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秋吟

    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用五穀雜糧做成的粥來吃的習俗。故事有朱元璋從老鼠洞刨糧,還有赤豆打鬼,岳家軍飽嘗千家粥等。

  • 2 # 青禾未秀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傳說當年還沒有成為皇帝的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盡苦痛,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無奈之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等很多種五穀雜糧。

    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用水煮了煮熬成了一大碗“五穀粥”,恰好那天又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五穀粥”為“臘八粥”。

    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艱苦又特殊的日子,於是他把那一天定為“臘八節”,又把自己那天吃的“五穀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還有一種說法是,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

    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 3 # 靜泉書閣

    臘八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成為紀念日,這一天就是中國農曆的臘月(十二月)初八。據記載“臘八”一詞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後經千百年延續,逐漸成為民間節日。

  • 4 # 慧自在

    據《佛本行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嘗試過六年的苦行,不但毫無收穫,反而身心疲憊,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靜坐參悟,最終走向以智慧解脫的正道,這一天正好是農曆十二月八日。由於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都用米、豆等穀物和棗、粟、蓮子等乾果煮粥供佛。後來,為了回報和感恩信眾與施主們的供養,僧人們開始在臘八這一天向信施者贈送臘八粥,共沐佛恩。於是臘八施粥的習俗逐漸在民間盛行。

  • 5 # 梁眼觀察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

    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這就是朱元璋版本的臘八,還有佛教版本,別人已經回答,不再贅述。

  • 6 # 1635小石記

    臘八節的來歷介紹:

    自上古時代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照中國的傳統習慣,農曆十二月初八,民間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民間流行在臘八節時要喝臘八粥。此後“年味”日漸濃起來。在臘八那天,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預示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臘八節喝臘八粥的風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傳說來自印度天竺,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稱 “法寶節”。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

  • 7 # 小馬畫月牙Y

    臘八節

    臘八節,中國傳統節日,俗稱“臘八” ,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又稱“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在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 8 # 燕妮日記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芸豆等)。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

  • 9 # 莫不惹塵虛做魂

    據老人言講,有一個人很窮但很善良……感動了上蒼,定於臘月初八讓窮人上天成仙,初八早起是窮人在家吃最後一頓飯了,家裡太窮了,沒辦法,就把罈罈罐罐都打掃一遍,倒了個底朝天,凡能吃的都放上湊了一頓飯,吃飽就上天成仙去了。後來人們也為了紀念這位仙人,每年臘月初八早起放上多種多樣糧食煮粥,稱之謂“臘八粥″

  • 10 # 甘霖的生活隨記

    《說文解字》上解釋說:“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從肉巤(liè)聲。”意思是說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戌日,就是臘祭之日。這一天要舉行祭祀百神的活動,把獵來的獵物拿去祭祀。“臘”字之所以是肉月旁,就是用獵物的肉來進行冬祭。

    今天我們用“臘”作為“臘”的簡體字。在古代,這確實是兩個不同的字,讀音、意義都不相同,只在臘肉、乾肉這個意思上是相通的,所以就採用了“臘”字作為“臘”的簡體字。

    臘八粥據說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十二月初八日,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周密的《武林記事》中也有提到:

    “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草、柿、慄、粟、豆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從此,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上至帝王富賈,下至貧民百姓,都會煮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歡慶臘八節的到來,祈求平安。從熬粥的材料來說,也是豐富多樣,《燕京歲時記》記載熬臘八粥的材料”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這樣看來,基本原料就已經九種了,點綴的原料又有九種,這加在一塊都十八種了。

    而 在佛教文化中,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依據佛陀成道之前接受牧羊女獻乳粥的典故,寺院將舉辦隆重的“施粥”活動。 “臘八粥”又名“福德粥”,寺院將“臘八粥”施與人們,煮粥供佛,結緣眾生,意味著大家在吃粥感念佛陀恩德的當下,可以誘發善心,福壽增長。來寺院或在家裡,喝一碗臘八粥,早就成了大家祈福納祥、增福增慧,傳播臘八文化及佛教的慈悲濟世精神的民俗紀念。

    所以臘八粥不光是時令的美食,也包含著過去中國人的道德感,和豐富的宗教文化。

    臘八了,捧一碗暖暖的臘八粥,內心溫暖平和,迎接一個新的年頭,只要自己做好了準備,那福氣就真的能夠來臨了。祝福大家!

