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安龍小子
-
22 # 吾名散客
我這裡只說純文學。
文學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但卻高於社會生活。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必然會受到現實生活影響的,也必然會傳遞出一種關乎意識形態的世界觀。但這種世界觀所包含的範圍就要比現實世界要寬泛的多了。在某些特定歷史時期,它甚至與主流價值觀完全相悖,但這不一定是錯的。錯的也許是現實道德。比如五四文學,比如魯迅的“改造國民性”主題。
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年代,或者是馬克思社會學說還未問世的時候,文學與現實社會的相悖性往往是促使社會變革的關鍵性因素。比如文藝復興時期。
當然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文學是遵守現實道德主流的,但通常在文學史上,卻是這些具備一定反叛性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被記錄傳誦,畢竟更有歷史意義嘛。
總體來說,文學是肯定會受到現實道德影響的,但並非完全受其所支配,有時還能促進現實道德的革新。用馬克思主義來說倒也恰當,文學源於社會,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於社會。
至於網路小說之類的東西,只能說某些人為了博眼球賺錢什麼都不顧了。
-
23 # 夜畫江湖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清楚何為文學,何為道德,以及兩者的意義在於什麼。這樣才能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首先,想先說一下何為“道德”?道德的3一般性含義是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透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這是被大眾都熟悉和接受的觀點,當然我肯定也是接受的。但我們也可以深入的或從其他的角度探討一下道德的產生,如果將道德溯源或將其本體化,可以認為道德來源於自然和生命本身,有機體的生物狀態在心理中產生某種衝動,道德是對這種衝動的解釋,並且是錯誤的解釋。我們看看基督教對於道德的奉行法則和約束即可知道,要造成一種普遍的罪惡感,還有什麼比把生命本能、自然衝動宣佈為罪惡更好的辦法呢?這樣來看,道德是一種對自然和生命本能的約束,比如禁慾。基督教倫理得以長期統治歐洲的心理機制,即在於使人產生一種罪惡感,由這種罪惡感而形成一種懦弱順從的奴隸性格。“瘋子”尼采說:每種宗教和道德引為基礎的最一般公式是:‘做這個這個,不做這個這個——你就將幸福!否則……’每種道德、每種宗教都是這樣的命令……”。道德的產生也可能都建立在非道德之上,只是透過藝術的形式使之昇華,用於傳播和讓人接受。
其次,何為文學?我們常說文學藝術,由此可以把文學理解為一種藝術,或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那麼,何為藝術?引用前人的觀點“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藝術的本質方面始終在於它使存在完成,它產生完美和充實,藝術本質上是肯定,是祝福,是存在的神化。”我較為認同這種觀點,藝術是自然和生命的昇華和神華,這樣來看,是可以認為藝術高於道德的。
-
24 # 王向鋒
無德不成文:也就是說,先學好做人,再去搞文學創作!道德高於一切,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德”便是垃圾!一句話:德於一身,文行天下!
-
25 # 中國紀實文學
文學是語言藝術,以塑造人們喜歡的人物形象來影響現實中的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建立正確的道德觀,這也就是通常說的以文化人。
回覆列表
人,生而為活,活而為存。一個人最不可棄的是生命,而活著和好好活下去,能有一個好的家庭和社會圈子的前提,就是基本道德。所以,我認為道德高於文學!任何有損道德的文學作品是得不到人們承認的,會被人們所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