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佛緣小王修禪定

    大丈夫三十而立現在有好幾種理解。

    普遍認為是三十歲開始要有自己的事業。

    不過我參考了各種的分析後更認同另一種,大丈夫到了三十歲不一定是你幹成了什麼事業,但是一定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要立志,能做到知行合一,至少已經行在追求事業夢想的道路上

  • 2 # 一棹春風一葉舟

    “三十而立”原為孔子的一段話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這裡所學的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已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三十而立不僅僅成家立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意識、獨立的責任意識,對自己、對社會有一個明確且正確的認識,以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發憤努力,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體現出人生的意義。

  • 3 # 天馬行空君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論語》的為政篇。先整段放上來,好分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已經確定在儒家思想這條道上一路走到黑的意思。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了。到了五十歲,悟得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的道理。到了六十歲“耳順”了,就是不管別人好話壞話說得再多,自己都聽得進去而且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很平靜;稱讚我,我也不為所動。然後再加十年,七十歲才“從心所欲”,但是“不逾矩”,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

    拿自己來對比

    孔子短短几句就把自己的一生概括起來了。如此看來,孔子出道算是比較早的,十五歲就已經立志要做學問了。我記得我小時候十五歲是讀的初中的年齡,還懵懵懂懂,啥也不清楚,啥也不懂。只知道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的高中,再接著考個好的大學,簡單又粗暴的理想。但是在十五歲的年齡這就是我的志向了。孔子好厲害。十五歲就已經立了志,要做學問,一做還就是一輩子,十分讓人佩服的。

    經過十五年的修煉後,孔子三十歲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已經確定下來了,不變了。該怎麼去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該如何去對待朋友,該如何去對待這個社會。已經瞭然於胸。對比之下,我三十歲的時候才剛成家不久,就沒孔子的能耐,為人處世頂多也就湊合湊合。很多往來的禮節都不太懂。也是一路磕磕碰碰,在哪裡跌倒了,就在哪裡學起來。

    高情商

    一對比,就能發現。“三十而立”約等於是高情商。孔子的情商明顯是要高於我許多的。在三十歲的“而立”之年,正是自己為人處世的世界觀的初步建立,然後再經過十年的一一踐行,摸爬滾打,到了四十歲的“不惑之年”,才最終確定下來這一套自己獨門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和世界觀。所以,凡是能夠做到三十而立的人,無疑是一個高情商的高手。

  • 4 # 早上煙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這句話裡的三十而立的“立”,和“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一樣。都是指人所達到的狀態或者境界。所以“三十而立”只有“立”或“不立”的區分,以及“如何立”或“怎麼才算立”的問題。把“三十而立”單獨拿出來,從立什麼的角度去討論,有點偏離。本來是“人立”,現在變成了“人立XX”。 而人可立的東西太多,立德立功立言?還是立業?這就偏向了另一個問題。這就好像“我睡”的問題變成了“我睡誰”。如果一定要從“立什麼”這個角度理解“三十而立”的話,那就是“立身”。

    關於“立”。就《論語》本身來說,最直接的線索就是“立於禮”。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論語·季氏》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禮”既是方法也是標準。學禮知禮而行禮,便可“立”了。“三十而立”便是三十而立於禮。

    那麼“禮”又是什麼呢?

    《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簡單來說就是《禮記正義》序言第一句所言:

    “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慾。”

    禮是一種本於天地而達於人情的總規律和規則,於國而言是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的典章制度。於人而言是心中的道德信仰與外在的行為規範。而這正是孔子的全部。

    《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孔子自謂“述而不作”,他只把自己看作“明”禮者。但現實禮崩樂壞,他所推崇的“禮”的典章制度已不可直接恢復而達成王道。那是否就可以隨波逐流呢。不是的。雖然典章禮制毀壞了,國將不國了,這一切都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但是,至少,我能把握自己。“我”是不是守“禮”,這是取決於我的。“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知道“道之不行”,之所以這樣的堅守,不是為了現實中能起到什麼效果,而是自然而然的必須這麼做。“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所以,在禮制王道不由人的情況下,理想人格的追求與修養,便具有了更優先的意義。而這,是個人對於“禮”的尊奉與追求。

