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宇在讀書

    名人名句。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名句。身在低位卻胸懷天下。這句詩的背景是杜甫官場不得志,立身在破茅屋之中。感慨朝廷、社會沒有給讀書人好的待遇,感慨自己命運不濟的同時,也為天下的窮苦讀書人擔憂。

  • 2 # 恩施交換空間裝修

    安史之亂(755)發生以後,杜甫顛沛流離,到處奔波。直到七五九年的歲末,才流浪到四川成都,在西郊外的浣花溪住下來。第二年春天,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斬茅伐草,先開闢了一塊畝把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已有二百年年齡的高大楠樹下建築起一座並不十分堅固的茅屋,這就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聖地——“成都草堂”。

    杜甫經營這座草堂,頗不容易,一切費用和建築材料,都靠朋友和親戚幫忙接濟,他自己也費盡了心血。經過兩三個月的辛苦經營,草堂終於建成了,詩人結束了十載長安、隨人俯仰、四年流浪、備嘗辛酸的生活,在這裡得到了一個暫時棲身的處所。但是,到了八月,狂暴的秋風又把他好不容易辛苦經營起來的茅屋刮破了。屋漏床溼,徹夜難眠,詩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也不是隻想到自己的痛苦而忘了別人,而是推己及人, 由自己的屋破受凍推想到天下無屋可住的窮苦人,甚至說,只要他們都有屋可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深厚的情意,又是何等偉大的胸襟!難怪此詩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

  • 3 # 孤島歷史

    儒家文化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古以來,無數讀書人都踐行了這條道路。杜甫算是唐代的代表人物之一,為天下生民立命是他們自覺踐行的道路。

    杜甫年輕時曾在朝廷做官,安史之亂之後,基本是拖家帶口地流浪各地,投奔以前的朋友,生活十分不穩定,最終杜甫在全家的顛沛流離中病死。杜甫長期流離,能夠接觸到政府無能對下層百姓生活的影響,所以才有了三吏三別等一系列不朽的名作。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誕生於這樣的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對戰亂帶給百姓的悲慘生活深惡痛絕,對朝廷腐敗無能感到痛心疾首,感慨普通人連基本生存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很多人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杜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不能親自去給天下的寒苦人士提供廣廈,提供庇護所。這是一種理想,也是杜甫無奈的夢想,可惜他最終還是客死路途之中。

    這是時代的悲哀,是古代飽學之士在腐敗朝政中的悲劇。因為杜甫對普通百姓苦難生活的疾呼和關懷,使這首詩能夠得到所有人的共鳴,他的仁愛之心得到天下人的仰望,所以自然被歷代奉為名篇。

    個人以為,屈原、杜甫、白居易這些能夠以天下為己任,以百姓之心為心的人就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樑!

  • 4 # 不能只當看客999

    由於戰亂,民不聊生,老百姓的生活都很窮苦。杜甫流落,草堂剛剛建起不久,就被風捲起颳走,有的被孩童搶走。面對自己的窮苦,他想到天下更多的老百姓的窮苦,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當然成為千古絕唱!

  • 5 # 又見炊煙777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自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下面我們來看看詩的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我說下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八月秋風把我的屋上的茅草吹到了對岸,一些小孩欺負我年老無力,當著我的面把茅草拿走跑到竹林去了。不大一會兒,天氣黑了下來,屋裡蓋了多年的被子很硬,孩子睡覺又把被子蹬破了。這時下起了雨,屋裡直漏雨,沒有乾燥的地方。

    何時才能有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庇護天下的讀書人,讓他們開心歡顏!不用擔心為風雨所動。唉!有了這樣的房屋即使我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作者從自己的茅屋被秋風吹破所體驗感受的痛苦,推己及人,把自己的痛苦放到一邊,想到怎樣天下寒士能有廣廈千萬間,讓貧寒的人得到溫暖。體現了作者為國家為百姓考慮的博大胸懷。而這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是全詩的亮點,成了千古絕唱。

    這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作者看到社會底層人們的艱辛,對底層人民的同情,是對改善底層民眾生活的期盼。

  • 6 # 安林001

    譯文:怎麼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房屋,為普天下的貧寒之士遮風擋雨。

    出自杜甫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誰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於是乎就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納喊。這時,理想戰勝了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雖然他現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我旳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他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後人。所以成了千古絕唱。

