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資料完善度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用”天地”類比人類。”天地不仁”是說”天地”是沒好惡丶親疏情感的,出於春秋時老子《道德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出於《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也是哲學典藉,黃帝時代還處於遊牧部落時代,還沒有”國家”形態的出現,此書應該是後人託“黃帝”之名而作,使之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這跟當時的自然生活條件和處於矇昧時代是相應的。

    從兩句內容上是相沖突的。老子的《道德經》比《黃帝內經》晚一些,說明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觀察和認識有了進步,所以也不足為怪。

    今人,如果不是歷史學家丶醫學發展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費力去學這些遠古知識實在是沒必要,不僅浪費時間,消耗精力,對於現代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實在是無利而有害。借莊子的一句話“知也無涯丶吾生有涯丶以有涯而投無涯,貽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最貼近現代的科學知識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現代知識才是我們今天處理現實問題的”法碼”和“葵花寶典”。

    人類的知識,是在數千年,上萬年的生存實踐和探索中一點一滴積累的,在”實線→認知→再實踐→再認識直至無窮。在這過程中,不斷探索丶發現丶認識丶修正丶糾錯,才形成了“現代科學知識”。現代知識是遠古丶近古和近現代都是沒法比的。這就像你的認知和成熟與十年之前的認知都是沒法比的。

    當然,有閒情讀點古書國學不是不可以。比如我就是在閒情時讀過一些古書,才能在這裡和你談古論今。但讀書,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問題。離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維和發展觀去讀,只會讓你進入死衚衕和鑽牛角尖,是沒有好處的。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22 # 魯東懷

    古文拗口其理雋永。這兩句話是老子對天地自然的理解。1.天地之神不會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天上不能掉餡餅,人不能不勞而獲。2.平衡是自然發展的規律。越勤奮的人越成功。

    對於老子的這些話,我們現代人怎樣理解都可以,這裡沒有矛盾。

  • 23 # Moses

    道德經的字句,

    因古今語境不同字意不同,

    形成今譯有不同解釋,

    疑竇叢生,

    不一而足。

    最好是自學自解,

    參考各論,

    不必拘泥。

  • 24 # 明月灼心

    天地乃眾生共業共識積蘊而成,並非有個主體仁成不仁,補或損。共同的因素造成時代節律。我們各自又共同的創造因果,又必然各自又共同的感受現實!自艾自怨又或怨天尤人本無道理!很多人不相因果,或簡單把因果看成獨立的一因一果對應事件,那是不理性的。因果是和世界聯絡在一起的網,這生滅轉化起用顯像是個廣大複雜的系統。當然也服合科學觀的基本認知!因為它是整個時空宇宙的整體律動,因而在我們的認知不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好多現象規律顯得神密。雖然完全認知因果很不現實,掌握其中運作的細節因素也很難。但是其大體趨勢和方向卻很明顯。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普羅大眾也是有實用的。我們完成自我品德,能力的修養,當然這種修養會伴隨虛心求索的始終。就能無形中起到對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貢獻。所有社會結構都是由單個的人組成的,每個人的品德,能為組合成了社會國家的德與能。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走無辜的!天地仁與不仁,國家好與不好,乃至你的領導好與不好都是每個人的德與能決定的。視角向外著會失去事物原點的資訊而失去公正與理性,召至狠意和延伸的錯亂。視角向內從心的起點,會全面理性著待一切,糾正自我的偏頗,提升修養。利己利人,貢獻社會,服務世界。心是起點,世界是自已造成的,回到起點,創造美好天地!

  • 25 # 藥師小顧

    個人覺得不衝突

    兩句涵義我們可以按照對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來理解。頭句為客觀上看待自然迴圈遵循規律永恆不變。第二句從我們人的主觀意識出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利用周圍環境有利於自身發展。

    希望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的今天,除去花銷,月穩定5000閒錢,該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