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哥用鏡頭記錄生活
-
2 # 志玲覺知生活
示弱是真正的願意面對自己作為人,作為媽媽的侷限,還是想要透過示弱得到些什麼,如果帶著目的,孩子很快就知道,媽媽只是想操控自己,想要自己如她所願的樣子。慢慢的也就不管用了。
如果在面對脆弱上成為孩子的榜樣,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這就是在給孩子賦能,讓孩子感覺到媽媽跟自己同在,她不是孤獨的,是有心與心的連線。
-
3 # 暖陽媽媽
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我們都會想一定要照顧好孩子,當孩子的保護傘。在孩子眼中,父母都是強大到無所不能,遇到困難,父母都可以幫助解決,父母就像超人一樣。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適當的示弱,培養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家長適當示弱有什麼好處呢?
1.孩子更加獨立很多媽媽都是習慣性幫孩子安排好一切。我們經常會聽到,碗我來洗,你去看書吧。你去學習吧,這個不用你做。慢慢的孩子就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對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也不會獨自完成。有時候媽媽也要學會偷懶,要將一些簡單的家務或是孩子的一些小事情交給孩子處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2.讓孩子更有信心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孩子身上有很多天賦和能力,比如說語言學習能力,想象力,音樂感知能力等等。有時候,會比我們大人做的更好。父母適當的示弱,可以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說“你畫的真好,媽媽都做不到。”“能不能告訴爸爸,你是怎麼做到的!”跟孩子說這樣的話,並不是顯示自己的無能,會讓孩子更加自信,更願意去做這件事情,能夠更好的培養孩子某方面的天賦。
3.更有責任感像有二胎的家庭,可以對大寶說,媽媽有點累,可以幫幫媽媽照看一下妹妹嗎?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你會發現孩子是多麼的體貼。父母不適當的放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讓孩子慢慢的學會照顧體貼別人,以後孩子對家庭更有責任感。
4.增加父母孩子的感情有的父母在平時對孩子是嚴厲的,而父母越強勢,孩子越容易叛逆。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只是一味地指責孩子,這樣孩子更不容易接受。適當的示弱,父母與孩子更容易親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孩子容易聽話,也有利於增加親子間的感情。
父母示弱是一種策略,父母們不要小看孩子們的能力,適當的示弱,你會看到孩子比你想象中的,更有能力,你會得到很多意外的驚喜。總之呢,要記得給孩子一些關心自己的機會,不要只是一味地對他們付出,孩子強大起來一樣可以成為父母心中的超人寶貝!
-
4 # 榴蓮EDU
認同。首先,能在孩子經常有挫敗感的時候,增強孩子自信心,會覺得原來大人也不會啊,那我不會也正常,更容易接納自己,減少挫敗感。其次,可以讓孩子更認真學習瞭解這件事情,他能有積極性反過來當家長們的老師,去解釋這件事情,鍛鍊了口才與思維表達能力。最後,不要總是告訴孩子標準答案,畢竟你知道的也未必就百分百正確,給他們自己探索的空間,自己努力去找到答案,也是保護孩子好奇心與創造力非常好的辦法。
-
5 # 一樹梅家長教練
非常認同。
第一,父母有時候學會示弱,很多東西裝不懂請教孩子,培養孩子自信。
第二。父母有時候偷懶。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第三,父母請孩子幫忙。孩子感覺他在家中很有地位很重要,培養他堅強的性格,學會幫助別人。
-
6 # 達到進化論
可以的。
近來,“溫和而堅定”的養育方式受到推崇。
美國資深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建議家長持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溫和: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濫用家長的權威發火懲罰。
堅定:指的是家長要遵循的規則,即制定好的規則去維護管理。
這五個字,一看就讓人感覺到不驕縱、不懲罰,走的是育兒中間路線,彷彿成了我們這一代父母的指路明燈。
可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卻很容易走偏變成 父母的“軟暴力”。
正如著名心理學博士陳忻,在她的《養育的選擇》裡寫到:
很多父母出於對“溫柔而堅持”,表面上的理解去執行,雖然不打不罵不暴力,沒有讓孩子破壞規則,但也沒有關心孩子的感受,沒有嘗試用更合適的辦法解決問題;而是和孩子僵持,最後憑自己的體力和意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其實是把這個原則,演變成了“軟暴力”尚不自知。如何正確的“溫和而堅定”?1、“溫和”到底指的是什麼?
