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斯文
-
2 # 朏朏
儒家真的很不堪,這點得承認。首先儒家是什麼呢?指的是先秦儒家學派,而不是後世儒教。那麼當時的儒家怎麼樣呢?孔子在文學和史學上面確實很厲害,畢竟《春秋》是其所著,《詩經》是其所編。可是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些有用嘛?孔子做過官的但是沒啥政績,周遊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什麼是仁的,列國諸侯都嗤之以鼻,不會為之側目。時代都不選擇的學問,我有必要去在乎他堪與不堪?當然相比墨家與法家而言,確實不堪。畢竟以後世價值觀而言,墨法二家,可謂三立均謂之絕頂。
-
3 # 天下有雪17
儒家是道,如太陽普照大地,有的人就能發明並利用太陽能,有的人卻只會用來曬衣服,儒家治國數千載,縱使有盛有衰,但中國綿延數千年之歷史,儒家功不可沒!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自五四起,這些後輩小子們自己沒本事,卻只會苛責古人,誹謗聖人!孟子曰:無恥之恥,無恥矣!
-
4 # 天主自會照料
讀過《墨子》的,和現實比較就能看出儒家是多麼的不堪。韓非子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可見韓非子將墨學與儒學相提並論。墨子不滿儒家禮儀制度的繁縟,他說過,“儒家實行厚葬,居喪時間長,做幾層套棺,做很多衣被,送殯如搬家;服喪期內,哭哭啼啼,別人攙扶才能站起來,拄著柺杖才能行走,耳聽不見聲,眼看不見物,這足以喪亡天下”。這是多麼辛辣的諷刺!又是何等尖銳的譴責!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儒學所主張的服喪也分三六九等:三年的、一年的、以及五個月的,不一而足。難道這些儒學禮教仍然是值得發揚的傳統文化?回答是絕對否定的。為什麼會發生墨學的命運悲劇?主要是它與儒學相對立,不可能為統治者所接受,而儒學更適合統治者的口味,等級嚴密、繁文縟節、克己復禮才經統治人民的思想久不衰,至今不息。墨子的思想是博愛的 ,而其他的思想家沒有墨子這樣的博愛精神。也就是說,墨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奉獻者, 而其他的思想家都是最先從自己的利益考慮的,尤其是儒家。墨子的“節用”、“節葬”和“非樂”最直接地顯現了他思想中的實用主義精神。墨子的“節用”觀念,在生活艱苦的平民中是很強烈的。墨子的平民立場使他堅持這一主張。他說“凡是人們製造的物品,都是有益於實用才去做的”;又說“使用錢財不能浪費,民生能不勞頓,他們就會得到很多益處”;他還說過“減少鋪張浪費,是聖王之道,天下的大利”;墨子針對聖王說“聖王建造房屋,是為了便於生活,不是用來觀賞和享受的;製作衣服、腰帶和鞋子是為了便於身體,不是用來‘顯示怪異’”。我認為這些主張仍具有現實意義。 他把無實用價值的“巧和/或華”的東西都視為浪費,並要求權貴們也與他一樣過清苦樸素的生活。且不論他的呼籲絕不會得到權貴的響應,仔細研究後發現,“節用”主張其實與一種認識密切相關:天下物資本非十分充裕,必須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來,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飽暖,任何奢侈的耗費都是以剝奪另一部分人的衣食為代價的,必須堅決反對之。這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後來儒家荀子試圖透過對這一些認識的否定,動搖墨學整個立論。人們不難發現儒墨兩大學派理論的分歧根源。
-
5 # 冷漠慌
的確很不堪!不過我說的不堪回首再提及。兩千多年前,物質條件,交通條件,還是資訊條件和教育條件與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要差不知多少倍。在那樣的時代一個人能教三千多學生,而且有七時多位賢能之人。如果是換成今天,一個人培育三十萬人,出七萬賢能之人也是可能的。可是呢……可是呢……想不堪都不行啊……
-
6 # 冰山一角11698865
儒家就是很不堪。首先什麼是儒家。儒家基本理論是人性本善,透過教化顯露人的本性。對統治者要仁,對被統治者要忠。之間的約束靠德。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毫無約束力。不被春秋戰國各國重視。到漢為劉邦捧臭腳上臺,此時儒家開始變種。有目的的吸收諸家文化,而打擊諸家。反映了儒家多變,偽善。
-
7 # 北辰87324288
說儒家不好的,基本上把罪責怪罪到祖宗身上。這種認識本身即是無能還無德。五四文人,其實多數混蛋,他們就是群廢物,民國不發展也是這些廢物文人太多。當年錢穆也被編加入反傳統大軍,自認罵中醫,後來認識到錯誤。我們中國人,不要自毀長城,儒家文化傳統存在幾千年,總是有些道理的,一個民族藉以發展生存,不是偶然的。一個例子,說明儒家的與時俱進。子路與魯國君主進言不納,來問孔子。孔子教導他,這種廢物還跟他幹什麼,趕緊走路。這是僵化愚蠢的儒家嗎?
