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家小廚
-
2 # 樸羅圈
吃土豆最多,非常普遍。許多非洲國家,除了大米、玉米這些主食外,大多數貧窮的黑人都會吃木薯,木薯更加便宜,而且耐餓。他們喜歡把木薯粉、羊肉、牛肉、土豆等等,或者用巴蕉取代木薯成主原料,用棍子砸碎,然後用葉子包起來蒸。非洲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蘿、西瓜、芒果、橙這五大類,非洲的蔬菜多數就是番茄、土豆、洋蔥、南瓜、包菜。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裡,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瞭解為宜。
-
3 # 使用者何生華
非洲人從吃蟲子、螞蟻開始,慢慢的演變到吃水果、木薯到吃魚、吃肉、吃糧食,這符合人類進化論,也符合人類文明史,現在的非洲人吃的一日三餐,大部分趨向和現代人一樣的用餐,不僅在用餐工具上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飲食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從吃生食到熟食,這無疑可以足進非洲人的全面發展,還可以讓人領略到文明進步的曙光。可以想像,隨著飲食結構不斷髮生變化,身體狀況一定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生活也會得到提高的,一個文明進步的非洲,一定會加快經濟發展步伐。
-
4 # 樓房量產化時代到來了
非洲很大,大到海洋雨流達不到;中北部有乾旱的沙漠,乾枯的沙漠難以生存;南部有廣茂的森林和草地野生動物豐富;
-
5 # sdcfjqq
非洲,由於基本沒有自然災害,雨水、陽光充足,所以非洲的水果都很好吃,再加上非洲人對於水果的養殖基本上缺少管理,基本都是半野果的感覺,而且都是等到真正熟了以後才摘下來,所以非常好吃,當然了,正因為是熟了才摘,所以買回來後,一定要儘快吃,不然就很容易會爛掉。
非洲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蘿、西瓜、芒果、橙這五大類,當然了,還有柚子、油梨果(avocat)、楊桃等等,香蕉也分一般的香蕉和巴蕉,後者主要用於燒烤和加入到其他食物中用蒸的方式做成另外的食物,油梨果主要是用來做油梨蝦等類似的頭排菜(切開一半,然後把蝦和沙拉一起放在去核之後的核槽裡)。
黑人吃東西,讓人感覺就是,楞管是什麼,先炸先烤了再說……烤雞、烤羊肉、烤牛肉……這在非洲都是習以為常的食物,香蕉他們也烤,麵包,如枕頭面包,他們會切成一片一片的油炸。
燒烤炸,儼然就是黑人的專用烹調方式,雖然吃起來比較香,但是,也不健康,從這一方面講,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健康,也是黑人壽命不高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許多非洲國家,除了大米、玉米這些主食外,大多數貧窮的黑人都會吃木薯,相對於前者,木薯更加便宜,而且耐餓。
黑人喜歡把木薯粉、羊肉、牛肉、土豆等等,或者用巴蕉取代木薯成主原料,用棍子砸碎(如下圖的方式),然後用葉子包起來,蒸……
當然了,也可以直接把木薯蒸完捻碎當主食,如米飯般,配以烤雞、烤肉啥的……
值得一提的是,木薯粉有點酸,另外木薯粉一是難消化,二是有催眠作用,一般中午黑人不會吃木薯粉,吃了會發困。很有特色的一種烤雞烹調方法(用錫紙把切好的雞塊與番茄、辣椒、洋蔥等調料包好,然後就這樣燻著)……