我們和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孩子想買薯片,你溫柔的和孩子說道這個不健康,吃了身體不好,可是孩子堅持想買,你繼續耐著性子和孩子說到薯片是如何的不健康,吃了有什麼後果,並建議他看看蘋果橙子也很新鮮很健康。
如果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這種逛超市的經歷出現兩三次之後,你再約孩子一起逛超市,孩子可能會禮貌而又溫和的告訴你“媽媽,我還有作業沒有寫完,我想在家寫作業。”
孩子想買薯片,可能就是碰巧看到,突然想吃,或者是看到了電梯裡的廣告,想嘗試下新出的味道。
可是到了媽媽那,就變得上綱上線,不健康飲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久而久之,媽媽這樣“溫和而堅定”的相處模式,就會讓孩子覺得這個媽媽好冷血、好無趣,隨他折騰吧,別來煩我就好。
可是媽媽在很用力的做著好媽媽呀,有耐心、循循善誘、有原則,其實這三點,對於一個媽媽來說做到每一點都很不容易。但是,在不理解孩子的前提下,這裡的每一個看似“完美”的做法,都會加大與孩子的間隙。
因此,溫柔不僅僅是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也不僅僅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最關鍵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這樣,你的做法,才能夠成立。
2、“堅定”到底指的是什麼?
堅定,來自於對人和對事情精準的預判,什麼事情是無關緊要的,什麼事情可以商量妥協,什麼事情是底線不能突破等要區分得很清楚。
我們繼續逛超市的例子,孩子小的時候去超市,會控制不住自己,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很多家長會和孩子說好,我們每次去只能買一樣寶寶想買的東西。
可是,有時候遇到孩子一賣萌,家長會忍不住心軟,說好吧好吧,下不為例。家長首先破壞了這個規則,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認為規則不外乎人情。
什麼事情是無關緊要的,什麼事情可以商量妥協,什麼事情是底線不能突破等等這些,本身在孩子心裡,是界限不那麼明確的,孩子需要在和家長的生活相處中,不斷摸索感悟,可是由於家長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破壞了規則,孩子就更難去摸索出到底什麼是底線,什麼是可以商量妥協的。
同時,堅定,並不是單純指態度堅定,而是儘量用靈活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達到“堅定”這個目標。
孩子不能接受這個事情,或者不願意做這個事情,我們是硬逼著他完成嗎?還是用一個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完成?
如果這樣問,大家都會選。可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家長們又會容易迷糊。
溫和而堅定,對於父母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需要父母擁有:
接納孩子的胸懷
同理孩子感受和情緒的能力
處理自我情緒的控制力
堅定的立場和態度
每個父母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崩潰,無措的時刻,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是為人父母最好的模樣,而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並不容易。
與孩子一起成長,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來處理各種問題,是一場為人父母的自我修行。
-
7 # 阿里鵬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其實有時候不能把小孩當小孩,既然是人都有希望得到認可和肯定,當你向孩子示弱時,並不代表你不理解他,而是要讓他看到自己有些事情在大人不參與的情況下也是能做好的,就像我的小外甥女,過馬路的時候我讓她牽著我的手,本來是我想領著她過馬路,可是她卻說,舅舅跟我走,這樣她拉著我過馬路,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示弱,這種示弱的背後,想想孩子得到了什麼,她增強了自信,有了一些獨立性,還有同理心,直到下次過馬路的時候我就說,那你帶著舅舅過吧,舅舅怕車,之後又帶我過去了,其實你想想,此時的孩子心理上已經充當一個大人了,懂得照顧別人了,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講,適當的示弱確實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
8 # 弘道
“示弱”是不可取的,耐心和平等地講道理才是更好的教育之法。
“示弱”何意也?妥協?讓步?何謂“自信心?何謂“責任感””?家長的示弱與孩子的自信心與責任感有何相關性?
