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袁紹敗於派系鬥爭以及缺少自己的嫡系,派系鬥爭直接影響到官渡開始到戰敗,之後的二子相鬥等等,以及外來戶對待本地派的一個具體失敗案例

    袁紹沒有自己的嫡系,他是一個董卓任命的空降渤海太守,靠自己手下的南陽許攸逄紀和潁川系的荀諶郭圖等幫助,具體是靠計謀遊說,加上河北叛將麴義的軍事幫助連哄帶騙得的冀州

    沒有乾貨,所以得到了冀州就必須得與冀州本地真正的實力派合作,重用審配田豐沮授,自然他們三個也是袁紹手下權力最大的人,加上之前的麴義,都是河北本地派

    後來攻滅公孫瓚,河北派貢獻又是最多的,他們的勢力是越來越大,審配宗族強盛,田豐以謀平公孫瓚,沮授領奮威將軍+監軍威震三軍,麴義軍事上平公孫瓚居功至偉,這時袁紹該怎麼辦呢?換誰也不能讓這樣發展下去了,為啥麴義驕恣被殺被並其眾也正是如此

    以至於袁紹後來多少次不同意河北派的意見,都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為要考慮如何制衡,更重要的是如何限制他們,四子四州,沮授反對,田豐獻策,他不同意,迎接天子,又有爭執,與曹操的決戰,河北派反對,而一直被壓制的潁川南陽等人當然要支援,因為他們想透過戰功提高地位,而袁紹也想透過戰爭讓他們上位從而替代本地河北派的勢力,建立自己的嫡系

    官渡之戰前,他叫審配、逄紀統軍事,加一個自己人逄紀,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河北潁川南陽一派一個制衡田豐,顏良文丑為將帥,怎麼不是張郃高覽呢,可能顏良文丑不是本地人吧,而在白馬之戰中,沮授說顏良性狹不可獨任,袁紹自然不聽他的

    而且你又看到,到官渡之戰潁川南陽人就開始全面上位,田豐下獄,審配坐鎮後方,沮授不情不願,軍權又被一分為三到最後全面棄用,誰看不出來有問題,張郃高覽最後反水,誰要是他倆,看到河北本地人的下場,在最後關頭,誰傻啊繼續會在為袁紹打仗

    審配專而無謀,好多事都能看出來,做事不走腦,比如他也支援進攻曹操,但也要有人挑唆,否則怎麼會在官渡關鍵時刻收押前線謀主的家人生事端?什麼時候不行非要在這時候,可袁紹對此並無什麼解決辦法,好像他不能因為許攸得罪審配一樣,這又激怒了許攸,許攸作為他發小他都吼不住他反。荀彧郭嘉都在袁紹處待過都看出來袁紹集團的根本問題,看雖眾但實則內部不穩明爭暗鬥一盤散沙,他們非常事後諸葛亮的預估了官渡前後的所有事,他們是神仙麼,荀彧竟然還說再等等事則有變,他怎麼知道事情會有變,還有莫名其妙失蹤的謀主荀諶,一切都說明,他們做了不少秘密工作,田豐下獄,曹操得知田別駕沒來大喜,對沮授也是有舊相見恨晚甚是可惜,曹操心裡是有數的,袁紹手下真正對他有威脅的是誰

    袁紹呢,他對此沒有辦法,而他死後,他手下的人繼續各扶持一子當槍子兒再鬥,曹丕說袁氏亡於審配郭圖,這並不是開玩笑的,他也看出來這個問題,可袁紹就是自己駕馭不了駕馭不住,因為他沒有嫡系,所以看上去人雖眾但卻是極為的不穩定,為啥都說袁公好謀無決,他需要顧及、制衡的勢力太多太雜了

    反觀曹操,手下的事情清晰明瞭,有穩定的嫡系、親族是關鍵,唯才是舉重用降將又不越線,自己又有水平且能夠牢牢控制,自身的決斷力執行力又冠絕當世,另外兩個最後成事的劉備和孫家,穩定的嫡系部隊是他們的根本保障,嫡系部隊是歷代成事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袁氏兄弟如此模仿光武帝想改朝換代,開局一個奔南陽,一個奔河北,怎麼不看看光武帝的嫡系陣容,和光武帝御下的本領,真以為四世三公旗子一豎,豪傑就全部拜倒在腳下?嫡系有些方面是需要你同他們一起作戰才能建立的紐帶。

