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樹林的森林

    我的答案是肯定找到了。因為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我已經完全可以體會作者那種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肯定是找到了。

  • 2 # 博仁書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據說,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他在晚唐會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春遊城西杏花村所得。

    關於杜牧詩裡的杏花村地址,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山西的,因為山西杏花村歷來產酒;也有人說它是安徽的,因為杜牧做個池州刺史,且史料也沒有記載他去過山西。我更認可第二種說法。

    根據《江南通志》和《廣輿記》的記載:“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門外裡許,因唐杜牧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那麼,杜牧所說的杏花村,就有很大機率是池州的了。

    由此可見,當年杜牧肯定被杏花村的美酒所吸引,並且在牧童指引下到訪過這裡,並在隨後留下了今天廣為傳頌的這首《清明》。

    杜牧是杏花村的一位偉大的過客,他僅僅留下一首詩,但確使一個村莊出名了。

  • 3 # 東山論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讀來此詩,詩人並沒有著急趕路的意思。在旅途中饞了,想喝酒,問牧童,牧童給他指的方向估計就是自己家的方向。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詩人找到杏花村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此情此景讓詩人詩興大發,作一佳作傳世,已然在我們讀者心中留下了杏花村的影子。

    美哉

  • 4 # 無為讀書

    杏花村是詩人想象出的地方,並沒有特指是哪裡,並非是一個實際的地名。想到“酒”是因為清明時節的愁緒而產生,而“杏花村”就是詩人內心裡面有酒的地方,作者只是以景襯情。準確的說:詩人在何地有感而發,何地就是杏花村。

  • 5 # 廣陽梁山

    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七言絕句詩中描寫了清明節的場景。“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意境有些淒涼,句中略有傷感的情緒,但詩人還是告訴了我們在深山之處有個人們嚮往的杏花村。雖然詩人沒有明確的說明杏花村在何處,但是那裡即是人間的仙境。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結尾恰到好處。杏花村就在心中,偉大的詩人杜牧已經找到了杏花村,不僅如此,杜牧到了杏花村之後還痛飲了馳名的杏花汾酒,借酒澆愁……“路上行人慾斷魂”正是詩人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勞苦大眾的吶喊和傷感愁苦之極的表達,實質上詩人找的不是杏花村,而是能澆滅愁苦的酒!能夠拯救百姓的道路。所謂的杏花村正是詩人希望的美好田園。

  • 6 # 詩酩曠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的詩。每當杏花初綻或盛開的時節,文人墨客總會油然想起這千古名句。

    然而正是這千古名句,引起了數百年來的一場公案———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詩以景明,景以詩傳,按理說應該考察一下當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誰知一經考察,才知號稱與杜牧詩中有聯絡的杏花村,全國各地共有20多個!一說在山西的汾陽,這裡不但產酒,且確實有杏花村。一說安徽貴池杏花村說,理由是那裡也釀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過官,眾說紛紜。

    我們其實並不用去深究和考證杏花村的真正位置,大概也無從考證,即使考證起來,估計也不大容易。這裡我們只說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探討一下杜牧是否找到了杏花村。

    其實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並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開的村莊。我們如果多讀一些古典詩詞,就可以發現,古代詩人們作詩,對於如村名山名之類地名,詩題和序中一般實用其名,而詩句中卻少實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點來代替其名。杜牧的《清明》詩,與許渾、溫庭筠等人詩,因為均是春日之作,其時杏花正開,所以多與楊柳對舉,指開有杏花的村莊為“杏花村”。宋代名詞人周邦彥《滿庭芳·憶錢唐》之“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孫《一萼紅》之“羅浮夢覺,步芳影、如宿杏花村”,顯然均指杏花盛開的村莊。