-
8 # 圓明抱拙
一個嚴峻的社會現象,現在的心理學報告,中國人大都患有焦慮症,各種心理一疾病患者多達一億,且,面對如此眾多的人生心理問題之苦厄,從西方傳來的文化並沒有什麼完美的良方,為什麼麼造成如此眾多的社會人心問題?考其因,正是我們長久地失去文化之根,不會進行自我的正確認知,比如,在百年中,我們捨棄了儒學,從各個方面來醜化、批判之,事實上,儒家學問,包含千古不易的真理,舉《中庸》之秘來說, 憨山大師雲: 中者。人人本性之全體也。此性天地以之建立。萬物以之化理。聖凡同稟。廣大精微。獨一無二。所謂惟精惟一。大中至正。無一物出此性外者。故云中也。庸者。平常也。乃性德之用也。謂此廣大之性。全體化作萬物之靈。即在人道日用平常之間。無一事一法不從性中流出者。故吾人日用行事之間。皆是性之全體大用顯明昭著處。以全中在庸。即庸全中。非離庸外別有中也。子思得孔子之心傳。故述其所傳者如此。命其名曰中庸。。。。這種古祖對人的本性本質究竟認知而建立的學問,謂之道,這與西人把一切學問建立在人性是惡的認知上,有相當大的區別。西方的文化至今無法對人本質究竟研究,這種狀態表現在宗教、心理學、哲學、大腦研究、意識研究等諸多方面,而儒學基於對人本性的認識,建立的學問體系,數千年中一直髮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現代的西方文化帶來多種的觀察視野,讓我們能重新認識其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僅侷限於儒學本身,這還會對現代西方文明產生巨大的作用,會對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產生積極的啟迪作用,這全然出乎幾十年來對儒學的消極認識。假如我們學會儒家的這種人生真學問,在生活中就會避免諸多的心理、道德問題,能體道於生活,雖在繁雜的世間,而心靈卻因與道相契帶來內心巨大自由自在。所以說,不是儒學真的不堪,而是我們無法體驗古人的至道,不能創造新地應用於時代。
-
9 # 亦路514
我發現這裡回答問題的都拋棄了歷史,而自我狂想,想那玩意對也行。
儒家給中國帶來了文明,當然儒家也制約了中國,在近代史上備受欺凌。但這些真的是儒家帶來的嗎?
百家爭鳴給中國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討論,從而出現了各種學說,戰國就是這些學說展示的舞臺。給你展示的機會,很多學說因其理論根本無法展示,很快就被淘汰了。很多人以為的墨家起碼被統治階層淘汰,現在看來墨家的一些理論過於想當然,而且墨家不能作為政治出現,只能部分作為民生出現。
到漢武帝現在儒家到宋朝,實際上百家爭鳴的紅利就遺失殆盡了。我們知道有人口紅利,而百家爭鳴存在的是思想上的紅利。
如何判斷紅利消失,最簡單劣幣驅良幣,蒙古與滿清。
紅利消失是事物規律,紅利消失厚,不能產生新的學生,社會只能將死著。這就像火山爆發,能量足夠就爆發,然後熄滅,熄滅後如果能量不足,只能儲存能量,而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死的活火山,說的就是宋朝以後的中國。
實際中國的衰敗是歷史規律,你墨家上位就能拯救中國,顯然也不可能,沒有能量,何以為續?
