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歷史說談
-
22 # 積翠古亭
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歷史依然如此。
變法家的政治秉性與現實使命,決定了他們必然與舊勢力不共戴天。關於這點,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子是這樣說的: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一旦任職),則燭重人(當道權臣)之陰情。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如是,智法之士與當道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韓非子.孤憤》另外,變法之士必然也被舊勢力視為政敵,必欲除之而後快。韓非子同樣做了說明:
“資(根基)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過誣陷者,以公法誅之。其不可以被以罪過者,以私劍(刺客)窮之!是故明法而逆主上者,不戮於吏誅,必死於私劍矣!”——《韓非子.孤憤》這是最為冷酷的預言:變法志士只要違背傳統勢力的利益要求,只可能有兩種結局——不死於公法,必死於私劍!
商鞅作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變法家,自然也逃不出這個魔咒。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商鞅之死,消弭了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巨大縫隙,從而使國家變革獲得繼續發展的巨大空間,保持國家的持續強盛。
以戰國變法家的明銳、果敢,是不可能認識不到推行變法的殘酷性,實際上他們清醒深刻地看到了變法所以殘酷的根本原因——社會利益結構的深刻衝突。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勇敢地投身於變法的無畏實踐中。雖變法之士多犧牲,但變法之士死不旋踵,代有人出。
-
23 # 原氏之
看見這個問題,想到一位老師評價法家人物的一句話:“得之則猖狂,失之則滅亡。”自認為還是比較形象的。法家人推行嚴刑曆法,不受仁義德治天下的儒者認同,肯定失勢後會遭到清算。
商鞅是戰國時期,力行變法的強臣,是當時法家的代表人物。因為在秦國的變法深受秦孝公支援,變法的實質是打破了老士族的制度規章。商鞅的舉措,改革了秦國戶籍制度、實行軍功爵制(這一點很重要)、土地制度(動了老貴族的利益)、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秦孝公和商鞅,兩人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秦孝公堅定支援,發奮要變法圖強,振興祖業。商鞅在幾經波折後終於和秦孝公見面。兩人見面就相談甚歡,惺惺相惜。一起暢談了三天三夜,而意猶未盡。自此奠定了秦國的大變化,一場驚天地泣鬼神變法,一系列的變法強秦的舉政措施,施行下來,秦國自下而上,都鬥志昂揚。民不畏戰,且思勇戰。國力強盛,且積蓄越厚。
商鞅為自己的理想,為秦國的強盛,輔佐秦孝公完成了國家由弱變強的歷史鉅變,給後來的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積極實行變法的秦國,逐漸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軍事上,都有了長足發展,商鞅還統率秦軍策劃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商鞅身死意志不滅。實行的變法一直伴隨秦國的成長強大。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
商鞅的死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同時期的變法學說很多,但是唯獨只有商鞅所推崇的法家法制,得以在秦國徹底實行,並且徹底改變了秦國在戰亂時期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舉消除了瀕臨滅國的弱秦,造就了強盛的秦國。他為自己的變法付出生命,卻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永不磨滅,無人可替,雖然褒貶不一,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它所帶來的正面效果。之影響深遠。
毛主席: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商鞅用自己的性命維護了自己的法家學說,維護了自己的理想。更維護了秦國的變法,讓老士族對推翻變法的藉口落空,完成了他最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