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臨潭小子
-
22 # 大國藏美
戰爭的勝敗,有很多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結合而成。
以少勝多的曹操,同樣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就敗給了孫劉聯軍。
夷陵之戰,劉備兵多,孫權兵少,劉備敗了。
肥水之戰,統一北方的苻堅,以“投鞭斷流”之勢南下的大軍,就自己奔潰了。
統一北方的北魏拓跋鮮卑差點讓慕容鮮卑給滅了,慕容氏夜裡襲營的時候,拓跋氏已經潰散了,結果慕容氏的兵以為對方亂哄哄是由埋伏,自己也潰散了。
總結來看,兵多將廣,以多壓少還失敗的,大約有以下幾個共同點1.主將胡來,輕敵,猶豫不決
2.以少勝多的一方有天才,這個不得不服
3.運氣,這是很多王朝能立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看袁紹的失敗,曹操具備了以上3個因素。 -
23 # 朝曉夕明
第一、首先,袁紹肯定是人才,家族顯赫四世三公,力勸大將軍何進誅滅宦官方顯英雄本色;關鍵對手是決絕果敢、任人唯賢的曹操,曹操這點和織田信長很類似,不以門閥、唯以能力為用人準則,而袁紹作為門閥的代表,觀其田豐沮授等人之間互相傾軋,用人這一方面明顯不如曹操;第二、決心不同,曹操雖夾天子以令諸侯,但底子弱於袁紹,此戰關係曹氏集團之生死,而袁紹打與不打之間,決心不足,決心不足導致行動不統一,戰備排程、士氣提升都沒有做到極致,感覺弄到哪算哪;第三、性格決定命運,袁紹“善謀而寡斷”,作為一個集團的頭,這個性格是致命的。如果太平盛世,袁紹肯定混的比曹操好,但是亂世,更狠更決絕的曹操就不一樣了
-
24 # 閒將西話
建安五年(200),曹操和袁紹的決戰終於開打了。這場戰爭一開始袁紹的優勢就很明顯:袁紹擁兵十萬之眾,而曹操四處出爭,不得不分散兵力四處設防。位於官渡主戰場的兵力不過一萬。
同時,袁紹還挑動兗州、豫州諸郡反曹,又派劉備聯合汝南黃巾軍在南線搞小動作,使得曹操後方四面起火。再加上曹操糧草不濟。戰爭力量的懸殊太大了。孔融就斷言曹操不是袁紹的對手。
後世論者,多以袁紹才略、性格輸於曹操來解釋官渡之戰的結果。從道義、戰略、指揮等諸多方面來進行解析。
比如,政治上,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政治的優勢,佔據了道義。而袁紹,興兵不義,師出無名,豈有不敗之理?正如沮授所說“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所懼!”
比如,袁紹的謀士沮授和田豐提出不要發動對曹作戰,應該發展生產,安定百姓,然後用運動戰、游擊戰和持久戰曹操。而郭圖和審配則反對,倆人都說,主公之神威,軍隊之強大,消滅一個小小的曹操,還不易如反掌?現在不出兵,貽誤了時機就來不及了。
比如,不聽沮授提醒,顏良勇而無謀,不可獨擋一面,執意派顏良攻白馬。中了曹操聲東擊西之計,不守白馬,弛援延津,結果顏良、文丑被斬,袁軍的銳氣受挫。
比如,曹操放棄白馬和延津,全軍退回官渡,卻不知這是曹操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沮授勸他屯兵延津,分兵官渡。而袁紹直挺官渡,被曹操拖入泥潭。
比如,曹操抽出兵力打劉備時,田豐曾建議袁紹趁機襲擊曹操。袁紹卻說孩子生病,不肯出兵,氣得田豐鬍子都歪了:“戰機稍縱即逝,怎麼還顧得上孩子呢?”