  • 2 # 小傷聊史

    袁紹之所以敗給曹操,就是他“外寬內忌,多謀無斷”的缺點導致的。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實力雄厚,而袁紹自身才能也不容小覷。董卓之亂時,關東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見到聯軍強勢,便劫持漢獻帝遷都長安避禍,諸侯們都想儲存實力,不思進取,於是討伐董卓不了了之。

    袁紹在討董失敗後,採納逢紀建議,用反客為主之計奪取了冀州,從此袁紹迅速壯大。當袁紹勢力壯大後,手下謀士武將雲集,不可避免的在戰略上產生了分歧,在這時袁紹多謀無斷的缺點也暴露無遺。漢獻帝逃離長安後,回到洛陽,袁紹謀士沮授提議袁紹將天子接到冀州,進行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剛想同意,他的其他屬下郭圖、淳于瓊提出了反對意見,袁紹立刻放棄了迎接天子的計劃。到後來袁紹被曹操以天子名義號令時才追悔莫及。

    多謀無斷的缺點讓袁紹喪失了很多好機會,而外寬內忌的性格卻是害他最慘的,一個表面寬厚,內心卻對手下很猜忌的人,怎麼可能讓手下盡心呢?袁紹在吞併冀州後再次北上吞併公孫瓚,實力達到頂峰,而打敗公孫瓚最大的功臣麴義,卻在官渡之戰前夕,被袁紹以居功自傲為由殺害;袁紹最重要的謀士田豐因為剛直進諫被下獄,最終被殺;沮授也因為他的多疑遭到冷落;官渡開戰後,許攸獻策,偷襲曹操大本營許昌,袁紹開始因多疑沒有采納,後來因為知道許攸受賄藉此責罵許攸,結果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

    而曹操一看到許攸來投直接光著腳出來迎接,並毫不懷疑的採納了許攸偷襲烏巢的建議,一舉打敗袁紹。從這點我們便可以看出差距了,一個用人不疑,一個外寬內忌;一個遇事當機立斷,一個遇事優柔寡斷,這樣一比較,袁紹失敗也是必然了。

  • 3 # 柳先森7

    這個易中天教授點評說得很好了,袁公心胸狹窄,將軍和謀仕比他聰明他不用。在一個他也是小富即安,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迎接漢皇的問題上,他覺得搞過來了有人管他和沒有一言堂的權力了。驕傲也是他的毛病,小看了對手。

  • 4 # 古龍中原一點紅

    內政方面:當時曹操頒佈法令、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耕,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人民對曹操的統治津津樂道(曹操統轄區的人民);而袁紹則不然,雖然當時袁紹地盤大、人口多,但是袁紹並沒有像曹操那樣重視農業的發展(至少不如曹操重視),然而袁紹的兵將如此之多,如何滿足如此多的軍糧要求呢?必然要透過加強徵稅,因此袁紹地區的農民負擔相對來說比較繁重,這是內政方面的比較,曹操佔優勢。

    外交方面:曹操當時已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令諸侯的優勢,因此以順討逆、討伐不臣,即使漢獻帝願望,也是曹操的意思,那個時候,漢朝雖然衰敗,卻還沒有到了滅亡的地步,雖然諸侯各自割地為王,但還沒有到了造反稱帝的地步,因此天下人心還在漢朝,而曹操高舉漢朝的旗幟,因此當時曹操之舉是順應民心之舉,諸侯雖然知道袁紹強大,卻不敢附逆,因此眾諸侯多支援曹操,另外很多不支援曹操的,也不敢公然出兵正面與曹操為敵,只是暗中幫助袁紹,因此,外交方面,曹操取得絕對優勢。

    軍心方面:當時曹操陣營中,雖然有許多暗中勾結袁紹的,但那些人都是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部屬,曹操用他們來給自己辦事,但是不會讓他們參與到軍政大事的決策上,因此這個因素對曹操影響並不是很大,另外,曹操身邊的謀士武將,都絕對忠誠,這方面在於曹操馭人有方、賞罰明信、治軍嚴謹。因此曹操陣營看似不和諧,實則上下一心;反觀袁紹陣營,雖然大將如雲、謀士眾多,但袁紹卻不能用,袁紹此人多謀少斷,當眾多意見供他選擇時,他不能辨明應該選擇何種方案,最後他會根據自己的意見來行動,因此袁紹身邊看似眾多謀士,而袁紹卻不能用,另外武將方面,袁紹調配兵力不當。對於他的三個兒子,他給予重兵,對於一流的大將,他卻不能委以重任。讓顏良為前鋒,卻給予他兵力少之又少,導致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顏良被殺。因此袁紹陣營,看似一片和諧,實則矛盾重重。