-
6 # 匠心派
主食的話一般是木薯芭蕉。作為一種適應性極強的生物,木薯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所以非洲的木薯產量是很高的,他的產量佔據了世界的一半。有多重做法的木薯也是非洲的一道獨特風味了。而芭蕉,非洲人並沒有把它們當作一種水果,而是藉此來飽腹。木薯芭蕉在非洲很是流行,但是作為另一種主要的食物,玉米也是不可缺少的。
-
7 # 木無夏
非洲的飲食文化裡,主食的話一般是木薯芭蕉。作為一種適應性極強的生物,木薯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所以非洲的木薯產量是很高的,他的產量佔據了世界的一半。有多重做法的木薯也是非洲的一道獨特風味了。而芭蕉,非洲人並沒有把它們當作一種水果,而是藉此來飽腹。木薯芭蕉在非洲很是流行,但是作為另一種主要的食物,玉米也是不可缺少的。非洲人可能對玉米有著天生的喜愛,大街小巷都能聞到玉米的香甜。而非洲人的家常大餐便是一種叫做“烏嘎裡”的用玉米制作的當家飯。製作方法特別的烏嘎裡在鍋中烘烤的最後階段會讓你聞到那久久不散的濃郁氣味,讓你的口水忍不住便要流下來了。在非洲當地待客的話可以沒有大魚大肉,但是唯獨不可缺少了烏嘎裡,來到非洲的朋友可以去嘗試一下特殊製作的玉米大餐。
許多非洲國家,除了大米、玉米這些主食外,大多數貧窮的黑人都會吃木薯,木薯更加便宜,而且耐餓。他們喜歡把木薯粉、羊肉、牛肉、土豆等等,或者用巴蕉取代木薯成主原料,用棍子砸碎,然後用葉子包起來蒸。非洲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蘿、西瓜、芒果、橙這五大類,非洲的蔬菜多數就是番茄、土豆、洋蔥、南瓜、包菜。
黑人吃東西,讓人感覺就是,不管是什麼,先炸先烤了再說,他們都很喜歡吃烤蝙蝠、烤雞、烤羊肉、烤牛肉……這在非洲都是習以為常的食物,香蕉他們也烤,麵包,如枕頭面包,他們會切成一片一片的油炸。燒烤炸,儼然就是黑人的專用烹調方式,雖然吃起來比較香,但是,也不健康,從這一方面講,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健康,也是黑人壽命不高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
8 # 瀋陽天生吃貨
非洲,由於基本沒有自然災害,雨水、陽光充足,所以非洲的水果都很好吃,再加上非洲人對於水果的養殖基本上缺少管理,基本都是半野果的感覺,而且都是等到真正熟了以後才摘下來,所以非常好吃,當然了,正因為是熟了才摘,所以買回來後,一定要儘快吃,不然就很容易會爛掉。
非洲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蘿、西瓜、芒果、橙這五大類,當然了,還有柚子、油梨果(avocat)、楊桃等等,香蕉也分一般的香蕉和巴蕉,後者主要用於燒烤和加入到其他食物中用蒸的方式做成另外的食物,油梨果主要是用來做油梨蝦等類似的頭排菜(切開一半,然後把蝦和沙拉一起放在去核之後的核槽裡)。
黑人吃東西,讓人感覺就是,楞管是什麼,先炸先烤了再說……烤雞、烤羊肉、烤牛肉……這在非洲都是習以為常的食物,香蕉他們也烤,麵包,如枕頭面包,他們會切成一片一片的油炸。
燒烤炸,儼然就是黑人的專用烹調方式,雖然吃起來比較香,但是,也不健康,從這一方面講,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健康,也是黑人壽命不高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許多非洲國家,除了大米、玉米這些主食外,大多數貧窮的黑人都會吃木薯,相對於前者,木薯更加便宜,而且耐餓。