  • 7 # 自由精神王國

    這句詩因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而使它流傳至今。我們知道,一般的詩人都是“居廟堂之高”的,所以他們的是詩要麼“諂媚”士大夫,要麼“取悅”統治者,要麼“描繪”山水風景,要麼“表達”自我心情。而真正發自內心關心“國家”、關心“窮人”,且本身卻“處江湖之遠”的詩人,杜浦算是最具帶表性的——沒有之一。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正是對窮人的憐憫——雖然他自己本身也可以說是一個窮人。在顛沛流離的時代,他沒有為自我的“廣廈”而呼籲,反而希望“天下寒士”俱“歡顏”,其格局早已超越一般人。這就好比一個人餓著肚子,卻仍然關心其他人是否都能吃飽。杜浦是真正“有良心”的詩人。

  • 8 # 賀虹橋1958

    杜甫先生曾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他首先關心的是民眾疾苦,他看到當地的人們,吃不飽,穿不暖,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心裡非常痛苦和慚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天下何等的不公平!於是杜甫先生髮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時代最強呼聲!一舉成為名聞天下的千古絕唱.

    這首詩,感人肺腑,泣天地鬼神,體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成為歷代有作為明君的座右銘,產生了民為重,君為輕的先進思想,天下為公,萬眾歸心!

    東方行者

  • 9 # 九窩

    在中國計程車大夫思想裡,始終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杜甫的這句詩,正彰顯了這種情懷,所以能夠得到廣泛響應,並千古流傳。

  • 10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我時常想,怎樣有一副鐵肩才能扛得起一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劇變產生的心理落差?才能扛得起夾縫中的芸芸眾生的聲聲嘆息?才能扛得起中國詩歌在社會劇變中的大課題。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樣用他並不健壯的身軀承載真一切。架一葉扁舟穿梭於暗流湧動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艱難。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註定要低著頭、彎著腰,一點一滴細數著黎民百姓的艱難,然後蘸著濃於墨的悲哀,含淚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的使命註定了他不可能過的輕鬆。“窮則獨善其身”,多少人用這句話安慰自己,搖搖頭屈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從此只為個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與千千萬萬勞苦大眾連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艱難,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撐起一片天,容納他們的嘆息。於是有了破舊茅屋中的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愁的詩: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而咸陽橋上“直上幹雲霄”的哭聲也從此被後人深深銘記。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屬百姓的“史詩”,以此成為千古絕唱。

  • 11 # 使用者天府另類生

    從唐代杜先生吟出這句詩,到今天都只是一種理念與追求。杜先生沒能力獲得廣廈千萬來庇護天下寒士,現在有獲得千萬家廣廈者,但決不會拿來庇護天下寒士,也不會俱歡顏。還有草根們要明白一點,杜先生口中的寒士恐怕不是指天下草根窮人,古代的屬於士範籌者己經不是普羅大眾村夫,寒士僅僅是那個圈裡面如杜先生一樣不得意者而已。至於什麼時代實現杜先生的願望,一句話大家繼續追求。

  • 12 # 小虎幾

    "茅屋秋風”成天下佳話,其憂天下而無私的精神教育了歷代文人俗士們。與天下同憂樂,有國才有家,人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國家才能強盛。

  • 13 # 林慶生267

    這是安史之亂後,恢復時期,天下寒士們人心思定,珍惜來得不易平亂之穩定,善良學士們都盼望著今後都過上安安穩穩的安居樂業,廣泛居於樂達華廈生活勤勞致富裡。

  • 14 # 行走與寫作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自唐朝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許多的名人大咖都紛紛評價此句“最妙”,美國的雷克斯羅思說:“我三十年來沉浸在他的詩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個較為高尚的人”。

    深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從“小我”上升到“大我”,透過個人的疾苦,來反映天下百姓的疾苦

    杜甫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都在憂國憂民的路上疾行,即使是在四處漂泊,窮困潦倒的窘境中,也沒有忘記“國憂民苦”,所以才有著“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極高讚譽。