像百家爭鳴這種事件,世界歷史上有記載就兩次,百家爭鳴與文藝復興。現在文藝復興的紅利也逐漸流逝,如果世界找不到出口與能量續給,那麼世界的政治形態也是將死不死的狀態。這不是某一學說可以解決的,需要人類智慧集體的再一次迸發,需要積蓄能量。
儒家不過是個替罪羊,在歷史的高度看,不出現新的方式,在玄學系統內很難再次讓中國輝煌。於是,國民黨引進資本社會,而共產黨引進共產主義社會。
很多事情,我們應相對客觀點,而且站在歷史的高度,以及事物的客觀規律上去看待這些事情。
-
10 # 鹿與紅茶
首先申明一點,儒家與儒術是兩回事。
先來看儒家。儒家boos孔子,一生都幹了什麼?8個字總結:學海無涯,教授天下。論語中最精華的一句話也代表了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在來說儒術。某董所謂的儒家思想影響中華五千年,這就是儒術。那麼什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與百姓欣欣相關的也就5個字,簡稱五德,或者五常:仁,義,禮,智,信。
再來看真正以儒治國的朝代有哪些?不好意思,純正儒術治國的朝代,我只看到了漢朝。那麼漢朝幹了些什麼事兒我也不說了大家百度一下都知道,什麼顧命大臣罷免皇帝啊,什麼把匈奴趕到了歐洲去禍害他們啊多不勝數。
最後再看看漢朝怎麼滅亡的,歷史記載的漢朝,總結被滅的原因也就4個字:漢以強亡。
現在有好多人都不承認漢族的由來就是漢朝,我也沒話說,劉邦什麼的@本就相當於漢族的“開山祖師”了。當然了,民族概念也是新中國建立後才出現的,具體怎樣自行百科。
為什麼我們叫漢族不叫唐族甚至炎黃族?我們不是自稱炎黃子孫嘛?思想決定文明,中華民族傳承至今,也就儒家思想那5常:仁義禮智信而已。不過現在似乎盛行中庸之道,也就是道家思想核心,無為之治。儒家思想與儒家文化可是兩碼事,大家一定要分清,尤其是清朝,幾乎是以滿族的方式治理國家,所謂的儒士似乎早在宋朝滅亡後幾乎都不存在了,這也是島國叫囂中華以亡的原因。
儒總體來講是什麼?我總結一下:
文能揮墨安天下,武能蕩寇掃四方。
網路太多跟風黨,也有太多譁眾取寵之輩,中華傳承五千年屹立不倒的文明傳承豈是小肖無能之輩能揣測?
所謂的奴才思想與護國興邦完全是兩個概念。如果老祖宗在天有靈,真特麼希望把整天喊這些的老鼠屎都特麼丟去垃圾焚燒站燒死算了。清也好,元也罷,都屬於中華文化傳承的點,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心裡鄙視到死,也得承認,否則,與日本不承認侵華歷史,或者棒子國的盜竊理念又有何區別?
泱泱中華,豈會就此倒下?
-
11 # 有所住而生其心
“你只知孔丘說過‘仁智禮義信’,你以為孔丘的所說的這些,就是真正的‘仁智禮義信’?”
仙黛爾愕然:“難道不是嗎?”
東郃子嚴肅的高聲道:“當然不是!!!孔丘的‘仁’絕非‘慈愛、同情’,而是有其特定政治含義的!!!孔丘自己一開始就把這秘密說穿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丘的‘仁’,基礎是孝悌,而根本目的其實是——周禮所確立的家天下統治秩序!!!這才是他‘仁’的最終核心!”