黑人喜歡把木薯粉、羊肉、牛肉、土豆等等,或者用巴蕉取代木薯成主原料,用棍子砸碎(如下圖的方式),然後用葉子包起來,蒸……
當然了,也可以直接把木薯蒸完捻碎當主食,如米飯般,配以烤雞、烤肉啥的……
值得一提的是,木薯粉有點酸,另外木薯粉一是難消化,二是有催眠作用,一般中午黑人不會吃木薯粉,吃了會發困。很有特色的一種烤雞烹調方法(用錫紙把切好的雞塊與番茄、辣椒、洋蔥等調料包好,然後就這樣燻著)……
-
9 # 沒有感情的無錫人
說實話,我對飲食這方面的瞭解還處在非常初級階段,主要原因是怕死,不敢亂吃。好幾次黑人同事邀請我到他們家吃飯,我都笑而不答。不過相比大多數中國同胞,我的經驗應該還算比較豐富,至少每天中午在公司食堂吃的是當地菜,時不時也斗膽試試街頭小館,可以和大家分享一點感受。
主食
象牙海岸最地道的主食自然是Attiéké,在網上找不到中文譯名。Attiéké簡單來說是把木薯捻碎了發酵成顆粒物的一種糧食,長相和口感都非常類似北非的小米飯古斯古斯,但是略有一點兒發酵的酸味,除此之外我覺得沒啥味道,個人不是太喜歡。
Attiéké的粘稠性較強,所以當地標準的吃法是用手抓,黑人還喜歡在裡面拌入西紅柿洋蔥肉塊等等,一塊兒用手抓,下圖是我以前拍的當地人在開心地吃他的Attiéké。
Attiéké的密度很大,相傳只要吃一點就可以飽到犯困的程度,所以當地人中午儘量不吃。不過我有時候中午在食堂吃了Attiéké也沒啥特別的感覺,估計是因為我中午不管吃什麼下午都會犯困。
象牙海岸人的第二道主食是Alloco和Klaklo,這兩種主食對當地人來說是兩回事,對我來說基本是一回事,簡而言之都是炸芭蕉(Banane plantain),區別在於前者是用正常熟度的芭蕉切片炸得,後者是用表皮幾乎黑爛的芭蕉搗成漿之後炸得。大家可能會聯想到我們武漢的傳統美食炸香蕉,但是風靡程度和這裡的炸芭蕉完全不可比擬,象牙海岸是產香蕉芭蕉各種蕉的大國,所以Alloco和Klaklo的製作成本相當低廉。
▼上圖是Alloco,下圖是Klaklo。
▼再下圖是上述兩種食品的原材料,中文名芭蕉,或稱大蕉。
我對Klaklo和Alloco的評價是,實在是太好吃了。炸的東西本來就比較好吃,加之我是閩佬口味好甜,每次公司食堂有炸芭蕉,我基本都是饕餮兩碟的節奏。炸芭蕉雖好,貪食的後果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芭蕉在水果中卡路里就算是高的了,再過油炸顯然就是增脂利器。本人在非洲半年時間體重激增,和誤食了過量的炸芭蕉有很直接的因果關係。
上圖是香蕉饃頭,吃起來是甜的,不過當地人喜歡拌鹹味的醬汁吃。
麵包和米飯也是科特迪瓦當地的主食,但是相比較Attiéké和炸芭蕉來說價格不那麼親民。當地的麵包和法國並無二致,有長棍麵包或者全麥麵包羊角麵包巧克力麵包(很少葡萄麵包因為當地不產葡萄)。象牙海岸人做米飯有個特點就是儘量不做成白米飯,一般會加入少量香料或者蔬菜,但是加入量又不如我們中國人吃的菜飯那麼多,僅僅只是為了調節口味。
2、主菜
說完了主食接著說主菜。一般來說一地的飲食文化與該地的經濟水平的相關性不大,比如經濟差一些的南歐國家的人絕對要比北歐人更擅烹飪,但是象牙海岸的飲食文化倒是與經濟水平十分相符,說起來都還處於相當原始落後的階段。中國的家庭一個星期可能都不會做兩道相同的菜,到了象牙海岸的情況則是,主菜吃來吃去也就是那麼幾種,還都差不了太多,實在是乏善可陳。
當地人做菜的基本原則是:不管是什麼食材先燻烤再說,用當地的法語叫做braiser(注意這與法國法語中的Braiser或者英語中的Braiser基本不是一回事)。我個人估計燻烤這種做法可以佔到當地烹調方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次是燉(ragoût)和煮(bouilli),很少有我們中國人拿手的炸和炒。經常到了餐廳裡面,也沒有選單,老闆就過來問你:吃雞肉還是魚肉?你只要做一個二選一就好了,心照不宣這裡的菜只有一種做法:燻烤。