    我們不妨自己在腦子裡展現一下畫面:清明時節,天空下著小雨(如果下大了,牧童早跑回家了),詩人因為趕路,腹中有些飢餓,身上有些寒冷(要不路上行人慾斷魂,其實說的就是他自己),迫切需要一處酒家歇歇腳,避避雨,吃吃飯,喝喝酒。於是,問路邊放牧的小童(借問,看來古代文人都是溫文爾雅的)哪裡有酒家,牧童往前一指,看到了嗎,前面不遠處開滿杏花的村子裡就有一家。這個情景一展現,我們就不難推斷,詩人找到了杏花村。一因為詩人因為身冷腹飢,雨天行路艱難,急需一處飯店。二是關鍵,牧童給詩人說過在哪兒了,有了具體的位置和特徵。這樣一來詩人再找不到杏花村,於情於理,說不通。

    故此,筆者認為,杜牧找到了杏花村。看官您說呢?

  • 7 # 秦一農夫

    杜牧後來肯定是找到杏花村了。農夫的看法有二點。

    一,古代人對待"清明節"的看法和當代人是不一樣。我們現在的人在清明節這一天幾乎都是去"祭祀先祖"的。所以在城市的各個陵園中都是人滿為患,交通堵塞,農村中也到處都是上墳祭祖的人流。而古代人在清明這一天,除了祭祀外,主要是參加郊遊,踏青,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因為過了春分節氣已十多天,巳到了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春天了。據資料記載,唐代人就很喜歡過清明節。詩人杜牡這一天也應該是出外郊遊去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兩句,應是詩人在中途所看到的景象。如果是去"祭祖",那有顧得飲酒的雅興呢?

    二,"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說明杏花村已在"視線之內“。如果在視線之外,看不見,牧童就不會"遙指"了,既然己經看見了杏花村,杜牧是不會不去的。

  • 8 # 使用者4094196029856830

    杏花村的文化內涵與詩人的精神寄託

    “杏花”與“村”的結合,構成了一個文化境地——杏花村。杏花村是可尋可問之地,是可飲可吟之地,適合於心靈逗留與釋放。在文化的發展中,杏花村成為一個文化港灣,供文人們小憩、風雅。

    1、“路上”的無限風景

    “杏花村”有一個地理上的存在,而不是“縹緲羽人家”的仙境。春雨小徑,風景幾何?各人所見,不盡相同。且不說杜牧看見了什麼,我們先看杜荀鶴的所見:“桑柘窮頭三四家,掛罾垂釣是天涯。秋風忽起溪頭白,零落岸邊蘆荻花。”(《溪岸秋思》)看到的是農家垂釣和溪頭蘆花,他還看到“養一箔蠶供釣線,種千莖竹作魚竿”(《贈湖上漁家》)的漁家,他自己也“垂釣石臺依竹壘,待賓茶灶就巖泥”(《山居寄同志》),好一片田園風光!這些風光之所以都以垂釣為主題,是因為杜荀鶴自己就住在杏花村的“杜塢漁歌”之處,過的是“竹門茅屋帶村居,數畝生涯自有餘”(《閒居書事》)的生活。

    羅隱所見“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識,天地鬼神師”(《文孝廟》),看見的是曾來其封地遊歷的昭明太子;伍喬所見“遠岫當軒列翠光,高僧一衲萬緣忘”(《遊郭西西禪院》),看見的是杏花村乾明寺的高僧;黃庭堅“不食貴池魚,喜尋昭明宅”(《貴池》);清代的袁枚有一首《過文選樓吊昭明太子》:“人間冢嗣恩雖薄,天上文星位不祧。聞說池陽靈最著,夜深時見彩旗飄”,寫的是關於昭明太子在杏花村的歷史傳說;羅隱、伍喬、黃庭堅和袁枚共同關注的是杏花村的文化底蘊。

    但同樣是看郭西禪院,梅堯臣看見的則是“春梢長舊林,夏雨潤新綠”(《西禪院竹》)的新竹;明代顧元鏡曾做池州知府,他眼中的杏花村“遠山層作畫,好鳥解吹篪”;明代進士許承欽在杏花村看見“寶馬香車凝望處,垂楊影裡出鞦韆”(《杏花村》)。以上種種,都是詩人在杏花村“路上”所見,足見詩人們的個人感受是不盡相同的。