“雖然他也講要照顧底層民眾,他也說要惠及所有人,但這都是有個根本前提——‘不能違反周禮所確立的家天下統治秩序’。他所希望的並非一個互惠互愛互利的社會,而是大家都遵守周禮統治秩序的社會,一個‘溫情的家天下私有制統治秩序’。”
“孔丘說他最喜愛的弟子是顏回,顏回死了,他哀嚎說像自己死了一樣,悲痛之情,情真意切。看起來很有愛吧。但顏回家裡窮困,死後無錢按照貴族習俗下葬。他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淵買個外槨。孔子說:雖然顏回和孔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因為我還跟隨在大夫之後,是不可以步行的。”
“最喜愛的兒子死了,也不能違背周禮、不能違背家天下的統治秩序啊。這才是孔丘真正的‘仁之理想’。他真的愛顏回嗎?他只愛他的‘周禮家天下統治秩序’罷了。他真的愛天下人嗎?他只愛他所認同的政治體制罷了。”
“而周禮所確立的秩序,則是以‘家天下’為核心、以貴族統治為骨幹、以民眾服從為基礎的‘私有制政治體系’,把天下都佔為私有的東西,然後分封給大小貴族、官僚、豪紳等。什麼民眾利益、民族利益,都不是其核心,必要時就可以為了家族和宗族利益賣掉。靖康之恥就是最典型的寫照!這樣的統治體系,最終要走向寡頭統治和貧富分化,這是不以個人理想和意志為轉移的。”
“可是孔丘缺乏深厚的歷史觀和廣博的社會生產和協作實踐,把周禮誤當作理想目標,又要人們按照周禮去生活,維護家天下的私有制政治統治秩序,這才是他的‘仁’。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太平了,鼠目寸光看不到社會發展有各種可能。這樣的人、這樣的見識又怎能成大事、利萬民呢?”
“所以,他的‘仁’是一種嚴重狹義的‘仁’!!!常人顛倒錯亂,看到一個‘仁’字就誤以為孔丘是在提倡‘慈愛、同情、友善’,這種黑白不分的錯誤,已經流毒很久了!”
仙黛爾想了想,又反問:“難道‘智’有錯嗎?”東郃子答道:“你以為孔丘的‘智’是常人所說的‘智慧’?幼稚啊!!!孔丘自己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助於‘孔丘之仁’的聰明和知識才是‘孔丘之智’。”
“孔丘之智——就是維護周禮家天下私有制統治秩序的聰明和知識!”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並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可見,正常人所說的‘智’不是孔丘所說的‘智’,孔丘的‘智’是一種嚴重狹義的‘智’,是建立在‘政治正確性’之上。季氏派人請孔丘的徒弟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但季氏違反周禮的統治秩序,於是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在孔丘一門看來,是否有利於社會、是否有利於發展,並不重要。如果違反家天下的私有制統治秩序,那就是大逆不道,你幫他就是‘不智’。但歷史就偏要扇他的臉!偏偏就要周禮制度徹底完蛋。偏偏完蛋之後大家依舊可以好好的生活在其他制度中。”
“可見孔丘缺乏深厚的歷史觀和廣博的社會生產和協作實踐,把周禮誤當作理想目標,又要人們按照周禮去生活,維護家天下的私有制政治統治秩序,這才是他的‘智’。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太平了,鼠目寸光看不到社會發展有各種可能。這樣的人、這樣的見識又怎能成大事、利萬民呢?”
仙黛爾牙不尖、嘴不利,便轉移話題:“難道講信用也有錯嗎?”東郃子聽了就想笑:“你以為,孔丘的‘信’,是常人所說的‘信’?別逗啦——孔丘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
仙黛爾爭辯道:“這是當然,難道要實行不義的行為?”
