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21 # 老邱說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芻議以為,三十而立至少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立:

    1.立於德。德,即品德,道德。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個人層面說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對每個公民的道德約束,愛國是一個公民的基本德性,沒有國哪裡家,敬業是對職業的態度,工作可以平庸,但不能無為,誠信是基本的道德素養,無論對單位還是個人,友善是衡量一個人德性的標尺,一定做個善良的君子。

    2.立於言。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就是要求說話辦事不可口是心非。說話是一門學問,人到三十了,應該知道怎麼說話,具體是急事慢慢說,大事好好說,是非事想想說,人家的事謹慎說,原則事實話說。

    3.立於行。行即是行動、作為、辦事。三十而立就是會辦事,按照民間說法就是辦事靠譜。有成年人的穩重和成熟,有能辦事的方法和思路,有辦好事的心地和良心。

    4.立於心。有一顆善良的心,始終保持大愛無疆的胸襟,多為他人著想的境界,寬廣厚道的胸懷。有一顆真誠的心,待人真誠,說話有分寸,行動有講究。有一顆上進心,有事業敢和責任感,熱愛工作,熱愛職業,有人生追求併為之努力!

  • 22 # 染零零玖

    理解

    對於“三十而立”這句評語,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17年,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 23 # 林間睡狐

    古語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麼三十到底要立什麼?

    0.1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及修養。其中包涵了: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這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的根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0.2立業

    立業顧名思義就是確立自己將要從事的事業,對未來發展有清晰的規劃及安排。

    0.3立家

    立家就是擁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根據中國現狀,三十歲是一個門檻,在此門檻間應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了。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最起碼的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這就是華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產生所產生的影響。未來所要發展的路還很長。

  • 24 # 東方國學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此,我們常說三十歲是而立之年,但並不是每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就達到了而立的境界。事實上,能夠在三十歲做到“而立”的人是非常少的,有些人終生都沒有實現“而立”的境界。

    立,固然是站穩的意思。但是所立的點在哪裡呢?這裡說的“立”,其著眼點是志,也是道。

    “士心”曰“志”,所謂三十而立,就是“士人之心”的建立。也就是當你達到了士的境界才可以被稱作而立。

    那麼什麼是士人之心呢?《論語》裡有許多描繪士的語言。最典型的就是曾子所說的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士心”的特點有二:一是擔當“仁”。一是矢志不渝。

    通道而篤,並以之為終生的事業。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八風不倒,堅定不移的走下去。這樣才能稱為立住,才不會成為牆頭草,隨風而倒。所謂“而立”,便是指達到這樣的境界。

    清代詩人鄭板橋在《竹石》詩中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孔子說:“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這樣的精神,便是士的品質,才能夠被稱為而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對孩子提出的種種科學問題感到應對吃力,你一般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