    2、“斷魂”的幽深情結

    在“杏花”詩中,杜牧“斷魂”般地走了,而跟著“斷魂”的卻接踵而來。唐司空圖說:“詩家偏為此傷情,品韻由來莫與爭。”(《杏花》) 盛讚杏花的“品韻”的同時,也注意到了詩人偏偏為杏花“傷情”的一個文學形象。

    唐溫庭筠有詩“正見盛時猶悵望,豈堪開處已繽翻。情為世累詩千首,醉是 吾鄉酒一樽”(《杏花》),見杏花盛開而惆悵,“情為世累”,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感情上的失落,才有了“詩千首”的妙筆生花。溫庭筠還有“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經李徵君故

  • 9 # 一棹春風一葉舟

    杜牧找到了杏花村沒有

    杜牧和杏花村的關係緣自杜牧的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找沒找到這個杏花村,就要看有沒有這個杏花村

    據說,自明清以來,就有專家學者探討杏花村的具體地址。

    尤其是到了現代,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分別從歷史、地理、氣候等多個角度,對杏花村進行多方論證,希望把杏花村拉到自己的家鄉。

    實在是無聊

    古人作詩填詞時,貴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時候,往往以自然景觀、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種意境來替代。所以,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詩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個開滿杏花的村莊或風景之詞

    牧童遙指杏花村也可以理解為:牧童指向的是遠處一個開滿杏花的村子

    或者說,杏花村是隻存在於杜牧心中的杏花村,一個美好的所在。

    說不定詩人杜牧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我們想多了。

  • 10 # 小牛在雲端

    杏花村或許只是杜牧心靈中的一方天地,他精神上一定到過。從地理上來看,杜牧也許真到過這樣一個地方,卻並不一定是您知道的那個“杏花村”。

    多年以來,對詩中杏花村到底在哪裡,即便持地名說的人群裡,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認同較為廣泛的說法有六七處,如安徽池州杏花村、山西汾陽杏花村、山東梁山杏花村、江蘇豐縣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村、浙江海寧杏花村和南京杏花村等,後來我到了上海,發現青浦居然也有一個杏花村。其中又以“北汾(山西汾陽)南池(安徽池州)”的說法最為廣泛。各地也多有言之鑿鑿的縣誌、考據等以為明證。

    另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杏花村”是唐宋詩詞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字眼。“杏花村”三字,除杜牧詩外,還見於唐代其他詩人的詩作中。許渾的《下第歸蒲城墅居》:“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的《春日北歸舟中有懷》:“雨幹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溫庭筠的《與友人別》裡:“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宋代蘇軾的《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也說:“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可見,杜牧《清明》詩中“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並不一定是具體的村名,而是泛指杏花盛開的村莊。

    在古典詩詞的意境中,“杏花”、“煙雨”、“江南”實現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轉變,單就杏花來說,其開也爛漫,其色也清淡,常給人韶華易逝、悽悽慘慘切切的惆悵之感。

  • 11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文學家。唐代宰相、政治家、史學家杜佑之孫。

    題主所問,應該是杜牧所作的《清明》一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的清明,即是指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間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注①)《曆書》中有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這首詩,是詩人杜牧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縣城西)刺史時所作。

    池州,向以產酒著名。(現仍有"杏花村酒"、"金牧童酒"、"九華甘露酒"等)

    池州秀山門外的杏花村,原只不過是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正是杜牧的大名和他的這首千古絕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飲譽天下。

    怎見得?有明代名士林古度(注②)的七絕詩為證:

    "郡樓高出秀山門,

    古蹟今時不可論。

    杜牧當年有名句,

    獨唱城外杏花村。"

    另有明代的池州太守顧元鏡的詩:

    "牧童遙指處,

    杜老舊題詩。

    紅杏添新色,

    黃爐憶昔時。

    遠山憑作畫,

    好鳥解吹箎。

    偷得餘閒在,

    官錢換酒巵。"

    (其中:篪~指的是一種古樂器。

    巵~是古代的一種盛酒的器皿)