    立於禮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先得從“學”開始。這裡的的 “學”不是知識論意義上的學,學的不僅僅是某些知識,而是學道德修養之道。到後世的“知”,也不是知識論意義上的“知”,而是對道德修養的自覺。所以至於學其實是志於道。“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另外更多地例子比如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所以孔子所言“學”,並不只是指學習學問,而是指關於道德修養的自覺與方法準則。十五志於學,志於道。到三十才能“立”。正如《朱子語類》所言:

    “三十而立,不是到那三十時便立,須從十五志學漸漸化去,方到。”

    孔子在另一處也提到了一個進學過程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

    《論語集註》引程子語曰:“可與立者,篤志固執而不變也。”引楊時語曰:“通道篤,然後可與立。”所以“立於禮”首先就是道德信仰的堅定。這是最根本的。因為有了這樣的道德信仰,所以在明知道之不行的時候“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能夠“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便錢穆所言:“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

    雖然道德信仰堅定,然則畢竟是三十歲,修為還達不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具體行為上還需提防,仍需要“禮”的外在約束,使自己的言行得當。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亂,直而無禮絞”。《論語·泰伯》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所以“立於禮”的第二層內容就是,儘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要行止有度,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毋過無毋不及。而最高準則是“中庸”。這一層意思和道德信仰是一體兩面,內外並在的。

    “三十而立”是一種道德,人格與修養之立。是內有堅定的道德信仰,而外在行為符合“禮”的規範。。

    因為“三十而立”是孔子自道之言,說得是自己。對孔子來說,他的三十而立除了上面兩層內容,還要多一層,那就是對周禮典章規範的學習與尊奉。但孔子的這一層意義不適用於其他人。因為那些東西畢竟是過去式了。孔子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

    這些所有的行為,皆是弟子記錄的狀態。孔子本人也並沒有明確教弟子必如此。

    有人從學問的角度理解“三十而立”,並用《漢書·藝文志》中所言證明:

    “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用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

    但這其實只是看到了一個表象的東西,是對古之“學問”的誤解。就好像說你學了三年英語,學成了。那意思不是你三年學了幾本教材的知識,而是具備了英語能力。如果一定要從學問的角度理解。大概對於孔子對周禮典章的學習與尊奉而言是可以的。孔子三十歲而系統掌握了周禮並切身奉行。但若言三十而立只是學問,就不妥了。那不僅僅是學問的完備或者確立而已。到三十應該是道德人格的“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對《論語》中某語句的理解,還是要放回《論語》。就目前我對《論語》的理解,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從《論語》中關於“立”的描述和要求來說,指的是個人有道德信仰,言行守禮。特指孔子的話,還要加上尊奉周禮規範這一條。以學問或者其他什麼來理解,我覺得都是不妥當的。

  • 5 # 智悲禪心

    從以上文字來看,這“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除了找到自己外在的“座標”和內在的衡量標準即“清明的內省”,及“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三件事之外,似乎就沒什麼了。 然而,孔子講的“三十而立”的“立”,難道僅僅如此嗎?我看未必就是如此。這有點象向人頭上噴了點霧水,雖有涼意,但達不到夠爽的程度。如果從讓大眾都能夠接受和認可的角度來看,這種解釋顯然還不夠通俗化。愚以為,如果能讓孔子的這一思想更貼近群眾的話,我們是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揣摩和理解“三十而立”這句話的含義。 其一,以幹事業而言,一個 人到了30歲時,應當有所成就了。因為在封建社會,人們結婚的年齡一般比較早,大多男女不到20歲就已成婚,或養育子女了。那麼,從20來歲結婚,到30歲時,已有10來年的時間了,孩子也快長大了,如果還沒有幹成自己的事業的話,或仍然依靠著父母,就說明你這個人本事不大,還沒有立業。這時,就應當抓緊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了。所以,孔子用“三十而立”這話來教育大家,就是警示世人,人到30歲時應該有所成就。 其二,以思想和道德修養而言 ,一個人到了30歲時,應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了,用通俗的話講,這時應該懂事了。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做事還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不懂得基本的社會常識,就說明你這個人還不成熟,是比較笨的表現。這時,你就應該作自我反省了。要認真學習,時不待我了。 其三,以社會責任感而言 ,一個人到了30歲,應該有獨立自主、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了。人到30歲時,正值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之際,身體強壯、精力旺盛,承擔著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育子女的雙重責任。更重要的是,青壯年時期,也正是為社會承擔責任多做貢獻的關鍵時刻。所以,人到了30歲時,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無論是家庭負擔,還是社會負擔,都非常繁重。這時,就特別需要做一個大有作為的人,特別需要做一個讓家庭和社會放心的人,特別需要表現得不但有成就,而且有責任。

