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豫東阿寶

    以春萵筍為主,一般於第一年秋季9-10月播種,40-50天當苗具5-6片真葉定植,冬季可以安全越冬,次春返青後有充分時間生長葉叢,4-5月收穫就能獲得高產。

    拓展資料: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床,播前5-7天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或複合肥500千克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後深翻,整平整細,蓋上塑膠薄膜等待播種。

    在5-9月播種的,由於炎熱高溫,種子發芽困難,播種前需低溫催芽。即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6-7小時 後用溼布包好20-25℃處催芽至80%種子露白。或用涼水將種子浸泡1-2小時,用溼布包好,置於井下離水面30釐米處,每天淋水1-2次,3-4天即可發芽,也可將種子浸泡24小時後,用溼布包好,放在冰箱或冷藏櫃內,在-3~-5℃下冷凍24小時,然後放在涼爽處,2-3天即可發芽。

    春萵筍,大棚育苗播種時,先揭開苗畦上薄膜,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摻在少量的細沙或細土中拌勻後撒播。10平方米苗床播種子25-30克。播後覆土0.30-0.50釐米,蓋嚴薄膜,夜間加蓋遮陽網或草苫保溫。

  • 2 # 吃貨阿嬌

    一、萵筍的基本情況

    1.萵筍的產地分佈

    萵筍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也稱青筍、莖用萵苣、萵苣筍、萵菜、香萵筍、千金菜、萵苣菜等,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在中國各地都有分佈和栽種。

    2.萵筍的價值

    萵筍中富含蛋白質、致富、微量元素等,食之有開通疏利、消積下氣、利尿通乳、強壯機體、防癌抗癌、寬腸通便等作用,對於促進排尿,減少對心房的壓力和消除緊張,幫助睡眠逗是有一定幫助的。

    3.萵筍的品種

    萵筍根據葉片形狀可分為尖葉和圓葉兩個型別,格局色澤又有白筍(外皮綠白)、青筍(外皮淺綠)和紫皮筍(紫綠色)之分。一般不同地區適合栽種的品種都是不一樣的,像湖南以鑼錘萵筍為主、南京為紫皮香品種、湖北的孝感萵筍、陝西的圓葉白筍、上海的小圓葉和大圓葉、重慶的萬年樁、北京的紫葉萵筍等等,大家根據當地的種植環境和市場選擇不同的品種進行栽種。

    二、春、夏、秋萵筍的播種時間和種植方法大全

    1.春萵筍的播種時間和種植方法

    (1)一般春萵筍和需要越冬的萵筍,要選擇耐寒、適應性強、抽薹遲的品種;在12月到次年的3月進行大棚育苗,到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即可。

    (2)要記得的是春萵筍幼苗出土前,晚揭早蓋覆蓋物,不通風,提高床溫。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床溫12-20℃,夜間5-8℃。遮陽網早揭晚蓋,2-3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4-5釐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風煉苗。

    (3)春萵筍定植在出苗25天左右進行,再好後要澆壓蔸水,然後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進行中耕、澆水、施肥。

    2.夏萵筍的播種時間和種植方法

    (1)夏萵筍要選擇在每年4-5月的陰天進行播種,播種後要蓋好薄膜,等出苗後再行撤去。

    (2)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至出苗或2片真葉。大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雨水沖刷。10平方米播種5-10克。2片真葉前間苗1次,4-5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10釐米。健壯苗還可按株行距10釐米左右高密度栽植。

    (3)另外夏萵筍每次間苗、定苗和移栽緩苗後,結合澆水施腐熟稀糞水。雨天清溝排漬,定植前15天左右澆1次0.50%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可陸續採收嫩株上市。

    3.秋萵筍的播種時間和種植方法

    (1)秋萵筍一般是在每年的7-9月進行播種,播種後要覆蓋稻草,帶出苗後遮蓋遮陽網並早晚澆水肥。

    (2)秋萵筍出苗後25天左右進行定植,時間選擇在陰天或下午定植,定植後也要澆壓蔸水,保持土壤的溼潤、勤施淡肥。

    4.帶萵筍的莖充分肥大前就可以隨時採收嫩株上市售賣了,若是要留種的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為佳。

  • 3 # 咱們老百姓呢

    春萵筍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播種,3月上旬至5月下旬採收,這季萵筍在冬季和早春生長,由於溫度低,生長緩慢,要“萵半年”。因生長期長,也能獲得高產。如達州市市郊的王家山,利用山區冷涼氣候栽培的春萵筍,每667米2產量達到5000多千克。上市時間正是壩區春萵筍上市的尾期,補充了市區的蔬菜供應,經濟及社會效益良好。

    春萵筍的主要栽培技術為:

    (1)選用良種,防止未熟抽薹

    這季萵筍因採收期在3~5月。當春後溫暖長日照來臨後,易抽薹而不能長成肥大嫩莖,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春萵筍應選晚熟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掛絲紅、雙尖青麻葉、青麻葉、緊葉子、二青皮、尖葉子、萬年樁等。

    (2)播種育苗

    壩區春萵筍的播種期為11月上旬至翌年1月,而山區氣候冷涼,在當年9月至次年5月均為春萵筍的適宜生長時期,一般9月初播種育苗,10月初定植,使其有較長的生長期。苗床適當稀播,苗齡約30天,有4~5片本葉時帶土定植。

    (3)加強肥水管理

    待幼苗定植成活後,施稀薄的腐熟人、畜糞尿一次,冬季溫度低、幼苗生長慢,應加強管理。苗期可用腐熟人糞尿或配合化肥催苗,促其迅速生長。開春後氣溫回升,植株生長加快,莖開始膨大,此時用約20%的腐熟人糞尿作追肥,每週澆一次,促進葉簇生長,莖迅速膨大,以減緩抽薹。

    (4)採收留種

    當萵筍的心葉長到與外葉齊平時,及時採收,萵筍應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留種田的栽培技術同春萵筍。母株的選擇標準除具有原品種特性、特徵外,萵筍應選擇抽薹晚,節間密,沒有側枝,葉片少,筍粗而長,不裂口,無病害的植株。選留的種株將下部葉片去掉,並進行培土,插支柱防倒伏,減少病蟲傳播。當花薹抽出,分生出多數枝條,如溫度適宜,大約半月左右即可成熟。種子具有傘狀細毛,易隨風飛散,故不能全部成熟即行採收,曬乾儲存。

  • 4 # 農村小文文哥

    萵筍即莖用萵苣,其地上莖肉質脆嫩,味鮮美,可炒食、涼拌、汆湯、醃製等,是消費者喜食的蔬菜佳品。現將栽培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1.竄 生長中期肉質莖細長,葉片節間拉長,葉片薄而小,外皮厚而肉少,食用價值不高,易抽薹開花,這種現象俗稱為“竄”。引起“竄”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水分供應不足,土壤乾旱;二是肥料供應不足,營養生長不良;三是溫度過高,呼吸強度大,消耗養分多,幹物質向食用部分的分配率低;四是澆水過多。