-
9 # 迷茫的怪盜文
我覺得偶爾示弱是在教孩子學會妥協,避免跟孩子發生權力爭奪,是可以的。但是示弱不能教孩子成為有責任心的和自信的人。一個人有自信,有責任感是很多因素促成的,這些因素可以總結為三點:
1,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並且孩子也感受到了這種愛。這讓孩子有安全感。注意,什麼條件都滿足孩子,什麼事都為孩子做,這不是愛,而是溺愛和放縱。
2,給孩子設立邊界,就像孫悟空畫的那個圓圈。邊界之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這讓孩子有掌控感。注意,邊界、規則不是任意制定的,不是鉗制孩子的工具。自己做不到的規則也不要去要求孩子。在制定規則之前,問自己5個為什麼。如,為什麼要制定此項規則?為什麼這樣規定是合適的?等等。
3,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擔自己能承擔的責任。這讓孩子有成就感。家長過度干涉,只會引起孩子的自我效能低下的認知。這個度要合理,如,不能要求孩子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照顧其他孩子。
做一個溫柔且堅定的權威性家長不容易、有挑戰,何不帶著孩子一起進取?
-
10 # 自貢梅子
認同。首先,能在孩子經常有挫敗感的時候,增強孩子自信心,會覺得原來大人也不會啊,那我不會也正常,更容易接納自己,減少挫敗感。其次,可以讓孩子更認真學習瞭解這件事情,他能有積極性反過來當家長們的老師,去解釋這件事情,鍛鍊了口才與思維表達能力。最後,不要總是告訴孩子標準答案,畢竟你知道的也未必就百分百正確,給他們自己探索的空間,自己努力去找到答案,也是保護孩子好奇心與創造力非常好的辦法。而且我一直覺得以暴制暴是不可採取的,適當的示弱也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
11 # 研究生媽媽913
當家長強勢時,孩子會膽怯,失去自助能,失去判斷力。會產生消極情緒。對孩子的人生不利。俗話說得好,孩子像彈簧,你弱他就強。在教育孩子時,家長適當的示弱,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積極的面對人生。
-
12 # 七夜聽雪的Vlog
我贊成你的這種觀點,對孩子要在他的能力上給予一定的認同和支援,使他在以後的行為做事兒上做的更好,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同情,換位思考,引導他去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不能一味的縱容他。只要你把握好這個度,那麼孩子在學習和為人處事上他是很優秀的,
-
13 # 老張學聊
示弱——聰明爸媽的聰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適時適當示弱,不可不謂聰明爸媽的聰明。這是因為:
第一、“示弱”是一種看似不是教育的教育
口若懸河,頭頭是道,發號施令,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空洞的說教。這種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視為教育的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往往是事半功倍,有時候也事與願違。不記得哪位教育家說過:當把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時候,教育往往是失敗的。當教育的過程變為“苛責”的時候,任何教育都是無效的!
“孩子,這事我不如你,你來!”,“孩子,這事我有些力不從心,需要你的幫助!”,“孩子,我腦子不大好使,你替我想想怎麼辦!……
聰明爸媽這種聰明的“示弱”教育,往往被孩子忽略是一種教育,孩子往往在這種忽略中被潛移默化,被深深喚醒。
第二、“示弱”教育能幫孩子樹立難能可貴的自信和擔當。
在聰明爸媽的聰明“示弱”中,孩子會一次又一次在幫助“弱”爸媽的經歷中享受強者和成功的快樂,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滋生出信心責任與擔當,其內心會逐漸萌生“我能行”的自信和堅強,爸媽需要幫助,我應該幫助爸媽的責任感會潛滋暗長。
反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爸媽不是“示弱”而是不聲色俱厲,屑一顧,居高臨下,政策高壓,簡單粗暴,怒火中燒,求全責備,譏諷責罵呈現出“強勢”,不但會出現親子關係疏離,孩子缺少主見甚至叛逆的不良後果,更重要的是會泯滅孩子自信心的火花。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不一定贏,但沒有信心則一定輸。沒有自信,便沒有成功。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應該因為他自信。
“我能行”,“我應該”。孩子一旦有了對自己充分地自信,有了難能可貴的責任感與擔當,就有了披荊斬棘的利劍,就有了到達理想彼岸的舟船。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適時適當地“示弱”,對孩子自信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建立意義重大。是聰明爸媽的聰明,是睿智爸媽的睿智。
“示弱”是對孩子更高層次、更藝術地教育。
-
14 # 師師姐姐
容易造成困惑的是:什麼時候是適時,什麼情況是適當。
1.一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只有在從易到難,透過運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事情,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時,才慢慢相信自己可以。
而不是別人教會怎麼做,那是別人的能力。且相比之下會更自卑,因為別人會而自己卻不會。
由此,示弱確實能增強自信。
2.一個人的責任感從何而來呢?
