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彌兒Iris
-
2 # 建武
這個問題好犀利好尖銳!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我。
我自己走得還不夠遠,站得還不夠高,眼界還沒有開啟。原來,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這麼多啊!現在的我,不斷地在看我心目中大神們的作品和教學影片,從中汲取營養,學習進步中。
在圖蟲知道了還有這麼多的風光攝影大神,比如四光圈、狂人幫的阿劉,三棲攝影的靜逸,極影的周遊、姚明來、史炎冰、潘瑋浩、史飛、、19年全球總冠軍托馬斯看看世界,夢中畫,jingshuzhu,縣長,小柯,阿卡,冷峰,MaxRive,等等等等、、、大神太多了,看了他們的作品,真心覺得自己的照片拿不上臺面,偶爾一幅作品被大神點讚了,那叫一興奮,別提了,哈哈。
如果想讓多數人看好你的作品,只有提高自己的攝影水平、提升自我審美能力,拍出更好的作品來讓大家認可,沒有別的捷徑可走。
-
3 # 阿一古李社長
你好!這個很難說。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所愛,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每個人的喜好也不一樣。但是可以確認一點的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從專業角度來看,一個評判一個好的作品的標準。有幾個?這樣說可能也不太具體,如果說人像作品的話,我們的這個為例怎麼才能評價一個人像作品是好的呢?
第一,角度
你拍這個照片的話,如果突出主體的話突出主體,突出主體。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比如說非常巧妙地運用光線色彩形成的放射線來引導視線,讓畫面能夠集中於被拍攝的主體的話。居中構圖畫面會顯得更加穩定。
第二,光線。
攝影是光的藝術。照片一定要考慮點線面。還有色彩構成有明顯的冷暖色對比。比如說如果用逆光的話,就是能夠給拍攝主體周圍形成一種聖光的狀態。更能突出被拍攝者的這個主體。或者在光打在被拍攝者主體的身上的時候,也能夠形成明顯的。按量的對比能讓被拍攝者更加突出。比如說陽光灑在臉上或者是光打在身上這樣的明暗對比。
第三,模特
現在網上有很多人說模特是特別重要的,嗯,拍攝的三要素甚至有人說。人漂亮,人漂亮,人漂亮。這個我不敢溝通。我們也曾看見過一些大師的作品,在這個光線和明暗不圖方面做的都特別好,然後在街頭巷尾,即使是很普通的一瞬間,在大師的手中也會成為一張佳作。
第四,運氣
這個呢,我也只要充點提一提,嗯,有很多人覺得啊,拍照的話其實運氣也並不是特別重要,嗯,有人就拍唄。其實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針對那些愛抓拍的。還有就是很多人喜歡拍野生動物啊,或者是就是你瞬間呢,如果沒有好的運氣的話,呃,中國人講天時地利人和。可能真的是要靠好的運氣。才能有更好的照片出現。
第五,練習。
其實無論是攝影還是做什麼都離不開練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雖然說沒有這麼誇張,但是要想拍出好的作品的話,一定要在眾多的作品中。能出現好的作品。也只有在不斷地看別人的好的作品的時候,然後不斷的去練習去模仿去學習。才能有可能拍出好的作品。
總結的話就是不能急於讓別人承認自己的作品是好的作品。怎麼說呢,也不要吝嗇自己的嘴,要在別人覺得好的作品的基礎上不斷的提高自己。