    2.裂口 在萵筍肉質莖膨大後期,肉質莖縱向裂開,深達莖的中部,裂開部分是黃褐色,易腐爛,降低食用價值。引起裂口的原因:一是與品種有關;二是與水肥供應不均,忽旱忽澇有關,特別是在肉質莖成熟時,外皮已木質化,此時大量澆水,肉質莖突然膨大,表皮不能隨之膨大而裂口。

    3.未熟抽薹 春萵筍定植太晚,受高溫長日照影響,迅速分化花芽而抽薹開花。另外,定植苗子過大或徒長也容易發生末熟抽薹現象。

    二、高產技術

    針對春萵筍栽培中存在的以上幾個問題,我們應採取必要的高產栽培措施。

    1.品種選擇 應選擇不易裂口的品種,一般紫葉萵筍其含水量大,產量高,最易裂口,綠葉萵筍相對裂口較輕。

    2.適期播種 儘量早播,使其在較低的溫度下根系及葉簇充分生長,為肉質莖迅速肥大積累多量的幹物質,我地區一般在2月上旬至下旬溫室播種,若播種太晚,花莖肥大期,遇高溫呼吸強度大,易“竄”。

    3.培育壯苗 栽培667平方米(畝)萵筍需苗床面積15平方米,用種50克,播種床土要事先配成營養土。營養土比例為:未種過蔬菜的熟土7份,優質腐熟有機肥3份,並加入無機肥,每立方米拌複合肥50克,充分混勻,並過篩。然後將營養土平鋪入播種床,一般6-7釐米厚,每平方米用營養土100公斤左右。

    播種床做好後,即時播種。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先將種子晾曬2-4小時,然後用20℃的清水浸泡3―4小時,搓洗乾淨瀝乾水分,即可播種,也可把浸好的種子放在15℃-20℃環境中催芽,經2-3天齊芽後播種。

    播種方法一般採用撒播法,在平整的床土上,於播種前先澆透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或芽種混入種子體積4―5倍的潮溼細砂於,均勻撒入畦面,播後覆0.5-1釐米厚細土,覆土後平鋪地膜,有利於保溫保溼。在15℃―20℃溫度條件下,1―2天大部分種苗頂土時,及時揭去地膜。

    播種後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夜晚15℃左右,3-5天可齊苗。出苗後白天溫度保持18℃-20℃,夜間12℃左右,當幼苗2―3葉時分苗於冷棚中,苗距5-7釐米,分苗緩苗後噴灑1-2次葉面微肥,並噴灑百菌清和託布津防病。水分管理以保持土壤溼潤,不幹不澆水為原則。過幹或過溼易引起苗老化或徒長。

    4.定植 萵筍根系發達,根群密集,根系淺,吸收能力差,需多施有機肥,一般667平方米施優質有機肥5000公斤以上,磷酸二銨50公斤,硫酸鉀15公斤,作底肥,然後整地做畦,畦寬1.2米。

    4月中旬至下旬,幼苗4-5片真葉時及時定植,行距40釐米,株距依品種而定,一般25―30釐米,每畦定植4行,一般667平方米栽苗6000株左右。

    定植前一天,將苗床噴水,使床土溼潤,挖苗時儘量多帶泥土,少傷根。由於定植時外界氣溫較低,應選擇冷天過後晴朗無風的溫暖天氣進行。栽植深度以根部全部埋入土中為宜,不可過深壓住心葉,將士稍壓緊使根部與土壤充分密接。

    5.定植後的田間管理 栽後2-3個葉環之間控水蹲苗,促進根系發育和蓮座葉發育,當心葉與蓮座葉齊平時莖部開始肥大,應澆水並施速效性氮肥和鉀肥,及時由“控”轉“促”。這一水肥必須適時,過早過晚對肉質莖的生長都不利。開始澆水以後,莖的肥大速度加快,需水、肥量增加,地面稍幹就澆,澆水要均勻,水量要適中,嚴防大水漫灌。地能進人時,淺鬆土破板結,結合澆水,再追肥1-2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公斤左右,肥量不要過大,以防莖部裂口。

    6.病蟲害防治 透過近兩年的栽培觀察,萵筍在我地區的主要病害有霜黴病和葉斑病,可用百菌清、代森錳鋅和託布津、普力克水劑等交替防治。

    主要害蟲有蚜蟲、白粉蝨、葛苣冬夜蛾、紅蜘蛛等。蚜蟲和白粉蝨用蝨蚜淨、萬靈防治。萵苣冬夜蛾用敵百蟲、敵殺死、Bt乳劑等防治。紅蜘蛛用雙甲眯、滅掃利等防治。

    7.適時收穫 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收穫適期,此時肉質莖已充分膨大,品質脆嫩。分期採收的可摘去頂端生長點,以防“竄”苗或空腔老化。但間隔時期不宜過長,另外發現萵筍有輕微裂口時要提早採收上市,一般667平方米產量2500-3000公斤。

  • 5 # 果農小周

    春萵筍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播種,3月上旬至5月下旬採收,這季萵筍在冬季和早春生長,由於溫度低,生長緩慢,要“萵半年”。因生長期長,也能獲得高產。如達州市市郊的王家山,利用山區冷涼氣候栽培的春萵筍,每667m2產量達到5000多千克。上市時間正是壩區春萵筍上市的尾期,補充了市區的蔬菜供應,經濟及社會效益良好。

    春萵筍的主要栽培技術為:

    (1)選用良種,防止未熟抽薹

    這季萵筍因採收期在3~5月。當春後溫暖長日照來臨後,易抽薹而不能長成肥大嫩莖,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春萵筍應選晚熟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掛絲紅、雙尖青麻葉、青麻葉、緊葉子、二青皮、尖葉子、萬年樁等。

    (2)播種育苗

    壩區春萵筍的播種期為11月上旬至翌年1月,而山區氣候冷涼,在當年9月至次年5月均為春萵筍的適宜生長時期,一般9月初播種育苗,10月初定植,使其有較長的生長期。苗床適當稀播,苗齡約30天,有4~5片本葉時帶土定植。

    (3)加強肥水管理

    待幼苗定植成活後,施稀薄的腐熟人、畜糞尿一次,冬季溫度低、幼苗生長慢,應加強管理。苗期可用腐熟人糞尿或配合化肥催苗,促其迅速生長。開春後氣溫回升,植株生長加快,莖開始膨大,此時用約20%的腐熟人糞尿作追肥,每週澆一次,促進葉簇生長,莖迅速膨大,以減緩抽薹。

