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開平書畫工作室

    中國書法是傳情達意的藝術,怎樣傳情,如何達意,得必須先有情感才能傳達吧,書法中的意在筆先同理,所謂意就是你要傳達的個人情感個人志趣和良好的傳統書法功底,再透過筆按一定的書寫法則書於紙上或介質上(如牆壁、地面等等),不按書寫法則宣洩個人情趣只能書寫江湖體。真正的書家,做到意在筆先,是在博覽群書,通臨優秀的古帖,汲取各家之長,方能達到下筆有神胸有成竹。

  • 2 # 靜中樂

    當然是意在筆先了,因為意識(即大腦)決定行動。但要筆隨意走,必須要建立在熟練的基礎上。沒有熟練,下筆必然是塗抹,不合法度,其作品的結果就很難是成功的作品了。

  • 3 # 星墨閣書法

    1.宋代陳思曾說:“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也”。這句話對筆、心、意內涵解釋的特別到位。

    2.“筆者心也”就是筆能聽話,甚至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而不是“下意識”或者“習慣”等不好的用筆方法。

    3.很多人寫字,都是下意識或者習慣而來的,不會先進行“刻意安排”。

    4.任何一件事都是先熟悉規則才能打破規則,學書法先要做到“刻意”才能求“無意”。到了“無意”才能談筆意。

    5.“書者意也”,是“通篇的意境,格調”。“書”指的是作者和整篇作品,意是透過作者當時的情感、心態、匠心賦予作品的一種內涵意境,也是作者和其作品的關係。

    6.很多傳世名品,都有其“意”上的表達,比如《蘭亭》歡暢,《祭侄稿》悲憤,《寒食帖》淒涼,《韭花帖》愜意。

    7.就像練武術,前提是學好套路,不斷實戰,最後才能在各種突發狀況中應對自如。學書法要做到意在筆先的前提是能用好筆,能讓筆聽自己的話,能完全操控好手中的筆,這就在於長時間的讀帖、臨帖、背帖了。

  • 4 # 看透古今

    意在筆先,就是先把書法作品的方方面面都想清楚了再下筆創作。古人畫竹,胸中先有竹之模樣,站立之姿,斜出取勢,竹節分明,迎風呼應等等,所以維妙唯肖。故有“胸有成竹”之說。

  • 5 # 逍遙三界

    對於“意在筆先",我的理解就是在書寫之前已經有了對作品的整體把握,比如書體選擇,筆墨濃淡,行氣結構,如何落款等已經胸有成竹。

    對書法造詣深厚者,意在筆先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如果平時注意訓練,平常水平的書家也不是不可以。

    “意在筆先”之“意”,我傾向於認為是人的“潛意識”,是人們早已訓練好的身體技能,而絕對不可能是意識層面的東西。

    現如今的書法創作,誤區不少,裝腔作勢,矯揉造作,乃至打出很多旗號,拉幫結派,把書壇搞的汙水橫流。古人寫字,其實並無所謂創作。書法創作一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無論是《蘭亭序》,還是《祭侄文稿》皆為隨手而為之。當時的王、顏並非是在創作一件書法作品,是在做一件事時所作的一個記錄而已,包括筆法、墨法、章法,根本就沒考慮,就是隨意而為,好就好在無意於好,但卻寫好了。

    那麼,古人為何瞎寫也能寫得如此精彩呢,主要在於他們的平時修練,平時功夫練好了,用時拿出就是,無須再意在筆先了。正如佛、道兩家的最高境界乃為空與無。書家有相通之處,寫字時也應物我兩忘,排除一切雜念。

    意在筆後,乃臻高境。

    如意在筆先,唯正書可為。行書、草書,應感性而為。如理性太強,必為僵硬,或氣韻不暢,或呆板無神。總之,很難有自然天成之作。唯意在筆後,隨意而書,才能傳達作者之情性,積累之學養,乃至德性、品行皆會自然地流露於筆端,流露在字裡行間,流露在乾溼濃淡的墨痕裡面。如能達到這個境界,那你的字不是神品逸品,也是高品了。

    然這看似簡單,做卻難。

    這意在筆後,卻要襯墊在千千萬萬的意在筆先之上,意在筆先,固然虛集古帖大成,得古人心跡,方能進入境界,方能意在筆後。故做到意在筆後並非易事,猶如打太極拳時的肌肉放鬆,一般的放鬆還可以做到,幾百塊肌肉全要鬆弛就難了。所以意在筆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昇華,是一種超脫。是練造神來之筆的必要之條件。

    “意在筆後”才是行草書創作的根本?