  • 11 # 夜夜秋雨

    今天是臘月初八,中華民族稱之為“臘八節”,還要喝臘八粥,據說是為了祈禱王谷豐登,不說你不會知道,其實,臘八節是個佛教的盛大節日。

    相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這天晚上,遙望星空,突然就悟道成佛了,所以這一天就是佛祖悉達多的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等。

    古印度人不忘佛祖成道之前所受的苦,你想嘛,和尚靠化緣,也就是要起吃,這個一點,那個一點,就成了大雜燴,便在臘八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這就是臘八粥的來歷,你不要吃了都不曉得為啥。

    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也煮粥來贈送門徒或善男信女,臘八這天還要舉行法會,這種形式今天已經沒有了。

    傳說,喝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又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節”,一個宗教節日,通過歷代的演變,也逐漸成為了我們家喻戶曉的傳統民間節日,真是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信也好,不信也罷。去喝一碗,起碼能暖暖身子,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 12 # 慈恩的世界

    臘八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吃臘八粥。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原料因各地物產和飲食習慣不同而有別,一般是以各種米豆棗慄之類為主,如大米、小米、紅棗、蓮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圓、棒子仁、葡萄乾、白果仁、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幾十種。有的地方還加入肉類等等。取其“八”,意在“發”,求吉祥祝福之意。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下鍋點火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面

    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粥,做成麥仁飯。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臘八菜

    人們在臘八除了做臘八蒜外,還要做臘八菜。將大白菜放在缸中醃製,缸口密封,中途不要開啟,在常溫下保持到大年三十。所做臘八菜白中透綠,清脆爽口,酸中含甜又微辣。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傳說有哪些

    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稱帝,便把落難之日定為臘八節。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 13 # 沐曦9279671867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有好幾個典故。

    一是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朱元璋幼時家貧曾給財主放牛,有一次牛滑下橋去摔斷了腿,於是財主把他關進一間屋子不給飯吃,餓的厲害,忽然發現屋裡有鼠洞,洞中囤積了米、豆和棗之類的,他把這些東西放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著香甜可口。後來做了皇帝,讓御廚做了一鍋雜糧粥,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叫“臘八粥”。

    二是由佛祖釋迦牟尼而來,傳說佛祖修道的時候,遊歷了印度好多地方,一天他因累和飢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女發現了他,用大米和糯米加上新鮮野果熬粥給他吃,佛祖很快恢復了體力。苦行六年後,於臘月初八之夜悟道成佛,這個日子成為佛祖悟道紀念日。

    三是由一個民間故事而起,也是在我們當地流傳最廣的,我從小耳渲目染的。相傳從前有對老夫妻非常勤勞,耕田種地從不懈怠,並且衣食住行很節儉,歷年積累下來,糧食囤積滿囤滿倉。老夫妻膝下只有一子,愛如掌上明珠,成年後娶一妻子,小倆口好吃懶做,家底越來越薄。老兩口臨終前把小夫妻叫到眼前,囑咐倆人“誰家的煙筒早冒煙,誰家的高粱早紅尖,誰家的地耪的勤,誰家的糧滿囤流”,教導持家要勤不要懶。老人死後,小夫妻更加肆無忌憚,坐吃山空,眼看著到了臘月初八,糧食殆盡,倆人把各處的囤底打掃一遍,放到一起熬了一鍋粥,吃了最後一頓飽飯。這個故事教育後人勤儉方為治家之道。

    在北方臘八正是天寒地凍的季節,早晨喝一碗臘八粥,熱乎乎,甜絲絲的,直甜到心裡。

  • 14 # 學習小艇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便是年”,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

    傳說一: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古時我國部分地方有臘祭的習俗,臘祭的物件,則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

  • 15 # 青蛙依諾
    1、“臘八”的前身——“臘日”

    臘日一開始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但先秦時期這個祭祀日並不是確定的,規定為每年冬至後第三個戍日。在這之前,冬歇的農人到田野、樹林裡打獵,獵取各種野獸、禽鳥作為祭祀日之用。

    《說文》中記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風俗通》中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

    那為什麼稱“臘”呢?