  • 5 # 小李自說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不足懼也,三國演義裡雖然有郭嘉著名的“十勝十敗輪”這些原因,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曹操首先實行屯田制,也許你會問,屯田有什麼高明的,但我要說的是,屯田實在是太重要了,由其戰亂年代,古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怎樣才能得民呢,那就是誰能讓每一人吃飽穿暖,誰就能爭取到民心,而在東漢末年前有黃巾軍起義,董卓亂政,後有袁紹,袁術,公孫贊,呂布等軍閥混戰的年代,老百姓想吃一頓熱乎飯,飽飯都不可能,更要命的是他們各霸一方,征戰不休,搞得農民流離失所,為了躲避戰亂,今天可能還在這裡,明天就要去哪裡,後天又不知道飄去哪裡,那還可能去安心種地打糧,就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也是順民心的英明決定,就是在所有人關心軍事的時候,他卻強調農事,這還要感謝一個人,棗祗,是他建議曹操趕緊進行屯田,把流民招回,在許都一帶進行屯田,這一下就得了百萬石的糧食,進而又在北方進行推廣,這樣每年的糧食就有了幾千萬石,戰爭年代誰能認識籌措軍費的重要性,誰就相當於在天平上放了一個最重的砝碼,但軍費不等於貨幣,有一個人就犯了這樣的錯誤,認為有了錢,就可以買到一切,他每到一個城市就把城裡的財富洗劫一空,而且還廢五株錢改鑄一種小錢來流通,這個人就是董卓,但董卓忘了這不是和平時期,而是戰爭時期,打仗首先要準備的是軍糧,其次才是其它,在大家都缺糧的情況下,你就是有再多的錢,再高的價格,我也不會賣給你,這叫物以稀為貴,這就像一個人在浩瀚無際的沙漠裡,背了只夠他一個人用的食物和水,而另一個人卻背了同樣的體積的錢,而他們又都無法於外界取得聯絡,給你你會賣嗎,恐怕此時就是給你金條你都不敢賣吧!這讓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話啊,“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而曹操卻透過屯田得到更多的軍糧,有糧就能招兵,有兵就能形成戰鬥力,而反觀袁紹在爭霸過程中不注重後勤軍糧的重要性而要靠臨時等措,就是掠奪為主,掠奪不到還要靠路邊的棗子餬口,而在戰爭期間曹操又特別重視糧草,輜重等問題,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又兩次出擊打擊袁紹的後勤部隊,袁紹縱有百萬兵馬,沒有飯吃,又有何用,還不是四下離去,那還有什麼戰鬥力,袁紹之敗早己註定,,我認為僅有這倆條就足以,我認為這也是關鍵所在,也是戰略性錯誤,袁紹就是不敗於曹操也還會敗於其他人之手,後人不可不慮。

  • 6 # 光頭強丶

    第一是時機不成熟,如果他能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時候偷襲許昌,百分百成功。 好多次這樣的機會他沒有選擇出兵,而是因為劉備兵敗偷靠他,聽了劉備的建議選擇出兵,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是當顏良文丑兵敗以後,袁紹還是繼續進軍,殊不知此時曹軍兵鋒正盛,覺得自己兵力比曹操多,還是冒然進攻。

    第三 袁紹進兵沒有謀略,沒有戰術,而是選擇和曹操面對面硬鋼!