    翻開歷史,那些神品、逸品之法帖,皆是隨意而為,不期而就者。所以今天提出原生態書法,是人們在書法上的醒悟,是反省,是迴歸,是真率。

    書法,並無神乎其神;書法亦非簡單勞作。

    書法是國學之一脈,書法乃神情之傳遞;書法須自然之流淌。唯書法,維繫中華七千年之文脈,故吾輩須善待之,不要把書法神秘化,而使人卻步。更不能以書法的名義,謀一己之利。把國之文脈給汙染了。

  • 6 # 吹雪無痕1224

    所謂意在筆先,就是在創作作品前要有基本的設計構想,無論是繪畫藝術還是書法藝術都是如此。書法作品創作前更是如此,首先心裡要有數:寫什麼體、章法佈局怎麼安排?等都需有前期具備充分的思想準備,然後一揮而就瀟灑自如的完成作品。

    唐朝今草大師孫過庭先生曾經在他的《書譜》中提過在寫字的時候的“五合”問題,即:“神怡務閒、感惠詢知、時和氣潤、紙墨相發、偶然欲書。”還有“三乖”之句等。

    意在筆先就是虔禮先生所說的:“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 7 # 書海馭波

    其實,“意在筆先”,古人有論者。然而“書法創作”一詞,則是建國後才出現的。古代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往往書家無意於“創作”,只是偶然為之,隨手拈來。尤其是尺牘,只是書信呀,便條呀,等等。既然要有意識的去創作,那麼落筆之前總要先想想這幅字怎麼寫。腦子裡把每個字每行字乃至整幅字過一遍,做到心中有數,成竹在胸,再落筆。意在筆後則全是即興的,也就是古今大多數書家的創作狀態。其實,《蘭亭序》,《祭侄稿》,《古詩四帖》,《自敘帖》等,都是即興的隨手拈來,無意於佳乃佳。意在筆後在行草書中尤其重要。比如,前邊的字寫完了,後邊如何配合前面呢?前一行?前一部分?所以,總是後邊的配合前面的,這樣章法才好,行氣才好。要做到這樣,就要求書家有深厚的文化修養,高深的美學素養以及對生活體驗的獨特思考。比如“擔夫爭道”,“觀夏雲”,“觀公孫大娘舞劍”等,都是把生活中的感悟運用到書法創作中的例子。這是個大工程,需要長期修煉。

  • 8 # 書法雅園

    在說這個問題前,闡述一下個人觀點,雖然大家都愛相互說誰誰寫得好,又誰比誰好,其實真正的書家之間沒有所謂的誰更好,雖然王羲之是書聖,可以說顏真卿,褚遂良等他們級別一樣,比較那就是無聊的事。書法是有很強的個人屬性,無論如何臨摹,寫出來還是自己。臨摹的目的就是必須走出來,吸取養分。意在筆後,像你趕時間亂寫一文章,字跡潦草零亂。雖然不忍直視,但是算是意在筆後,因為你沒有主觀去調整,雕琢,很多就是運用平時功力和基礎書寫。意在筆後當然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了,書法也是熟能生巧的事,需要苦練思考多年,掌握了基本原則,有一天亂寫一通出來,那也是好書法,像蘇軾《寒食帖》他就當廢紙差點燒了的。這個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是傳說中的江湖書法了。當你臨摹字帖時,就是意在筆先了,因為你先在儲存字帖。再從大腦提取出來,用筆寫出來的過程,所以開始一定要慢,精準就行了。

  • 9 # 貟曉東書法

    意在筆先能使筆者的感情融入字裡和整幅作品中,使得字及整幅作品帶有感情色彩,具有活力,情與書融為一體,給人以生命在運動的感覺。反之,意在後,寫出的作品就是乾巴巴的,沒有意境存在。拙見,望指正為盼!

