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學話題
-
2 # 馬振廷1
補不足是地引力的自然現象。它才不管大洪水泥石流呢,和山洪地震呢。上善若水,下.惡呢?也是水,萬物都成了祭祀品,芻狗。萬物死活都是天地的祭祀品。其中也是補不足的低谷處。風調雨順也是補不足。利害就在於過之不及,過之洪水,不及者乾旱缺雨。中庸之道的正好,才是需要的補不足者。
要想知道,老子尹喜要告訴人什麼,只有他兩知道,悟到的和他兩想說地一致了就對了,不一致呢?就錯了,鬼是不會知到的。知道還是鬼嗎。神鬼都是活人匡人的道道圈圈。真正的神仙是不出名的。
-
3 # 問道黃老
老子的思想一以貫之,第一,道是永恆的,無為的;第二萬物是相對立而存在的,陰陽互根互化,物極必反。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天地無偏私,不偏不向一視同仁。
但萬事萬物都是在對立關係中成立的。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都存在著正反開兩個方面,比如有無、雄雌、先後、高下等等的對立面,老子要人重無、守雌、居後、處下、而常人卻要據有、逞雄、爭先、登高。事物的有和無是相對應而呈現的,當事物發展到某種極限時,會改變原有的狀況,而轉向它的反面,即“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達到強的頂峰、盛的極致時,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就是在事物的對立變化中保持著一種平衡,這是道的守恆性,是自然的執行規律,它的運動和發展永遠是向對立面的不斷轉化,以保持總體平衡,當它作用於事物時,事物也一定依循著這個變化規律而執行。
所謂的有餘 和不足,只是人類的觀念,人類認為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有形質的才叫有,沒有形質的是無,而有和無對於道而言是一回事,他不管人類如何認為,他只管自己的守恆定律,始終保持事物的平衡執行。
-
4 # 手機使用者糖畫糖
天地萬物皆恆七情六慾含界喜怒哀樂,然陰陽不和貪心負重,則物極必反雷電交加風雲變幻,取彼之長補此之短,不偏不倚無親無疏。合天地之正氣度自然之法則,則天和地順自然互轉平衡世間太平萬物有生,衝突自息五洲仁和盛世華庭人間樂園,謝謝悟空邀請問題。
-
5 # 雲頂記
天如同任何事物一樣都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複雜體,既仁又不仁。仁者,養育萬物,生生不息,虛懷若谷,包容一切。不仁者,以萬物為實驗品(包括人類),死生由之,乃至於降大災難於人間使人皆為魚鱉糞土。
故,莫以仁而有峙,莫以不仁而有怨,茫茫天道,渺渺若我等,何必糾結哉?
-
6 # 月夜的雪狼
要想說明是否相沖突,先弄清這兩句話的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通俗點講:天地對天下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對待。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意思是透過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這是理想化的聖人做法,類似於劫富濟貧的說法,但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這都彰顯的是聖人的那種大同思想。
-
7 # 松樹lasabc
體會一下 物極必反
天沒有主動損補
盈滿則虧
因果迴圈
也是道
-
8 # 使用者1240371311296王
一切違背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規律相相向,肯定不是正確規律。社會學,經濟學都是一個原理。那就是一切必須遵尋自然規律發展命脈。違背自然規律相互衝突,社會發展也是有矛盾的。更不用說人類健康生活!那是肯定有問題。
-
9 # O冰心
沒有衝突,前者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眾生皆平等,且有其自然生存法則萬物相生相剋。而自然生存法則就是損有餘補不足的。當然這些僅是針對生命意義而言,一旦加入了貪慾就會自然地打破平衡。
-
10 # 浪作舟
這兩句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這兩句不衝突,而是互為補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站在萬物的立場上來評價天地的行為。芻狗就是沒有感情的稻草狗,是祭祀的物品。萬物對於天地,只是祭祀和被祭祀的關係,天地有自己的執行規律,而不以萬物的意志而轉移。老子同時認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說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是沒有立場,不受世俗影響,堅持大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是解釋天地的行為規律,是進一步闡述老子對天道的理解,老子在觀察當時的自然規律時,得出天道總體上來說是把多的平均到少的地方,然後才感嘆出後面一句,人之道是反過來的,富的剝削窮的。所以老子才呼喚人間能出現聖人來領導,教化眾人,順應天道。
所以,這兩句是沒有衝突的,前一句說的是天道的特性,後一句是說天道總體執行規律,互為補充。
-
11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提問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提問者,進出道德經的路四通八達,簡單而且乾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草,芻草是具體的物質,有生命的跡像。有錢人家的孩子有錢,窮人家孩子沒錢,但有沒有錢都不是孩子在未出生之前就有選擇的。和草一樣,在沃土,Sunny裡的草長得就茂盛。所以天地視萬物為芻草。