    (4)採收留種

    當萵筍的心葉長到與外葉齊平時,及時採收,萵筍應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留種田的栽培技術同春萵筍。母株的選擇標準除具有原品種特性、特徵外,萵筍應選擇抽薹晚,節間密,沒有側枝,葉片少,筍粗而長,不裂口,無病害的植株。選留的種株將下部葉片去掉,並進行培土,插支柱防倒伏,減少病蟲傳播。當花薹抽出,分生出多數枝條,如溫度適宜,大約半月左右即可成熟。種子具有傘狀細毛,易隨風飛散,故不能全部成熟即行採收,曬乾儲存。

  • 6 # 鄉村裡的小馬

    春萵筍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播種,3月上旬至5月下旬採收,這季萵筍在冬季和早春生長,由於溫度低,生長緩慢,要“萵半年”。因生長期長,也能獲得高產。如達州市市郊的王家山,利用山區冷涼氣候栽培的春萵筍,每667米2產量達到5000多千克。上市時間正是壩區春萵筍上市的尾期,補充了市區的蔬菜供應,經濟及社會效益良好。

    春萵筍的主要栽培技術為:

    (1)選用良種,防止未熟抽薹

    這季萵筍因採收期在3~5月。當春後溫暖長日照來臨後,易抽薹而不能長成肥大嫩莖,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春萵筍應選晚熟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掛絲紅、雙尖青麻葉、青麻葉、緊葉子、二青皮、尖葉子、萬年樁等。

    (2)播種育苗

    壩區春萵筍的播種期為11月上旬至翌年1月,而山區氣候冷涼,在當年9月至次年5月均為春萵筍的適宜生長時期,一般9月初播種育苗,10月初定植,使其有較長的生長期。苗床適當稀播,苗齡約30天,有4~5片本葉時帶土定植。

    (3)加強肥水管理

    待幼苗定植成活後,施稀薄的腐熟人、畜糞尿一次,冬季溫度低、幼苗生長慢,應加強管理。苗期可用腐熟人糞尿或配合化肥催苗,促其迅速生長。開春後氣溫回升,植株生長加快,莖開始膨大,此時用約20%的腐熟人糞尿作追肥,每週澆一次,促進葉簇生長,莖迅速膨大,以減緩抽薹。

    (4)採收留種

    當萵筍的心葉長到與外葉齊平時,及時採收,萵筍應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留種田的栽培技術同春萵筍。母株的選擇標準除具有原品種特性、特徵外,萵筍應選擇抽薹晚,節間密,沒有側枝,葉片少,筍粗而長,不裂口,無病害的植株。選留的種株將下部葉片去掉,並進行培土,插支柱防倒伏,減少病蟲傳播。當花薹抽出,分生出多數枝條,如溫度適宜,大約半月左右即可成熟。種子具有傘狀細毛,易隨風飛散,故不能全部成熟即行採收,曬乾儲存。

  • 7 # 依寶動漫

    萵筍什麼時間播種育苗,怎樣栽培萵筍呢?萵筍屬於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萵筍肉質鮮嫩,口感鮮香,色澤淡綠,製作菜餚時可葷可素,可涼可熱,入口爽脆。主要食用肉嫩莖、生食、涼拌、炒食、乾製或醃漬,嫩葉也可食用。本期CCTV[農廣天地]萵筍栽培技術影片,為大家講解萵筍的種植方法。

    農廣天地:萵筍種植技術影片

    萵筍栽培技術

    一、萵筍品種選擇

    我地四季種植萵筍品種選擇各有不同,一般選用耐熱、不易抽薹、抗病性強的高產品種。

    (1)春季選擇早熟豐產型品種為主,如掛絲紅、白甲萵筍、羅漢萵筍等品種。(2)夏、秋季選擇耐熱性強、對日照反應不敏感、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春都3號、耐熱二白皮、東坡耐熱王等品種。

    二、 萵筍播種育苗

    1、播種期選擇 萵筍為喜陰冷作物,不耐高溫,不耐霜凍,在高溫長日照下促進花芽的分化容易抽薹開花,所以必須選擇適宜的播種期。

    1 春萵筍 在我地播種期主以冬季或春季播種為主,冬季播種應注意安排以幼苗越冬前停止生長時真葉能達4—5片,才能保證幼苗在露地內安全越冬。

    2 夏萵筍 在4月份播種為宜,播種過遲易造成先期抽薹。

    3 秋萵筍 在7-8月份播種為宜,一般掌握在霜凍來臨前80—90天播種,避免霜危害。

    2、整理苗床 選擇地勢高燥、土壤疏鬆肥沃、通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塊,結合施入底肥翻犁,按每15平方米撒施100公斤腐熟農家肥,2.5公斤複合肥,2公斤生石灰,1公斤敵克松或多菌靈、耙平、開高箱,廂面寬為1.2~1.5米、溝寬為0.4米,澆透水,然後用辛硫磷噴於廂面,蓋膜悶5天后開啟通風3天,翻動土壤使藥液完全揮發後備用。

    3、 播種育苗 在氣溫超過25℃時,將種子放置在5-10℃度的冰廂保鮮層裡泡種10-18小時(注意不能沾著油),取出後用紗布包好,放置於15-20℃下催芽,待有80%的種子露白後即可播種。播種前看先給苗床澆透底水,然後將種子與沙或細土混勻,均勻撒播在廂面上,蓋上細土,拱棚蓋膜或遮陽網,保持土壤溼潤。早春育苗的應注意早揭膜晚蓋膜。出苗後20-25天或3-4片真葉即可移栽。

    三、萵筍整地移栽

    大田翻犁,畝施基肥2500公斤腐熟農家肥、50公斤複合肥、50公斤石灰、20公斤普鈣,翻耕、耙勻,開箱:

    1、春、夏季整廂應保持廂面寬1—1.15米、溝寬為35—40釐米、溝深30釐米,溝不能積水。移栽時每廂栽3行、株距30釐米左右,每畝栽4000-4500株為宜。2、秋、冬季整廂保持面寬1.6—1.65米、溝寬為35—40釐米、溝深30釐米,溝不能積水,移栽時每廂栽5行、株距33釐米左右,每畝栽5000-6000株為宜。3、大田移栽:移栽前2天集中噴施大功臣或功夫和百菌清或多菌靈一次。為防幼苗根系損傷,應該帶土移栽,並選擇晴天或陰天進行移栽最好,栽後及時澆定根水。

    四、萵筍田間管理

    追肥 一般大田期進行3次追肥。在定植成活後20天和35天各噴一次矮壯素,促進植株葉片生長,使嫩莖粗壯。栽植後因澆水降雨造成土壤板結,應及時中耕蹲苗,一般在施肥、澆水前中耕除草,封行以後不再中耕。

    1.1 一次追肥 在蓮座期時,用清糞水加複合肥水溶液灌根。在施肥的前兩天先把複合肥用水浸泡,畝施30-40斤複合肥,每一挑清水+ 2—3勺複合肥水液。

    1.2 二次追肥 當苗高達30釐米時,結合中耕畝追尿素20斤。

    1.3 三次追肥 在肉質莖開始膨大時,每畝追尿素30斤,並結合葉面追肥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為了防止開裂可用硼肥進行噴霧。