上圖就是當地典型的燻烤,不管是魚呀肉呀都可以往烤架上面扔。烤熟之後拌上各種各樣的醬汁就可以上桌了。
3、食材
象牙海岸現在算是半個穆斯林國家,所以豬肉並不太普遍,雞肉自然也就成了當地人最青睞的廉價肉類。當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雞叫做Pintade珍珠雞,也稱非洲雞,活著時候長的還蠻高貴:
▼煮熟之後就變成了這樣:
牛羊肉在象牙海岸算是比較奢侈的食材了,我平時在街頭買的小牛肉一公斤也要摺合60人民幣,跟中國物價比起來都不算便宜。不過當地的牛羊經常是放養的,尤其到了鄉下遍地都是可愛的山羊,純天然的肉質絕對不輸國產。
牛肉在當地最常見的做法也是燻烤,烤熟之後拌洋蔥番茄,撒入胡椒蒜瓣,這道菜被當地人稱之為Choukouya。每天晚上阿比讓的鬧市區就會冒出許多賣Choukouya的小攤,小攤往往就在嘈雜的大街邊,蚊蟲與塵土齊飛,車聲共人聲沸騰,好不底層生活的氣息,如果你忍受的了的話。
在這樣的烤肉攤上幾乎可以找到一頭牛的任何部位和器官。
夜市以做打包為主,打包沒有袋子都是紙包,一份也就十幾塊人民幣。當地人對這種美食無不讚不絕口。我吃的不多,評價還是相當不錯的,牛肉口感筋韌而不老,口味略重但入肉,十分適合於下飯下酒。每次吃完我都要為我的腸胃感到無比的驕傲。
象牙海岸面對著大西洋,沿海地區又有諸多內湖,盛產各種海鮮河鮮,不同季節的市場上可以找到龍蝦大閘蟹烏賊魷魚海蠣幾乎任何一種你想要的海鮮,價格也不算太貴。但是據我的觀察,當地人平時基本只吃魚極少吃其他海鮮,主要有金槍魚,羅非魚(非洲鯽魚)、海鱸魚、鯛魚等等。當地人食用魚的量比吃肉還要多,畢竟肉是要養出來的,魚只要靠捕撈就好。我們的食堂每天中午一般就是兩道主菜,一道是魚,一道是雞肉或者牛肉。
4、醬汁
中餐講究醬料入味食材,西餐則是醬料與食材分離。所以西餐裡衍生出了中餐裡所沒有的醬汁體系。到了象牙海岸,前面說過食材的做法都比較單一,所以醬汁就成為象牙海岸人飲食習慣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當地人往往喜歡把食材魚呀肉呀浸泡在非常濃厚的醬汁裡吃,與中國人法國人的習慣都想去甚遠,大家可以透過以下一些圖片隨意感受一下。
秋葵醬(Sauce Gombo),這可能是當地最盛行的醬汁了。下圖是這是在我一個同事家拍的,他把肉和魚都混到一起了,實在是有點不堪。
除了以上主要四種之外,當地還有用各種各樣在我看來是葉子的香料做成的醬汁,就不一一羅列了,以免給諸位帶來更多的心裡陰影。我在食堂只要打飯師傅不小心在我的飯上加了一滴醬汁,我都會堅持要求重打,真心沒法吃這裡的醬汁。相傳象牙海岸醬汁的總體特點是偏油、偏辣、口味偏重,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
5、零食小吃點心
說到當地的零食,首先就是這種用玻璃瓶裝的花生米啦烤椰絲啦之類的,在象牙海岸的任何一個海灘邊都會有很多當地人在兜售,甚至大超市裡也找得到。像下圖這樣容量的玻璃瓶一瓶賣1000西法,摺合成人民幣12塊錢左右。
當地的市場上還會有人賣自家制作的小糕點,我買過有三四種,味道都很奇怪。
烤肉串(Pain chien)
Chien在法語裡的意思是小狗,相傳以前有不少黑心攤主掛羊頭賣狗肉,搞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心惶惶都不敢吃烤串,把街頭的烤串通稱為chien。不知道為何當地人這麼反感吃狗肉,我反正是有過無數次被黑人質問起狗肉的經歷:你們中國人啊太殘忍了,居然連狗肉都吃,我們頂多也就吃吃猩猩猴子,我們絕對不會吃狗肉的。