攝影這條路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容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不斷堅持的話,我相信你一定會拍出你自己也覺得好別人也會覺得好的作品。
-
4 # 小魚大魚看世界
感謝感情:攝影是一門藝術,在美學上並沒有可以參考的樣本和規定,每個人對美的理解不同,你認為好的作品並不見得別人覺得美。如果想讓多數人都覺得美那麼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畫面有內涵一張照片可以講述一段故事,甚至看到這張照片可以讓人感受到高興、委屈、傷心、壓抑、等情緒。如果你的照片有這些內涵在畫面中表現出來那麼相信大部分還是非常喜歡的,這是因為你的照片有靈魂有故事,而非簡單的美。
第二:作品唯一性一張照片再好看誰都可以到了那個地方拍出來也就失去了美的意義,因為高手太多比你牛的人永遠多如牛毛,一張照片唯一性是確定美的一個基礎。
第三:表面的美和內在的美結果不相同美女展現出婀娜多姿的身材,誘人的眼神和動作,誰看了都動心那種,還有一副精美的風景照,不論是光線還是構圖都絕對堪稱完美,但他們都缺少內涵也都停留在表面上的美。
而你的攝影作品有內在美能打動人,讓所有看過的人過目不忘才是具有說服力的,這樣的作品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而非簡單靠身材臉蛋靠少見的大山星空換來的。
題材的選擇攝影題材非常多,從人像到野生再到花卉其實都非常不錯,拍好了都是藝術品,但最能打動人的是紀實人文,這類題材往往最貼近生活最能反映真實的現狀,要比那些美的不真實的作品更有深度和故事感。
如果你拍攝的作品缺乏打動人的瞬間和感動的畫面不妨試試紀實人文,拍出好作品可以讓人記憶深刻甚至一輩子都會因為一張照片而改變,而簡單的美女、風光是無法達到的。
-
5 # 紫楓攝影后期教學
自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別人也認為好嗎,怎樣才能讓多數感覺好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我不認同題主的觀點,因為攝影不是為了拍出來讓別人覺得好的,也沒有必要讓大多數人都覺得好,自已覺得好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職業攝影師,那麼你拍的片子客戶覺得好,客戶認可就可以了,如果你是職業攝影人,你想參賽,那麼評委認為你的作品好就可了,當然客戶認可的,參賽獲獎的,好與不好也很難說。
如果一直努力的追求別人認為的好,大多數人認為的好,那麼你就會失去了自我,無所適從,正所謂眾口難調。
每一個攝影愛發者在剛開始學習攝影的初始段可能會有這樣的心態,急於讓別人認可你的作品,讓別人認為你拍的好,讓大多數人都說好,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學習過程。
拍出一個攝影作品,要想有進步,你要和你認為的好的攝影作品去比較,找差距,這樣才能提升你自已的拍攝水準。
如果非要讓別人說個好,估計很容易,一般人都會說句好看,但這有什麼用呢?也許只會有個好心情吧。
-
6 # 吾行吾攝
有很多的標準來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壞,
那麼在國際大師的眼中,是哪些
特點成就了一幅好的攝影作品呢?
一,好照片,要能引起觀眾的反應
好的攝影作品是可以刺激視覺的,
從而使觀眾產生興趣反應。
以表明影象具有吸引力。
如果觀眾的第一反應是
“我之前看過這樣的照片”,
那這幅作品就失敗了。
這也許是一個殘酷的評價,
攝影師希望他們的照片