後面接著天地間猶風箱,動而欲出,虛而不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是減少動而欲出的虛而不屈多言的煩躁,補充安靜的不足。
夫物紛擾,各歸其根,歸根曰靜。夫物紛擾是事物複雜,減少紛擾,歸向於安靜。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是水之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芻草是物質。天之道,講的是安靜,物質安靜道德經很準確的說話,沒有衝突。
-
12 # 太一天帝正一上帝門生
這是從道德經裡面斷章取義挖出兩句根本不在連貫架構裡面的兩句話!但道德經裡面每句話都可以存在聯絡,因為這本身就是大道的體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指天地不以萬物的意志為轉移,天地對待萬物都是平等一樣的而從不會厚此失彼,天地只會用《天道公心》看待萬物!聖人也不會以俗人的意志為轉移,聖人對待天下百姓都是平等一樣的而不會賺貧愛富或有貴賤之分!在聖人心中天子與乞丐都是平等的!故聖人對天下百姓都是從不帶人心看待而是用《天道公心》看待天下百姓!
可看出這兩句話都是講《天道公心》。
《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是在講《天道公心》,是講天道執行規律都是從多的地方而去補充少的地方,從富足的地方而去補充貧泛的地方!這就是《天道的公心》!
《而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是在講《人道私心》!是講人類人道的規律都是用《人道私心》在作用,越富足而本身就有餘的卻喜歡從貪泛而本身就不足的這部分群體上去剝削!這就是《人道私心》。
故老子李聃聖人一直強調要用《天道公心》而治理天下,而不要用《人道私心》而治理天下!這就是老子李聃聖人的主張!也是上古三皇五帝的治世方略!
祝大家吉祥!
-
13 # 韓I949
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天地無情視萬物為芻狗,就是說天地是無情的,他決不側重某一方,大自然發起威來誰也躲不過,而下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就是有情的了,愚以為,所謂聖人者,古之統治者也,視百姓為草芥芻狗,橫徵暴斂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就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遑切不論,咱們討論一下人之道,打個比方這個地方本來就窪,本應該挖一鍁土填平他,人之道則不然,越窪越取土然後往髙崗上填土,產生了不平,形成了階級,都是錦上添花,誰見雪中送炭,到了一定程度,天之無情就顯現出來,來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把有餘的高坡流向了不足的窪地,天道循還古今人如此,我們都說物極必反,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孰知其極,就象我們買賣東西,本來價格己到頂點了,貪心不足還想再漲一點,結果一下子降下來了後悔不已,如果古之聖人明白這個道理,得少多少生靈塗炭。愚見如此,謝謝
-
14 # 恭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它將世間萬物都視作草狗一般,一律平等對待。
這時候就有人說既然上天是如此的平等,那為什麼偏偏是我如此倒黴,壞事全讓我趕上了。
我來解釋一下:
就個體而言,從來沒有平等可言,你的生老病死、家庭出生、天資能力以及你的一切際遇都是世界執行中的一種機率,然而站在天地這個大環境中,它是平等的,它不會干預任何事情的發生與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一個無神論者。
天損有餘而補不足在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富餘終究會向貧乏過度,貧乏也終會向富餘過度,此消彼長,迴圈往復。
這時候就有人說了,天地不是客觀存在的嗎?怎麼會左右餘和不足呢?
我再來解釋一下:
其實天地並不存在左右餘和不足的行為和意願,只是說天下事物的客觀執行規律就是週而復始,此消彼長的,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兩者的描繪是統一的透過上邊對這兩句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在老子的眼中,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都遵循一種不斷變化的執行規律。
-
15 # 達彥昊
這裡的不仁不是不仁義。這個不仁說的是人要和天地和諧共處,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在這裡是告訴人們。凡事不可做絕了,要留有餘地。比如老人們常說,福不可享盡,否則後輩兒孫將無福消受。道理是一樣的,天地本不全,更何況人。
-
16 # 周子期我心光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講的是天道對一切是一視同仁,沒有分別的。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講的是天道是和諧的,不會讓天地萬物任何一方佔據絕對優勢。就像能量守恆定律揭示總有阻力來平衡動力,以確保天道迴圈往復周而不始。
連起來揭示天道本質:物質世界的主宰,是物質世界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諧統一的根本,沒有任何力量能主導宇宙,除了天道。是不是可以把天道看做這個世界執行背後的看不見的手,可惜稱之為科學。也可以把他看做神,主宰我們一切,我們須臾不能違背的神。
聯絡現實,當代社會執行以激發人的慾望為根本,鼓吹做強做大是不是違逆天道?