    公元760年,安史之亂已經持續了6年,戰爭使多無數靈塗炭,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46歲的杜甫在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活中,輾轉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的郊區浣花溪旁蓋了幾間草房,讓全家安頓下來,有了一個棲身之地。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第二年的八月,杜甫一家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茅草被不懂事的小孩子抱去玩了,晚上大雨傾盆,雨水漏進屋中,打溼了被子衣物,一家老小冷得瑟瑟發抖,令人心酸和無奈。

    杜甫徹夜未眠,想國家的動盪不安、想百姓的疾苦、想自己的心酸和無奈,遂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透過“小我”的痛苦,反映“大我”天下百姓的痛苦。

    “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可見,能透過個人的痛苦,反映天下民眾的痛苦,是杜甫這首詩的動人之處,也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之一。

    二、從“個體”上升到“群體”,透過個人的理想和願望,來表達廣大人民的理想和願望

    戰亂頻發,造成無數的“寒士”和老百姓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包括在仕途上幾經沉浮的杜甫也一樣,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好不容易在成都擁有一個簡陋的草堂,棲息下來,無奈又被大風吹破了屋頂,使家人飽受飢寒之苦。

    多想有一間牢固溫暖,而又寬敞明亮的房子居住,多想有一個沒有戰爭,而又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多想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痛定思痛的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願望。

    杜甫的苦難,不是他一個人的苦難,而是天下“寒士”和百姓的苦難,是社會和國家的苦難,因此,他抒發的理想和願望,也不是他一個人的理想和願望,而是代表天下“寒士”和百姓的理想和願望。

    從“個體”上升到“群體”,從反映個人的理想和願望,上升到為實現天下的理想和願望疾呼,是這首詩的感人之處,也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又一個原因。

    三、從“現象”上升到“本質”,透過對天下“寒士”和百姓的的關懷和疾呼,來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

    自己已經窮困潦倒,屋破衣寒,飢不飽腹,還心繫天下“寒士”和百姓,透過自己的窘迫現象,為天下寒士和百姓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美好願望。

    而讓人更加感動和震撼的是,如果能實現這種願望,眼前突現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和百姓,杜甫自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也願換取天下寒士和百姓的幸福,這種捨己為人的情懷,不就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嗎?

    就是杜甫這種憂國憂民的感人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勵人們的心靈,進而讓人產生美好和崇高的理想,是這首詩的撼人之處,也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成為千古絕唱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 15 # 清川流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甫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中的名句,己成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

    安史之亂後,杜甫身處顛沛流離之中,過著衣食無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透過自己努力,靠著友人的幫助,終於在成都建起了草堂,好不容易才安頓下來。可惜天公不作美,八月秋風撕碎了杜甫想過安定生活的夢想,加之好友的不幸離世,杜甫又踏上了漂泊之旅。國家戰亂連年,百姓流離失所,詩人置身其中,此情此景湧入心際,付諸筆端,推已及人感物傷懷,發出這樣憂國憂民的希冀感慨自不為怪!

    飽經戰亂的唐王朝,“無可奈何花落去”地由盛轉衰,昔日繁華不再。人們生活現狀迅速兩極分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最好的現實寫照。天下受苦遭罪的寒士舉目皆是,餓殍滿地,甚是悽慘。肚中無食、身上無衣、棲身無所,這種狀況何時才能改變。詩人身處社會底層,感觸最深,希望國家安定,除舊佈新,讓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推己及人,推及面廣,站得高,看得遠。把憂國憂民變革除弊的情懷體現在詩中,流露在字裡行間,有口皆碑,流傳世間,終成千古絕唱!

  • 16 # 談笑閣

    寫這首詩的杜甫當時就是京漂,沒錢沒房子,困頓半生也沒混出個人樣,要不是藏在行李中的詩歌被人發現,估計也沒人知道杜甫這個天才。

    他寫這首詩,真的是十分應景,即使現在讀起來,也讓我們這些沒有房子的北漂們心心念念,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

  • 17 # 雨夜構想

    住房是中國百姓自古以來所追求的重要物質基礎。

    杜甫的詩從來都是表現民生疾苦,愁苦離別。他站在百姓的角度觀察者世間百態,體會著戰亂給人民帶來了那麼多的苦難。自己的茅屋在秋風中零落,看著風中飄飛的茅草,詩人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房子是否安全,想到的是什麼時候天下百姓都能夠住的上那些高樓大廈,讓天下那些還沒有房子住的老百姓都能夠充滿著歡聲笑語,那該多好啊。自己的生活艱辛無所謂,我想要的就是大家都能住上那種想像中的好房子。