其前提是照片必須能刺激觀眾,
能引起他們的思考。
而對於需要表現出創意的攝影,
當攝影師試圖猜測觀眾的反應時,
問題就出現了。
過於關注觀眾對照片的反應,
反而會導致失敗,
照片會顯得過於矯飾,
意圖太明顯,難以讓人喜歡。
攝影的觀眾希望透過攝影師
具有想象力的眼睛
看到一些新鮮的東西。
然而,如果人們以為攝影師
純粹是為了取悅他們,
又往往覺得受到了欺騙。
二.好照片,具有純熟的技巧
好的影象有很多特性,
它們在技術上或理念上是正確的,
例如主體聚焦清晰,曝光適中
且可以覆蓋場景的動態範圍,
構圖能讓大部分人覺得滿意,
甚至還有對主題的選擇。
這些及其他很多技巧,
都是不應被忽視的攝影基礎,
最重要的,是瞭解構圖、
布光等的原理。
掌握了這些原理的攝影師,
就可以自如地利用它們來創作。
後期處理的技巧在照片中
也許是表現得最為明顯的。
技巧精湛的照片可以只因為技巧而受到稱讚。
下圖《夢境/生活》夏雨磅礴,
一個男人縮成一團站
在喬志街和市場街拐角的雨棚下,
在悉尼的這場雷陣雨下跑過後,
他的領帶被甩到了肩膀上。
這張照片的畫面組合技巧
在於帕克對光線-尤其
是高反差光線-的敏感性,
此外他把畫面不同縱深納入畫框,
讓他們之間構成平衡,
同時讓觀眾的視線可以停留在
畫面中間有雨滴濺起的水花上。
三,好照片,必須包含思想
真正的藝術作品
都必須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攝影作品中的思想
可能是表面上的構圖方式,
也可能是更深刻的理念。
它甚至可以讓攝影師本人感到驚喜,
但照片還需要一些能夠
讓人理解其想象力的東西。
實際上,這對攝影格外重要,
因為照片是可以在沒有
任何思想的情況下拍攝出來的。
和其他藝術一樣,攝影的成功
也可以源於它的“最小公分母”。
很多被認為成功的攝影作品
也會被一些人視為膚淺之作。
透過代理銷售到圖片庫的照片
拍攝也許充滿困難,
而他們往往會缺乏思想性。
四,好照片,能讓觀眾產生多層次的感受
一幅好的攝影作品給觀眾
提供的不僅是直接、明顯的影象,
它還可以產生多層次的作用。
換句話說,觀看好的攝影作品
能夠給人帶來多層次的感受。
在各種藝術中,攝影在這方面
是最突出的,因為它與
真實性有著天然的矛盾關係。
照片是與生活有關的,
它無法脫離生活。
從創意方面看,攝影師
可以很好地利用這種關係。
攝影師有著兩重參照系可以表現和探索,
但這需要創作,需要認知。
引起觀眾共鳴是很基本的要求。
人們都喜歡發現,都想獲得刺激,
都樂於尋找關係和發現深層次的事物。
對於照片來說,過於明顯
是比模糊隱晦更嚴重的過失,
因為這是對觀眾智商的侮辱。
一幅表露無遺、不言自明、
別無他物的影象很難讓人多看一眼,
當然也不能讓人喜歡。
最後,這些多層次的感受
觀看帶有意外性和不可預知性。
儘管上面的這些會讓人覺得
所有成功攝影作品
都是從一開始就構思好的,
但有很多優秀照片卻是在攝影師
起初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五,好照片,具有其自身的攝影背景
對已經處於公眾視野下的影像的瞭解,
是好的攝影作品的拍攝前提。
就像前面提到的,當一幅作品
表現出對觀眾的迎合時,
它就處於危險的境地。
但攝影是深深地嵌入於當下的,
它是每個人的日常所見的一部分,
因此它一定會有其文化背景。
攝影有著固有的當代性,
大多數人都喜歡與此時此地有關的攝影。
19 世紀的攝影只屬於19 世紀,
它們迷人、珍貴,卻不屬於當代。
成熟的攝影師會知道自己的影像
在哪方面符合他人的背景。
一些攝影師會努力仿效他人,
或者至少保持與他人相同的方向。
另一些攝影師則相反,
他們會與某些攝影師保持距離。
然而,這些攝影師都會意識到
觀眾有可能會在更廣的背景下
審視自己的作品。
例如,某個攝影師選擇拍攝靜物,