    注①清明節,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比較神奇的是,每年的清明節大多數均為公曆的四月五日,少數的是四月四日。(冬至日也是如此,大多數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少數為十二月二十一日)。

    注②林古度(1580~1666) 字茂之。福建福清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其父林章,為明代著名詩人、戲曲家。

    後記:大學時,老師曾就此詩批講過,謂該詩可改為十幾種體裁。其中,可以改為:

    "清明時節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另可改為劇作:(因當時並無小品之類)

    時間:四月初,雨季。

    人物:行人(人數不論,一人即可成行,另加一牧童)

    場景及對話,自由各人發揮…

  • 12 # 南山一段雲

    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含蓄蘊藉,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杜牧最後是否找到了杏花村,答案應該由讀者自己去想象,去確定。

  • 13 # 夏天也有落葉

    這裡的杏花村指的是開滿杏花的村莊。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句,說明杏花村已在"視線之內“,牧童指出了位置和特徵,既然己經看見了杏花村,杜牧是一定會去的。

    杜牧在牧童指引下到訪過這裡,被杏花村的美酒所吸引,隨後留下了今天廣為傳頌的這首《清明》。杜牧是杏花村的一位偉大的過客,他僅僅留下一首詩,使一個杏花村出名了。

  • 14 # 錢落袋

    自然找到了杏花村,並且在細雨中痛飲,盡興而歸。並且,《清明》一詩是詩人酒醒之作,全詩以一個旁觀者心態,所寫都是所見所感,並無多少哀愁,也沒有一種未喝到酒的惆悵心態!

  • 15 # 冷眼覌天下

    杜牧的千古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讓人以為他一定是迷戀山西美酒去汾陽如願的.其實不然.實際上,詩句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至今還未能確定.

      1. 山西汾陽杏花村

      許多人認為,山西汾陽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們說,這個杏花村位於山西汾陽縣城以北,以生產汾酒名揚於世,歷代文人墨客曾留許多詩文碑刻於此,詠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詩更是位列群碑之首--這當然表明,這個杏花村的身份確鑿無疑了。 然而經過考證,有人卻提出了兩個疑問:

      一、據《杜牧年譜》記載,杜牧一生從未到過山西,怎麼可能在汾陽喝酒?

      二、汾陽清明從不下雨,有時還要下雪,又何來"清明時節雨紛紛"呢?

      兩個疑問切中要害。看來,山西汾陽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2.安徽貴池縣杏花村

      也有人認為,安徽貴池縣杏花村是"真正的"的杏花村。他們說,這個杏花村在貴池縣西南,古時也以釀酒著名。杜牧曾在貴池為官兩年,期間他愛喝酒、郊遊,均有記載。而《貴池縣杏花村志》中還收有《清明》詩。這些都表明,這裡就是杜牧詩說的杏花村。 上面的理由似乎充足,但經過考證,有人同樣提出了兩個疑問:

      一、寫《清明》時杜牧已經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處而向牧童問路?

      二、既然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親自去討買呢?

      如此推斷,這裡的杏花村也不"屬實"。

      3.江蘇宜興杏花村

      還有人認為,江蘇宜興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們的觀點是,杜牧晚年罷官後住在湖州,此時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鄰縣宜興遊覽解悶,並住在宜興十里碑,還在那裡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據地方誌記載,十里碑附近有個村落,四周多有杏樹。顯然,這裡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遺憾的是,此說最終也被否定:經考證,此地沒有"酒家",更不曾有過釀酒歷史,《清明》所寫情景,與這裡一點關係也沒有。

      幾處"杏花村"均被否定,就有人說,杜牧的"杏花村"其實是泛指,並無實處。《四庫全書.杏花村志》也說:"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遊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 不過,多數人的意見是,《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確實存在的,只是年代太過久遠,不辨其真罷了。

      看來,杜牧《清明》詩杏花村之謎,一時還難以破解。

      另一方面,即使詩句中的杏花村不是如今的汾酒集團所在,也不會影響到這流芳千古的佳句作為汾酒的金招牌之一,也沒有使得汾酒質量退色.只是身為大文豪的杜牧,在那個文人嗜酒如命的年代,沒有品嚐過真正的山西美酒,也是一生的