三明治
我好像也還沒買過當地的三明治,原因是麵包裡要塗很多讓我很不安心的醬汁。三明治的大概樣子可以參見下面這張:
Gbofloto
可能是當地人最普遍的早餐,基本就是炸麵糰。
叢林肉
最近有一種在世界輿論中風生水起的當地美食:叢林肉。相傳最早的埃博拉病毒便是因為人類食用了染有埃博拉的叢林肉得來,所以在目前的象牙海岸市面上已經尋找不到叢林肉了。
叢林肉指的就是在打獵打來的野生動物的肉,包括上面提到的猩猩、猴子,還有各種山豬、羚羊、蝙蝠(阿比讓名菜烤蝙蝠)等等。黑人不擅烹調,經常就是把尚有動物形狀的叢林肉成塊烤熟然後啃食,往往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以下是我在網路上隨便找的一張叢林肉的圖片:
特迪瓦人現在的口號是:預防埃博拉,從拒吃叢林肉做起。我心裡就在想,我寧願得埃博拉,都拒吃這種叢林肉好嗎。
最後附上幾張算是還算比較上檔次的當地菜。第一張是在一個朋友家。下圖四個碟子分別是沙拉、Attiéké、炸芭蕉和燒豬蹄肉,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吧,不過對於當地人來說已經算是能拿得出手招待人的晚餐了。
第二張是一次和一些同事在聖佩德羅的海邊上吃的午飯,一大碟的燻烤雞肉上面是洋蔥加胡蘿蔔加蛋黃醬,賣相還是不錯的,味道和整個象牙海岸的燻烤雞肉沒有區別。
下面兩張是我中午在公司食堂吃的工作餐,算是典型的當地菜,前者是我的習慣,後者澆上醬汁是當地人的習慣。
本文短短的篇幅反映的也只是象牙海岸飲食文化的鳳毛麟角,還有很多的內容就無法在這裡詳細提及,比如當地人也吃蝸牛,比如當地人除了釀酒還能自制汽水。還有本文也沒怎麼提到蔬菜瓜果,當地人基本不吃蔬菜,維生素的攝入主要靠瓜果。熱帶的國家基本都是水果王國,水果多的國家就不大會有饑荒,象牙海岸人從來不必為吃不飽肚子而憂愁。在談及飲食文化之前,吃飽飯對於一個非洲國家是更加重要的問題。
最後我還是忍不住說幾句中餐。我在東歐和西歐都留學過,現在在西非常駐,認識這麼多的海外華人,外國的月亮圓者的佔大多,但是我確實還沒見過一個海外華人真心認為中餐不如西餐。胃永遠是最忠誠的鄉愁。我也是這樣,我最想家的時候,就是在非洲人的食堂裡吃不下飯的時候。
-
10 # 風輕雲淡28536669
不得不說生態環境,食物汙染己經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我們無地自容,苟且偷生,像非洲這種原生態的美食,己經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
11 # 碎語情深
假裝被邀請,謝邀!非洲地形以及氣候比較複雜,每個地方的主食都不一樣。在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即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為代表,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以為遊牧民族為主,主食為牛羊肉和小麥,在中非地區如蘇丹,索馬利亞等地,則以木薯為主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如南非等地,則是以香蕉作為主食。當然,由於南非的殖民歷史,南非的主食開始逐漸西化。但周邊小國仍保留有非洲傳統。
-
12 # 濤哥說歷史
本人在西非賴比瑞亞待過一年,東非肯亞待過半年。一日三餐對中國人,歐洲人來說比較正常,早餐,午餐,晚餐謂之三餐!但是對非洲人來說可能不太合適,為什麼?
