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明節與清朝和明朝有關嗎?
32
回覆列表
  • 1 # 婀娜小汀

    第一次對這個詞有認知,是小時候看新白娘子傳奇第一集,上墳的配樂:三月三來說是清明,家家戶戶來上墳……後來唸書了,清明放假,清明節居然過的是陽曆。現在陽曆清明節是民國時形成的規定,更古時候是叫寒食節,跟清明朝沒有關係。

  • 2 # 聚得意

    當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4月4日或5日。《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解釋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西漢時的《曆書》也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這就是清明節氣的由來。

  • 3 # 崔崔—微變陪伴者

    清明最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和寒食節及介子推等傳說結合,就成為了“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之後又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

    二十四節氣其實分為兩類,包括12節和12氣;分佈到十二個月,平均就是每個月都有一節一氣,每個節氣約15天,而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即五天一候。其中“氣”是定月份的,就是說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雨水所在的月份是正月、夏至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冬十一月。

    所謂“侯”,就是指“物候”,意思就是萬物及自然現象。其實這個“候”才是二十四節氣的根本,所謂“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中就是七十二候。如二月的驚蟄節氣“初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鳴; 三候,鷹化為鳩”。由物候現象到節氣制定,再到四季分界和年歲確定,這就是時歲的劃分根本依據。

    大概“清明”二字的來歷就有了眉目,正是與“天氣物候”有關。西漢《淮南子》一書關於天文的介紹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關於清明的記載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這兩個典籍中的文字說明有些許差異,但其實是說一個道理,就是“萬物呈現清潔明淨的現象和感覺”。

  • 4 # 泰山青未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與清朝和明朝是沒有關係的。

    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5 # 秦一農夫

    清明節起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與明,清兩朝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小時候,農夫一直以為"寒食節"就是清明節,只是叫法不同,其不知兩者根夲是兩碼事。

    清明最早只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一個農耕節氣,是"春分“後十五天即為清明。而古時的"寒食"節是一個民俗節日,它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朝時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由於兩節只相差一天,到了明,清時期,索性把兩節改為一天。至於把每年的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定為清明節,那則是民國時期的事了。

  • 6 # 帶您品味中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跟清朝和明朝沒有關係。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民族節日,是關鍵的“八節”(上元、清明節、小暑、端午節、中元、中秋節、冬至節氣、除夕夜)之一。在中國傳統式的清明時節大概起源於周朝,現有二千五百很多年的歷史時間。清明節最初是一個很重要的節令,清明節一到,氣候變暖,更是耕作春播的大好時候,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綠護綠,莫過清明節”的農諺。之後,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貼近,而寒食是民俗嚴禁吸菸祭掃的日子,逐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變成清明節的又稱,也變為為清明節的一個風俗習慣,清明節之日沒動煙花,只吃涼的食品類。】

  • 7 # 琿哥

    我是這樣理解的:

    1、首先說一下清明節中“清明”二字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愛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施計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謀害,帶了部分臣士逃出皇宮,流落四方,只剩下幾個忠心的臣士,一天,走到一處荒山野林,食斷糧盡,重耳連餓帶乏,昏倒在地,有一位叫介子推的的隨從,為了救重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烤熟後讓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

      後經十九年的艱辛,重耳重返朝中,做了君王,即戰國時期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繼位後,大加獎賞有功有恩之臣,唯獨把介子推給忘掉了,後來有人提醒,晉文公恍然大悟,立刻派人去傳喚介子推,卻找不到其影蹤,有人說其躲到了一處山林,可諾大山林,難以尋找,有的人建議放火燒林,或許子推就會自動出來,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未見子推出來,有人卻發現子推和其母親在一枯柳下已被燒死,背靠一個柳洞,洞中有一團衣襟,展開一看,是一封血書,血書曰: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看後,淚如雨下,感激萬分,把子推母子敬葬與柳旁,把綿山改名為介山,把復活的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徒步到子推墓前掃墓祭典,以表衷情,這一天全國大忌菸火,只食寒食,大祭亡靈,用以紀念子推的忠魂,表彰清明,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這也便是清明節的來歷。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2、綜上所述,我們的傳統習俗節日“清明節”與清朝明朝沒有任何關係。

    以上是我回答的:“清明節”為什麼用清明倆字?和清朝明朝有關嗎?