奴隸永遠不用負責任,因為沒有任何自由。
父母如果事事掌控和安排,孩子跟奴隸又有何區別。
由此,示弱確實能增強責任感。
只是不是形式和作秀,而且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尊重。
-
15 # 卓胖子
這個觀點我表示贊同,親子教育過程中。尊重和鼓勵是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子:
首先,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維模式,一味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會讓孩子養成一種思維惰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就不會用創新的方式去處理事情了。
其次,孩子的成長曆程中,讚美和鼓勵都很重要。尤其在童年和青春期時期的教育中,這一點很重要。認可和鼓勵是幫孩子建立自信價值觀的重要法寶。
很多孩子進入社會後自卑,孤僻。都與家庭教育中的責罵有很大關係,一般在責罵的教育環境中長大孩子。進入社會後抗壓力都不是很強,個人社交能力也稍弱。
而在鼓勵與認可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總能恰當處理各種事物間的辯證關係。生活的幸福度也很高。
所以,請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聽聽他的想法,贊贊他的閃光點,告別強勢的說教和責罵。孩子會比你想象中的樣子更高大,更健康。
-
16 # 童教雷鳴
教育孩子,適時適當示弱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還更能融洽孩子與父母、孩子與老師之間的感情。
今天早晨,與一位家長聊天,就談到對孩子進行示弱的練習。有時候孩子透過自己的學習,學會了一樣技能或者一項知識,這個時候,我們父母可以做出一副不懂的樣子,虛心請教孩子。孩子難得學習到一定的本領,這時候又有“虛心”的學生願意聽自己的演講,內心其實是非常開心的。所以,我告訴家長,我們有時候要表現出自己“不懂”的樣子,讓孩子展示他們的能力,即使我們懂了也不要表現出自己懂。家長立馬心領神會,知道回去應該如何做。
為什麼要給孩子示弱呢?第一,示弱是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
當我們向孩子示弱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站在臺前,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來表露自己的想法,也同樣可以展現自己的風采。當孩子站在臺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他的思維就在活躍當中,就可以更好地思考,在表達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維,讓表達的內容更有邏輯性。而且當孩子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對所學習的內容就更能理解。這是一種用輸出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孩子得到成長的機會,孩子就會在一次次的機會中不斷接受磨鍊,自信心的培養也是自然而然地進行著。
第二,示弱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
父母對孩子示弱、老師對學生示弱,都可以讓孩子產生一種更親切的情感體驗。有好些次,我對孩子們表現出一點點不明白的時候,他們就自然而然地講出相關的內容,進而我說:“啊……原來是這個樣子啊!謝謝你!”孩子們聽了也很開心,有時候還說:“哈哈……老師,您好搞笑啊!”大家一起哈哈笑起來……
因為自己的示弱,孩子們感受到父母或老師並不是完全完美的人,會存在有一些漏洞或不足的時候,孩子會覺得長輩們更親近,更有人情味。
第三,示弱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責任感意識。
有許多事情,平常都是我們父母家人就完成了,孩子們相應的體驗也會有所減少。這個時候,我們家長適當地向孩子表現出一些力有不及,請孩子幫忙完成的時候,他們也會站出來幫助完成。當孩子完成相應的事務時,向孩子伸出雙手點贊,或者向孩子表達辛苦付出所獲得的成績的認可,同時感謝他們對這個家庭的付出的謝意,孩子就會更開心地接受一次次家庭任務的鍛鍊。
當孩子一次次承擔家庭事務的時候,他們個人的責任意識就會一步步地培養起來。這種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是非常簡單,實施起來也是很方便的。
結束語適當的示弱不是顯示自己的無能,反而更有助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再一個說法,人無完人,有所漏洞或者不足才能體現出“完美”。
-
17 # 阿壹聊教育
對於題主的這個看法,我覺得非常認同,其實無論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家長,都會遇到自己不會和弱點的地方,在孩子面前直接坦誠自己不會,適時適當地示弱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做法。