  • 6 # 唐風宋月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說的是立學。

    孔老師說,一個人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應該立下志向,學習一門手藝或者技術,學上十五年,到了三十歲,就能成為這一行業的翹楚骨幹,就能獨當一面。

    我們現在讀書,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四年的大學,其實也是讀十五年左右的書。

    其實現在我們也是三十歲左右就能成為一個單位或者行業的中流砥柱,所以三十而立也有立業的意思。

  • 7 # 彪子超哥

    基本上這個年紀各方面閱歷也進入成熟穩重了,對事業,家庭包括社會有一定責任心了,幹事業正是敢想敢幹敢拼敢闖的年紀。

  • 8 # 簡學話題

    吾於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包括後面一直到七十歲的總結,都是基於第一句話而起。十五而“志”於學,說的是十五歲時便立志做學問,接下來三十而立,是指三十歲時,孔子自己多年所學有了一定的肯定,自信其學問已經可以獨立於世。孔子三十歲時,他的政治主張的確已經被很多諸侯所關注和重視。

  • 9 # 15100284732

    我覺得三十而立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有一份能養家的工作,是家裡的頂樑柱,什麼事情都得出面。要學會省吃儉用,養家餬口。

  • 10 # 我本無心爭天下

    問題導讀:都說三十而立,那什麼叫三十而立呢?三十而立,指的是人在三十歲左右就有所成就。

    古往今來,社會上都有一個三十而立的說法。那為什麼不說二十而立或者四十而立呢?這主要跟我們大多數人的成長階段和特性有關。

    我們出生之後首先會度過一個童年,等到五六七八歲的時候,便開始接受各種型別的教育。中國古代也非常重視教育,很多人都會進入到私塾或者學堂裡面讀書,希望以後能考取功名,然後入朝為官。現代也是如此,現代的小孩從三四歲就開始上幼兒園,然後接受各種型別的教育和興趣班。這一系列的求學過程,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大都會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結束學業踏入社會的時間,大都會在二十歲出頭。

    二十歲出頭,是大家剛剛開始學以致用參加工作的時候。這時候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工作經驗為零且都一貧如洗;另外中國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小孩,自律性和獨立能力都偏弱(尤其較西方國家),所以二十多歲的時候思想還不夠成熟;這兩個特性使得大多數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尚不具備安生立命的條件(所以為什麼不稱之為二十而立)。

    從學校畢業開始,再透過五到十年左右的社會磨礪,這時候大部分人都已經三十歲左右了。這時候便開始步入了壯年。這時候的大多數人,金錢上有了一些積累,思想上也進一步成熟,這時候就具備了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條件。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會在三十歲左右安身立命、成家立業。這就是所謂的“三十而立”。

    那麼,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呢?第一,立身。

    立身指的立“修養”,也就是思想的成熟。二十多歲的時候,初入社會,尚且懵懂,思想還顯得比較稚嫩。但是大部分人到三十歲左右,思想已經成熟,已經形成了自己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且已經能肩負起社會責任。

    第二,立業。

    書不學則殆,人無業則廢。到三十歲左右,當我們已經“立身”之後,我要需要學會“立業”。立業的意思就是要奠定事業的基礎和發展方向,規劃好人生的目標。

    第三,立家。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三十歲左右的年齡,是組建家庭的最好時機,擇一人相伴,擇一城終老。傳宗接代,繁衍生息,這或許就是生命的關鍵意義之所在。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回答,我是蘇州【誠簡】,感謝閱讀!