  • 8 # 風中聽雨

    1.清明節和明朝清朝沒有關係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節日,!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據說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清明節。這一天多以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為基本活動的主題專案。由於影響的民族較多,所以也包含著許多不同的風俗習慣。

    2.清明兩字的由來

    西漢時期的《淮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做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做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己被古人所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3.清明節掃墓,又叫做“墓祭”“掃山”“拜山”“”“掛紙”等。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稱之為“掃墓”,而在北方多叫做“上墳”。按照習俗,一般人們會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然後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這樣“掃墓”才算完成。華人重視清明節回鄉祭祖掃墓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孝敬祖先,緬懷先人;二是銘記傳統,傳承中華民族精神;三是尊重生命,敬畏歷史。

    4.總而之言,清明節是傳承民族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節日,是人們禮敬祖先,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時間。掃墓已經不僅僅是清明節重要的傳統習俗,而且還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清明節掃墓可以弘揚孝道、促進凝聚力。目前,清明節不僅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並且還是法定的節假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9 # 有無皆緣

    風馬牛不相及,完全無關。清明節是個傳統的節日。明朝和清朝是古代中國的兩個朝代。明朝享國276年,清朝享國267年。

  • 10 # 留史君

    對於“清明”這個節氣的名稱,有兩種解釋,都與清朝明朝無關。

    其一,《淮南子》中是這樣解釋的:春分“加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意思是說春分15天后,北斗星指向天干“乙”的方位,會刮清明風,也就是東南風,因而這一節氣叫做清明。

    其二,《燕京歲時記》援引《歲時百問》中的解釋則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11 # 詩詞名句鑑賞

    和清朝明朝沒任何關係。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應該是描述季節變化的一個詞。

    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天氣漸暖花漸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叫清明

  • 12 # 海倫的浮世繪

    清明將至,遙寄哀思。今年的清明節非常特殊,因為疫情防控,很多人都不能返鄉祭祖,也不能去陵園掃墓。國務院釋出公告: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華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以此表達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

    清明節的來歷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與“天氣物候”有關。西漢《淮南子》一書關於天文的介紹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關於清明的記載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兩個典籍中的文字說的是一個道理,就是“萬物呈現清潔明淨的現象和感覺”。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就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節的發展

    清明節雖然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盛行並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後。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佈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節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的習俗

    [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掃墓祭祖,是清明節重要的習俗,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古老主題。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今年的清明節,因為疫情防控,不能返鄉祭祖,也不能去陵園掃墓,就讓我們在心中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和懷念。

    逝者如斯夫,生者長已矣。

  • 13 # AlexCheung217

    這一時期,生氣旺盛,陰氣衰退,天氣回暖,氣候相對穩定;天朗氣清,萬物吐故納新,人們出去踏青,一片清明祥和的景象。故而老祖宗定此時為清明節氣,又趕上古代一年中兩大祭(春秋祭)的春祭,是為清明節。

    跟清朝和明朝沒有關係,再說,真的有關係,那也不是叫清明,而是叫明清,因為,明朝在清朝之前。

  • 14 # 中展國際

    清明節的清明二字的來源有兩個:①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②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二字與清朝,明朝沒有關係。

  • 15 # 踏石無痕抓鐵有印

    清明,清朝和明朝沒有直接關係!清明節的清明二字的來源有兩個:①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②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 16 # 六言國學

    對於熟悉傳統文化的人,可能會說清明最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和寒食節及介子推等傳說結合,就成為了“清明節”。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只是說明了“清明節”的來歷,對於“清明”二字為稱的原因,還是沒有給出答案。但答案其實就是這個“清明”節氣相關的文化裡。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其實分為兩類,包括12節和12氣;分佈到十二個月,平均就是每個月都有一節一氣,每個節氣約15天,而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即五天一候。其中“氣”是定月份的,就是說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雨水所在的月份是正月、夏至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冬十一月。(節和氣的圖示如下)

    上面說到了“候”,就需要再引申講了,所謂侯,就是指“物候”,意思就是萬物及自然現象。其實這個“候”才是二十四節氣的根本,所謂“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中就是七十二候。如二月的驚蟄節氣“初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鳴; 三候,鷹化為鳩”。

    講到這裡,大概“清明”二字的來歷就有了眉目,正是與“天氣物候”有關。

    西漢《淮南子》一書關於天文的介紹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關於清明的記載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這兩個典籍中的文字說明有些許差異,但其實是說一個道理,就是“萬物呈現清潔明淨的現象和感覺”。

  • 17 # 子林拋磚

    沒有關係的!