    第四 袁紹手下文臣武將不和睦,勾心鬥角,導致許攸投降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這就已經註定兵敗如山倒了。

  • 7 # 影視小姑涼

    張飛說過一句話:我二哥英勇,一人可抵你們精兵十萬,曹操的智慧,用人用兵之道,皆比袁紹強上數十倍,袁紹怎能不敗。

  • 8 # 青梅煮酒品三國

    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是做事猶豫不決。屬於內心猜忌,有很好的謀略確實不能做出決斷和採納。

    袁紹

    袁紹在河朔地區也算的上是大戰雄風,可是也就終結在河朔地區了。袁紹在東漢末年,可以說是最強的諸侯了。袁紹要不是猜忌,聽到良策不能採納、猶豫不決,袁紹統一北方也是指日可待。穩定北方後,想統一也不是沒有希望。

    曹操

    曹操可是亂世梟雄,和袁紹的性格正好相反,曹操對屬下都是量才適用。聽到好的計策,就會立刻籌備計策的實施,絕對不會猶豫不決、拖泥帶水的等著時機流失。

    荀彧獻策把漢獻帝接到許都,這樣有利於自己發展。曹操採納了荀彧的建議,迎接漢獻帝。曹操在迎接漢獻帝入許都的時候,曹操的實力僅次於袁紹。袁紹當時還在猶豫要不要迎接漢獻帝時,曹操已經動手了。袁紹得之後發兵攻打曹操,想要搶奪漢獻帝,可惜失敗了。

    曹袁之戰

    郭圖勸袁紹接漢獻帝到鄴城,袁紹猶豫沒有聽從,而曹操這邊已經搶先迎接漢獻帝進了許都。後期袁紹打敗公孫瓚整合了他的兵馬,又起十萬大軍來攻擊曹操。袁紹南下的時候,手下謀士田豐勸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雖然實力不強,但是不要輕視曹操。袁紹沒有采納田豐的的計策。戰爭開始後,袁紹帳下謀士也是良策不斷,因為不夠果斷錯失了太多的機會。最後導致十萬大軍被曹操兩萬餘人打敗,讓曹操就此崛起。

    總結: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是好謀無斷;而曹操雖然實力不如袁紹,但是之人善用。這是曹操打敗袁紹的最大原因。

  • 9 # 冶金線上

    鋼鐵蝦認為,袁紹的兵敗最大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優柔寡斷,當斷不斷,沒有主見,說白了就是既無勇也無謀;第二、任用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上上下下關鍵崗位都是親戚,整個系統庸者上能者靠邊,這能好嗎?第三、袁紹好大喜功,喜歡面子事兒,是非混淆,賞罰不明,造成關鍵時刻沒有人會盡忠,甚至倒戈投降!

  • 10 # 華華36383

    曹操和袁紹之戰正應了老百姓的話,船載千斤掌舵一人,雙方謀士計謀不分伯仲,但決策人卻差距太大,曹操能從各種計謀中擇最優而定,而袁紹卻無法判斷出優劣,一個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一個卻一再錯失良機,所以以失敗告終的袁紹一點也不冤。

  • 11 # 愛唱歌的上海大叔

    袁紹兵多將廣怎麼就輸給曹操了呢?!個人認為袁紹的致命弱點就是優柔寡斷,耳朵根軟,喜聽好聽的話,近小人遠君子。曹操乃梟雄不管文韜武略都遠勝袁紹幾條街,關鍵對下屬如對子一樣的愛護,尊重人才使用人才而且殺伐果斷,以上因素導致袁紹必敗。

  • 12 # 漱溟客

    倘若你說的官渡的話,我認為主因是袁紹集團內部派系互相傾軋,曹操集團精誠團結,客觀原因是曹操運氣比袁紹好。如果你說曹操一統河北,袁紹都死了好多年了。實際上官渡之後,袁紹一年後病死了,袁紹死了之後廢長立幼,二袁相爭內部分裂。就這樣的局勢曹操一統河北花了七八年。而且你們眼裡天人一般的曹操在鄴城還被傻蛋袁尚擊敗,(尚逆擊破曹)。曹操完全消滅二袁還是他們互相內鬥,兄弟鬩牆才有機會的。袁氏在河北的根基 民心是非常深厚的。

    實際上袁紹非敗於曹,天命爾!

