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洪君

    元宵節吃湯圓,是浙江寧波那一代留傳下來的習俗,寓意著居家和睦團團圓圓,還有就人們以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著來年美好的願望。

  • 2 # 一吃就胖的小阿航

    哈哈這個就有意思了。

    有個神話故事,相傳在遠古時期,玉帝看到人間百姓365天每天忙碌擔心身體累垮了都。於是就召見眾臣商量對策,最終聽取了太白金星的意見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給人間吃了一種瘋人藥,吃完之後男人都不下地幹活了開始殺豬宰羊,女人也開始做新衣服新鞋了。後來玉帝又看著這樣也不行,大家都不幹活了也不行。於是太白金星又出一個注意,讓藥王菩薩在正月十四的晚上給人吃了一種藥,第二天都又恢復正常了。這種藥就是白糖,芝麻,核桃等。

    就這樣慢慢就形成了我們的習俗[呲牙]

  • 3 # 手機使用者lizhenda

    湯圓是我國南方人的一種食品非常好吃,如同北方人喜歡吃餃子一樣,湯圓在民間有寓意團圓之意,人們會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吃上一頓湯圓,預示著全家團團圓圓,其實湯圓還有驅寒,補脾胃,益肺氣的好處,所以大家都喜歡吃,我們全家都喜歡吃。

  • 4 # 文文看你看好你

    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一定要吃湯圓或者元宵?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是什麼?它有什麼寓意呢?

    我國很多地方過元宵節都有吃湯圓、元宵的習俗。從我記事起,家裡年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媽媽都給我們做湯圓,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爸媽說不上來。直到自己長大了才慢慢的從書中瞭解到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 5 # 小二的舊時光

    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另有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張燈結綵,熱熱鬧鬧。

    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寓意全年圓圓滿滿! 在這個團圓的節日裡,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成為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 6 # 葉卡黑碧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1][2][3]

  • 7 # 更開心美食

    元宵節吃湯圓,湯圓諧音團圓,是平時奔波在外的辛苦上班還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勞作,但大家都要趕回來吃頓飯,還得敬逝去的老人。總之就是就是吃一頓“團圓飯”,湯圓也由此產生,寓意一家人都團團圓圓,呵呵美美的意思。據說湯圓興起於宋朝,當時的明州,現在的寧波呢。

  • 8 # 匠人老田

    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一定要吃湯圓或者元宵?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是什麼?它有什麼寓意呢?

    我國很多地方過元宵節都有吃湯圓、元宵的習俗。從我記事起,家裡年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媽媽都給我們做湯圓,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爸媽說不上來。直到自己從事麵點職業,才慢慢的從書中瞭解到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

    提起元宵,有這麼一說: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白白胖胖的外形、甜甜糯糯的口感,深受大家的喜愛。吃了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才更加有味兒,更加圓滿。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候,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我農村老家也是這麼稱呼的)。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

  • 9 # 小馬哥有話說VLOG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節日,那麼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呢?

    1.鬧花燈,人們點燃花燈或者將花燈飄散在空中祈福。

    2.猜燈謎,人們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讓人猜。

    3.逛廟會,廟會上有很多好吃的。

    你還知道哪些元宵節習俗嗎?

  • 10 # 一釐利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關於元宵節有個有趣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隻神鳥

    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被獵人意外射死,天帝知道後十分憤怒,命令天兵正月十五放

    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善良,不想讓百姓遭殃,就偷偷來到人

    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人們,於是,人們就想出一個方法,在正月十五這天,每戶人家

    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那麼,在元宵節這天,在風水習俗中,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好運連連呢,以

    下來看看。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傳統習俗賞月,燃放煙花,燃燈猜燈謎,吃元宵,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

    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因此,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代表團圓,美滿,

    看花燈,走百病,就是在元宵夜,結伴同行,出遊,見橋必過,這樣就能祛病延年,

    單身的朋友多走動,可以提高桃花運勢。

    元宵節的禁忌:

    1 .元宵節當日不能剪髮,洗頭,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髮、會將財富

    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

    2 .米缸也不要見底,因為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3 .當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據說傳言會一年黴運纏身。

    4 .當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5 .當日避免髒話、據說這樣去做,今年會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6.當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7 .當日少帶金錢在身上,因小年之時若丟失財物、那麼則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

    己的口袋,一年則抓不住機遇。

    8 .當日工具或者其他裝置的破損,則意味著來年財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會在此日

    避免大的機械動工運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

  • 11 # 惟妙惟肖1980

    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同時,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

    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 12 # 平順鴻通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每年的陰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很重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就和團圓兩個字牢牢的聯絡起來。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對這個節日比較重視,舉行很多的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現在中國吃網小編就告訴你元宵節是怎麼來的,都有哪些習俗。  

    有關元宵節來歷的說法多種多樣,有3種說法流傳較廣。  

    元宵節來歷傳說一  

    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來歷傳說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元宵節來歷傳說三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還有擂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各地風俗也有獨特之處。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麵、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專案。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 13 # 二月春風吹得歡

    在我們這裡,每年的元宵節,還有一個“遊百病”的習俗,就是透過走路,把百病“遊”出去,而在“遊百病”的過程中,有一項活動叫做採青,就是在走路過程中,到路邊的菜地採些蔥蒜,根據完整情況,預測一年運勢。當然,這些只是個習俗,也沒有科學依據,不過總是有那麼些人會藉助這個機會,大采特採。

  • 14 # 雛菊兒的寧靜小屋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

  • 15 # 消防人阿斗

    1.

