    答:描`臨、摹。達到相似,那就需要一定功夫了。達到形似亦很不易。接近神似,更是難於上青天。

    據說米老先生摹古人可以亂真,使世人莫可辨真偽。先生悟性,不可高攀。先生所下苦功,也確令人歎為觀止。

    由此可知,所謂書法,既書必有法。法即規矩。規矩即古之傳下,不斷完善之法規。

    所謂臨墓,即是學法,入規矩。

    但,既使循規導矩,嚴絲合縫,也僅是書匠而己。

    所以,納乎規矩之中,僅是入門而己。納乎規矩之中,再出乎規矩之外,寫出自己的風格,這才勉其強稱之謂"家"。

    不知見解對否?請同仁予以正之。吾不幸感激之至!

  • 12 # 老陳聊書法

    抱歉,依我看,意義不大。下面談談我的理解。

    一.書法學習的根本是對書法表現能力的學習,不是照貓畫虎。什麼是書法表現能力呢?就是透過筆畫形態和結構塑造耒表現書者心意的能力。學得像與理解到內在差的很遠。所謂形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二.臨帖是古人的經驗教學法。古人把書法當作文化和人品的展示,而不是技術、藝術的專項學習。臨帖是對古人書法的重複和體味,應該是在搞懂他的內在邏輯之後進行而不是之前。

    三.記憶、理解和掌握。臨帖很像有可能是靠記憶,就像孩子背唐詩,你要他理解後記憶,那你是看玩笑,可臨帖也是同樣問題啊!有的孩子專門寫楷書寫的很好,但平時寫字沒怎麼變化就是這個原因。理解筆畫、結構的形成原因之後再寫出耒的字是你掌握了寫字規律後的效果,要的是這個。這樣才不會靠記憶書寫,見到沒臨過的字就抓瞎。

  • 13 # 文婧寶酒

    本人寫有“書法千字文”一文,摘取其中臨摹與自創的辯證關係一節對該文題予以回答:

    書法千字文~兼論書法之辯證法

    臨摹自創 同為辯證 書藝如拳 套路先練 學書同理 需先臨貼 只創不臨 到老不全 只臨不創 終身機械 臨創結合 方能行遠 臨貼之初 須先選貼 墨海選珠 須選自愛 初練選貼 宜練正楷 唐初歐虞 平正險絕 折筆瘦勁 豐腴圓轉 顏體內斂 行筆雄健 柳趙丰姿 各具鞦韆 臨貼之初 宜先讀帖 一點一畫 細觀細揣 輕重徐疾 起收停旋 均具其妙 萬化千變 臨貼之要 形意均兼 欲揣其意 先察其形 廣覽眾觀 一貼精臨 蜻蜓點水 書技難成

  • 14 # 翰墨書道

    臨摹的很像,只是學習書法入門的第一步,說明對書法的基礎技法,和法帖字形神韻有了較紮實的理解與體悟,但距離所謂的成功還有很遠的距離。臨摹的像,還要看是對臨或背臨,能夠背臨的形神俱似可能比對臨要更進一步。對於學習書法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因為臨摹的像,還不一定說的上是真正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夠按照原帖風格進行作品創作。還有就是對技法都理解與變通能力是否到位也非常重要,這就要看我們的創作能力了。

    實際上,書法的學習,是不太好用什麼成功來界定的,因為藝無止境。一山更比一山高。我們的在不斷的臨摹學習中,往往會出現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進益。書法造詣的成熟亦或境界的形成需要一生的探索與打磨。所以古人說日日新又日新。

    學習書法,學習一輩子都仍然會感到有不足的,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基於這個因素,也有人說藝術是一個充滿遺憾的藝術。我們在學校書法的過程也一定會有這樣體驗。在遇到一個問題是遲遲難以解決,可是在經過一定時期的積累探索,甚至迷茫之後,有了長期積累一朝獲得的時候,原本認為以已經得到,可是待到心境平穩下來,卻有發現新的問題有出來了。比如學【蘭亭序】吧,自以為臨摹的有幾分了,可是仔細對照原帖一比較分析卻發現仍然有許多自己沒有理解或認識到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臨摹學習經典書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不斷獲得進步的。

  • 15 # 墨幹古

    如果你臨啥像啥,又能背寫如流。那你的水平,一經很高了。你所創書法又能把你的個性,風格,書風融進所創書法字中,在學習掌握理論方面的知識。哪你就是書法大家了。

  • 16 # 瞭然翁523

    臨帖很像才是第一步,第二步臨創結合,第三步創作。要真正獲得成功,還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沒有捷徑可走。