  • 11 # 茶知事

    對於“三十而立”這句評語,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17年,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 12 # 稅政君言稅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即“十五歲有志於學術體系的建立,三十能夠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初步雛形,四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體系拾遺補缺較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天性如此,難做寸進而與人鬥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不過如此,你們愛說不說,七十宣傳自己的學術體系本應如此,面對質疑、求教,能夠從心所欲解釋自己的學術體系。”

    孔子將學習和修養的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四十歲到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所以,我理解三十而立,就是要三十歲左右要建立自身的知識框架體系,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生存的本領,並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 13 # 防彈玻璃貓

    我是玻璃貓,我的回答是: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是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玻璃貓在這裡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三十而立,“立”這個詞讓人想到的是頂天立地的形象,是像大山一般的堅韌,強大。

    人們總喜歡用“頂天立地”來形容一個男子的豁達,高大,可靠,那麼這個“立”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

    人到了“三十”這個年齡段,是個什麼形式呢,那必定是上有老要照顧,下有小要來依靠。這時你肩上所承擔的擔子是一種卸不掉的責任,擔子雖重,而你卻不願意卸,你還會甘之如飴。

    這時這種責任會把你整個人的形象拱托起來,你在父母的眼裡不再弱小,而是挺撥;你在兒女的眼裡像一座山一樣結實,高大,可靠。你是孩子眼裡的世界。

    而這個時候是你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因為你會為了他們而去拼搏,你不再是那個曾經躲在父母的翅膀下“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狀態。

    這時你已跳出那張保護傘,你開始也化身一顆,一顆參天大樹,你需要去強壯自己,努力去伸展去“開枝散葉”,以便能夠去呵護,去保護你想要保護的人。

    你肩負這種使命感讓你的形象高大起來,你自己也想著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去給自己最愛的人。

    “三十而立”是人的一生中最光輝的一段時光,他的光輝在於他開始懂得他生在這個世界上他肩負的那種責任感,一個責任感滿滿的人,往往是這個人最美光環的開始。這時候的你是壯志凌雲,滿懷鬥志。因為你有兒女要依靠,這種依靠驅使你努力奮鬥,因為你想給家人們創造一個歲月靜好的世界。

    最後結語:

    “三十而立”是人一種對自身責任的認知和執行,並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這個年齡段,能夠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

  • 14 # 歲月匆匆129

    三十而立這句話,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以此作為自己人生的重要節點!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早在幾千年前孔子提出了這些人生的重要節點,時隔至今我們還依舊掛在嘴邊,可你真的懂它們的意思嗎?

    三十而立是否就如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三十歲要有車有房有事業才算而立?四十歲不困惑不迷惑不被誘惑就是四十不惑?五十歲生命過去一半,感嘆時間飛逝歲月愈短就是知天命?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三十而立,指的並非你物質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你的精神是否獨立!在這個魚龍混雜,紛繁複雜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確的堅持!當別人為名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守住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本真!是否還辨的清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什麼好,什麼是壞!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則讓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動搖!是否能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

    我們身邊有的人,三十歲,已經買了房,買了車,當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也有自己奮鬥所得,我們在努力過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過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隻是物質而立?

  • 15 # 酷酷807

    三十歲是人生的分水嶺,三十歲的男人該上有老下有小,並且還有一份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工作,或者說一份事業,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並且是可實現的目標和方向。三十歲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最能折騰的時期。三十歲作家剛開始入行,三十歲鋼琴家剛開始譜曲,歌手剛開始寫歌,畫家剛開始創作,舞蹈家剛開始跳舞,武術家開始練功, 演員開始磨練演技,書法家開始練習書法。三十歲不該是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地奔波卻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的!三十歲不該為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還要為孩子把奶粉錢準備好。拋頭露面地幹,宵衣旰食地幹,完全沒有任何思想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消磨意志。每個月都埋怨工資低物價高,生活壓力大。縮衣節食地過日子。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感到迷茫的原因。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其實我覺得生命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個目標,一個事業,推動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價值。當然這份事業要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財富和收入。其實這個世界你說他是不公平的,他就是不公平的,你要說他是公平的他也是公平的。只要你夠努力你就會更幸運!

