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毒霸一芳441

    也未必,現在還有中華新韻。韻也不只是這兩種,不過無論尊從哪個韻,就一定要一韻到底,不可以換韻混用。今人寫律詩不特別標明,一般預設平水韻。

  • 2 # 新荷潤雨

    寫格律詩必須符合各項格律規定,主要是平仄和押韻。這牽涉到古代語音與當代語音的演變,使得平水韻和當代語韻出現不同,特別是古入聲字的消失,使得平仄難以判斷。在寫格律詩時,可以新舊語音並存,即能用平水韻,也能用當代新韻,但兩者不能混淆。也就是說,在一首作品中,只能用一種語韻。平水韻有現成的韻書,照用即可。至於新韻,我個人認為,以漢語拼音的韻母為押韻標準、以漢語拼音四聲為平仄標準就可以了。

    古韻、新韻一時還難以統一,因此,可以兩者並行,理論上進行探討、寫作中各自選擇。要反覆強調的是,寫作中古韻、新韻非此即彼,不能在一首作品中同時使用。我自己寫作過程中,即用古韻,也用新韻,視作品需求而定。

  • 3 # 阿振觀像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依照韻書來押韻的,平水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升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用韻,叫做押韻。

    新韻是指根據現代普通話對比古代平仄而分出的韻。一般是一聲二聲對照平聲,三聲四聲對照仄聲。相對於古韻(比如說平水韻,等)少了入聲韻。(多音字對照不同讀音也有不同的分類)

    我們可以追溯到1911年以後的出版,並且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基礎語音編寫的韻書。運用:韻母開頭的部分i、u、ü,稱為韻頭;韻頭後面的母音部分是韻母發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稱為韻腹;韻腹後面的子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

    新韻韻書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1941年黎錦熙先生主編,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的《中華新韻》(俗稱18韻);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韻新編》;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中華新韻》(俗稱14韻)。

    中華新韻,平水韻,詞林正韻都是韻書。中華新韻是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標準把漢字分為十四個韻部。平仄關係以新華字典的標音為準。用新韻創作的格律詩音韻更美更合理 ,符合格律要求,當代人都能讀懂。用新韻創作格律詩是新時代的要求。是盛世的標誌,新韻取代舊韻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運用的話就是,如果你普通話標準的話,基本上就看韻腳一樣就是同一個韻部的,一聲二聲對照平聲,三聲四聲對照仄聲,用起來很簡單。然後就填詞,寫詩就行了。因為詩詞都是有格律限制的。

    近代,一些崇拜中國古代格律詩的愛好者,發起了一個捍衛古代格律詩的運動。其起源是中華詩詞學會要編一部以現在的普通話為基礎的《中華詩韻》。而有些年輕人認為,古代的《平水韻》是不可撼動的。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自古以來的詩人,都是按照這個韻書來寫詩的。原先我覺得時代發展了,應該按照現在的普通話來寫詩(當然我現在仍然堅持我的看法),但是,這些年輕人說,實際上在各個時代,中國語言一直是變化的,而但凡寫詩卻都一直遵守平水韻。所以,我認為使用平水韻,就應該是千古不變的規則,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傳統意義上的格律詩。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仍需繼承中國統文化,好好學習古詩詞,詩作必須遵循古詩詞格律,在近代來,廣大愛好者詩作更趨向於新韻。

  • 4 # 一斗樓

    老詩用老韻,新韻只能用新詩。這是涇渭分明的事,清與濁是無法同流的。此後,我建議用新韻寫的古詩詞曲格式上均加上新字。如新七絕,新五律,新沁園春,新天淨沙等等,以作區分,不然混了新舊韻,怕是說格律韻腳不合格。

  • 5 # 詩詞生活日記

    我覺得還是用平水韻為佳。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是歷久的智慧。新韻作品完全可以用平水韻來創作的,意境頗佳。這也是我的創作體驗。