東郃子只搖頭:“可孔丘的‘義’,你以為是常人所說的正義嗎?非也非也,在孔丘這裡,符合於仁、禮要求的行為才是義!而孔丘的仁和禮又是什麼呢——周禮!周禮制定的家天下私有制統治秩序!你看,繞了一圈,還是繞回來了。‘政治正確’才是孔丘的本質呀。而‘政治正確性’,我們都知道,是滋生特權、懶惰、小團體和宗派、爭鬥的種子,恰恰導致‘實踐不正確’。”
仙黛爾略有不滿:“您這樣解釋有些強詞奪理。孔丘不是說‘見利思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嗎?可見他的‘義’還是有正義的成分。”東合子道:“家天下私有制統治秩序,在執行良好的理想狀態,固然也有正義的成分。但說到底,它還是私有制政治統治秩序,還是導向寡頭貴族豪紳統治的秩序。”
“更何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恰恰是割裂的看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社會生產與社會意識的關係,統治秩序與長遠發展的關係。”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雖有矛盾之處,但有時又是一致的。真正的聖人既堵又疏,善於引導人們走向一致的道路。”
“社會生產與社會意識是密切相關的。社會生產不能良性發展,人民窮困且利益分配不適當,最終會導致多勞者失望而流失。社會生產發現不良的社會,必然會導致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但孔丘這種鼠目寸光之輩,卻狂言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他認為只要執行周禮就夠了,發展生產、提升技術什麼根本用不著。這符合社會治理的真實情況和規律嗎?英明的統治者,無不積極發展生產,豈會‘焉用稼’?孔丘貧乏的社會管理知識和個人智商可見一般。此燕雀之輩,眼高手低,做朋友還成,做長官就免了!”
-
12 # 手機使用者50056524249
沒有儒家我們還是中華嗎?看看現在的歐洲有多少國家,幾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我們還存在,儒家不是完美無缺的,不妨礙他的偉大,儒家仁的思想使我們胸懷開擴,容納萬物,太多了想想歐洲為什麼統一不了,中國為什麼一直是大統思想就夠了。
-
13 # 智者善良
儒家的根本是能讓所有人都有學習知識的機會,孔子最大的貢獻是讓教育平民化,哪一天中國能教育全民免費,中國人才是學習了儒家的全部吧。順便說一句,當今的中國不應單推一家學說吧,無論是儒釋道墨法等,那一家都有優缺點的,但她們組成了中化文化,中國文化五千年傳承,缺的那一家中華文化還是五千年嗎?中華文化能幾千年不倒,就是中華文化能容匯所有文化,這裡也包含資本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理論等。
-
14 # 雷火神
儒家是基於對人本質究竟的基礎上,建立的天地人和諧的文化大系統。以《中庸》為例, 中庸,是儒家的性命之學。《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道,道也看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天命,上天賦與人特性,具宇宙全息性,在《黃帝內經》:“天地合氣,名之曰人”,用西方的哲學叫人的本質,西方哲學至今無法究竟人的本質,他們沒有這種完美的性命之學,總有人以為中國沒有哲學,的確,他們沒有叫哲學,但是依儒家的這種率性中庸學問,卻能夠究竟人的本質,有沒有這個哲學一詞,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究竟人的本質。依照儒家學問方法,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體解大道,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古祖曰: 中者,人人本性之全體也。此性天地以之建立。萬物以之化理。聖凡同稟。廣大精微。獨一無二。所謂惟精惟一。大中至正。無一物出此性外者。故云中也。庸者,平常也。乃性德之用也。謂此廣大之性。全體化作萬物之靈。即在人道日用平常之間。無一事一法不從性中流出者。故吾人日用行事之間。皆是性之全體大用顯明昭著處。以全中在庸。即庸全中。非離庸外別有中也。子思得孔子之心傳。故述其所傳者如此。命其名曰中庸。這就是說,儒家的理法,是基於對人的本體認識,在生活中行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式的大宗教,這不同於西方的一神教,宗,根本也,這是關於人生根本的教育。為什麼要用西方的宗教為標準來判斷中國的文化呢!?在現代的學術方面,基本上都是這樣,用西方的文化視野,來條框中華古老的智慧,不能真正發現中華之瑰寶,我們也無法引用中華的智慧來解決西人文化問題。西方的宗教把人類內在的神性外化了,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我們就能看到西方宗教的本質。中國的儒教,他沒有說信神,但是它是依據人的內在妙德之神性,而進行教化的大學問,這種方法能夠讓人內在的神性顯現,這叫養德儘性,盡天命之性,這不是宗教嗎?這是高階的宗教,這是智慧的宗教,這也是能夠教化眾生在平常中體究大道的宗教。