  • 10 # 茶韻書齋

    茶韻書齋應答,書法意在筆先是指書法創作心理狀態與書法創作的關糸。創作前對創作的諸要素:如字形大小,筆畫輊重,俯仰向背,通篇佈局等有綜合的思考,意在筆先體現了書法創作的理性要求。意在筆後就比較複雜了:是透過書寫節奏的變化使書法作品表現的韻律,氣勢出現層次。意在筆後是書法創作的靈動多變約意念,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一波三折,筆斷意連等等筆意都是意在筆後所進行的。淺見請指正

  • 11 # banlu

    何為書法的“意”?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這裡有意境,意識、意念、意象之意,“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達到一定藝術高度的書家,“意在筆先”是自然之態,由功夫積而成。我見過書法大家的書寫,考慮片刻,不徐不疾,如行雲流水。這可能就是意在筆先的境界。是功力深厚的外在表現,這需要多年臨帖,揣摸與練習。我的老師就曾回答過怎樣學書法的問題。他說,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奧妙,十萬小時,你幹什麼都是專家。沒有上十年功夫,就沒有書法的意境。沒有書意,那只是寫字,不叫書法。

         意在筆後,其實指的是“天意”、“趣意”,是書家功力的體現,是沒有想到的“想到”,這也是書法與國畫特有的現象,在於墨的運用自如,在於墨的靈性展現。這一點在書法的分類,篆刻中表現也很明顯。紙與墨相融的暈染,刀與石互動的自然崩痕,這實際上也是書家、篆刻家的藝術風格的體現。真正要做到意在筆先,意在筆後。那必須“板凳要做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寫一句空”。

  • 12 # 林慶逢358

    我剛學會這種直接拿螢幕上用手指頭寫的草稿當正稿發,也算有點收穫。但我記得曾回答過類似的提問,現下回答你的提問算不算犯了規?豁出去了,誰讓你當"問題"給曬出來,拼命陪君子。你小學畢業了沒?能小學畢業那是太好不過的大好事,就拿這"意在筆先是什麼境界”來說事。這意必先心有何屬,然後屬以生情,才能以情致意。你可拿一首"慈母手中絲……"的詩,去品讀,將自己給讀得心潮起漣漪讀得心潮澎湃讀得長吁短嘆讀得捶胸頓足讀得淚流滿面讀得磕頭撞額讀得欲生欲死,你把自己給讀出情來了,因情而起意,人性是也。於是乎,你便很想表達,表達你對"媽咪"的厚愛,你想感恩媽媽,你想回報媽媽,是不是?"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於是乎,你就想寫一首"報恩老媽"的打油詩,順口溜也很好。這種意念就叫"意在筆先"。至於"意在筆後又需做到哪些?"這容易,你就再把那一首詩硬讀死讀死死地往死裡讀,還是讀不出一點半星眼淚來,淚花有沒有?沒有也不怕。大不了讀"隔江猶唱反庭花”。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總能讓你找到"意在筆先"的破綻。放心吧。

  • 13 # 狂喜淡墨a

    意在筆先何解,意在筆後又需做那些?

    創作作品意在筆先,是書寫的規律,首先有一種想象力,爾後才有的墨象的湧現。

    奇妙的構思,生動的妙想,會有一種特別的效果筆墨景象,一般書寫是不自覺的思維,隨著運筆而腦皮層興奮,驟然生風,盎然的筆意具有活潑可愛,生機勃勃,

    意氣風發書法創作的定力,首先有一種衝動的激情,達到追求美麗的境界,此刻萬物皆可盤於腦海,似乎物化成筆墨呈現。這就是書法者書寫時的必有思維方式。

    意在筆先,能夠更加完美的體現情性的注入,達到筆畫的生命力。

    不是純熟的筆墨形式就能夠成為藝術語言。若是僅僅停留在技巧層面,是為書匠,

    即是匠運技巧,也要有意在筆先的醞釀,其中加上自己的情性表現,更會體現書墨的形質美與情性美。之完善。

    另外意在筆後,是一種被動的的書寫方法。這是臨摹時刻,一般初入書境,沒有書寫的經驗與基礎i理解書藝依然停留在比著劃墨而已,還沒有達到書境的階段。此類情景一般是寫完筆畫後著意審視檢查自己的書寫效果。從中汲取書寫教訓及經驗,體驗筆畫的形成規律。鑽研筆墨成熟的過程,回味書寫的成敗,歸納總結自己的從書過程。

    由此可見,意在筆先,是創作的必然。都會遇到的經歷。而意在筆後,是作為初學的思維方式,屬於歸納總結書寫經驗。

  • 14 # 呂永亮

    ‘’意在筆先‘’是書寫天賦極高,書寫功夫外的綜合素養又是相當高的人才可能具備的一種本領!