  • 6 # 趙宇宏

    寫格律詩,現在可選平水韻,也可選中華新韻(簡稱新韻),平水韻只有106韻,而新韻更多,相對用韻靈活,且新韻更符合普通話的標準。

  • 7 # 張吉保

    寫格律詩以及對對聯平水韻、新韻都可用。本人建議用新韻,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一些傳統的知識,我們應繼承地發展,與時俱進!國家提倡普通話,推行《中華通韻》,就是對格律詩指明瞭發展的方向!平水韻是按方言總結的格律韻,而在普通話中已清除了入聲,不適合再用平水韻。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統一普通話意義重大!所以,建議儘量使用新韻,平水韻將隨著歷史的進步逐浙被淘汰。平水韻就象現在的繁體字,新韻就象目前使用的簡化字,其使用方向可想而知!

  • 8 # 劉小十八

    不必。平水韻韻腳是平,只是格式之一。也可以用韻腳是仄的。

    比如,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就不是平水韻。

    用新韻寫詩也可以的。

  • 9 # 無盡閣半塘先生

    個人認為,在學習階段嚴格一點較好。掌握了以後,就不必過分拘泥,所謂辭不廢義。

    就如同學書法,先從古帖入手,勤加練習,掌握以後,才有創新昇華。

  • 10 # 張克成

    對,平水韻是自唐代至今的一種寫作方式。所謂格律詩,要懂什麼叫律。我上次講過,所謂律,顧名思義,就是定律,規律,紀律乃至法律。不可逾越。當然,現在也有大量的新韻詩,但我從不寫也不會寫。

  • 11 # 松柏丹誠518

    去年,教育部,中華詩詞學會會同全國知名大學編髮了《中華新韻》。以普通話拼音方案組韻。我們只要按照《新華字典》的音韻寫作就可以。有的人用平水韻,就有他用。

  • 12 # 依楓的微博

    現代人的發音和古代人有差別!特別是現在的漢語拼音的發音是按標準話確定的!我們寫出的詩詞也是給現代人看的!使用中華新韻是正確的!但為了學習和研究古詩詞,也要掌握水平韻!創作詩詞運用水平韻也是為了延續古詩詞的傳承,或是給一部分懂水平韻的讀者看!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中華新韻的使用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和運用!

  • 13 # 吟詠俠

    格律詩用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預設《平水韻》,另一種是中華新韻,作詩時要標清楚。平水韻是“中古音",普通話是“近古音",從元朝開始到現在逐漸形成的(民族融合)它們最大的區別是近古音沒有入聲字,沒有濁音,作詩時聲音不豐富,明、清兩朝文人作詩也是用中古音(預設平水韻)

  • 14 # 晟伊宣

    寫格律詩可用平水韻也可用新韻,古人講究平上去入用韻嚴格,律詩除變格外,得用同韻部的字。進入現代以來,學校的漢語㪍育更為簡潔明快,一二三四聲的聲韻是以普通話為基調的發音,年輕一代容易掌握學習,相比兼顧方言的平水韻就明白許多,在倡導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即要傳承又要發展,儘快形成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局面,不管用何韻,寫出意境高遠金聲玉震的作品才是關鍵!

  • 15 # 梅林居士

    中華詩詞有三千多年曆史,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發展到成孰的一漫長的過程,其優美抑揚頓挫的韻律,雄渾的境界,磅礴的氣勢,空靈的意境,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是中國傳統文化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格律詩起源於魏晉隋唐,工於唐朝,使用的韻先後有《五音韻集》、《禮部樂韻》和《切韻》等,後來古體詩無論格律詩,還是古風,歸納統一使用的韻基本是《平水韻》。

    現在寫格律詩就不僅僅是《平水韻》,你也可以使用《中華新韻》和《中華通韻》等。

  • 16 # 勵志閣

    新韻韻書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1941年黎錦熙先生主編,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的《中華新韻》(俗稱18韻);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詩韻新編》;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中華新韻》(俗稱14韻)。