    1.4 在定植成活後的20天和35天左右各噴一次矮壯素,促進植株葉片生長,使嫩莖粗壯 ,後期少澆水勤中耕,以利保墒提溫,使葉面積擴大充實,為莖部肥大積累營養物質,這是控制的階段,萵筍長出一個葉環即“團棵”時,葉面積迅速膨大,呈蓮坐狀應施一次大糞水,長出2個葉環蓮坐葉(盤子葉)已充分膨大,心葉與蓮坐葉平頭,此時莖部開始膨大應澆水,並結合澆水施少量速效性氮肥和鉀肥,及時的由控水轉為保水,所以澆水不易過早,如果過早的澆水葉子易徒長,養分不能積累,莖部容易“竄”,幼葉嫩,不抗低溫,也容易感染霜黴病,但也不能過度的控制澆水,過度缺水,葉片生長受到抑制,同化面積縮小,莖部同樣不能肥大,而且長期乾旱後,如遇大雨還易造成莖部裂口,所以在萵筍生長的中後期土壤要保持溼潤狀態,施肥每次的施肥量也不宜過大,以防產生裂口現象。

    五、病蟲害防治

    主要蟲害防治:

    (1)萵筍蟲害以蚜蟲為主,蚜蟲為蘿蔔蚜。在始發期,可用5%的大功巨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艾美樂、霹蚜霧等,間隔7天交替噴霧防治;也可用黃板進行誘殺。

    (2)萵筍常見的病害有霜黴病、灰黴病、菌核病、軟腐病等。1)霜黴病。夏秋種植萵筍正值多雨季節,應及時排水;乾旱時忌大水長時間漫灌;實行合理輪作;改善通風條件,降低空氣溼度和土壤水分等,均可減輕霜黴病為害,發生前,用波爾多液噴霧防治。發生後,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95%霜黴靈500倍液,或64%防毒礬500倍液,或25%甲霜靈800倍液、

  • 8 # 冷血浩天

    1、整地定植。露地春地膜萵筍在定植前3-4天澆透水洇地造墒,隔1-2天耕地。結合深耕施入發酵好的雞糞、高氮鉀低磷三元素複合肥,深耕耙平後做畦刨穴定植。定植時株行距各30-40釐米。定植前苗床噴施護樹大將軍藥以增強幼苗對外界的適應性,定植時輕輕旋捏缽底,使幼苗脫離營養缽,栽到穴內覆土,栽後立即澆水,並噴施新高脂膜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和光合作用強度,保護植物茁壯成長。

    2、及時鋪膜。統籌肥水。定植後4-5天澆1次緩苗水,過後2-3天趁地溼時鋪設地膜。儘量控制澆水,發棵後視墒情澆一次水,以後每12-15天澆1次水,採收前10天停止澆水。第一次追肥在定植後20天左右進行,追碳酸氫銨+植物電子肥,第二次追肥在採收前20天進行,追施尿素+植物電子肥。

    3、統籌肥水。定植後儘量控制澆水,發棵後視墒情澆一次水,以後每12~15天澆一次水,採收前10天停止澆水。第一次追肥在定植後20天左右進行,畝追碳酸氫銨4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採收前20天進行,每畝追施尿素30公斤,也可隨水衝施沼液2次。

    4、病蟲害防治。萵筍病害主要有霜黴病、菌核病、葉焦病,美洲斑潛蠅和蚜蟲,霜黴病用88.6%黴多克800倍液噴霧防治。菌核病用40%菌核淨噴霧防治。葉焦病用200毫升農用鏈黴素噴霧防治。美洲斑潛蠅用1.8%阿維菌素1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吡蟲啉配合愛多收防治。用藥劑防治病蟲害時可結合施用新高脂膜+植物細胞免疫因子可增強植物抗逆性,提高免疫力,促使植物健康生長。

  • 9 # 蝴蝶叔

    春萵筍的種植方法如下:種植時間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播種,3月上旬至5月下旬採收,這季萵筍在冬季和早春生長,由於溫度低,生長緩慢,要“萵半年”。因生長期長。

    選用良種,防止未熟抽薹

    這季萵筍因採收期在3~5月。當春後溫暖長日照來臨後,易抽薹而不能長成肥大嫩莖,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春萵筍應選晚熟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掛絲紅、雙尖青麻葉、青麻葉、緊葉子、二青皮、尖葉子、萬年樁等。

    播種育苗

    壩區春萵筍的播種期為11月上旬至翌年1月,而山區氣候冷涼,在當年9月至次年5月均為春萵筍的適宜生長時期,一般9月初播種育苗,10月初定植,使其有較長的生長期。苗床適當稀播,苗齡約30天,有4~5片本葉時帶土定植。

    加強肥水管理

    待幼苗定植成活後,施稀薄的腐熟人、畜糞尿一次,冬季溫度低、幼苗生長慢,應加強管理。苗期可用腐熟人糞尿或配合化肥催苗,促其迅速生長。開春後氣溫回升,植株生長加快,莖開始膨大,此時用約20%的腐熟人糞尿作追肥,每週澆一次,促進葉簇生長,莖迅速膨大,以減緩抽薹。

    採收留種

    當萵筍的心葉長到與外葉齊平時,及時採收,萵筍應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留種田的栽培技術同春萵筍。母株的選擇標準除具有原品種特性、特徵外,萵筍應選擇抽薹晚,節間密,沒有側枝,葉片少,筍粗而長,不裂口,無病害的植株。選留的種株將下部葉片去掉,並進行培土,插支柱防倒伏,減少病蟲傳播。當花薹抽出,分生出多數枝條,如溫度適宜,大約半月左右即可成熟。種子具有傘狀細毛,易隨風飛散,故不能全部成熟即行採收,曬乾儲存。

    如果是大棚種植,是不分季節的。如下追求高產量可學習大棚種植,不受季節影響。

  • 10 # 鄉韻莉莉

    春萵筍一般在3月中下旬種植,用土糞是最好,沒有可以用複合肥穴施。一般行距40釐米,株距30釐米。定植後澆水,封上土,如果天干半月左右澆水一次。這樣可以快速生長。

  • 11 # 農哥喜相逢

    春萵筍是這樣栽培的,以下作個簡單介紹。

    一,品種選擇

    萵筍根據葉片形狀可分尖葉,尖圓葉,圓葉三種。每一類中根據早晚分為早熟,中熟,晚熟品種。早熟品種生長期短,莖生長速度快,細小,抽薹早。晚熟品種生長期長,莖生長速度慢,粗大,抽薹晚。因此,栽培時根據情況選擇品種。