並相信他的作品會對靜物攝影有所貢獻,
但它們無法逃脫與保羅·奧特布里奇
(Paulouterbridge)和歐文·佩恩
(Irving Penn)等大師的作品的比較。
六,好照片,不模仿
每一種藝術都應該專注於其過人之處,
而不應該模仿其他藝術,
這頁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觀點了。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寫道,
“每一種藝術的唯一、正確的勝任領域
”在於“其媒介在本質上的獨特之處”,
任何藝術都不應該借鑑其他藝術,
以保持自身的“純粹”。
因此,好的攝影作品不應該
試圖模仿其他藝術,或者至少要
在模仿中帶有反諷意味。
攝影應該探索其自身的媒介,
這意味著攝影師需要
對攝影的擅長之處有清晰的認識。
除此以外,好的攝影作品
也不應該模仿其他作品,
而應該在儘量多的影像之中
顯現出它的全新之處。
因此,紀實是攝影的過人之處,
這也引發了一種強調清晰、
客觀、冷靜、不涉及
個人表達的創作方式。
帶有個人表達的、捕捉
引發情感的瞬間的紀實,
是另一種同樣依賴於
攝影獨特性的創作方式,
攝影的媒介的另一個特點
就是它獨有的光學特徵,如眩光、
對焦、動態模糊、反光、投影等,
它們都為攝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
這一方面是因為相機可以
很容易拍攝到這些特徵,
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
有一種虛幻性,就像照片本身一樣
-
7 # 攝影師張老師
攝影作品的好與壞只是相對而言,玩攝影要過第一關是自己,每個人的攝影藝術素養不同、生活工作的經歷不相同,看待攝影作品的眼光有所差異,沒有必要把自己認為好的攝影作品的意志去改變別人對它的看法。
攝影藝術的創作是存在差異性,沒有必要去追求大部份的人認可它。大部份人認可它將不是攝影作品,而是一件商品。
攝影作品被認可是小眾專業群體或者對它有需求的人群,比如:你是一個廣告產品攝影師,只要你自己覺得拍的攝影作品好,客戶也滿意,難道還需要其他人覺得它好不好還重要嗎?假如你的攝影作品去參加攝影大賽,獲得大獎滿載而歸,難道專業的評委會是一大群不用攝影的普通人嗎?
你的攝影作品得到這“小眾群體”的認可,除此之外多數人覺得你的作品好與壞只是次要的。就像街頭攝影很多人認為它沒有美感,然而這種攝影表現形式給畫面增添許多生趣、驚喜、思考等等。
我們拍每張攝影作品當做是隻能拍最後一張作品來對待,形成自己的特有風格的攝影作品,是一個頂尖攝影師的標誌之一。所以攝影作品缺少不是讓大多數人感覺好,而是修煉好自己,成就自己的攝影作品。
分享一組攝影師米歇爾·李博爾特作品。
-
8 # ~~藍瘦
自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別人認為好壞都不重要,關鍵要自己喜歡--攝影愛好。
1.
有光即可攝影。 2、萬物叢中一點紅。 3、紅花也要綠配。
4.
特定瞬間把握得好。 5、攝影是我第二語言。 6、畫面簡潔主體醒目。 7、側逆光用的恰到好處。 8、攝調色彩環很和-諧。 9、找到最適合拍的是最難拍。10、最重要的是思想的震撼力。11、頂光效果顯示花朵的層次。12、背景模糊使主體更顯特色。13、特別重視人物形象和神態。14、拍個蛋糕也能成藝術作品。15、攝影必須是照片第一部分。16、最簡單的照片是最難拍的。17、這些自認為好的攝影作品。18、攝影別在乎別人的看法。19、攝影師自己覺得好就OK。
-
9 # 加勒比海盜的書法攝影
自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別人也認為好嗎?怎樣才能讓多數感覺好呢?