比如,曹操奇襲烏巢時,接受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結果被曹操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本錢。
還比如說,袁紹用人不當。曹操的謀士荀彧預料顏良和文丑被殺,許攸叛逃,田豐被囚的結局。說明袁紹用人上確實存在眾多問題。
所有以上事件的背後顯露出袁紹的真正致命之處,是袁紹陣營的派系內鬥。這種撕裂直接影響了袁紹未來的命運,乃至整個官渡之戰的走向。
袁紹起兵於冀州,老家汝南,所以他的手下大多是來自於冀州和汝南南陽和穎川。這些謀臣大都分成兩派冀州集團和汝穎集團。田豐、沮授、審配等屬於冀州,許攸、逢紀、郭圖等屬於汝潁。
袁紹對兩個集團均委以重任,但兩個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搶奪權力,矛盾越來越深。比如在官渡之戰勝負的關鍵點,許攸獻計分兵奇襲許都,迎回天子,不為袁紹所接納,而與許攸有仇的審配卻在鄴城以違法之名關押了許攸的家人。許攸一怒之下臨陣投曹,獻烏巢劫糧之策,讓袁紹一下子失去了戰爭主動權。
其實每次袁紹做出一個重大決策,都能引起兩個集團的地震。前面提到的官渡出戰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冀州代表田豐、沮授主張對曹以逸待勞,循序漸進,應該算是好戰略。的確發的戰爭冀州就有戰亂,冀州本土就得出錢出糧。而汝潁代表郭圖、淳于瓊就反對,他們不能容忍冀州本土人士坐大。
可以說,田豐和沮授是袁紹謀士中的能手,他們向袁紹提出過不少中肯的建議。比如迎立天子、襲取許都。但田豐和逢紀不和,沮授和郭圖不睦,他們的計謀總會受到掣肘,大打折扣,再加上袁紹疑心太重、不果斷,因此袁紹錯過了許多制勝之機。
沮授不僅是謀士,還是袁紹的監軍和奮威將軍,軍權在握,但郭圖趁機進言誣陷沮授,使得袁紹將沮授所部一分為三,由沮授、郭圖、淳于瓊各領一軍。臨陣換將,實乃運兵大忌。使袁紹的主力分散,減輕了曹操的負擔。
烏巢遭破,袁紹尚有迴旋餘地,但一開軍事會議,兩個集團就再次針鋒相對。冀州集團張郃、高覽主張力援烏巢,汝潁集團郭圖則建議偷襲曹操官渡大營。袁紹難以決斷,只好兵分兩路。也不知道袁紹是怎麼想的,偏偏讓張郃與高覽去執行郭圖的計策,結果是兩路都失敗,丟了烏巢。在針鋒相對的建議之間難以做出正確而果斷抉擇,縱有十倍兵力,也是枉然。
這下子郭圖緊張了,為了推卸責任,只好嫁禍於人。於是郭圖對袁紹說,張郃得到訊息,幸災樂禍,出言不遜。袁紹的性格都是知道的,最是死要面子。郭圖這麼一說,袁紹肯定拿張郃問罪。張郃前方不利,後院失火,只好和部下高覽燒了了戰車,向袁紹投降。張郃的投降,嚴重影響了袁紹的軍心。
至此,官渡之戰的大局已定,袁紹和長子袁譚以八百騎渡河逃至黎陽。即便如此,袁紹內部派系鬥爭仍在繼續。
官渡之戰,袁紹雖遭慘敗,卻不致命。他已然擁有河北其州的廣大土地,仍可抗衡曹操。袁紹敗歸,對此前勸諫自己的田豐有悔意。但田豐的政敵逢紀卻進讒言,說田豐聞袁紹敗而欣喜。袁紹怒而殺田豐。
這種派系鬥爭,到袁紹死去後,演變為世子之爭。冀州審配將逢紀拉入自己的陣營,擁立袁紹的幼子袁尚為主,汝潁的郭圖、辛評則輔佐袁紹長子袁譚。袁譚、袁尚的爭奪,延續了袁紹內部冀州和汝潁之爭的悲劇。
這種派系“內訌”,蕭牆之禍,讓袁紹一門族滅,曹操一統河北。
-
25 # 巴陵人說歷史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袁紹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同時代的對手和發小曹操,也曾點評“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三言兩語之間,將袁紹“剛愎自用、多謀寡斷,目光短淺、不納良言、不會用人”的形象描述的栩栩如生。
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但是庶出之子,是依靠著自己的個人本領和才識、威望,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的。早年跟何進合作,誅殺閹黨;一見董卓大逆不道,就掛冠而去,繼而成為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沒幾年功夫便佔據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擁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而且深得士族集團擁戴,再加上手下謀士猛將如雲,在群雄當中勢力最為強大。所以說袁紹本人其實可謂是一個雄主,絕非庸才。至於在強勢之時,於官渡一戰被曹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擊敗,具體的原因有以下的幾點。
第一、不納良言、好謀無決:
①否決沮授的“迎漢獻帝於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的建議,失去政治上正統的地位,沒有道義的支援;
②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趁曹操東征劉備之際,出兵偷襲曹操後方的主張,錯失良機;
④許攸建議他派兵奇襲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害怕被伏擊,白白錯失了良機,讓本缺乏糧草維持的曹操逃過一劫;
⑤曹操率軍偷襲烏巢,反而聽從郭圖建議攻擊曹營而非張郃建議的援救糧倉,導致張郃投降曹操,袁軍土崩瓦解。
第二、內部不穩:袁紹手下雖能人眾多,私心都太重,相互猜忌,並沒有抱團取暖,毫無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同時袁紹也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使眾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手下的謀士各執一詞,甚至為了爭寵,進行勾心鬥角,有時甚至會將武將牽連進去。
①田豐因直言勸諫袁紹,被郭圖等人詆譭,被關進大牢;
②沮授多次獻策,卻不被袁紹所喜,加上郭圖的挑撥,被關進囚車;
④郭圖獻計不成,誣告張郃、高覽不盡力,逼反二人投降曹操,令袁軍大亂,潰不成軍。
第三、廢嫡立庶、諸子內鬥:袁紹在統一河北四州之後,有意以袁尚為嗣,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邊。所以袁紹手下的人為了謀一個好前程,紛紛站隊,袁譚和袁尚各有自己的支持者,兩大派系相互攻伐,相互扯皮。沮授曾認為是諸子分立是取禍之道,袁紹死後,袁尚、袁譚果然因爭位而大戰。
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袁紹之敗,並不是敗在了官渡之戰,在於其內部不穩,在於自身的多謀寡斷、不納良言。
回覆列表
袁紹之所以敗,一是敗在不會用人,沒有用適當的人領兵,比如顏良文丑,雖有萬夫之勇,但卻智謀不足;二是敗在沒有主見,對於謀士之言,沒有正確判斷力;三是敗在心胸狹隘,不能容人;四是敗在剛愎自用,以四世三公自居,卻無與之相匹配的德行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