    湯圓,諧音團圓。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傳統節日,平時奔波在外的遊子在這一天都得回家,一家人坐桌子前吃頓飯,稱之為“團圓飯”...

    2.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

    3.

    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糖桂花、甜酒釀、花茶或者桂圓紅棗湯、桂圓薑湯取代...

    4.

    面對熱滾滾、香噴噴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別注意,吃湯圓切記緩慢、小口,避免湯圓哽住喉頭或氣管...

  • 16 # 鬧鬧愛吃魚

    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另有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張燈結綵,熱熱鬧鬧。

    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元宵佳節鬧元宵,除了吃湯圓,放花燈,以下提到的小活動你可知道?

    【煮湯圓】

    我們吃的這圓滾滾的小蜜球,究竟是元宵還是湯圓?

    【偷偷菜】

    【放夜燈】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結桃花】

    月華今夜滿,誰解相思情。還記得《大明宮詞》裡的小太平和薛紹初次見面嗎?就是一個元宵佳節,街頭偶遇, 那一句“公子,你認錯人了”,的清朗男音,掀開了太平公主宿命裡纏繞一生的情劫……

    所以說,如果還是單身的青年男女們可以趁著和朋友結伴上街賞花燈的時候尋覓一下自己的愛情,說不定就有那個燈火闌珊處的另一半在等著和你擦肩回眸呢!

    【猜燈謎】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傢俬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籤,獲小禮品留念。

    【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舊時,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特別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婦女們便三五成群,結伴出遊,她們一邊賞燈散步,一邊遛彎兒“走”除百病。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能幫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嬌,銀花火樹過元宵;出門不為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的詩句。這天,婦女們不僅可以回孃家,還可以串門,走親戚,到各處閒談玩耍。

    【摸門釘】

    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門釘”,方能求吉除疾。 “摸門釘”,又稱“摸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因此,正月十五這天的夜晚,婦女們出遊,到各城門去“摸門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裝置,一次便摸中者視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門摸釘的,要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控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來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猜燈謎 營活動】

    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詞語)

    元宵節十五的月亮(成語)

    婚期定在元宵後(成語)

    離別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謎)

    不妨走步跳馬棋(成語)

  • 17 # 村草啊松Vlog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是因元宵節而得名,而元宵節是因為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而得名。吃元宵作為元宵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在人們心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元宵節這天,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上一碗糯乎乎的元宵,也就代表著這家人來年都會幸福。

  • 18 # 海納百川700007

    元宵節吃湯圓主要講究就是其寓意,吃湯圓有團圓美滿之意。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 19 # 樹德漢碩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俗語有云: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那是在說天公不作美,不讓人過好這兩大佳節一一中秋節、元宵節,總讓人有不完美感。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春月首圓,稱為“上元節”,依我國民間傳統習慣,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家家戶戶親人相聚,共同歡慶,因此而叫“上元節”,後來又叫“元宵節”或“燈節。這“元宵節”的由來,是因為人們在這天喜歡吃“元宵”。元宵,即是我們南方人說的“湯圓”或“水圓”。據宋人寫的《歲時廣記》,稱為“元子”,又有說是“糖元”,《武林舊事》稱為“糰子”,都是在表“團圓”及幸福甜蜜歡樂喜慶吉祥之意。

    正月十五鬧元宵,在元宵之時,人們除了吃“元宵,品湯圓之外,還喜歡在夜裡燃燈和觀燈,賞燈猜燈迷,並漸漸形成了習慣傳統,所以就有“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因為交春後,乍暖還寒,還會有雪下,出現“雪打燈”天公不作美現象,大煞風景,不盡人願。今年元宵節,我地雖沒“雪打燈”現象,但因冠狀病毒肆虐,現場的元宵燈會取消了,最好宅在家裡不出門,直接觀燈賞燈猜燈迷娛樂活動不宜了,就在網路上,電視上看吧,那也很有意味的。

  • 20 # 一株吊蘭

    (這是豬)

    (這是兔子、老鼠)

    (這裡面還藏著一隻老虎)

    一般情況下,家裡人有幾個屬相,就蒸幾個屬相的面燈。面燈蒸好後,在背上挖一小坑,放點豬油,插上一根棉線做的燈芯,便可點燃。

    各位師友,貴地有這樣的習俗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全日制學歷和函授、自考、網教學歷的區別有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