    二,育苗

    萵筍都是先育苗再定植大田。早熟和中熟品種育苗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晚熟品種育苗再11月份播種,如果用小環朋育苗的,可在冬至前播種。育苗地要精細,每畝秧地播種150克,可供2000平方米之用。播後稍鎮壓。齊苗後進行間苗,防止徒長,根據天氣和苗情澆水施肥1—2次。

    三,整地

    及時翻耕,耕深10—12釐米。畝施有機肥2000千克和氮,磷,鉀蔬菜專用肥50千克作基肥。然後

    做成寬1.7米的畦。

    四,適時定植

    露地育苗的早熟品種在11月中下旬定植。行株距為22乘15釐米。中熟種12月定植,行株距為24乘16釐米。晚熟種在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定植。行株距為30乘24釐米。

    5田間管理

    萵筍的田間管理以施肥為最重要,但必須根據不同季節用不同方法。定植後,溫度逐漸下降,生長慢,不要過多的肥水,肥水過多,植株生長過嫩,影響耐寒力。一般在定植活棵後,施一次肥,然後鬆土。如土壤較肥或已施基肥的,年內不再施肥,如不施基肥的,年內可再施一次。開春後,氣溫低上升,植株開始迅速生長,這時要及時追肥1到2次,到封行前再施一次重肥。一般畝施尿素20千克。春季雨水多,要做好排水工作,以防爛根和霜黴病的發生。

  • 12 # 小王Vigor

    萵筍即莖用萵苣,其地上莖肉質脆嫩,味鮮美,可炒食、涼拌、汆湯、醃製等,是消費者喜食的蔬菜佳品。筆者經1999―2000年兩年的栽培觀察,現將栽培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1.竄 生長中期肉質莖細長,葉片節間拉長,葉片薄而小,外皮厚而肉少,食用價值不高,易抽薹開花,這種現象俗稱為“竄”。引起“竄”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水分供應不足,土壤乾旱;二是肥料供應不足,營養生長不良;三是溫度過高,呼吸強度大,消耗養分多,幹物質向食用部分的分配率低;四是澆水過多。

      2.裂口 在萵筍肉質莖膨大後期,肉質莖縱向裂開,深達莖的中部,裂開部分是黃褐色,易腐爛,降低食用價值。引起裂口的原因:一是與品種有關;二是與水肥供應不均,忽旱忽澇有關,特別是在肉質莖成熟時,外皮已木質化,此時大量澆水,肉質莖突然膨大,表皮不能隨之膨大而裂口。

      3.未熟抽薹 春萵筍定植太晚,受高溫長日照影響,迅速分化花芽而抽薹開花。另外,定植苗子過大或徒長也容易發生末熟抽薹現象。

     二、高產技術

      針對春萵筍栽培中存在的以上幾個問題,我們應採取必要的高產栽培措施。

      1.品種選擇 應選擇不易裂口的品種,一般紫葉萵筍其含水量大,產量高,最易裂口,綠葉萵筍相對裂口較輕。

      2.適期播種 儘量早播,使其在較低的溫度下根系及葉簇充分生長,為肉質莖迅速肥大積累多量的幹物質,我地區一般在2月上旬至下旬溫室播種,若播種太晚,花莖肥大期,遇高溫呼吸強度大,易“竄”。

      3.培育壯苗 栽培667平方米(畝)萵筍需苗床面積15平方米,用種50克,播種床土要事先配成營養土。營養土比例為:未種過蔬菜的熟土7份,優質腐熟有機肥3份,並加入無機肥,每立方米拌複合肥50克,充分混勻,並過篩。然後將營養土平鋪入播種床,一般6-7釐米厚,每平方米用營養土100公斤左右。

      播種床做好後,即時播種。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先將種子晾曬2-4小時,然後用20℃的清水浸泡3―4小時,搓洗乾淨瀝乾水分,即可播種,也可把浸好的種子放在15℃-20℃環境中催芽,經2-3天齊芽後播種。

      播種方法一般採用撒播法,在平整的床土上,於播種前先澆透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或芽種混入種子體積4―5倍的潮溼細砂於,均勻撒入畦面,播後覆0.5-1釐米厚細土,覆土後平鋪地膜,有利於保溫保溼。在15℃―20℃溫度條件下,1―2天大部分種苗頂土時,及時揭去地膜。

      播種後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夜晚15℃左右,3-5天可齊苗。出苗後白天溫度保持18℃-20℃,夜間12℃左右,當幼苗2―3葉時分苗於冷棚中,苗距5-7釐米,分苗緩苗後噴灑1-2次葉面微肥,並噴灑百菌清和託布津防病。水分管理以保持土壤溼潤,不幹不澆水為原則。過幹或過溼易引起苗老化或徒長。4.定植 萵筍根系發達,根群密集,根系淺,吸收能力差,需多施有機肥,一般667平方米施優質有機肥5000公斤以上,磷酸二銨50公斤,硫酸鉀15公斤,作底肥,然後整地做畦,畦寬1.2米。

      4月中旬至下旬,幼苗4-5片真葉時及時定植,行距40釐米,株距依品種而定,一般25―30釐米,每畦定植4行,一般667平方米栽苗6000株左右。  

    定植前一天,將苗床噴水,使床土溼潤,挖苗時儘量多帶泥土,少傷根。由於定植時外界氣溫較低,應選擇冷天過後晴朗無風的溫暖天氣進行。栽植深度以根部全部埋入土中為宜,不可過深壓住心葉,將士稍壓緊使根部與土壤充分密接。

      5.定植後的田間管理 栽後2-3個葉環之間控水蹲苗,促進根系發育和蓮座葉發育,當心葉與蓮座葉齊平時莖部開始肥大,應澆水並施速效性氮肥和鉀肥,及時由“控”轉“促”。這一水肥必須適時,過早過晚對肉質莖的生長都不利。開始澆水以後,莖的肥大速度加快,需水、肥量增加,地面稍幹就澆,澆水要均勻,水量要適中,嚴防大水漫灌。地能進人時,淺鬆土破板結,結合澆水,再追肥1-2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公斤左右,肥量不要過大,以防莖部裂口。

      6.病蟲害防治 透過近兩年的栽培觀察,萵筍在我地區的主要病害有霜黴病和葉斑病,可用百菌清、代森錳鋅和託布津、普力克水劑等交替防治。  

    主要害蟲有蚜蟲、白粉蝨、葛苣冬夜蛾、紅蜘蛛等。蚜蟲和白粉蝨用蝨蚜淨、萬靈防治。萵苣冬夜蛾用敵百蟲、敵殺死、Bt乳劑等防治。紅蜘蛛用雙甲眯、滅掃利等防治。

      7.適時收穫 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收穫適期,此時肉質莖已充分膨大,品質脆嫩。分期採收的可摘去頂端生長點,以防“竄”苗或空腔老化。但間隔時期不宜過長,另外發現萵筍有輕微裂口時要提早採收上市,一般667平方米產量2500-3000公斤。