非洲人沒有時間概念,沒有所謂的三餐之說,餓了就吃。非洲的城市裡,因為殖民的關係,大概可以按點吃飯,但是窮人也是吃不起的,一天2頓就不錯啦,鄉下一般都是餓了就吃。
以賴比瑞亞為例,主食一般都是大米(泰國進口),粘度特別低,中國人吃不慣,米飯里加入一些調味料(類似泡麵用的複合調味品),然後一群人拿著勺子一起吃。菜很少,一些飯店裡可以見到,一般就是動物的肉(分的不夠細,反正是肉,具體哪裡不要太挑剔,非洲肉便宜歐),加入複合調味品,大火燒熟即可食用。到了非洲才知道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做菜一定要掌握文火,武火,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的飲食文化無處不體現中國人的哲學智慧。
鄉下很多人更是可憐(朋友開金礦的,去過原始森林幾次),你可以想象一下他們吃的是什麼?真的是茹毛飲血,說的有點擴張,但是落後的非洲國家,首先是吃飽問題,然後才是吃好的問題,也有可能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好。
-
13 # 極度大
我也說說吧。在非洲6年,挺熟悉的。西非、東非都待過,當然是些比較窮的國家,感覺吃的差不多。早餐一般咖啡或奶茶或可可加麵包,好點的加個雞蛋或火腿腸。
午餐或晚餐主要以木薯或大米為主,然後放一些醬料,一般是番茄醬,裡面會有炸魚或雞塊。當然很多人是不加炸魚或雞塊的。
當然也有富人,他們的生活可能你都比不過。普通人一頓飯也就2元人民幣左右吧。
-
14 # crazy132150553
尚比亞當地的黑人吃的是叫“xima”的一種食物,玉米碾碎去殼,成品我們大家都叫“miuiu”粉,原料和加工精細程度決定了價格,具體烹飪方法是燒一點水至沸騰,慢慢加入miumiu粉,同時不停攪拌,至玉米粉都和水混合一起而不凝結成塊,繼續煮一段時間,慢慢加入玉米粉,不停攪拌,不攪拌好的壞玉米粉遇水外面會凝結包裹住裡面的玉米粉,從而煮不熟,直至水分全被吸收,小火燜一段時間,吃慣精細米飯的人吃xima絕對是受罪啊,很粗糙,嚥下去喉嚨會疼。這種食物感覺能比大米提供更多的能量
-
15 # 使用者164888673
非洲人和其他歐美國家一樣,大都是種不出我們中國的大米的,因此一般是以土豆當做豬食的,通常會把土豆煮爛以後,壓成土豆泥,然後可以加些調味料調味,最後一家分著吃。
香蕉也喜歡烤著吃,對於烤香蕉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褒貶不一,有的人十分喜歡,有的人則認為烤香蕉味道怪怪的,接受不了。
此外還會做一鍋濃郁的濃湯,看著鍋裡的顏色,感覺怪怪的,像咖哩又非咖哩的樣子。
而非洲的一些河流中還生長著這樣的龍蝦,非洲人通常喜歡用來燒烤和生吃,這燒烤嘛還是可以接受的,只是這生吃未免也太不能接受了吧! 不過以上食物大多數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能吃得起,在非洲更多的是窮人,他們只有捱餓的份
-
16 # Keki80301825
我在西非待了兩年多,本地人主要吃木薯。水果主要有芒果和大香蕉!當地貧富差距太大,吃上木薯也不錯了!在當地和客戶吃飯點了份木薯,真心不好吃。非洲這片熱土確實魅力無窮,恐怕這輩子不會有機會再去了。只記得當時和本地員工說的一句挺傷感的話,我不會再到這裡了!
-
17 # 壹蓑煙雨
非洲人大多生活在戰爭與貧窮之中,現實造就了對食物的毫無挑剔, 非洲人連老鼠也視為盤中美味,有的地方還吃泥土,不過非洲人是絕對不吃狗肉的,他們把狗當成人類最好的朋友,視為自己的家人一樣。
-
18 # 大蟲視角
非洲,一個神奇的地方。應該很少農作物的,因為當地人都比較懶。根據我的認知,非洲有很多野生的香蕉樹,麵包樹,當地人就地取材,把香蕉等當成主食了。其中就有烤香蕉,油炸香蕉什麼的,也把它當成菜。人也不可能天天吃素呀,要補充點蛋白質才有精神,那怎麼辦。這難不倒他們呀,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那麼多,找個機會打個回來就可以開吃,比如猴子,猩猩啥的,想想都可怕。
-
19 # 百思君
沒有親眼見過,網上倒看到不少,這些應該只能反映極小一部分,並且很多都很片面,真實的情況肯定有網流傳的好的多的情況,也會有很多不如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都是那樣的。但是,總體感覺,不知道他們幸福指數有多少,但是生活水平應該層次比較低吧。
-
20 # 科技圈小強
蚊子餅怎麼做?在家制作非洲高營養“美食”:“蚊子漢堡”!
