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碳酸遇上鈣
-
22 # 青年愛電影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個典故已經流傳千古,在歷史中也具有深遠的意義,而在典故背後也隱藏著中國人特有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是中華文化的具體體現。
一、典故的由來
相傳這個典故是來自於春秋時期,當時正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蟄伏終於打敗吳國,就在越王大宴賓客時,范蠡就不知所終了,並留下一封信:
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
而共助越王崛起的大夫文仲卻沒有這樣做,最後落得個被大王賜死的結局,令人感嘆。
這就是典故的由來。
二、典故背後的深層邏輯解讀
從典故看來,始終佩服范蠡對於帝王心態的揣摩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並在眾大臣高興吃“慶功宴”的時候就下定決心離開越王,頗有一種急流勇退的大智慧。
為什麼作為功臣要及時退隱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自大禹治水深得百姓愛戴,讓大禹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受到舜的禪讓而得到帝位。
以大禹為首的部族統領天下,建立夏朝,並奠定夏朝開國之君的地位,自此結束中華文明的部落史,而讓“夏朝”成為古代世襲王朝的開端。
而在大禹之後,其子“啟”繼承帝王衣缽,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也是徹底的拋棄了禪讓制,讓封建世襲制登上歷史的舞臺,並沿襲數千年。
這是開創歷史先河,徹底讓“家天下”的概念逐步灌輸到人心,夏啟把天地萬物所有資源都囊括在身上,連同土地、財物、臣民都作為帝王的私有之物。
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世間所有的都是帝王的,那其他的人就全部變成了帝王的附庸,一切以帝王的意志為轉移。
從夏啟到後來數千年的所有帝王來看,他們基本上只做一件事情,其他的事情根本不重要。
那就是:活著就是保住江山,死後就是把江山傳給子嗣。
而典故中文仲沒有聽信他人建議,最後慘死的結局,就是因為當初打江山的權貴已經在王朝崛起的時候,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而這種威望極大地干擾了帝王的權勢,這必定會成為帝王的眼中釘,這個時候只能自己削弱自己的權勢,歸隱山林。
三、歷史上知名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有哪些?
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大功臣韓信認為自己功勳卓著,安心地當著自己的齊王,並在帝王不斷削弱他的勢力後,仍然看不懂形勢,最終被呂雉騙到長樂宮給處死了。
四、歷史意義
古代帝王擁有生殺予奪、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臣子必須要揣測帝王的心態,時刻警醒自己是否功高蓋主,不然隨時就可能被帝王削弱勢力,甚至丟掉性命的風險。
畢竟伴君如伴虎。
回覆列表
這句話實際上表達的是種現象,是某些人的價值取向,有人這麼做了,但並非這種做法就有多道理。可以說這是與我們的傳統價值觀相背離的非道德行為,但古來歷史上不道德的行為也大有人為之,所以並沒有什麼時候非做不可只說,而是,要儘量避免這麼做。
一、出處: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初來源於《史記 越世家》,越王勾踐和謀士范蠡的故事。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曾給統治者效勞的人,在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鳥盡弓藏:鳥被打光後,打鳥的彈弓也就沒有什麼用了,該收藏起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功臣被廢棄或罷免。
二、類似案例:歷史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並不少見。
宋太祖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後,邀群臣聚飲,道出自己身處帝位的憂心,更直白道:“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明示和他一起奪得江山的功臣們交出兵權,這就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明太祖朱元璋老年時疑心病很重,據記載“春秋高,多猜忌”,在太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因朱允炆生性溫和,仁柔寬厚,擔心自己死後朱允炆無法控制一群有戰功的老臣,故而將他們殺掉。也這是典型的“兔死狗烹”。
三、每一件事,如果非要找理由,自然是可以找到的,就如同這三位君王的所作一樣,背後是能找到原因,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並不是這些問題解決的唯一方法,無非是個人選擇而已。雖然太史公在史記裡留下了這一筆,不代表他認可這種實為價值觀,從他對越王的評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之共樂”中,就可見一斑。
四、如果要問從什麼樣的角度必須這麼做,那我還是願意用另一個歷史故事來給出答案。
韓信自恃功高蓋住,漢家天下一半都是自己打下來的,自稱“德能無雙,才不世出”,不顧家國形勢,屢屢向漢高祖劉邦求官求封地求封賞,甚至還有背北稱帝的念頭。漢王室對韓信此舉自是從不滿到忌憚到“欲除之”,最後在蕭何的誆騙下,被呂后爪於長樂宮,用布袋包裹,杖斃和用竹籤戳死。
韓信之死,可以說更多的是自己一步步將自己逼到了絕境。雖也擺脫不了戮殺功臣的嫌疑,但後世之人對韓信有惋惜也有無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