  • 13 # 廣西三農業產業鏈

    1、品種選擇

    越冬萵筍、春萵筍選用耐寒、適應性強、抽薹遲的品種,如耐寒白葉尖、耐寒二白皮、苦蕒葉等。夏、秋萵筍,選用耐熱的早熟品種,如耐熱白葉尖,苦蕒葉、耐熱大大花葉、特耐熱二白皮、油麥菜等。

    2、播期確定

    春萵筍,12-3月大棚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

    夏萵筍,4-5月上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至7月利用遮陽網覆蓋,直播或高密度栽植。秋萵筍,7-9月利用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移栽。

    越冬萵筍,10-11月露地育苗。、整地定植。露地春地膜萵筍在定植前3-4天澆透水洇地造墒,隔1-2天耕地。

    結合深耕施入發酵好的雞糞、高氮鉀低磷三元素複合肥,深耕耙平後做畦刨穴定植。定植時株行距各30-40釐米。

    定植前苗床噴施護樹大將軍藥以增強幼苗對外界的適應性,定植時輕輕旋捏缽底,使幼苗脫離營養缽,栽到穴內覆土,栽後立即澆水,並噴施新高脂膜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和光合作用強度,保護植物茁壯成長。

    3、及時鋪膜。統籌肥水。定植後4-5天澆1次緩苗水,過後2-3天趁地溼時鋪設地膜。儘量控制澆水,發棵後視墒情澆一次水,以後每12-15天澆1次水,採收前10天停止澆水。第一次追肥在定植後20天左右進行,追碳酸氫銨+植物電子肥,第二次追肥在採收前20天進行,追施尿素+植物電子肥。

    4、統籌肥水。定植後儘量控制澆水,發棵後視墒情澆一次水,以後每12~15天澆一次水,採收前10天停止澆水。第一次追肥在定植後20天左右進行,畝追碳酸氫銨4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採收前20天進行,每畝追施尿素30公斤,也可隨水衝施沼液2次。

    5、病蟲害防治。萵筍病害主要有霜黴病、菌核病、葉焦病,美洲斑潛蠅和蚜蟲,霜黴病用88.6%黴多克800倍液噴霧防治。菌核病用40%菌核淨噴霧防治。葉焦病用200毫升農用鏈黴素噴霧防治。美洲斑潛蠅用1.8%阿維菌素1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吡蟲啉配合愛多收防治。用藥劑防治病蟲害時可結合施用新高脂膜+植物細胞免疫因子可增強植物抗逆性,提高免疫力,促使植物健康生長。

    6、及時採收。一般春萵筍在定植後70天左右採收,當生長點與外葉平齊時為採收適期。

  • 14 # 一個人好

    萵筍的適應力較強,耐半寒,喜冷涼環境,怕高溫,所以可以在春秋季節種植,它的種植時間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溫度環境來選擇。春萵筍種植時間是4-5月露地栽培,秋萵筍在9-10種植,在長江流域可安全越冬。

    1、整地施肥

    萵筍的根系淺,吸收能力較弱,所以土壤要選擇疏鬆的砂質土壤為佳,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乾燥的地塊,在播種前施足底肥,然後深翻,將土壤敲散捏碎,然後整平整細,蓋上一層覆蓋物準備種植。

    2、播種

    為了保證種子能順利的發芽,需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將種子放置在清水浸泡6小時左右,然後用溼毛巾包裹開始催芽。催芽後即可播種,萵筍的種子較為細小,所以播種時將其環境細土攪拌均勻後進行撒播,播種前對土壤澆一次透水,平均每平米播種2-3克,播種後覆一層淺薄的細土即可。播種後蓋一層薄膜,保溫保溼加快出芽,仔細觀察,待幼苗出土時,立馬掀開薄膜,保持通風和光照,待幼苗長出3片左右真葉時即可定植。

    3、定植管理

    定植時為保證它的生長快速強健,應保持間距和行距25cm×30cm,及時澆水,促進根系發展,保持土壤溼潤,如果定植是夏季高溫時期,要適當的遮陽,以免幼苗受到傷害。在施足底肥後基本無需施肥,可結合中耕或除草時施一兩次農家淡肥即可,還有注意中耕時一定要淺根,它的根系不就不發達,中耕過深,會損害它的根系。

  • 15 # 六哥事記

    萵筍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菜品,萵筍也被稱之為萵苣,但是還是有很多夥伴們認為它們不是同一種植物,那麼以後可要記住啦,不能再出笑話了哦。萵筍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而且萵筍葉也是一道非常美味的蔬菜,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如何種植萵筍可以讓它高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親農網給我們帶來的方法吧。

    1、選用良種

    經過了多年的種植,萵筍的品種也越來越多,針對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氣候和種植環境,研發出了各種不同抗性的品種,那麼我們在選種的時候就要注意啦,如果是春季種植那麼選擇早熟的品種,比如紅萵筍和白萵筍,但如果是夏秋種植,就需要選擇耐熱的品種,比如耐熱二白皮萵筍,還有就是根據當地的氣候來選擇合適的品種,因為品種的好壞是它產量高低的基礎。

    2、選地整地

    種植地的選擇是萵筍生長的基本條件,種植萵筍的土壤不能選擇黏土以及比較厚重的土壤,因為萵筍它的吸收性比較差,如果在這種土壤是沒法生長的,所以我們最好是選擇通透性比較好的土壤,比如說砂土或者壤土均可。其次就是苗床要選在地勢較高並且排水較好的地段。整地要深翻並且將地整平,土質整細,田間起好水溝,方便排水引流。

    3、適時播種

    不同的地區萵筍種植的時間也會有一定的差異,而且中國各地區的四季變化都比較大,所以最好的播種季節是在春季的三四月份以及秋季的九月份左右進行播種,因為這些時間段的溫度基本上都穩定在二十五度左右,而萵筍的生長週期大概是四十到四十五天左右,剛好在高溫和霜凍來臨之前可以採收,所以產量和質量都不會受到影響。我們將種子均勻的撒在苗床上,然後用土掩種,在上面覆蓋一層家畜的糞便或者是腐肥,最後蓋上一層塑膠薄膜,這樣可以促進種子發芽,等到苗長出兩片葉子的時候就需要揭開薄膜了,不然會被燒壞。

    4、合理密植

    等到萵筍苗長出六片葉子左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行移栽了,通常我們會選在陰天的早上或者是降雨之後進行移栽,這樣移栽的成活率會有所保障。我們按照每株間隔三十釐米,每行間隔四十釐米的距離進行栽種,合理的密度可以提高萵筍的產量,同時在後期的管理上也比較方便。