    中華新韻,平水韻,詞林正韻都是韻書。中華新韻是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標準把漢字分為十四個韻部。平仄關係以新華字典的標音為準。用新韻創作的格律詩音韻更美更合理 ,符合格律要求,當代人都能讀懂。用新韻創作格律詩是新時代的要求。是盛世的標誌,新韻取代舊韻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運用的話就是,如果你普通話標準的話,基本上就看韻腳一樣就是同一個韻部的,一聲二聲對照平聲,三聲四聲對照仄聲,用起來很簡單。然後就填詞,寫詩就行了。因為詩詞都是有格律限制的。

    近代,一些崇拜中國古代格律詩的愛好者,發起了一個捍衛古代格律詩的運動。其起源是中華詩詞學會要編一部以現在的普通話為基礎的《中華詩韻》。而有些年輕人認為,古代的《平水韻》是不可撼動的。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自古以來的詩人,都是按照這個韻書來寫詩的。原先我覺得時代發展了,應該按照現在的普通話來寫詩(當然我現在仍然堅持我的看法),但是,這些年輕人說,實際上在各個時代,中國語言一直是變化的,而但凡寫詩卻都一直遵守平水韻。所以,我認為使用平水韻,就應該是千古不變的規則,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傳統意義上的格律詩。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仍需繼承中國統文化,好好學習古詩詞,詩作必須遵循古詩詞格律,在近代來,廣大愛好者詩作更趨向於新韻。

    以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希望對書籍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書籍裡的故事跟文化底涵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 17 # 把酒沐唐風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首先,我們認識一下什麼是格律詩。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唐以後形成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字數,分為五言和七言。

    格律詩的形式有一定規律。其結構嚴謹,數字,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講究上下聯平仄對仗,句尾押韻(首聯起句,也就是第一句句尾可押可不押)。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串用。比如,一東和二冬,音同都是dong ,但不可混用。

    2)說到押韻,就得有統一的韻部為標準,否則就不成體統。韻典就相當於格律詩的法規一樣,寫詩韻字的運用,一定要守法。

    這個統一韻部的韻書,是由國家最高的主管機構頒發。所以是官韻書。

    流傳至今的《平水韻》,原為金代官韻書,供當時科舉考試用。

    此韻書分為兩種,一種是南宋山西平水官員王文鬱(金人),將宋代的《禮部韻略》註明同用之韻全部合併,把不用的改編,併為一部《平水新刊韻略》,共106韻;另一種是宋末平水人劉淵,在唐代193韻的《切韻》同韻合併整理,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共107韻。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又編寫了《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後來廣位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是舊平陽府城的別稱,今為山西臨汾市。因該韻書刊行者劉淵為平水人,所以得名《平水韻》。

    3)再來看新韻,它是依據普通話劃分的,標準是同身同韻,另外,之分平仄,不辨入聲。對多音字,音隨意定,韻依音歸。

    從這些特點看,新韻對於現代人來說,用起來更少拘束,會更得心應手。

    4)現在實行的是,倡今知古,雙規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所以說寫格律詩,可以用平水韻,也可用新韻。

    但是,在同一首詩中,不可把新舊韻的不同部分混用。比如,平水韻中竹,石,菊,都是入聲,是仄,但在新韻中,這些字是平聲,是平。這就不能在同一首詩中新舊標準同時混一起。韻腳的韻字也是如此。比如十三元中的許多韻字,如言,門,村,在今天的新韻看來,就不是同一韻部。