  • 17 # 李行子

    臨帖很像,胸中沒有書法的法,也很難達到書法創作的高境界,不像,更不行。寫既有法,而又無法的書法作品,是難上加難。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其法度應嚴控在90%以上,幾乎無有漏洞,無有缺限,堪稱完美書法之作。

  • 18 # 傲寒梅666

    不要講太複雜,臨摹,臨帖雖是基本功,主要煉手與眼協調配合,許多人眼高手低!所以講,不僅像,而有神,至隨手就來,順個自然就是悟性,就是藝術的韻味,這就要品味!

  • 19 # 真空妙有無量壽

    臨摹字帖很象≠學習書法已經成功。

    把追求"臨摹字帖"的目的瞄準於"很象",就已經入了邪道了。你可以把唐人以及後來歷代名家所謂的"臨蘭亭序″的帖子攏在一起比對一下看,你會得到一種什麼樣的觀感體會和認識結論?是的,蘭亭序原帖不見了,沒辦法比對誰臨得最象,是否就不能審視決定各家臨寫的優劣了呢?後世公認"神龍"本為最優,無出其右者,根據又是什麼呢?無原帖作比對,決定優劣的根據又是什麼呢?從這些書法現象中若得不到正確認識,你將是一個對"臨摹″古帖的目的性,不明所以的糊塗人。

    可以講,所有前人臨寫的禊帖,能傳世的,都是他個人的書法創作作品,而非臨摹意義上的學書作業了。慢說已不見了王羲之的原作,即便可見原帖,託名"臨"作之優劣,也非從象與不象上去判斷的。可以講,"象″的意義,在書學上是小兒科,對書法成熟丶成功者來說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東西。

    我也瞄過幾眼現在參加書協組織的所謂臨寫蘭亭序的入選作品,可謂件件精緻,象極了神龍本的面目。但是均非古人創作意義上的書法作品,而是今人小巧手們複製的"工藝品″而已。可憐可嘆今天的專家評委們的導向意識是多麼的糊塗。明白我的意思嗎?

    初學臨帖,不忽視"象",不強求象。最重要的應明確臨帖的目的在哪裡?

    得魚忘筌。得點畫之用筆規律的技術技能技巧,得字形結構之把握,知行氣章法之執行佈置。完成書寫之個人基本功的養成。培訓出發揮個性之創作自由。臨帖的目的即已達到,何在乎象誰不象誰?"很象″,倒顯幼稚丶初級。

    不論鄭板橋的"十分學七要拋三",還是啟功先生主張的"七分象",都不是強調"很象″。

    我的觀點,自己個性非彼性,只有近似沒有相似。達到"很象"是很難的,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追求"很象",只能是機械投影丶工藝克隆複製,那是遏止約束活性天真的藝術創作個性的。

    結論:追求"很象"不是臨摹的正確目的和方向。學習書法的成功是個人創作自由的獲得。

  • 20 # 二凱書法

    不要說是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就連是書法家,書法大家都未必回答得讓人信服,關鍵是沒辦法用個人的成功經驗去說服大部分的學書者。說句實在話,即使是王羲之在世,他說的臨帖臨到全像,八分像還是六分像,就能讓所有人都同意嗎?

    我想這是不一定的,但是他極為成功,所以信服的人會特別多,僅此而已。

    這個臨帖臨到什麼程度,真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無法依據什麼就能說服別人。因為書法史上並一個標準來確定,臨帖的像到什麼程度,沒有人能給你答案。因為可以看到非常多的臨的像的反而成不了大家,淪為寫字匠,而臨的不像的卻能擁有其他的因素而成為書法大家。

    但是,真正能成功的,都必須是瞭解真正筆法的人,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形似的人。接觸到和掌握了真正的書法筆法,怎麼臨都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過程,而沒有知道筆法的人,要麼淪為字匠,一創作就什麼都不會,要麼淪為江湖書法,甚至是醜書。說到醜書,如果從筆法的這個角度去想它為何是醜書,還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這個書法藝術,真是個令人頭疼的事,不然怎麼能橫掃一切藝術,成為最高呢?

    附一個啟功先生的圖,看明白了,一笑而過,糾結太多你就等著頭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警機在獲取制空權上有何作用?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擁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