    5、科學管理

    田間管理最主要的就是施肥、除草以及澆水,萵筍的生長我們主要是為了讓它的莖幹生長,通常需要進行三次追肥。第一次是在定植之後十天左右,主要是使用糞尿水進行澆灌,同時可以在中間兌一點尿素。其次就要等到萵筍苗長到二十五釐米左右的時候進行第二次追肥,主要是以尿素為主。最後一次是萵筍的莖幹脹大的時候,我們還是以尿素為主,同時噴灑適量的鉀肥,因為如果不施肥的話,萵筍的肉質就會比較硬,影響萵筍的質量。還有就是每次施肥都需要和澆水、除草相結合,這樣可以讓萵筍充分的吸收養分,促進萵筍的生長。

  • 16 # 大強小食

    萵筍就是我們常說的萵苣,青筍,萵菜,兩年生草本植物,莖皮白綠色,莖肉脆嫩,未成熟前翠綠,成熟後轉為白綠色,主要食用莖部,4個月左右即可食用。

    萵筍四季均可種植,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春季萵筍怎麼來進行種植。

    品種選擇

    首先我們要先選擇良好的品種,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減少勞動力,還可以收穫質量非常高的萵筍。萵筍按品種主要分為兩種萵筍,一種是尖葉萵筍,一種是圓葉萵筍。尖葉萵筍葉子較小,葉子與葉子之間的間距也比較大,葉片平滑,成長期長,耐熱性強,常常作為秋季或者越冬栽培品種。圓葉萵筍,和名字一樣,葉子較為橢圓,葉片褶皺較多,葉子較大,葉片之間密度也相當大,成熟期短,耐寒性強,耐熱性差,主要作為春季栽培。

    育苗期

    春季萵筍育苗期要在12月到3月左右進行,需要在大棚內或者較為溫暖的室內。2月下旬左右進行田間移栽。夏季要在4月下旬左右進行田間移栽,6月盛夏階段,Sunny強烈,需要進行遮陽網覆蓋,遮蔽強烈日照。秋季要在8月左右進行田間移栽,同樣需要用用遮陽網遮擋。越冬的萵筍需要在10月左右進行田間移栽。

    種子處理

    種子育苗之前要進行清水浸泡,大約8個小時種子就會露白。或者淋水後用溼布包好,持續保持溼潤,三四天即可發芽。

    播種育苗

    春季萵筍在大棚中進行育苗,要先將土壤澆透,再將種子與細沙土混合攪拌之後進行潑灑,潑灑後再在上面蓋一層薄土,在育苗田上再蓋上一層薄膜,進行保溫保溼。大概三四天的時候,晚上揭開薄膜,早上再蓋上薄膜,進行提高溫度,但是不要通風。當幼苗出土後要進行通風換氣,依然要進行薄膜的揭蓋。

    選地整地

    萵筍地不能長時間的用水浸泡,所以萵筍要種植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排水較為良好的地方,在定值前,要繼續擰基肥的施入,深耕細作後,要貼上薄膜,保持水土溼潤,等待秧苗的移栽。

    秧苗定植

    移栽定植時,要進行澆水。當萵筍苗大約一個月的時候,差不多5片葉子時,就可以進行定植了,株間距20釐米,秧苗移栽時,插根深度大約在第一片葉子處為準,移栽後要進行澆水。

    採收菜種

    萵筍採收主要採收莖部,當萵筍莖部頂端和最高葉子的尖端平行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採摘收穫了。春萵筍留種最為合適,留株繼續生長,開花時摘去部分分枝,減少水分流失,還防止倒伏,萵筍花期需要增加澆水量,開花後大概一個月足有,植株葉片開始正常發黃。這時,種子呈現出褐色或者銀灰色,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採收種子了。

    病蟲害

    霜黴病

    這個病症是萵筍最容易患上的病症之一,主要是春季萵筍受害嚴重,主要是危害葉片,葉片出現黃色的病斑,葉片背面長出白黴。然後變為黑褐色,傳染較快,隨後全葉枯黃致死,僅僅幾天就可以傳播到整個田地,一片枯黃,嚴重時可以讓整片低絕收。

    這種病菌主要是由秋季萵筍或者在土壤中的病菌帶來的,當然種子上也可能帶著此類病菌,一般在春季,溫度較低,雨水較多,光照少,肥力不足等情況下發生的。

    防治辦法:選種時選選比較飽滿而且健康的種子,在催芽時進行防毒將病菌殺滅,或者進行噴藥處理。

    灰黴病

    這類病症是菌黴病,主要受害的是莖部和葉片,該病症葉片會呈現水漬裝病斑,會形成灰褐色的灰黴,莖部會形成灰褐色或者綠色的菌黴層,高溫乾燥的情況下會逐漸枯死;潮溼的情況下病株會逐漸潰爛而死。

    病原菌深埋土壤中,過冬後萌發菌體,藉著土壤上升到萵筍上,藉助這高溫高溼的環境迅速蔓延。

    防治辦法:發病初期進行50%溶菌靈可溼性粉劑噴灑,視病情一週噴一次,連續三到四次即可治癒。

    軟腐病

    這類病症除了萵筍,還有白菜、花椰菜、番茄、胡蘿蔔等作物會被損害,當葉片或者根莖受損之後,受傷的傷口會迅速被病菌侵害,表皮會滲出白色粘稠滴液,內部會出現腐爛症狀,伴隨著臭味。

    在高溫高溼的環境,受到蟲害或者造成傷口的地方容易發生此類病症。

    防治方法:選種時要選抗病能力強的種子。選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的地方,田地不要存水。種子在催芽前記性消毒處理。發病前期用藥物記性噴灑處理。

    菌核病

    該病症會使植株遍佈白色絮狀物,中間還會夾雜這黑色老鼠屎大小的菌核,病株葉片會逐漸變黃甚至枯萎。

    多為種植密度太大,積水、潮溼、低溫造成的。

    防治辦法:用濃度為10%的鹽水選種,除去混入種廣中的菌核。發病初,可選用l:l:200波爾多液,或50%氯硝胺叮溼性粉劑1斤兌水300斤噴灑。

    蚜蟲

    遇到蚜蟲侵害,只能噴灑藥物進行殺敵。

    營養價值

    萵筍的營養是相當豐富的,尤其是葉片中,在葉片中,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涵蓋豐富:莖部的營養物質就是葉片的百分之十左右了,但是還有很多人們只食用莖部而不食用葉片,知識把葉片扔掉。萵筍有通氣、利尿、疏通腸胃、強壯機體等功效,而且葉片還有豐富的鉀元素,可以有效的減少心房的壓力,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及其有利;其中的碘元素對人體的基礎代謝有這很好作用。其中也有不利的一點,因為萵筍利尿通便,所以脾胃虛寒兒童不宜過多食用。

    市場前景

    萵筍和其他蔬菜不同,受制條件較大,不宜運輸,不宜儲存,所以一旦供需失衡,就會造成產品擠壓,或者市場缺貨,造成巨大損失。這幾年行業對比,萵筍的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在市場也是及其受歡迎,食用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年前這段時間萵筍的價格普遍在5元左右每公斤,前景良好,很適合種植戶進行規模性種植。