    所以,新舊韻部的運用,在同一首詩中,要始終用一個標準約束。

  • 18 # 獨行扁舟子張傑

    不一定。《平水韻》是中古音,讀音、聲調與普通話有很大的差距。懂古韻的用《平水韻》寫格律詩,一般的詩歌愛好者,用《中華新韻》來寫格律詩也是可以的。畢竟社會向前發展,文化傳承也要與時俱進。如果說不懂《平水韻》就不能寫格律詩的話,那麼今人連《詩經》就不要讀了,因為周朝的人發什麼言,連專家都搞不清楚。因此格律詩要發揚光大,採用通俗、包容和更好操作的《中華新韻》是行得通的。社會發展了,語言變更了,而形式也要隨之改變,過分強調形式,墨守陳規,那是抱殘守缺,無益於中華文化的弘揚。

  • 19 # 秋水文瀾原創

    我們先來說一下格律詩的聲韻。

    漢語有四聲,有五音,分平仄、辨清濁,這些在古典詩歌的創作過程中都有運用。這是一門相當精深的學問,而作為基礎,我們要首先掌握四聲和平仄。

    四聲即平上去入四種聲調。我們知道,普通話可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但詩詞寫作不能採用普通話的聲韻系統。在音韻學上,把漢語的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音系統,中古音系統,近代音系統。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

    歷時一千二百多年。這一時期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春秋以前;

    2、春秋戰國時期;

    3、兩漢時期。

    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的韻部系統和先秦的聲母系統。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中古漢語語音可以分前後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後期。中古漢語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韻》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韻》音系。近代漢語共同語的語音系統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聲母裡的全濁聲母變成了清聲母;韻母簡化,中古時期以[-p]、[-t]、[-k]為韻尾的入聲韻母都變成母音韻尾或者沒有韻尾的韻母,韻尾[-m]變成了[-n]。中古的平聲分化成陰平和陽平,入聲調逐漸消失,分別派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現代普通話,屬於近代音系統,而詩詞寫作,卻要依照中古音系的聲韻標準,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寫作時勤翻韻書,以免出錯。作詩所用的韻書叫做《平水韻》,它把全部的漢語分成106個韻,以平上去入四聲排列,因為平聲字較多,所以分成上平聲與下平聲,即平聲字上卷、平聲字下卷之義,沒有別的含義。

    近體詩的韻只能押平聲的字,而且它的韻位是很講究的。如果是八句的律詩,那麼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四句押韻;而如果是四句的絕句,就是二、四兩句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五言詩首句不入韻是正格,入韻是變格;而七言詩首句入韻是正格,不入韻是變格。

    近體詩總是一韻到底,不像古體詩可以換韻。首句入韻,那麼首句的韻可以借用鄰韻的字,這種做法叫做“孤雁出群”。不過一般不提倡。我們寫作,還是儘量不要借用鄰韻。

    至於廣東的同學就很幸福了,你們的語言中,不但全部保留了入聲,而且全部保留了收[-m]尾的字,掌握起中古音的聲韻可謂事半功倍。其餘如江蘇大部、浙江、福建、廣西、江西諸省區和北方的山西、內蒙的某些地方,以及客家方言,均保留有入聲。

    辨別四聲可以記《康熙字典》開篇的四聲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至於北方的同學,你們就必須苦記入聲了。入聲字的記憶方法大略有以下幾種:

    一:聲母b、d、g、z、j、z、zh讀成陽平的如“白、笛、國”等為入聲字。惟獨“鼻”古為去聲,“雹、甭、咱”古是平聲。

    二:ue韻母為古入聲,惟獨“靴、瘸、嗟”例外。

    三:uo和zh、ch、sh、r拼都是入聲。如桌、戳、說、若。

    四:a與f、z、c、s拼多是入聲,如發、砸、擦。(“仨”字、“灑”字例外)ia和q拼都是,和x拼惟獨“霞、蝦、暇(含“瑕、遐”等)不是,和j拼惟獨“夾、甲、戛”及其形聲字是。

    五:e和d、t、l、z、c、s拼都是入聲,如得、特、樂、則、冊、色。he中除了“禾、何、河、賀”及其形聲字外都是。“e“平聲中除了“額”字外沒有入聲,上、去中除了“餓”字外都是入聲。