答:很多情況下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別人也會認為好。因為人的審美是有共性的。書法作品也是一樣,以前我的書法作品,自己覺得好的,就能很容易賣出去,自己覺得差一點的就不容易賣出去
要想讓多數人感覺好,當然就是提高作品的質量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在網路上
-
10 # 唱低斟淺
如果沒有受過良好的美育,那情況可能會比較糟糕。攝影作品是視覺藝術,有形式美法則,而國情是絕大多數人並不掌握,即使獲得了很多個贊也不一定是作品本身的原因。
-
11 # 攝道文創
好的攝影作品具備兩個因素就行了
有視覺焦點
簡單
其他都是廢話
#杭州互免約拍#
#喚醒好春光# #浙裡春暖花開# #我眼中春天#
-
12 # 正文165395171
赫爾穆特·牛頓 如果是真正玩攝影的人應該知道他是誰。
他的一段採訪。
牛頓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他所創造的是一種視覺的隱喻,超越了觀淫癖和色情的範疇。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分裂,帶來了希區柯克式的懸念,產生了一種充滿緊張不安的環境和一種風格化的戲劇效果一一儘管觸及了暴力,卻沒有對觀看者造成傷害。為了使照片產生不同凡響的衝擊力,牛頓經常試圖破壞過於完美的格局。比如他在回答記者的採訪時曾說:“我常常努力去拍攝‘壞照片’。當然工作起來,我一定很用心,但是我喜歡照片看起來不是那麼完美,所以我不用柯達彩色片,因為它的顆粒太細、太專業化我喜歡很粗俗的顏色,讓人以為是洗壞了,只要顏色不太嚇人就行了。照歪的照片也行,有時我故意把照相機拿歪一點,讓照片看起來不那麼完美。”(《美國攝影》)他曾經將時裝模特帶入巴黎的地鐵讓她們在公共場合裸露自己的身體,在地鐵車廂這樣一個相對封閉
的空間裡,演出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喜劇。
儘管牛頓一再聲稱“懶得再去想新花樣,我已經奉獻得夠多了”,
但是一直到他去世以前,他還在花樣翻新,無法控制自己對環境和物體的特殊戀情。牛頓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突破口,他將這種人與物的雙重性推向了極致,不管人們的反應是大聲喝彩,還是惱蓋成怒,總是會讓觀眾血管擴張、心跳加速,產生一種無法言說的激情。然而,這時的牛頓,也許會在一邊冷笑著,構思著下一個更為惡作
劇的情節。
牛頓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個成功的攝影家必須敢於且善於不斷地突破自己,並尋求最個性化的手段。他有時會異想天開地說出這樣一段不著邊際的話:“如果我把照相機放在腳架上,我站在鏡頭前,叫助手在某一個時刻按快門,按快門的是他,但這張照片仍是我的…如果我被天上掉下的一塊石頭砸到,在靈魂歸西之際,助手按了快門,那可就妙了!如果我能站起來,看看這張照片,就更妙了。我不會拒絕這張照片的,因為是老天爺賜給我的石頭。”(《美國攝影》)可惜在2004年冬日的一個夜晚,天上並沒有掉下石頭,他卻因心臟病突發而導致車禍去世,沒有留下最後的照片……
-
13 # 印象焦點
確定一張照片的好與壞,有很多標準。比如曝光是否準確,構圖是否合理,色彩是否動人,內容是否深刻等。隨著攝影大眾化以後,這個標準變得越來越模糊,也 因為模糊而變得百花齊放。如此個性的時代,攝影自然也變得個性起來,於是好不好的標準越來越模糊,更多的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我認為“喜歡”是一種感覺,無法言表,更沒有統一衡量的標準,有感覺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每個人對好照片的定義不同,每個攝影師眼中對好照片的追求也不一樣。參加攝影比賽、完成攝影作業,或是反饋到客戶手中的成片等,都是他們各自的標準來判斷一張照片好或是不好。拍人文風景、商業人像、婚禮紀實、產品美食或城市建築,也有各自領域對好照片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多半是由拍攝的服務物件來決定的。
攝影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越來越近,它並不是多少深奧的東西,只有我們透過取景框,框出自己想要的畫面並記錄下來就好。如果這幅畫面可以讓自己有所觸動,甚至觸動到周圍的人,那就是一張好照片。