  • 17 # 桐城劉根琪

    冬季農曆11月底臘月初種植。天氣冷長的慢些,第二年氣溫上升長的特別快 春天可以吃了 我們這裡長江流域安慶地方,一年三季都可以種植,隨意栽多少茬。就是夏天熱萵筍老的快,不適合種

  • 18 # 寒吐

    萵筍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利尿通乳、清熱解毒、促進消化、寬腸通便等功效。

    萵筍怕高溫、耐半耐、喜冷涼環境、適應性較強。春萵筍一般在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份大棚育苗,3月份左右露地定植。

    春萵筍種植方法:

    一、選擇耐寒、抽薹遲、適應性強的品種種植。

    二、萵筍適宜種在土層疏鬆、排水通暢、保肥保水、含有機質豐富的微酸性土壤。

    三、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將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6小時左右,然後用紗布包裹開始催芽。播種時將種子與細土拌勻後撒播,平均每平方米播種3克種子。播種後覆蓋一層細土,蓋一層薄膜保溫。當幼苗出土後,揭開薄膜,保持通風透光。

    四、在幼苗定植前深耕曬地,畝施腐熟的有機肥3000千克,複合肥30千克,硼肥1千克,鋅肥1千克,做基肥。

    五、當幼苗長至4片真葉時,即每年的3月份左右即可定植,按株距25釐米,行距30釐米定苗,定植後澆定根水。早春氣溫低,定植後第二天可以覆蓋一層地膜,便於提高地溫快速緩苗。

    六、當萵筍的嫩莖膨大時,每畝施碳酸氫銨50公斤,結合澆水追肥,並及時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

  • 19 # 田野的孩

    春萵筍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播種,3月上旬至5月下旬採收,這季萵筍在冬季和早春生長,由於溫度低,生長緩慢,要“萵半年”。因生長期長,也能獲得高產。如達州市市郊的王家山,利用山區冷涼氣候栽培的春萵筍,每667米2產量達到5000多千克。上市時間正是壩區春萵筍上市的尾期,補充了市區的蔬菜供應,經濟及社會效益良好。

    春萵筍的主要栽培技術為:

    (1)選用良種,防止未熟抽薹

    這季萵筍因採收期在3~5月。當春後溫暖長日照來臨後,易抽薹而不能長成肥大嫩莖,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春萵筍應選晚熟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掛絲紅、雙尖青麻葉、青麻葉、緊葉子、二青皮、尖葉子、萬年樁等。

    (2)播種育苗

    壩區春萵筍的播種期為11月上旬至翌年1月,而山區氣候冷涼,在當年9月至次年5月均為春萵筍的適宜生長時期,一般9月初播種育苗,10月初定植,使其有較長的生長期。苗床適當稀播,苗齡約30天,有4~5片本葉時帶土定植。

    (3)加強肥水管理

    待幼苗定植成活後,施稀薄的腐熟人、畜糞尿一次,冬季溫度低、幼苗生長慢,應加強管理。苗期可用腐熟人糞尿或配合化肥催苗,促其迅速生長。開春後氣溫回升,植株生長加快,莖開始膨大,此時用約20%的腐熟人糞尿作追肥,每週澆一次,促進葉簇生長,莖迅速膨大,以減緩抽薹。

    (4)採收留種

    當萵筍的心葉長到與外葉齊平時,及時採收,萵筍應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留種田的栽培技術同春萵筍。母株的選擇標準除具有原品種特性、特徵外,萵筍應選擇抽薹晚,節間密,沒有側枝,葉片少,筍粗而長,不裂口,無病害的植株。選留的種株將下部葉片去掉,並進行培土,插支柱防倒伏,減少病蟲傳播。當花薹抽出,分生出多數枝條,如溫度適宜,大約半月左右即可成熟。種子具有傘狀細毛,易隨風飛散,故不能全部成熟即行採收,曬乾儲存。(圖文來自網路 侵刪)

  • 20 # 木雨聽風

    謝謝邀請,萵筍又叫香萵筍,千金菜等名字,葉片的顏色有綠色,有紫紅色,在中國有十分廣泛的栽培,可四季進行栽培,常見的春,秋栽培比較多,萵筍為1,2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當中含有淡淡的苦味,春萵筍一般在上一年的10月至11月進行露地育苗,然後移栽,露地越冬。

    萵筍

    萵筍經過春化之後容易抽薹,準備越冬的萵筍品種,應選擇耐寒能力強,適應性廣,抽薹遲的品種進行種植。將育苗床選擇在土壤肥沃,地勢高燥,雨後不積水的田間,育苗土可兌入苗床專用肥,土地平整好之後等待播種。

    催芽,在播種前,將種子放入0.1%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浸泡一天一夜,撈出放入清水中沖洗乾淨,然後用紗布包好,放入零下3度的環境當中,進行低溫處理,大約經過一天一夜左右,將凍成冰塊兒的種子拿出來,放在黑暗的室溫當中,冰塊自動融化之後,一般經過5天左右,有大部分種子露白即可進行播種,播種時可將種子與細土混勻,便於撒播,撒播之後,上面覆蓋一層細薄土,保持土壤溼潤。

    萵筍

    萵筍定植田施肥,萵筍的根系淺,一般分佈在20公分以上的土壤當中,要想萵筍長得好,應進行使用有機肥,以及一定量的化肥,每畝地使用,經過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00公斤以上,45%控釋複合肥40公斤左右,阿維菌素顆粒劑2~3公斤,將肥料均勻平撒在地面,將土壤深翻30公分左右,用旋耕機耕平,做成1~2米寬的畦準備以後澆水。如若是與其他農作物進行套種,不需要再另外施肥整平土地。

    此時天氣並不炎熱,但應注意防治蝸牛等軟體動物以及地下害蟲的危害,出苗之後每畝地使用四聚乙醛均勻撒開,防治蝸牛,一般苗齡達到20天左右,就可進行定植,為達到萵筍生長整齊一致,在定植時,大小苗分開進行定植,單株定植,定植密度一般株距28~30公分,行距33~35公分,栽植之後每株澆定植水0.5公斤左右。

    萵筍有較強的耐寒能力,春節過後,隨著氣溫上升,萵筍很快就進入返青期,在萵筍蓮座期後,萵筍的肉質莖生長迅速,並且膨大,這是決定萵筍能否達到高產的時候,萵筍需要大量的水,肥料,可結合澆水,每畝衝施尿素5~6公斤,每10天左右順水衝施一次,一般上市的標準,在萵筍的心葉與外部最高葉片齊平之時就可採收上市。

    萵筍

    萵筍病蟲害防治,容易危害萵筍的蟲害,一般有蚜蟲,可用1000倍液吡蟲啉進行噴灑。萵筍霜黴病可使用600倍液防毒礬進行防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格內向怎麼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