    就說一首詩詞或是一首歌,由於書寫者的理解不同與見知境界的深度不一,作為載體的書寫所展現出的風格也必然不同。而有深度的人往往是一看內容就已經知道採用何種字型形式去合理的表現了,這就是“意在筆先”的具體表現。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只能是“意在筆後”,要知道才華真的不是靠努力所能獲得的……所以認真設計及摹仿別人而寫也沒有什麼不好,最起碼對自己是個有要求的人。

    本人曾經書寫過三次屈原的《橘頌》,“意在筆先”書寫了不同心境的《橘頌》以供參考。

  • 15 # 真書門

    意在筆先,就像製作物品機器,先構圖成型,

    作品朝這方面進展,最後完成,機器完成了,再做什麼?當然是充電,加燃料,填充能量,才能作業或者說有用處,有價值。

    書法的意在筆後,也是這樣,輸入的是作者的能量,精神的力量,情感思想的能量,或者精氣神,生命力。作品才能活。

    只不過書法作品不斷的意先筆後,然後又跟上意志能量,不斷的前行。而機器是最後補充連線能量。過程有點區別,執行的道理又是相同的。

    所以說,西方發展科技和我們構建文化,修行自我,方向不同,目的卻是殊路同歸,優劣互補。

  • 16 # 鶴舞蘭天逍遙客

    書法講意在筆先是什麼境界。而意在筆後又需要做到那些?答:我對書法是一個外行,但既然受邀就勉力做一回答;書法講究意在筆先,就是在下筆書寫之時,做到胸有翰墨。雖然還沒有落筆,但整幅書法作品的表現形式氣勢格局都已在胸中醞釀成熟。這是一個書法藝術人士必須要具備的一種習慣。也是一個書法家或愛好之士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不但是書法需要意在筆先,就是繪畫寫文章作詞編曲等,也都需要一氣呵成而不在中途停頓。因停頓意斷而斷了整幅作品的氣韻。隨然在書寫作品時,巳能做到意在筆先,但還談不上境界上的高低,只能說在書法藝術之路上已經上道。而意在筆後那都是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因胸中裝的知識筆墨章法步局留白等還比較少,而且還不成熟,甚至也分辨不出對錯好壞。只能跟著心意願望走,而且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走看一步。邊寫邊想邊改正。而意在筆後需要做的就是亡羊補牢,使作品相對來講儘可能的比較完美。回答完畢。

  • 17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中國的琴棋書畫的最高境界,都是與“道”相通的,中國文化從大的範圍,可以分為“道”和“術”兩大類,其中“道”是本質,是根源,而“術”則是技巧,屬於方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認為“術”是輔助“道”的,也就是說,學習方法掌握技巧的目的,是為了最終進入“道”的境界。

    唐代的張璪,是擅畫松石的大家,當時朱景玄曾經描述過他作畫的過程,說他“手提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雨,槎枒之形,鱗皺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又評價他的畫說“高低秀麗,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噴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

    朱景玄可不是一般人,他不僅是一位翰林學士,而且還是目前是已知中國最早的一部斷代畫史《唐朝名畫錄》的作者,能得到他如此的稱讚,可見張璪的松石造詣確實非凡,當時還有一位擅畫松石的名家叫畢宏,看了張璪的畫以後,竟然灰心擱筆,永不再染指松石。

    當時畢宏也曾向張璪請教過畫松石的經驗,張璪就告訴他八個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就理解了上面的結論,所謂琴棋書畫,都是“術”,屬於方法技巧,它們只是起輔助作用,輔助我們進入“道”的境界,在“道”的境界中,我們才能得到心源,從而與天地造化合而為一,使萬物的靈性躍然紙上,這種盜取萬物生機的意境,是“意在筆後”者永遠無法企及的。

    我們再來說說書畫中的“意在筆後”和“意在筆先”有什麼區別,前者是在寫“字”,是在畫“畫”,心是跟著筆走的,而筆只是個物件兒,是沒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意跟著無生命的筆走,那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幅僵化的作品,雖然也許看著很整齊,但這只是心為物累,只是堆砌了一些筆劃而已。這種情況,最終撐到天上也就是個寫字匠,或者是個畫匠罷了,永遠進入不了藝術的殿堂。