    其實歷史誇大了官渡之戰的價值,再加上大部分人不讀史造成的錯覺就是官渡之戰袁紹就被消滅了。實際上袁紹的基本盤根本沒丟,河北四州還在手上,部下叛亂也被平定。袁紹集團真正敗亡的主因是他病死之後,諸子爭位,三個兒子,一個外甥分管四州,沒有人能夠統一集團內部,甚至互相出兵內鬥,這才被曹操逐一擊破。

    這裡簡述一下官渡之戰的過程和結局。建安四年袁紹大舉進攻曹操,曹操出兵對抗,雙方拉鋸於黎陽,關羽斬袁紹前鋒顏良。袁紹合兵擊曹,曹操壓力很大,兵不滿萬傷者十之一二,後勤壓力也很大。甚至要退兵還許,荀彧寫信陳說利弊才沒有退卻的。

    然後總算等來了轉機,許攸叛變投曹,建議

    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張 高害怕袁紹事後清算他們就投降了曹操)

    袁紹逃回河北後,平定部下叛亂之後,收復瞭望風而降曹操的郡縣,打算整合內部派系,可惜天不假年死了!袁紹死時,河北士民哭得如同喪親。可見袁氏治河北很得民心,如果能再活十年曹操根本沒辦法統一河北。

    袁紹死,諸子爭位,堡壘從內部瓦解。曹操先破袁尚於冀州,再斬袁譚於青州,幽州投降,最後擊敗袁紹外甥高幹。曹操平定四分五裂的河北都花了七八年,你覺得袁紹倘若沒死曹操能打的下嗎。近代向來以成敗論英雄,實際袁紹可稱人傑。

    以上僅劣者個人愚見,如有不妥之處望海涵。

  • 13 # 我的祖國萬歲

    我現在來告訴你,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袁紹太自負了,仗著自己兵多將廣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實力強大就目中無人的曹操,雖然當時只有三萬多兵力,但是他知人善任團結劉敏還開創了中國的屯田制度,所以說,軍糧和明星都有保障,再加上他採取了某事,許攸的建議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倉烏巢,所以說,袁紹才會bad一敗塗地,曹操才是最後的贏家。

  • 14 # 羅從相

    袁紹兩點與曹操相差甚遠:

    一,用兵方面,曹操聽信謀士,軍師和手下將軍的建議,共商破敵之策。自己也有用兵帶兵之策。袁紹嫉賢妒能,自以為是。用兵,帶兵只是人多示眾。

    二,曹操愛惜人才,只要有能的大將,謀士,幹方百計收為己用。曹操能知錯就改。袁紹獨斷專橫,心裡不知有錯。袁紹錯了把責任推給下屬,謀臣。

  • 15 # 使用者4378968477380

    歷史上三國演義:袁紹雖然兵多將廣,糧草蒼足…但袁紹生性多疑,不相信手下謀士,小肚雞腸。論智謀他並非曹操的對手,所以他敗給曹操,實屬匹夫之勇。

  • 16 # 叢中笑6603

    袁紹在《三國演義》中是一位佔據冀州,青州等地方的諸侯,兵多將廣,手下猛將甚多,其勢力大大超過曹操,劉表等人。

    那麼,袁紹在同曹操的交戰中,為什麼會敗給曹操呢?書中寫得很明白,袁紹自命不凡,但遇事沒有主見,拿不定主意。對於謀士出的主意,分不出誰對誰錯,該聽誰的。袁紹敗就敗在這裡。

  • 17 # 史海鉤沉

    袁紹,人稱袁本初,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美譽的東漢名門“汝南袁氏”,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早期曾在軍中任職,擔任過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等職。任職期間恰逢“十常侍之亂”,便領兵誅殺大量宦官,於是,在朝中名聲大顯。

    不久後,帶兵入京勤王的董卓把持朝政、穢亂後宮,東漢朝廷滿朝文武雖滿腔悲憤,欲結成反董同盟。因此,袁紹憑藉著顯赫的家世背景和平定“十常侍之亂”積攢下的名聲,被眾人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時,曹操和袁紹兩方勢力首次會面,雖然十八路諸侯聲勢浩大,但是,真正和董卓打了仗的只有曹操和孫堅兩人,作為盟主的袁紹,絲毫沒有表現出一個盟主該有的作為,也可以說袁紹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所以,其實從這次接觸中就可以看出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差距。一個務實,一個好大喜功,一個有勇有謀,一個優柔寡斷。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迅速壯大,袁紹拿下了冀州青州等地,二人都成了東漢末年群雄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但在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勢力遠遠強於曹操,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將袁紹勢力逐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為什麼曹操能戰勝袁紹呢?原因有三。