哈哈!
-
17 # 佛說非身
這兩句話不僅不衝突,而且還相互呼應,圓融一體,一以貫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不能僅靠字面去理解,要體會其文字背後的深意。它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一切平等,沒有對立。
為什麼這麼講呢?這要結合道德經整體思想來理解。你想,有善就會有惡,有醜就會有美,有高就會有下,有富就會有窮。這些就會引發人的心靈失衡,一旦人的心失去平衡,就失去了快樂!這些理論很簡單,但很少人體會到,把它變成自身的智慧。
再來看看天地大自然,它是平等的。它即養育了好人,也養育了所謂的壞人,它即能開出美麗的鮮花,也會含容汙穢的糞便,並將它變成鮮花的營養。它不會因為你長得美,你富有,你官大就對你特殊照顧。在它那裡,即使是皇帝也和一隻稻草狗享受同等的待遇!
好了,我們再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為天地和大自然最平等。一旦出現了失衡,就能引發不平等。那怎麼辦?其實不用擔心,天地會自然平衡。這些透過一些自然現象就會很容易理解。
人間充滿痛苦,原因來自內心的貪婪。因貪婪每個人都想攫取更多,結果窮的更窮,富的更富。各種的失衡讓每個人的心裡充滿了焦慮。人類認識不到這個簡單道理,還在不停追求成功和發展。這樣下去只會造成更大的失衡!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天地會自然損有餘補不足,來進行平衡。君不見陰睛圓缺,花開花謝,盛極而衰,高者必墮。君不見良辰易逝,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君不見盛世繁華,一生所願到最終落一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
-
18 # 張子耀詩詞
我的看法:二者不矛盾,是互為補充的關係
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的仁並不是仁義的仁,而是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的仁。芻狗是指祭祀的貢品,在老子的時代是褒義詞。通俗一點就是天地沒有私心視萬物平等,那麼聖人也同樣視百姓平等。當然這裡的平等也不是我們現在的平等,而是指天地聖人對待萬物百姓不偏不倚。接下來的天之道,是說過多了就會減少,缺乏了才能增加,體現了道家的中心思想,即中庸之道。何為中庸,即不偏不倚。所以不矛盾。
-
19 # 聽心古韻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是從天地的體性上來表達的,指天地大道對任何事物都一視同仁,客觀平等。沒有高下對立,不分尊卑貴賤;亦不會私藏偏愛,厚此薄彼。天地初開那一刻,乾元肇啟,坤德悠悠。自此,萬事萬物都在其自然無為的化育中不斷髮展壯大,也在其至真永恆的承載下從無到有,復歸於無。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不過四海承平日,滄海寄餘生。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人平等,萬物齊一。宇宙自然和諧統一,我們和天地萬有一起同呼吸,共命運。萬物以息相吹,同出天地造化,同歸無聲寂滅。天地大仁不仁,乃成其意也。
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是從天地的規律,也就是大道施行的原理上來解釋的。“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助人者,人恆助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是至臻大化、自然平等、清靜無為、功成身遂。正因為天地大仁不仁,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為了實現整體的動態平衡,強大的一方付出所有供給弱小。不斷地被需要,不斷地付出;需要的越多,付出的越多。在供需、補給此消彼長、迴圈往復的關係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萬物的平等,成就和彰顯了大道的體性。
-
20 # 沙漠之鷹落在綠色湖邊
老子的儒家思想所傳承天地萬物,以道德和慈善當世,從動植物至微觀世界,都是天地產物,應互尊互重,天地才能萬和,人類社會才會太平。
回覆列表
是兩個領域的話題,不存在衝突。
前者講天地生萬物而無厚薄彼此。
後面的話則是老子對天道和人道的不同功用的描述,認為天道的特性是將多餘的,補給不足的,反映了天道觀的平衡功能與大同作用。而人道則正好與之相反。這一句不適合單獨解釋,最好對照全文,才能領悟全貌。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