第一、現實中,如今父母的確遇到了很多難題。尤其是今年的課程改革,以四年級的語文課本為例。今年的部編人教版的課程中加入了古文的學習。最熟悉的就是《精衛填海》這篇文章。全篇都是古文,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平時不是經常閱讀和有一定的古文基礎,第一次接觸的話,孩子基本上都是不理解。如果這個時候,回來問大人,大人也許也不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強行解釋,用大人的威嚴去教孩子,一定要展示自己能厲害的一面,一旦孩子發現大人是錯誤的,內心對大人的那種威信就自然下降,以後大人再如何教育孩子認真讀書,基本上效果就大打折扣。
第二,適當的示弱,能拉近親子關係、激發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在一檔娛樂節目中,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霍思燕和兒子的互動。兒子嗯哼拿了一盤水給霍思燕,然後就幫霍思燕洗腳。兒子很溫柔地問媽媽的腳還疼不疼,霍思燕看了看兒子的眼光,然後說疼,嗯哼很關心地問媽媽,那我幫你按摩。在玩滑梯的時候,霍思燕還裝作自己不敢的樣子,嗯哼就變得勇敢且安撫霍思燕說他保護媽媽。作為觀眾,其實我們能感受到霍思燕是故意在兒子面前進行示弱,激發了孩子的責任心和內心的積極力量。
第三,適當的示弱,其實是在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為的發展。很多時候,家長就經常說自己小時候,父母都不怎麼管我們,我們都能很自覺得地學習,可是先的孩子就是非常的依賴。作業需要家長輔導,少看一眼就不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非常依賴。可是就是找不出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大人的所作所為都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孩子自己拿個碗,大人生怕孩子會摔壞,於是不讓孩子碰。孩子自己去洗澡,大人說,你一定會在玩的。當自己生病了,孩子想照顧一下大人,可是父母就讓孩子回去好好讀書寫字。根本就沒有機會讓孩子獨立。反而,適當的示弱,卻可以讓孩子在成長中培養自己獨立的意識和發展獨立行為。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專家蘭海曾經說過,當孩子面對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時,他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這無所不能的人學習,於是追求完美,不能那個容忍自己的而缺點。另一個就是什麼都不做了,因為這個能人什麼都能做。反過來,如果這個能人在孩子們面前有那麼一點不完美,有那麼一點軟弱,孩子們就會變得寬容,變得堅強,主動肩負起遮風擋雨的責任。
-
18 # 牽牛花牽牛郎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喜歡扮演一個權威的形象,盛氣凌人的告訴孩子一些道理,或者是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
這樣往往造成孩子謹小慎微,沒有自信,不敢主動去做一些事情,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典型現象:男孩長大後,不敢追喜歡的女孩!
第一:鄰居家的反面示例,影響後代!像我鄰居家的孩子,每次看到他,我心裡都愁得慌,替他著急,一個小男孩,做啥都唯唯諾諾,不敢主動參與別的小孩子們的遊戲,(1)當他母親在身邊的時候,做什麼事都要看一下他的母親,只有他母親同意了他才去做!(2)當他母親不在身邊的時候,看著他做什麼事都很不踏實,害怕做錯了事,回家承擔責任。
據我分析,就是因為孩子的母親太強勢造成的,孩子的母親在家裡咄咄逼人,完全把父親的石頭壓了下去,經常的發火。父親在母親面前也表現的唯唯諾諾,結果造成了孩子這種情況!並且這種情況是有遺傳輪迴的,這個男孩長大之後在選擇伴侶的時候,也會不自然的選擇一個強勢的女朋友…然後他的孩子再這樣的輪迴下去…
我是贊同: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的,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自信、果乾。
第二,父母在孩子面前,正確的示弱方法。我同事家的做法就非常好,他們夫妻倆在孩子面前就會適當示弱,比如說:家庭大掃除這件事兒。
他們會把家庭大掃除的工作分配權讓給孩子,讓孩子安排家庭成員做什麼樣的工作,比如說父親負責擦玻璃,倒垃圾;母親負責拖地等等,然後在安排完之後,雖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父母不能說,只照著去做…
家務做完之後,先是鼓勵孩子做得好、做得對,父母都不一定考慮的這麼全面,然後再引導孩子,哪些地方會更可以改進。
第三:看到的家庭越多,越發現“父嚴母慈”是幸福的家庭。父母裡面任一方的強勢,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女方的強勢,對孩子更是會明顯的打擊,中國有句古話:娶錯一個女人毀三代。我對這句話開始相信了!