  • 16 # 平羅閒人

    我認為杜牧最終沒有找到杏花村,因為明朝的池州太守顧元鏡有詩為證:

    "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

    紅杏添新色,黃爐憶昔時。

    遠山憑作畫,好鳥解吹箎。

    偷得餘閒在,官錢換酒巵。"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晚唐詩人杜枚從長安出發,一路東向安徽池州上任,途經三千里,風煙望五津。安史之亂後,家國如夢中……悲夫多呼兒,城闕荒草深的社會現狀,籍景訴情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流傳千古的斷腸幽恨。詩人以雙關之語"路上行人"即代表了自己,又泛指了其它行人,其實這裡怎一個斷魂了得!於是乎想到酒,借酒消愁,熟不知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遙"字,把杜老先生的希望遠遠的擱淺在草蛇灰線的阡陌上……

    所以個人認為,這個“遙"字不但拉長了作者與杏花村的距離,也飄緲了牡老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欲斷魂"的路上行人的現實從在,就更加加深了對杏花村的向之往之……由此分析,杜枚最終沒有到過杏花村。

  • 17 # 山野老人

    杜牧找到了杏花村嗎?

    我可以肯定地說,杜牧找到了杏花村!

    為什麼說得這樣肯定呢?

    首先看杜牧的這兩句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祭祖,出來的人一定很多。儘管“雨紛紛”,人們祭祖是不會下雨停下來的。既然這天出來的人很多,杜牧在路上遇到的人也一定不僅僅是牧童。一定有很多老人、小孩;男人、女人!

    杜牧為什麼不問其他的人,一定要問牧童呢?這說明杜牧對牧童十分信任!

    杜牧為什麼對牧童十分信任呢?

    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從牧童的神態可以看出牧童是知道杏花村在哪裡的!

    “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遙指”兩字表現出來的神態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字表現出牧童的自信,而且準確無誤地指出了地點。

    第二個原因要從“牧童”這一點來推敲。

    唐人呂岩有詩《牧童》,原文是這樣寫的:“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呂岩是誰?呂岩就是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牧童》這首詩,為誰而寫?

    《牧童》這首詩為鍾傅而寫!

    鍾傅是誰呢?

    鍾傅是唐朝一位地方官,仕途不順,多次貶官!

    呂洞賓這首《牧童》寫些什麼呢?

    這首詩借寫牧童無慾無求,舒適、閒逸的田園生活,用以規勸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迴歸田園,享受牧童那樣無慾無求的生活。

    杜牧身處官場,與鍾傅有同樣的遭遇,自然知道官場的骯髒,自然也羨慕牧童舒適、閒逸的田園生活。由此可知“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含義了!

    “牧童遙指杏花村”,表面看是因為“雨紛紛”,想找個地方避雨,然後喝點小酒,消除疲勞。實際上是想離開官場,去享受如牧童一般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

    由此可知,杜牧找到了“杏花村”!

    因為除了有牧童指路外,還有呂洞賓這個神仙指路,杜牧能找不到“杏花村”嗎?至於杜牧最後有沒有去“杏花村”,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 18 # 桑琪

    已找到。遙是關鍵字。

    清明悽悽,細雨紛紛。行單影只的你,會感覺到每個人之間的距離都很遙遠。

    此遙,指詩人與牧童的距離,心理距離。也許百米之遙,但詩人有些急,因孤單急於以杜康解憂,故遠遠借問。

    借問,是以禮相問。牧童不言,指路杏花村。

    此指有趣,何謂?