優秀攝影作品千姿百態,有的如同一幅令人難忘的畫卷;有的好像一首令人記憶深刻的詩歌;有的又像一篇優美的散文,給人帶來無限憧憬;還有的恰似一段令人感動的旋律,一段震懾心靈的舞蹈,一番令人思考的戲曲對白,或是讓人心悸的場景……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看,它們各不相同,但仔細研究,卻能找到它們都不乏如下三個共同點,即主題鮮明、主體突出、畫面簡潔,這就是優秀攝影作品應具備的基本要素。
基於這些基本要素,最主要的還是你的作品能夠展現出其背後的故事,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不單單是一張照片而是一段故事,當所有人看到這張照片時就能夠體會到它背後的故事,它的情緒,它的聲音,我個人認為這才是一幅好的攝影作品。
-
14 # 螞蟻印象派
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看照片的角度也不一樣。但是多數照片要表達的東西要突出,可以含蓄,但多數人經過欣賞應該能有共鳴。這樣的作品就是不錯的。所以首先從畫面本身要看上去好看,乾淨,主題突出。其次就是從內涵和要表達的深層次的東西看萬能打動人,產生共鳴。
-
15 # 攝影記憶
一幅攝影作品的好與不好,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對作品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不僅要有恰當的構圖、精準的用光,也要有強烈的畫面感、視覺衝擊力;不僅要融入各種美學元素,又要賦予作品的真情實感。也就是說,有的作品表現的是美感,有的作品突出的是價值,還有的作品傳遞的是正能量,甚至好的攝影作品能夠對美好生活起到導向作用,等等,不一而論。總之,不好的攝影作品千差萬別,好的攝影作品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令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
-
16 # 認真老鼠
自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別人不一定認為好。這是由於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同所致,文藝類的東西,評判標準是很模糊的,正所謂“文無第一”。要想自己的攝影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好評,除了題材新穎,攝影技術正常發揮外,會做人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夠多的朋友,或足夠高的社會地位,說白了就是要有權、有錢、有名氣。你們市的市長拍的照片,絕對比你的照片獲得的好評多;馬雲拍的片,也比你的照片好評多。
-
17 # 浩影映像
許多人對於攝影作品的好壞評價非常對,比如很多人評論照片的時候經常說“構圖工整”,“色彩真棒”,“有德味兒”,還有著名的“刀銳奶化”理論。這就說明了很多人評價照片的出發點不同,但是有一些情況自己覺得非常好的作品,別人不一定覺得好。那麼如何去對應大多數的人審美,迎合大眾的口味呢?
好照片的基礎
首先一個好的照片,或者說一個合格的照片,一定是有一定的基礎元素的。比如你的取景構圖是不是工整優美,曝光是否合理準確,畫面質量,比如合理的銳度,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等等是否足夠吸引人。照片的細節是不是到位等等,這都是一幅好照片的基礎素質,如果一些初學者連基礎的構圖曝光都無法保證的話,何談讓大家覺得好呢?
好照片更需要好內容
那麼光有一些結實的基礎還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雖然是形容人的,但是筆者覺得形容照片也非常合適。但是其實內容的創作其實命題非常大,如果非要一些快速技巧,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非常簡明的理論,那就是“營造陌生感”,很多照片你看到以後覺得非常吸引人,但是怎麼吸引人呢?可能你很難一下說出來。如果利用“陌生感理論”去解釋呢就是照片從視覺上或者內容上給讀者營造了一種陌生感,可以快速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