    一、袁紹雖兵多將廣,但袁紹外強中乾,上下離心,其能力不足以撐起自己的野心。

    二、相比曹操的奸詐務實,袁紹略顯忠厚、愛慕虛榮,這一點在官渡之戰中有具體提現。

    三、袁紹是一個雄主,但有婦人之仁的他絕對不是一個明主。官渡之戰中,他的百萬大軍糧倉都被曹操燒了,還在憂心小兒子的病情,等到小兒子病情穩定,袁紹一方大勢已去。我們再看看劉邦當初逃跑時是怎麼做的呢,他嫌馬車跑的慢,親手將兩個女兒推下了馬車。

    在曹操和袁紹的勢力對比中,曹操實力遠遠弱於袁紹,但袁紹其人好大喜功,器量狹小,不能容人。手下雖兵多將廣,地大物博,然而卻不能上下同心。袁紹能力有限外強中乾,實力越大,手下部眾越多,其優柔寡斷的缺點就越突出,其手下謀士就曾說“明公清醒的時候比誰都英明,不清醒的時候比誰都昏庸”。而曹操一方,始終能君臣一心,故而能一舉將袁紹擊潰。

    所以說,袁紹可能是個好人,但絕對不是個明主,其性格特點就決定了他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

  • 18 # 使用者4380949093417

    若論起官渡之戰曹操為什麼勝利、袁紹為什麼失敗?竊以為袁紹主要失敗在他自己的個人素質上。

    〈一〉袁紹不懂人性。早在大將軍何進時,朝臣們欲誅殺十常侍,何太后卻庇護他們,這時候袁紹就給何進出了個"召諸侯以脅太后而誅宦官"的餿主意,導致董卓之亂。在許攸的問題上,袁紹應該很清楚許攸的貪佔品性,為了用其才能而含忍他的汙濁;但袁紹卻在大戰的關健時刻逼走了許攸,讓他給曹操出了"烏巢燒糧"的絕計,直接導致自己的大敗。

    〈二〉袁紹的戰略眼光差。沮授勸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不聽,把用之不竭的政治大餐拱手讓給了曹操。曹操到徐州打劉備是很好的進攻許昌的機會,袁紹輕輕地就放棄了;田豐給他出的"左右騷擾河南,使曹軍疲於奔命"的方咯他又不用。

    〈三〉袁紹的辨析能力差,錯失了很好的打敗曹操的計謀。沮授因曹操的糧草不足建議袁紹用"拖"字訣對付曹操〈司馬懿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耗死了諸葛亮〉,袁紹不聽;許攸勸其分兵襲擊許昌,令曹操首尾難顧,袁紹又不聽。而郭圖、審配等人的餿主意袁紹往往採納。可以這麼說,特別是許攸的"分兵襲擊許昌",如果袁紹採納了,那大敗虧輸的肯定是曹操。關健時刻的一念之差賠上了性命、家庭、事業,也把自己留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哀哉!

    偉人的事業是庸人促成的!

  • 19 # 江南雲鶴江健

    主要原因是曹操善於用人,而袁紹就不行了。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拘小節,而袁紹純粹是隨著性子來,兩個人的格局和境界是無法相比的。另外在軍事謀略方面,十個袁紹也比不了一個曹操。

  • 20 # 追劇阿三

    高富帥,前半生順風順水!

    袁紹的先天條件很好,家裡面幾輩都是做官的,做的都是大官,就是所謂的四世三公,袁紹不是嫡長子,但因為長的很帥,又很會說話,他爹和叔父都很喜歡他,不到20歲,就做了濮陽縣的縣長。

    董卓進京,把持朝政,想廢掉少帝,立劉協為帝,袁紹這時候還是很英勇的,據理力爭,董卓氣的拔出寶劍,袁紹也是如此,天底下只有你董公厲害嗎,我的劍未嘗不利,說完就離開洛陽。後來天下諸侯反對董卓,袁紹還做了十八路諸侯的盟主,非常風光。

    後來袁紹佔據冀州,又攻打公孫瓚佔據幽州,直至擁有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天下九州,他自己佔了四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達到了實力的頂峰。

    為何敗給曹操?

    1.不識人,不善用人。手下謀士,勇將眾多。但歪瓜裂棗也有。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去守屯糧的烏巢,怎能不誤事!後來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袁紹卻不採納!

    2.生性多疑,優柔寡斷。逼得許攸反水,投靠曹操,

    3.不懂兵法,貽誤戰機。

    曹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手下能人如雲。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夏侯淵曹仁張遼樂進于禁都是能忍。他又是一個知人善用,愛惜人才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丁春秋也會小無相功,為什麼從來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