    因為蔬果穀物到了十二月全都變成了“幹物”,而這種“幹物”就稱為“臘”,所以十二月稱臘月,在十二月祭祀的日子稱“臘日”。

    2、佛教傳入中國,“臘日”定為十二月初八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日”逐漸演化為宗教節日,成為紀念釋迦牟尼得道之日的日子,除了祭祀先祖、神靈外,還是煮粥、敬佛、佈施的日子。

    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深山中修行,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幾乎想要放棄修行。正好一個牧羊女路過,看見了他,送了他一碗用各種穀米混煮成的粥,他喝完之後覺得精神煥發,繼續盤腿坐在菩提樹下打坐。不一會兒功夫,他就大徹大悟,得道成佛,這一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最初煮粥敬佛是在寺院中盛行的。

    3、雍和宮的臘八粥

    明清時期,喝臘八粥盛行。在這一天,不論朝廷、官府、寺院、百姓都要煮粥敬佛,隨著習俗的演變,吃臘八粥也漸漸有各種吉祥的寓意,比如健康、溫暖、感恩、結緣等。

    雍和宮內有有一口直徑2米、深1.5米的銅鍋,專門用來熬臘八粥的。

    從臘月初一起,內務府就會把熬粥用的材料和柴火都運到雍和宮,初七清晨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一直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供粥大臣率領百官開始佛前供粥,喇嘛唸經後,將粥裝入罐中密封,用快馬送給全國各地。

    據史料記載,每次會熬6鍋粥,每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50公斤、乾果50公斤,第一鍋供佛,第二鍋供皇帝和宮廷,第三鍋供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供文武官員和各省大官吏,第五鍋供雍和宮的大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4、民間的臘八粥

    民間關於臘八粥有另外的傳說,據說是岳家軍在朱仙鎮抗金的時候,正值數九寒冬,糧食不濟,所以百姓們送來“百家糧”,給他們做粥吃。岳飛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抗金英雄,在每年的臘月初八熬粥吃。

    不過,隨著文化和習俗的變遷,臘八粥除了祭祀祖先、神靈外,還有祈豐年、濟貧施捨等意義。所以,民間熬好臘八粥,敬完神佛之後,都要在中午之前贈送親友或窮苦的人,最後才自家食用。

    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起來,吃幾天還能剩下來,就說明是好兆頭,代表“年年有餘”。

  • 16 # 考古者說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長期以來大家一直有不同的觀點。不過一般認為,現在的臘八節源於中國古代的臘祭儀式,後來受到佛教文化傳入的影響,才得以形成。

    臘祭儀式,就是歲末(臘月)的時候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時候舉行的儀式。早在先秦時期就十分的流行,不過由於夏、商、週三代規定的新年都不一樣(關於這一點可以點開作者的主頁,看一下1月1日釋出的文章《元旦說“元旦”,中國古代的元旦指什麼?元旦何時具有現在的含義》)。

    所以三代的臘祭時間也都不一樣,夏代的臘祭在十二月,商代的在十一月,周代的在十月,到漢代才又回到十二月(和“元旦”的變化一致)。

    蜡祭和臘祭 一般認為,秦漢之前存在蜡祭臘祭兩個節日。

    蜡祭主要祭祀的是與農業活動有著關係密切的神靈們,目的是感謝神靈們這一年的照顧,順便明年繼續保佑我們種田風調雨順,繼續收穫,“合聚萬物而索饗之”。

    農業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立國之本,所以在中國的節日體系中和農業相關的也不在少數,當時無論是天子還是庶民都十分重視蜡祭儀式。

    臘祭則是指祭祀先祖的儀式。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

    這個儀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先祖表示感謝,感謝先祖給予的生命,以及給予今年豐盛的收穫,另外同時也期望先祖可以保佑來年繼續風調雨順,收穫美滿。

    在中國古人眼中,凡事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受到祭祀,受到崇拜,蜡祭臘祭的出現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應。

    蜡祭和臘祭合二為一

    到了秦漢時期,或許是為了方便,人們開始把蜡祭和臘祭合成一個,改成神靈和先祖一同祭祀。

    現在,我們至少知道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臘八”就變成了“臘八”,也就是說臘日祭祀的活動被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荊楚歲時記》中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擊細腰鼓, 戴胡頭, 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就是很好的證據。

    佛教元素融入——佛陀得道日東漢以來傳入中原地區的佛教到南北朝時期,逐漸呈井噴狀態得到發展。佛教文化的不斷擴散,對於臘八節的固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概也是南北朝時期出現一種說法,佛祖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比如所以佛教文化的滲入又給臘八節增加了新的含義。

    另外由於中國傳統神系混亂,尤其是先秦時期,似乎無所不應祭祀,導致信仰體系略有混亂,但是佛教賦予臘月初八這一天為佛陀得道的日子,隨著佛教徒對於這個日子的接受,臘八節的精神核心逐漸發生改變,從祭祀神靈和先祖變為紀念佛陀成道。