對於陌生感的營造我們其實有很多方法和維度,其實我們從最基礎的硬體都可以運用,直要你不用大眾使用的器材,你就可以非常容易實現陌生感,比如大家都用手機拍照,你用大畫幅的機器拍攝,照片的畫質瞬間就鶴立雞群了。再比如大家都用24-70鏡頭拍攝,你可以嘗試70-200 進行拍攝,從視角上營造陌生感,因為人眼睛的視角範圍是近似45mm鏡頭的視角,如果你用長焦鏡頭,簡潔的畫面,強烈的空間壓縮感都可以營造肉眼視覺以外的陌生感。
如果留意一些攝影大神的拍攝過程我們就可以明白,其實好的作品都是精雕細琢出來的,並不是舉起來咔一下快門就結束了,對於很多專業攝影創作的人來說,從前期的構思到拍攝活動,以及後期處理,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鬆。就算是我們原來的膠片大神們,比如“決定性瞬間”的佈列松很多傳世作品也都是後期裁剪二次創作的。
-
18 # 溫金濤wjt
好的作品一定會引起大家的共鳴,構圖要得當,表現形式要精彩,作品要有內涵,攝影語言要豐富,畫面要生動,作品要唯美等等。
作為攝影人,一定要有深厚和紮實的基本功,無論在美學,色彩學,構成等,還是在攝影的技術技巧上,都要有一定的造詣。
-
19 # zhongge789
一個好的作品要有靈魂、就像一幅好畫一樣,比如畫家梵高的作品、他自己窮困潦倒一生、到死也沒有因為他的一副作品發過才!只是後人才發現並理解了他的作品、如向日葵能夠畫得像火燒一樣、其實是反映他當時的生活狀態、內心的複雜,不過也有很多人說他是精神病。也許你的攝影作品大家都認為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消逝在時間的海洋裡了、在比如、因為這次疫情、援漢醫生張靜靜在飛機上留下的影片、影片錄製很一般、沒有刻意的擺拍、但留下的都是感動、將是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珍貴的影片資料!
-
20 # 鞠紅(玫瑰)
作為攝影人,一定要有深厚和紮實的基本功,無論在美學,色彩學,構成等,還是在攝影的技術技巧上,都要有一定的造詣。
一幅攝影作品首先構圖要得當,表現形式要精彩,作品要有內涵;其次攝影語言要豐富,畫面要生動,作品要唯美等等。這樣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會引起大家的共鳴。
回覆列表
這個得辯證的來看待。
第一種情況,你自己認為好的攝影攝影作品,別人不一定認為很好,原因如下:
這個跟個人的攝影修養有關,比如說有的人天生就喜歡五彩繽紛的顏色,他覺得那就是美。可是對於很多攝影初學者來說很多時候這種彩色的照片拍出來往往沒有內涵,僅僅停留在表面的顏色豔麗而沒有實質內容。
比如這幅鮮豔的油菜花圖片。乍一看覺得顏色豔麗,明豔奪目,而實際上卻沒有什麼內容。這裡所說的內容是指攝影師本人自己想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攝影內涵,比如說,是一種情緒還是一種靜謐的體驗,或是一種心情。
在比如這幅作品,這幅作品是一副黑白攝影作品。攝影師透過拍攝兩個動物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的瞬間動作,能夠讓讀者推測當時的一種氣氛。這種氣氛可能是緊張,也可能是熱烈。當讀者發散思維想象的時候,這位攝影師就已經成功了。
第二種情況,你拍攝的作品,你覺得美麗的讀者也覺得很美麗。有可能這位攝影師或者這位欣賞你作品的讀者,他/她的性格愛好跟你相近或者相同,你所喜歡的攝影風格,攝影色調,攝影領域,也是他所喜歡和欣賞的。比如在特寫某一個人物的時候,你喜歡用暖色調和暖光,剛好其他人也覺得這樣很好,於是你們就可能對攝影作品產生同樣的喜好。
比如你在拍攝一個小姑娘時,你喜歡用黑白攝影的基調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線條美。
例如上面這幅圖片,如果你們同時都喜歡這樣的黑白攝影,喜歡用這樣的光影和線條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那你所認為美的別人也會覺得很美。
所以個人以為,判斷一個你所喜歡的攝影作品,別人是否喜歡,不僅涉及到攝影師本人的攝影性格和別人是否相近,還涉及到攝影師的各種不同的風格。如果你們都認同同一種攝影風格,那你們的喜好也會大相徑庭。但是如果遇見與自己都相悖的攝影人也不必氣餒。權且把別人對你的不認可當成是對你的一種激勵,不斷努力學習,不斷進步,學無止境。攝影的妙處都在光和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