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21 # 百劍廬

    孝順符合人性向往,無論男女老少,君臣百姓都自然認可它。

    而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治的是人性,是千千萬萬個民心,而民心順乃載舟之水,讓政治集團治理者名利雙收,政治集團可持續治理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 22 # 光明啟

    孝在儒家的管理體系十大中排名第十,還是湊整補數的。主要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禮”之秩序上。

    既使是孝,也是所謂的孝,將孝用在所謂養兒防老、將人梱綁在土鄉莊村不流動、以便統治管理上。

    並不真正著墨著力在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上。否則也不會發生數不清的不孝之事了。孝,落在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三從四德上。最終最終是為了落在君君臣臣上。

    虛偽。虛假。

  • 23 # 貪戀長安韻

    漢朝始“以孝治天下”!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充套件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以孝治天下"也成為兩千年封建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傳承中對於孝道尤為看重,透過“孝”的觀察,可知一個人的德行品格。

    西周時期,統治階級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百姓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周代規定,"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春秋戰國時代,尊老敬老方面,已經有很完整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關於孝道的很多言論。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過了儒家學術的傳播,統治階級的宣導。已經深入民心。

    秦代以後,統治階級用《孝義傳》,來鼓勵孝道的傳播,就是表彰孝子,使他們可以青史留名。漢代是中國封建帝制定型發展的朝代,在沿用秦法的基礎上,去嚴苛、尊禮法。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從漢王朝開始,提倡"以孝治天下",孝開始走上政治舞臺。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了封建制度的正統思想,孝也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 父為子綱" 、"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道德規範,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思想武器,幫助封建統治者建禮法、尊儒術、教化子民、鞏固皇權、控制思想。

    漢武帝時期《論語》、《孝經》作為七經,成為京都到地方各郡、縣、鄉學校中的必修課。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要接受"孝"的教育。《孝經》成了國家教材。《孝經》強調盡孝道的必要性,並對孝道的原則、內容及盡孝的方式、孝子事親的行為舉止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不僅要求人們事父母以孝,事兄長以悌,而且把家庭父子關係運用於國家君臣關係中,把孝與忠直接相連。

    封建社會透過“孝道”,教化子民,導人向善。鞏固統治、控制思想。不管是從人倫還是王道都符合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穩定。也符合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精華。經過漫長的歷史長河,孝道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24 # 調侃歷史

    “孝治天下”在我國古代政治文化體系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理念,從漢朝開始官方都極力推薦這種理念,孝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理念,但除了孝還有義、忠、信、勇、誠,那麼為什麼只有孝成為了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了呢?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在我國確立了不可撼動的地位,維護了數千年的等級制度。

    當人人都擁有這種品德,那麼子孫會聽話,人民恭順,臣子忠誠,秩序形成,社會穩固,這對皇帝來說非常適合統治天下。

    對於封建王朝(清)來說,統治者眼中的孝不單單指家庭,已經上升到了一種君臣關係,子女聽父母的話,臣子聽皇帝的話,這就是孝,反之就是不孝(岳飛),也就是說,這種關係是單邊責任,當這種以孝治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時候,人的思想就會被奴役,即使長者不對,幼者也不敢反對。

    孝治天下這一理念最初來自《孝經》,在孔子的追溯中,上古時期的賢明天子就已經用孝來治天下了,因此才會得到天下萬國愛戴和擁護,治理一方的諸侯對殘疾者都以禮相待,何況是對手下和平民呢,因此獲得了百姓的擁戴,百姓都願意為君主奉獻出自己的所有,從而天下和順平穩,災害不生,混亂不作。

    所以說,之所以以孝治天下,首先是天下可以起到帶頭作用,從而得到天下的順服。

  • 25 # 雲飛揚No1

    人這個空間在三界的有色界之中,都是被情所充滿著、控制著。父母親情是最基本的情,因為有血緣的關聯傳承。孝敬父母是忠實這個親情的基本表現,推而廣之,如果一個生命連這個最基本的親情都達不到的話,它怎麼能夠做到忠於君國忠於道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非常自私,怕吃虧的男人如何搭夥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