至聖先師孔子
-
15 # 我才是真的鐵憨憨
什麼是儒家氣象,萬邦來朝就是儒家氣象,
什麼是儒生氣度,修齊治平就是儒生氣度,
有人說儒家外交懦弱,卻不想儒家講二百里揆文教,三百里奮武衛。
有人說儒家保守不知進取,卻不想儒家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人說儒家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卻不想儒家講民貴君輕。
-
16 # 手機使用者52706949631
晚清戰敗怪儒家,那麼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還少嗎?現代這麼優異詩詞歌賦能跟唐詩宋詞元曲比嗎?西方三百年間是先進了,三百年前一直是清強於世界各國。再說沒有火藥武器能精良,沒有指南針蝹船
-
17 # 莫名其妙的蛋
我覺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候的儒家,已經偏離了軌道,變成了儒教,帝王的統治洗腦工具。
就像錢一樣,錢好不好,在於用的人如何使用。排他的儒家,就是垃圾,不管他的思想和出發點是什麼。就像用來禦敵的槍,和用來鎮壓平民,維護邪惡統治的槍,從根本上就不一樣,
-
18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儒家真的不錯,只是有了老子、墨子、莊子、李白、扁鵲、廣成子、屈原、葛洪、李時珍這些大神出來了,一比較,顯得弱了一點點。就像周喻嘆道、既生喻,何生亮。
-
19 # 南方鵬
儒家是一個偽命題,儒家思想一直在變,中間經過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歷代大儒的提煉取捨,現在有人把它歸結為: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與當時孔子提倡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相去甚遠,可知他是沒有固定的。但由於它號稱是中國傳統主流思想,所以總會被一些自己不幹活餓得半死的人拿起來說事,典型的自己混得不好怪祖宗。
-
20 #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儒學在戰國時代,風行天下,成為顯學。有學者認為儒學在戰國時代就是保守落後和封閉的,這種缺乏根據。孔子贊管仲,稱子產‘古之遺愛’向老子問禮。入太廟,每事問。學無常師。多麼開放。戰國中期道 法 兵 縱橫家提治國方案。孟子提仁政學說,民本思想。
回覆列表
儒家沒有那麼不堪。
儒家推行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政。孔子是儒家第一個聖人,他的思想論語都已經體現了,仁政是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民貴君輕的思想,意思也不是說君就輕了,而是相對論,就是把民的地位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能看清輕民,君和國才更能強。到荀子更是提出了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多讀就可以體會到,宋第一相趙普曾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儒家關於治天下還是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的。
但是,儒家思想對於開疆闢土,擴張侵略的秦或說戰國時代的意義背道而馳,因此並不受各諸侯國待見,而嚴刑峻法的法家,所向披靡的兵家,提倡非攻卻機關善戰的墨家才是他們的最愛,因此抹黑儒家是必要的,因為諸侯當下的任務治理國家能夠用就行,如電腦三千的能玩遊戲就行,為何還要花一萬高配,其餘的七千我還可以買電視和冰箱的道理一樣。
到了漢武帝時期,接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此後一直用來治國,當時,董的所謂的儒家已經是儒“術”了。只是,儒家被政府招安以後,已經不是孔儒了,只是統治階級的一塊騙人的牌子了,自古至今,孔子背了幾千年的黑鍋。他提倡禮,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封建禮教,而是社會執行的規則秩序,正如我們所說的德治;他提倡仁愛,是無私的超脫階級的愛,而不是有人解讀的統治階級的狹隘的愛;
這是一個矛盾的結合。儒家是一個獨立的學術流派,希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當他們參政了,他們不是統治者,他們的學說又被改版閹割,為了統治者的利益而變得不倫不類,但是卻承擔了所有的非議。但是,他們即使如此也九死不悔,至少他們的思想被採用了很多。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儒家,而不是教科書裡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