    六:ie韻母與b、p、m、d、t、n、l拼都是入聲,惟獨“咩”不是,是古平聲。jie平聲中除了“皆、街、嗟”外都是入聲(只說平聲)。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聲(含上、去)。xie平聲中唯“歇、挾、擷、協”(只說平聲)。ye中除“耶、爺、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聲(液、掖、腋三字也是入聲,這裡不從“夜”字,是特殊情況)。

    七:xi中陽平為入聲,陰平惟獨“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聲字及“吸、翕、錫”是。shi中陽平除“時”外都是,陰平惟獨“溼、失、蝨”是入聲。

    八:fu中“復、伏、服、紱、副(含富、福、幅形聲字)”及形聲字是。shu中“贖、孰、束、叔、屬、蜀、術”及其形聲字是。

    九:形聲字有入聲的幾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聲。而會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聲字,是入聲,而“位”字是會意字就不是入聲。有的是經過文字變化其形聲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謫、摘”“副、富、福、輻”“插、鍤”等。個別讀音不同是語音變化的緣故,仔細體會或許就可以能體會出來其規律。

    還可以反推,如看上面第一條“酌”是入聲,那麼“勺”也是入聲(勺古讀shuo音)。那麼“芍”字也是入聲。

    另外,東、冬、江、陽、真、文、元、寒、刪、先、庚、青、蒸、侵、覃、鹽、鹹諸韻部到今韻沒有入聲。即:現代漢語收-n、-ng尾的字裡沒有入聲。

    辨別入聲字,是為了避免出現把本為仄聲的入聲當作平聲的情況,但還有一些字,今天讀仄聲,但在古代讀平聲,如表示“使令”的“令”字,表示“使得”的“教”字(空教、但教、卻教),表示“經過”、“拜訪”的“過”字,表示討論的“論”,唐代就讀平聲,後世詩家,也一直當平聲讀,從來不讀仄聲。而另有一些字是平仄兩讀的,如“看”、“望”等,這些字沒有規律可尋,但在韻書上都有註明,因此就需要我們多翻韻書,多背誦作品,自然便能掌握。

    既明四聲,平仄就很簡單了。平即是指平聲,仄即是指上去入三聲。在古代讀起來,平聲曼長而仄聲短促,所以以平仄為基礎的近體詩的格律,實即長音與短音相間的排列組合的規則。今天很多初學詩詞者最畏難的是平仄,實際上平仄是詩中最形而下、最簡單的。

  • 20 # 愛上南山1

    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隨著時代文化的變遷而改變,也提倡使用新韻來寫詩,也釋出了中華通韻十六韻最新版本,以前也有趙京戰編撰的中華新韻十四韻,並被廣泛使用。一般現在寫詩詞的標註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排律的,除了嚴格按照格律詩的要求使用平水韻外,亦多有新韻,普遍做法是標註新韻,便於讀者識讀。使用平水韻除了遵循傳統之外,個人感覺是多了些難度樂趣,玩遊戲有喜歡規則複雜些的,有喜歡簡潔點的,全憑個人喜好。多說一句,格律詩並不是詩體的最高境界,好詩不一定必須是格律詩,不必為此糾結。格律詩只是在當時科舉做考項時為便於考量而增加了各種規矩,不排除後來文人為顯示自己的高明而新增的各種說法,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流傳下來的原汁原味,例如對仗講究的名詞對名詞,量詞對量詞其實就是在五四文化運動之後西方引進的語法而新新增的說法,原汁原味的應該是實詞對詩詞虛詞對虛詞。自從科舉拋棄了排律命題詩使用了八股文之後,就一直沒有權威的說法了。平水韻譜也是清朝時的佩文韻府轉過來的,從前沒有平水韻的時候還有切韻廣韻等等。總之提倡新韻不排擠舊韻是目前的說法。雖然我也用舊韻但新韻更容易入手和解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手裡有閒錢,你會不會提前還房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