    自古以來中國百姓有了錢以後,提現價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蓋房子,買一塊地。實現自己的溫飽生活,給自己和自己的後代有一個切實的保障。這也是我國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是推崇農民,農民的基礎就是土地,農民不像是遊牧民族那樣,逐水草而居。他們需要一個穩定的居住環境,最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蓋上幾間房子,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們樸實的百姓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只要平安穩定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在那些戰亂頻繁的年代,就是這種小小的訴求,也成為了中國農民的奢求。在那個年代中國百姓流離失所,每天都是提心吊膽的生活,能夠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是多麼困難。詩人沒有在自己的房子上糾結,而是心憂天下。哪怕是自己凍死了又能如何呢!他想到的是那些沒有房子住的百姓,想到的是這樣的紛亂年代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最後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的全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18 # 藍天2404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寒士俱歡顏”自己寧可住在寒風破屋之中,讓天下受苦的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為底層的百姓著想,為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去努力!

  • 19 # 林奉璋帶你讀詩

    這部分是整個作品的精華所在,一共也是五句,又分成前三後二,兩個部分。前面的三句是自古以來人們最為讚賞的,一共23個字,卻表現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無比寬闊的胸懷,他似乎是在蒼天發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第一句用了七字句,中間卻用了九字句,然後,又一個七字句。句句遞進,句句蟬聯,採用了許多胸襟寬闊,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這是與前面部分的筆調完全不同的,而正是這樣才可以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痛苦的貧困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激情和希望。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歡歌,這也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詩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貧苦,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恰恰相反,詩人對未來充滿美好的理想與渴望。所以詩人才會在最後兩句嗎,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詩人的最高境界,不僅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也表現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

    每當筆者讀到這首詩歌時,總是無法壓抑內心澎湃的激情。為什麼在古代,在所謂的封建時代,我們有這麼多胸懷天下百姓的文人,像杜甫、像范仲淹?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都不是廣大百姓的代表,然而卻在上千年之前,已經具備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懷?試看今天高居廟堂之人,有幾人做到?又有幾人可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很想知道今天的權高位重之人,還有那些不斷為了一己私利推高房價的商人們,讀到偉大詩人杜甫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會做何感想?尤其是當你們讀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時候,會不會有些不寒而慄的感覺呢?

  • 20 # 老李165315960

    詩作的大意是:八月深秋狂風怒號,捲走我屋頂三層茅草,茅草散落在對岸江邊,有的纏繞在樹梢上,有的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南村一群淘氣的兒童欺負我年老無力,竟然抱著茅草跑進竹林裡去了,我喉乾舌燥喝止不住,回來倚仗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烏雲籠罩的天空漸漸的黑下來了。想我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孩子睡覺連被裡子都蹬破了。一下雨就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乾燥的地方。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我睡眠時間很少,長夜漫漫而屋漏牆溼如何捱到天亮?

    什麼時候能有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能庇護天下所有貧寒的人民大眾,讓他們開心歡笑,房子在風雨中安穩如山。唉,什麼時候眼前能夠出現這樣高大上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風吹破,我自己凍死也心甘情願!

    通讀全篇,感人肺腑之言落筆在最後一段,也是點睛之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等高尚的襟懷才有此神來之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時期,不同於有些詩人反映的是個人的悲歡離合,風花雪月。杜甫的詩作反映的大多是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順,顛沛流離生活無著,早年他的小兒子因飢餓至死,晚年他客死湘江的小船上,生活困頓淒涼。儘管如此,生活的艱難更加反襯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詩以言志,他的詩不僅僅是關注自己生活的窘境,而是由己及彼,以點帶面,心懷天下百姓,以個人的痛苦反映底層社會民眾的痛苦,關心的是普通民眾的艱辛,反映的是對飢寒交迫受苦受難的底層民眾生活能夠改善的期盼。仁者愛人,正是杜甫位卑未敢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關心天下蒼生的生活疾苦,竭力為民眾鼓與呼的精神,打動了千萬讀者的心靈,引起深深的共鳴,頌為千古絕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哪位高手知道量子糾纏是怎樣超越空間和時間達到瞬間感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