    唐代的臘八——似乎還沒有臘八粥唐代時的臘八節也和佛教緊密相關,不過這時候的臘八節也逐漸從一個純粹的佛教節日變成了世俗參與的節日。

    唐代臘八的習俗更多的還是和佛教儀式相關,比如浴僧(俗人請僧人沐浴)、浴佛,燃燈,煮藥食等。

    這時候煮的藥食具體是什麼不太清楚,不過似乎不太可能是後來的臘八粥,因為像《行像社聚物歷》中記載“十二月八日抄藥食,油半升。”臘八粥顯然不用這麼多油。

    宋代的臘八節——人民的節日宋代時候的臘八節就更像民間節日了,而且臘八粥在這時候肯定就有了。陸游就曾寫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一詩,裡面就有“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的內容。

    有一種說法是,臘八粥源於每年十二月初八佛教寺院都會舉行舍粥的儀式,所以民間也習慣在這一天熬上一碗粥喝。

    不過後來普及到民間之後,廣大勞動人民又賦予了臘八粥新的含義:祈求農業豐收,家庭平安吉祥。

    除了臘八粥 ,宋代還有臘八藥,《武林舊事》中記載:“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其實是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祈求身體健康的心理。

    明清臘八更熱鬧 明清時期的臘八節更熱鬧,更世俗,除了各式各樣的臘八粥,還有其他豐富的活動,也都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比如給小孩子剃髮、給女子穿耳、醃臘肉等等。如今臘八隻剩下了粥 當清末西方思想大潮浩浩蕩蕩的傳來之後,中國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必須踏上這次潮流,遺憾的是,在清末以及民國時期的多次改革之中,選擇了徹底割裂傳統文化,依賴於傳統農業的臘八節也逐漸被遺忘,到現在,臘八節似乎也在只剩下臘八粥了。

  • 17 # 豆腐心刀子嘴

    臘八節,中國傳統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又稱“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1][2]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3][4]

    在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 18 # 鬼谷書生

    一共有四個說法,如下

    一、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二、傳說臘八節來自上古文化傳說故事“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三、明請文化中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說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四、兩宋文化中傳說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五、先秦文化中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此紀念。

    五、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 19 # 胖不了的瘦子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傳說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穆尼削髮為僧以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有幸得到一位牧羊女的搭救,並用大米奶粥解救其飢困,才使其得以修道成佛。此後佛門為了祭頌此事,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佛祖成道日)舉行各式各樣的浴佛活動,並施粥揚義。《東京夢華錄》卷九:“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以金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桐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在大寺做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後來臘八粥成施粥風俗。寺院在這一日於寺院門口搭棚施粥,接濟窮人。

    臘八節有什麼講究 :

    臘八節沒有講究,但是有一些習俗,當然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習俗。

    1、習俗:祭祀、喝臘八粥、吃臘八蒜等

    2、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歲終之月稱“臘月”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3、在傳統節日中,有“三元五臘”的說法。清·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臘八》有:“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皆於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古時臘八節,皇宮中會熬粥分賞給文武百官,各地寺廟會向百姓施粥表達弘法利生的祈願。

  • 20 # 獨立寒秋1961

    據說,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那一天,我們管這一天叫臘八節。可您知道這臘八節的由來嗎?

    很早以前,佛祖釋迦牟尼在修行多年後仍然一無所獲。於是他很苦惱,一天,百無聊賴的釋迦牟尼去河裡洗澡,澡是洗完了,可是人卻無力爬回岸上。

    這時一位叫做蘇耶妲的女人從河邊經過,發現了佛祖釋迦牟尼,於是將他拉上了岸來。蘇耶妲還給了他一碗用米、慄等熬成的粥,佛祖喝完這碗粥以後,頓時感覺到精力充沛,神清氣爽。興致沖沖的回到寺廟,坐在菩提樹下,突然間魂出竅,幡然醒悟。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徹大悟。

    這一天怩恰巧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從此,佛門弟子將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稱之為“佛成道節”。

    從這一天開始,所有的寺廟將會向世人佈施稀粥。受此影響,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其實,臘八節這一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佔有很重要位置。遠古時期,人們也常常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正因為如此,民間才有句俗語流傳至今,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完)

    搜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老師經常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免費為學生補課,你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