不論在何地何處,只要有蚊子的存在一般都會造成人類的困擾,不過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蚊子不但沒有成為人類的“全民公敵”,反而被當地居民視為桌上佳餚,利用蚊子高蛋白質的特性製作出一款另類“美食”。
適逄每年雨季的到來,非洲維多利亞湖就會陸續出現大批且數之不盡的蚊子大軍,而只要它們一出現,其所在的地方更會形成一股密集的“黑色旋風”,場面相當震撼。在虐原蟲流行的非洲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們死在蚊子的叮咬下。
這些大量出現的蚊子,雖然有部分會成為當地鳥群或其他生物的食物,但數量仍然持續龐大。對此,當地居民在與蚊子長時間的朝夕相處下,研發出一種新的食物。
由於當地民民日常飲食中缺乏蛋白質,看中蚊子內含高蛋白質的他們,在捕捉下大批的蚊子後,便把它們捏成漢堡肉的形狀再加熱烹煮,當其完全熟透後,這道名為“蚊子漢堡”的料理便大公告成。
據當地人估算,每個“蚊子漢堡”中內含有約50萬隻蚊子,其營養價值更是高出普通的牛肉漢堡7倍之多。
據瞭解,當地不同村落都有一套自己的“蚊子漢堡”烹調方法,但即使配方不同,其成品的外觀卻相差無幾。
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製作的吧。
首先我們來到了原始的非洲部落。
蚊子真多啊。
還嫌不夠多,那這張呢?背後密密麻麻的可都是蚊子啊!!
好了,廢話不多說,來看看當地人如何抓蚊子吧,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用鍋碗瓢盆來抓蚊子。
別懷疑!就是這麼簡單!因為當地的蚊子真是超!級!多!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同時,因為那些蚊子很脆弱,所以一撞到鍋馬上就暈倒,死掉了。
蚊子抓的夠多了,也不知道抓蚊子的人練的什麼神功,也不怕咬,把抓來的蚊子揉成一團。
然後拍打成肉餅,沒錯,就是蚊子肉餅。
開始煎了,底下是石板,這黑乎乎的一坨。
猛的一看就和真的漢堡夾層肉一樣,除非眼瞎了。
你看他們吃的多香啊,看的都情不自禁的想上去啃一口。
該漢堡是集結蚊子屍體所做成的,100%純天然,無公害,無汙染,不摻假,集結大自然各種動物和人的精華。
回覆列表
非洲,由於基本沒有自然災害,雨水、陽光充足,所以非洲的水果都很好吃,再加上非洲人對於水果的養殖基本上缺少管理,基本都是半野果的感覺,而且都是等到真正熟了以後才摘下來,所以非常好吃,當然了,正因為是熟了才摘,所以買回來後,一定要儘快吃,不然就很容易會爛掉。
非洲的水果,主要有香蕉、菠蘿、西瓜、芒果、橙這五大類,當然了,還有柚子、油梨果(avocat)、楊桃等等,香蕉也分一般的香蕉和巴蕉,後者主要用於燒烤和加入到其他食物中用蒸的方式做成另外的食物,油梨果主要是用來做油梨蝦等類似的頭排菜(切開一半,然後把蝦和沙拉一起放在去核之後的核槽裡)。
黑人吃東西,讓人感覺就是,楞管是什麼,先炸先烤了再說……烤雞、烤羊肉、烤牛肉……這在非洲都是習以為常的食物,香蕉他們也烤,麵包,如枕頭面包,他們會切成一片一片的油炸。
燒烤炸,儼然就是黑人的專用烹調方式,雖然吃起來比較香,但是,也不健康,從這一方面講,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健康,也是黑人壽命不高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許多非洲國家,除了大米、玉米這些主食外,大多數貧窮的黑人都會吃木薯,相對於前者,木薯更加便宜,而且耐餓。
黑人喜歡把木薯粉、羊肉、牛肉、土豆等等,或者用巴蕉取代木薯成主原料,用棍子砸碎(如下圖的方式),然後用葉子包起來,蒸……
當然了,也可以直接把木薯蒸完捻碎當主食,如米飯般,配以烤雞、烤肉啥的……
值得一提的是,木薯粉有點酸,另外木薯粉一是難消化,二是有催眠作用,一般中午黑人不會吃木薯粉,吃了會發困。很有特色的一種烤雞烹調方法(用錫紙把切好的雞塊與番茄、辣椒、洋蔥等調料包好,然後就這樣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