強勢的父母下面,尤其是母親強勢,如果養的是男孩兒,會比較唯唯諾諾、膽小怕事;如果養的是女孩兒,會性格強勢、咄咄逼人。
並且男孩兒在選擇伴侶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年齡比自己大或者是相等的女孩兒,並且女孩兒性格往往是強勢的那種,類似於母親;,女孩兒在選擇選擇伴侶的時候,往往選擇年齡比自己小,性格比較難懦弱,不敢承擔責任的男孩,類似於自己的父親。
所以,我開始贊同:家庭裡父親比較有威嚴,母親比較仁慈的家庭,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沒有“原生家庭”那些問題。
因為教育孩子的重擔往往在母親身上,一個人他的母親,往往就是一個會示弱的母親,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養出孩子照顧家人承擔的責任心。
-
19 # 教育採擷
孩子的健康、快樂能成長,能夠成為一個讓家長放心,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才,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適當的示弱,確實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對孩子成長非常有利。
適當的示弱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記得一位從未上過學的母親,逐步將三個孩子培養成為名牌大學學生的秘訣,就是向孩子示弱。每天就是給孩子說:“這道題怎麼這樣做呀?”“媽媽怎麼不太懂呀?能給媽媽講講嗎?”讓孩子耐心給自己講講習題的做法、解題的方法,總結分享一天的快樂,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有時候, 故意做錯一道題, 和孩子一起爭辯的過程,加深了孩子對知識的掌握。 試想, 父母每天訓斥孩子體無完膚、一無所事,孩子對學習自然會越來越喪失信心。
適當的示弱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現在回想起來, 我小時候,父親有時也向我示弱,培養我的責任感。“腳踏車怎麼騎起來這麼吃力?”“來幫我算算這一月家裡的收入和支出是多少?”……總是在父親的監督提醒和幫助下圓滿完成。 類似的這種情形一直伴我大學畢業。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怎樣才能避免不出現這些問題,自然而然就要從書中找答案。以至現在,我也養成了喜歡動手、喜歡思考的好習慣。
由於每個孩子性格、愛好、承受能力的不同,需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一個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場合,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歸根結底,適當的向孩子示弱,確實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
20 # 元寶爸爸聊育兒
在教育孩子時,適時適當示弱我是非常贊同的,也是這麼做的。
增進親子感情我最近工作不順,遇到瓶頸,我委屈的在女兒面前傾訴。面對我的失落,孩子眼光裡充滿了溫暖,“你要是覺得太累了,就暫時休息一段時間唄,不過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要加油哦!”說完了,還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不易甚至困境,會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有同甘共苦的感覺。如果父母一味在孩子面前逞強,反而形象不夠生動,孩子會覺得有距離感。
增強責任感在跟女兒一次打打鬧鬧中,她的指甲不小心劃破了我的胳膊,我當時就表現出極痛苦的表情,她立馬收住了瘋笑,特別關切的來看我的傷口,還一個勁的說著“對不起”。她很快找來來消炎藥,非常小心的給我抹藥,怕我會疼,邊抹藥邊使勁的給我吹,我都說“好了,不疼了”她還是沒停的在吹。
孩子難免犯錯,關鍵要孩子在錯誤後承擔責任,並吸取教訓。女兒傷了我以後,第一時間仔細修剪了指甲,自己還會用指甲抓抓自己的面板看看會不會颳著疼。
增進自信心家長再強,也不可能全能,遇到不會不懂的,就得示弱,可別不懂裝懂。孩子知道的,讓孩子當小老師,虛心學,認真聽。讓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讓他體會到知識的魅力,讓他感受到做為強者的滿足感。
在家,我就經常說女兒是家裡最有知識的人,學的知識最全面最先進,掌握程度也最好。有時甚至是“懂裝不懂”,讓孩子有展示的機會。
結語:父母本就不是萬能的,適當示弱,是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也更真實,有助於家庭的和睦及孩子完整人格的確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很贊同,因為你示弱孩子才能安心去學校,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昨天有兩個10歲左右的小孩來我店裡吃飯,其中一個小孩問另外一個小孩你有壓力麼,他說有,然後他問為什麼,另一個小孩說,他爸媽說讓他期末考試,必須都在9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