    三十歲只是一個為人生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的起步階段,如果你能夠找到目標和方向,那麼一切都不算晚,作為一個三十歲的男人我們應該多讀書,多從書中去尋找靈感,畢竟書中都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總結。有句話說得好,當你迷茫的時候就多讀讀書,它會讓你重新獲得方向和信心。有很多人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無奈感,其實學習不一定是讀書時期的專屬,出了社會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總的來講: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三十歲要用腦力掙錢不能用體力掙錢了,在任何環境任何時期用腦力都比用體力得到的更多更好,現如今是知識變現最容易的時代,最多樣化的時代。

    都說出名要趁早,成功要趁早,其實吧我覺得很多年輕人都是很早就出名但是出名之後就犯錯並且犯大錯的人也不少。所以經歷過很長時間的打磨才出名的人更會珍惜更懂得取捨。所以三十歲的男人不要急不要怨,慢慢沉澱,慢慢磨鍊,不經歷一番寒徹骨,哪裡懂得苦後甜!

  • 16 # 使用者803333959978

    有古語:人過三十,天過午,三十你應該定性了,有一個大人樣,有獨家過日子,的家庭,當一個一家之立了,你不是個小孩了,。

  • 17 # 風一樣的自由1982

    三十而立”是周朝的說法,現今人們是從《論語》中看到這句話的,語出孔子。所謂“立”就是說成家,有了“立人立家立業”的責任。之所以“三十而立”,是因為周代的法律要求男子必須要到三十歲(虛歲)方才可以結婚,因此“三十而立”。

    孔子云:“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不逾矩。”

    這個算是名句了,現在人們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來泛指一段年齡,是個虛數,不是確指。

    “志於學”,就是真正用心努力學習。

    “而立之年”結合現在實際,是說你到了獨立自主,經濟獨立,有了自己生存的資格的年齡。

    “不惑”隨著知識的增加,閱歷的增多,經驗越來越豐富,不再為外物所迷惑,不再為表面現象所牽累。

    “知天命”不再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想法,安安穩穩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不再妄想什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 18 # 阿鵬傳奇

    第一:立身

    這裡所說的“立身”不是指安身立命,而是指自我道德修養。為什麼不是立德呢?因為立德是“三不朽”之一,是聖人的標準,我們普通人還是處於立德的初級階段——立身。立身的另一種理解就是有一定的修養,古人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修身就好比這裡所說的“立身”。

    三十歲了,一個立身的人不僅在自我方面,有了比較固定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而且在與外界聯絡方面,有自己的人脈和朋友,有一定的口碑。這種”立身“相當於我們的無形資產,也是我們日後事業騰飛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打牢!

    第二:立業

    古往今來都是一樣,三十的男人已經過了寒窗苦讀的年齡,都是步入社會,有了自己的工作,且都工作了多年。立業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我們可以心懷”詩和遠方“,但是現實的”麵包“一定要有。

    第三:立家

    古代社會講究”成家立業“,但是現代社會大多是立業後成家,這是人們思想的轉變,也是現實壓迫所致。三十歲成家不早也不晚,正是合適,更何況此時的父母都年老,渴望抱孫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

    其次,三十歲的男人有了自己的修養和事業後,也該組建一個溫馨的家庭,找一個賢惠的妻子。家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部分,太早了不好,太晚了也不好,三十歲正好。三十歲的男人有賢妻相助,人生事業更會風生水起!

    孔子說:“三十而立”,主要就是立這三樣東西——立身、立業、立家,立好後,我們的人生會順暢,事業也會風生水起。

  • 19 # 德鄰

    三十而立是一個漢語成語,來源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隨著社會的發展,三十而立一直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孔子還說:“立於禮。”(《論語 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 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1]

  • 20 # 日照縱橫

    對於“三十而立”這句評語,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17年,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對孩子提出的種種科學問題感到應對吃力,你一般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