    借問酒家何處有時,為轉折,承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家都魂牽一線、岌岌可危了,此時牧童又遙,若大聲迴應,恐讓行人魂飛魄散了。

    是誇張,亦民俗。清明祭祖,路上不言,是老規矩,怕丟了魂。

    遙指是金手指。在一個悲情的季節,要學會微笑。

    煙雨迷濛中的楚楚杏花,矚目可見,村口的酒旗在斜風細雨中招搖。

    其實,唐詩又叫三藏或三聯。融情融景融典。

    唐前史學、文學是他們的必修課,很多詩詞會有套用或洗稿之嫌。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讀此句後,再讀牧童遙指杏花村,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卻又妙不可言的感覺呢!

  • 19 # 漠舟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杜牧。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由此,我們不難判斷:杜牧出身官宦人家;本人亦很早涉足官場;文學才華出眾。這三點是對他毫無誇張和渲染的白描。再結合杜牧的生平、仕途、愛好及軼事典故,我們也不難做出如下判斷:杜牧是一個喜歡寫作、遊歷、敢於也善於展露才華的率性倜儻的官宦文人。

    我們再來看他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對這首詩的解讀,我們學校教科書的譯文是這樣的: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對這首詩,我們拋開學術式的探究,僅從字面上來理解應該不難,除了第一句描寫渲染環境之外,第二句的“路上行人”未必指的就是其他人。作為行文的一個交待,說明自己當時的心情有點沉鬱而已,或者行路時感到了勞累飢餓。至於牧童告訴杜牧的那個杏花村,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還是一個開滿杏花的村子,對這首詩的意境表達都不重要。

    但從詩歌表述上看,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一定不會遠,牧童手指之處,一定目能所及,這是其一;其二,一個孩子能夠知道哪個村莊有酒,說明這個孩子離有酒的村莊不遠,遠了作為一個孩子他不會知道。

    由此,我們判斷,杜牧最後一定找到了那個村莊,而且也一定找到了酒家,他也一定卸下了勞累或者帶著沉鬱的心情喝了適量的酒。

    是不是這種判斷來得太簡單了?不是。憑杜牧的身份、愛好和性格,到了清明節寫一首詩來抒發一下情懷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既然是清明節,他當然要在營造詩意背景的時候選擇與“清明”相協調的詞語和意境。文學作品可以寫實,也可以由實而虛,甚至完全可以為了抒發心情而“臆造”。所以現代人總是要弄明白是不是真的有杏花村,是沒有意義的。至於杜牧是在寫實還是在寫自己的心情,也是沒有必要花費更多的筆墨去探尋的。作為一個文人寫一首借景抒情的詩歌,無須賦予他的作品更多的社會意義,我們知道《清明》是一首非常好的詩就行了。

    所以,拋開寫作背景,就詩歌本身而言,杜牧應該找到了杏花村。

  • 20 # 晉A閒雲野鶴

    名人效應決定了經濟利益!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唐代大李杜,小李杜聲名貫耳。杜牧一首《清明》名傳千古,成為絕唱。

    今人借題發揮正是利用這首名揚四海的詩詞意境達到宣傳廣而告知效應!

    考證這件千古疑案毫無意義,“移花接木"很正常。杜牧作這首詩是在池州任上,顯然他不可能指汾陽杏花村。但這並不影響“汾酒"知名度!其實古人喝的酒與今天的蒸餾酒還是有區別的。杏花村在古時各地均有,因為桃杏果木是鄉村常見自然風光。詩詞是文學作品,琴棋書畫,文學浪漫主義講的是“寫意"而非“寫真",只要把意境透過文字描述出來就可以了。

    清明正是春夏交替季節!暖溼氣流北上驅走了冷高壓,雨水增多,初暖乍寒。行人路上泥濘不堪,十分狼狽。蓑衣難擋不停的雨水,上牙打下牙冷的渾身發顫!故而急切尋找酒店溫壺熱酒擋寒,恰遇冒雨歸來的牧童,於是上前拱手打聽附近哪有酒肆可以避雨。這首名聞遐邇的《清明》由此而生。

    文化上的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不算什麼,而一首詩所帶來的生活氣息所產生的文化代表了盛唐時代民間的真實生活。

    我們今天還能再有這樣的文學經典佳作出現嗎?

    2020.2.27.作于山西太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關於愛情的甜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