    現在不少所謂的“家”們,什麼書法家、畫家等等,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被各種物慾所纏縛,所謂“身為物累,心為形役。”所以既師不了造化,也得不了心源,甚至心裡連這個概念都沒有,只是在技巧上下表面功夫,技巧已經窮盡了,就在各種形式上獵奇,來搏人眼球,比如象噴書、射書等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招都使出來了,自己丟人現眼不說,還讓國粹蒙羞,與其說這些“家”們需要反思,倒不如說整個書畫領域也都需要反思。

    “意在筆先”就完全不一樣了,“意在筆先”是說心為主,為帥,筆為臣,為輔,是心在領著筆走,這時筆領略的是心意,是為心服務的,這樣無生命的筆就被賦予了生命,這時筆下出來的不再是筆劃,而是天地的靈性,是造化的生機,這也就是張璪的那種境界,此時人與筆是合而為一的,筆隨人走,墨隨意行,筆即是人,人即是墨,天人筆墨打成一片,大有“虛空破碎,大地平沉。”之勢,心中沒有我的概念,也沒有筆墨的概念,一切都是自然流露,任運鋪張。

    這樣出來的作品,才稱得上是藝術,所以“意在筆先”是這樣一種境界,其實我上面講的,已經超出了這個境界,“意在筆先”依然還有一個“意”在,我上面講的,連“意”也沒有了,整個情況就象是南北朝時傅大士詩中講的那樣:“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永珍主,不逐四時凋。”這是一種禪的境界,不僅是人生境界的巔峰,更是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 18 # 虛偽的書法藝術

    無論誰的回答都是個人感悟罷了,經不住推敲。天下三大行書也只是隨手寫罷了,即使他們都活著也不會說他們是為創作而寫,好與不好他們不會再呼,一切的榮譽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 19 # 突破烏江

    當我們提起筆,在潔白紙箋上龍飛鳳舞,妙筆生花,盡情馳騁,內心情感盡顯筆尖。

    意在筆後,是初學者剛入書境,在書中尋找靈感的體現,攀摹作品精髓,從而達到自己滿意的書寫效果和審美觀。就像我們平時釣魚一樣,手裡握著魚杆,目不轉睛靜靜盯著水面。心,必集中,仔細觀察浮標動向;意,在手感,逮著魚兒的瞬間,看到魚兒在半空中飄來蕩去,那種說不出的快感和自豪感,是一般人體驗不到那一瞬短暫快樂的。

  • 20 # 抱庸詩書

    所謂打譜,就是通盤考慮章法佈局,多大尺幅多少字,大致要分幾行來書寫。所謂定調,就是琢磨氣質風格而來醞釀感情,是行是草,是正是險,是疾是緩,是濃是淡,這個情感基調要率先匡定。所謂理順思路,就是統籌考慮筆法、墨法和章法,確保書寫時筆如人意、書寫連貫順暢。

    意在筆先是絕對的。離開了大腦的指揮,手是寫不出字的。不論新手還是老手,不論業餘還是專業,書寫之前,都會對筆墨之法、邏輯順序、目標效果來作一個理性的思考,這個就是“意”。只不過,業餘玩家的思考較短較淺,也比較籠統紛亂,好像是在“跟著感覺走”。而有經驗的高手老手,完成腹稿的速度非常之快,甚至可以直接憑著經驗來寫,但經驗本身也就是腹稿,且是比較成熟的腹稿。

    意在筆先,以書法理論和書寫技能的實力為基礎。水平在什麼段位上,擅長詮釋表達哪種書體,這才應是“意”需要深入思考關切的依據。沒那個水平實力,想法再好也只是空中樓閣,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已。要知已,更要知筆。

    意在筆先,以個人書法審美取向為靶標。所有的腹稿要靠筆墨來實現,你能想得到,才有望寫得出。就如生物的趨光性,而審美就是“意”的光源。所以對於書法人來說,多元、寬域、辯證歷史的審美,是至關重要的。審美上層次,書法才會上層次;審美上不去,練死了也只能在低層次徘徊。

    意在筆先,是追求效果目標與書寫實際狀況的相互糾纏妥協。想是一回事,做出來是效果可能是另一回事,點畫不聽招呼、結構不服指揮,太正常了。目標與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肯定會有波動或反差,作為書寫者,就得做好宏觀排程、微觀協調的工作,使書寫儘量沿著既定目標進行下去。因此,意在筆先的“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時刻在運動變化著的。

    抱庸妄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