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市民小人物

    這個問題就是因人而異了,所謂的眾口難調就是這個道理。任何一個好的攝影作品,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挑出他的毛病。所以說你認為好的作品別人不一定認為好,你認為不好的作品別人不一定認為不好。

  • 22 # 石頭世景

    自己認為好的作品,別人不一定認為是好作品。眾所周知,每個人的認知有很多因素所決定,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導致個人的審美認識,不一定符合大眾對作品的評判標準,會產生一定的偏差。

    如何讓多數人感覺好,我認為:

    1、曝光準確。無過曝、曝光不足現象。

    2、主題突出。也就是照片有明顯的主題,表達主題的主體突出,形像語言生動。

    3、聚焦精準,一般情況下,主體要清晰(對準主體聚焦),並根據欲要的清晰範圍,調整相機引數,實現大小景深。

    4、和諧構圖,主體、陪體 ,位置合理,前景、中景、背景有層次感,構圖的作用就是突出主體,並形成視覺美感。

    5、整張照片,無論採取何種表現形式,採取什麼技法,諸如:大小對比,虛實對比,色彩對比,明暗對比,多重曝光等,有一點就是,這些都是為主體服務的,目的就是突出主體,這一點不能偏離。

    還有就是,照片是否生動,是否賦予感情等,這要靠拍攝者長期的感悟。

  • 23 # 飛俠旅拍

    攝影這門藝術很有意思,無數攝影愛好者,為了拍攝的一幅理想的照片,不怕艱難險阻、翻越高山、趴冰臥雪、忍飢挨餓、任憑蚊蟲叮咬,就是為了那“咔嚓”後面的一幅影像。而很多攝影師,忙碌了一生,最終連一張在各類攝影比賽中入選的都沒有。即便如此,這些攝影師還是依舊勤奮、依舊努力、依舊奮鬥,不完全是為了獲得其他人的贊同,就是為了追求拍攝過程的享受。享受歡樂、享受痛苦、享受美好的人生。

    一個作品好與不好,自然是各有各的說法的。但是,攝影師自己認為能夠代表自己水平的攝影作品,一定是感動了自己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攝影師有的在拍攝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事先的構思,最後透過努力達到理想的結果。還有一些則是在抓拍的作品當中,精挑細選,從中挖掘出來的,不論怎樣,肯定是自己認為非常好的,才肯拿出來與大家交流,或者去參加各類比賽。

    那麼,是不是自己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在別人看來也是非常好的呢?那可真的不一定。

    前幾年,我參加了一個國內比較大的攝影賽事,就是第十七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基於平遙在山西的實際,我選擇了山西一場大雪過後,我六次飛越三晉大地,拍攝的一組雪後山川的系列作品,起的名字為《晉巒愚繪》,意思是在三晉的山巒,愚公新繪的巨幅畫作,被安排在了精品廳,當時精品廳布展完畢後,《中國攝影報》一名記者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國內外精品--第17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作品放送。文章寫道:在第17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攝影師參展,參展圖片達1.6萬幅,專業機構50餘家、國內外院校60餘所。 國內,王玉文的《工人》,胡國慶的《一花一城》,王琛的《飛越絲路藝術同心》,藺霆鈞的《晉巒愚繪》。楊越巒,劉瑞新策展的《23•23》,釋藤策展的《觀看》,羅大衛策展的《666》等精品佳作齊聚平遙。 這雖然只是中國攝影報一個攝影記者自身的看法,但國內其上榜的四名攝影師作品就將我列入其中,登載在中國攝影界權威的《中國攝影報》上,就有了一定的分量。展覽期間,福建的一名觀眾還送來了一幅書法題字“天眷晉野”。但是,就這樣好評如潮的作品,卻沒有進入平遙17屆國際攝影大展評委的法眼,沒有獲得任何的獎項。 所以,攝影師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在其他人的眼中有可能認為是好的,比如上面的中國攝影報的記者,但是也不一定能夠贏得評委的目光。

    也不是根本沒有幾乎所有的攝影人或者普通觀眾都拍手叫絕的攝影作品,那些長久不衰的攝影佳作,比如說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taedt)的“勝利之吻”,謝海龍的“大眼睛”,郎靜山的畫意作品“柳蔭輕舟”等,都是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無論攝影人還是普通觀眾,都十分認可的攝影大作。而一些攝影名作更是價值不菲。《萊茵河2號》(1999年)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復爾斯基收購價達到4338500美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古龍梁羽生,你最喜歡那個作家寫的哪部武俠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