    說到清明,現在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掃墓。但是追溯歷史,掃墓並不是清明節的習俗,而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習俗。現在清明節專指清明節這一天,但歷史上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日、上巳節日這兩個節日、一個節氣合併而成的重大節日。

    寒食節又被稱為"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什麼叫百五節呢?它指的是在夏曆(即陰曆)冬至之後105天那一天,清明節前一兩天,要求禁菸火、只吃冷食,後代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說到寒食節的起源,就得追溯到一個山西人介子推被燒死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有個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即位,就設計毒害太子申生。結果這太子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一直跟著他的很多位大臣陸陸續續都各奔前程,只剩下極少數的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在逃難的過程當中重耳就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就從自己的大腿這兒片下一塊肉來,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話說十九年以後,重耳回國做了晉國的君主,這就是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以後,對跟著自己的忠心耿耿的大臣,大加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就為介子推鳴冤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有愧,於是乎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但是差人去了幾次,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的時候,卻發現大門緊閉。不願意見晉文公的介子推已經揹著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位於今天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有人又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放火燒山,三面燒山,留下一方,逼介子推現身。

    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有人出來。火滅時,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翻了一翻這介子推靠著那個樹洞,發現這樹洞裡頭有東西,掏出來一看是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話說晉文公把這詩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這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這一天作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這話據說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了。但是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晉文公當了國君後介子推藏於山裡,晉文公就劃定這綿山歸介子推所有,讓他當綿山之神,改稱為"介山",壓根兒就沒有放火燒山這一說。在名嘴紀連海看來,歷史上寒食節與介子推並沒有實際的關係,但是寒食節這一天拆鍋禁火,吃冷食的習俗卻是世代相傳。過去華人過日子,柴灶、大炕,燒柴火是必須的。於是便選在寒食節這一天,一年拆一回炕、一年拆一回鍋、一年拆一回灶。沒有爐灶做飯,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為寒食節。#你好清明# #歷史#

  • 18 # 心安心安43

    他用清明的兩個字,主要原因是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五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

    最後一句是這樣的:“清明覆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 19 # 人間難逍遙

    清明節和清朝明朝並無關係

    清明節,別稱踏青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曆4月5日。我們華人自古以來就有慎終追遠,祭拜先祖的觀念,所以清明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了清明節,我們便會以不同的形式或者活動來緬懷我們的先祖、民族英雄等,在民間更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的風俗。而今年的清明節更別具意義,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我們中國多少同胞和烈士為此犧牲。在今天清明節期間,我們不但要祭拜自己的先祖,更要緬懷這些付出生命抗擊疫情的烈士們。是他們無畏和勇於奉獻的精神,讓我們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戰勝新冠肺炎。

    中國漢族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有2500年的歷史了。在春秋時期,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重耳是又餓又累,在眾臣找不到事物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湯給重耳喝,重耳知道真相後,感動的留下了眼淚。

    後來重耳做了國君,開始重賞當初隨他流亡的功臣。介子推個人並不好名利,之後便同老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重耳聽說後羞愧莫及,所以開始派人去綿山找介子推。但綿山樹林茂密,找個人何其之難。有人獻計說從三面放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但是大火燒遍綿山後依然不見介子推,火熄後,大家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已經坐在柳樹下死了。在樹洞的一片衣襟上,寫著兩句話:“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重耳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二字的由來

    一說就是上面介子推留下的一句話:但願主公常清明。還有一說是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 ,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 20 # 老人新手新手

    不用往下看,八竿子打不著,卄四節已有幾千年,清朝是近幾百年的事,滿人用淸,是為了滅明,因為明為火,清為為水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殲10戰機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