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日葵30434
-
2 # 上德如水
貼對聯、窗花。那時候剛上學,大人們都把這種事情交給我去幹,基本上在大年三十那天要忙一上午的,留下了很多回憶!
-
3 # 使用者53369192716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家每戶貼上對聯,聽著大街上熱熱鬧鬧的鞭炮聲。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嗑瓜子,看春晚。還有我們小朋友最喜歡的一個環節,當然是收紅包啦[耶]。現在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感覺跟平時沒有太大區別,還有就是市區聽不見鞭炮聲了。
-
4 # 小胖帶你聊熱點
我是一名八零後,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年春節,兜子裡塞滿糖,瓜子,早早的起來看著爸爸貼對聯,我可以穿新衣服,記得有一年春節,我把新衣服很早地穿上了,結果玩的時候弄髒了,哪心疼的一直拍拍,我們家裡是農村的,比較貧困,一年也吃不上肉,過年可以吃肉,不知道爸爸從哪裡買的好像是葡萄酒,就是耐種桶裝的,我喝著好喝甜,自己偷偷的喝了好多,結果出去玩的時候有點頭暈,我當時想應該是喝多了,還不敢說,小時候太多印象深刻的事情了,所以好想回到童年,無憂無慮的再活一次。
-
5 # 兵馬未動保障先行
小時候凡是節日都很高興的,比如過年去拜年有利是兜,五月節去看龍舟,岸邊站滿人加油,有時候站在岸邊水浸腳了,因龍舟水來了。清明節去踩青,大人帶著去拜祭古人,小孩子去郊外看山上美景,路邊小溪,沿路春耕景象。樣樣新奇。中秋節吃月餅,挑燈籠,燈籠都是自已做的,可好玩了。
-
6 # 我是高哥
小時候過春節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有人給壓歲錢。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很多老習俗也會慢慢被人遺忘。生活也越來越好啦,小時候過春節穿新衣放鞭炮,好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想想那個時候都會開心。以前春節除夕之夜吃餃子,每當煮好的餃子都先給鄰居年長的人送過去一碗。
過年要到長輩那裡拜年的,長輩給壓歲錢。收到壓歲錢
-
7 # A母豬也可以上樹
小時候過年還是在農村,進了臘月就開始忙活,臘八啊,小年啊,小年過後要蒸很多饅頭,小孩子買那種小的鞭炮拆開來放,貼對聯。
有的村裡沒有看晚會到12點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包完餃子,九點左右就睡了,當然堂屋裡是要擺上供品的。然後初一早上早起來下餃子,拜年。
現在在城裡,感覺不出年味,頂多超市裡添上新年的裝飾,路邊店面把各種商品擺在路邊叫賣。 除夕大家都在家裡包餃子看晚會,過12點放鞭炮吃餃子
-
8 # 小歡喜姑姑
我是70後,童年是在內蒙古度過的,小時候過年的場景是我童年回憶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了,經常講給愛人,孩子和同事朋友們聽,感慨時光飛逝猶如白駒過隙啊!
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祭灶神,我們就可以吃到糖瓜了,吃之前奶奶讓我們都要說一句:上天言好事!之後陸續就可以聞到香味了,大人們要煮牛肉,燉羊肉,包包子。內蒙古的氣溫冬天家家院子裡有大缸用來存放年貨。
我們家屬院家家都準備燈籠,裡面是安裝燈泡
-
9 # 去春暖花開的地方流浪
小時候每次過年我都很緊張,因為媽媽說有很多禁忌,比如三十晚上煮餃子的時候不能煮破,如果破了家中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還有初五之前不能打碎東西,打碎東西也是不吉利的,所以每次過年都很緊張,現在好多了,知道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內心的想法,你想的不好那就會一定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
10 # 道可道非常道N
印象深刻的就是壓歲錢!哈哈,那是兒時抹不掉的最為開心快樂的美好記憶!每年的除夕夜一幫孩子相約守歲,都嚷嚷著絕不睡覺,可沒有一個能撐到半夜就東倒西歪的睡著了,隨著鞭炮聲的響起一個個麻溜的爬起來看著外面還漆黑的凌晨,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心情就要往外跑,大人們會笑著阻止:太早了,老人們還不開門呢。就這樣耐住性子熬到天微微亮,一個個像脫韁野馬衝了出去,老人們也都早早開了門房間桌子上擺滿了瓜子花生,還有一些水果糖,當然孩子最在意的可不是這些,一進門騰就跪到,嘣嘣磕幾個頭,滿眼希驥的看著老人從口袋裡掏出期盼已久的壓歲錢(我們那時就叫磕頭錢[我想靜靜]),沒有現在那麼多,也就一毛兩毛,多的有五毛的,那就快樂的像一陣風似刮跑了,急著去下家呢,七大姑八大姨爺爺奶奶還多著呢[呲牙][呲牙][呲牙]
-
11 # 123唐老鴨
小時候最開心,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啦。那些好吃的的多得數不清。好玩的不多,女孩子又害怕玩鞭炮,不如男孩子好玩。
1:豬血丸子(寶慶丸子)
寶慶豬血丸子,亦稱血粑。是邵陽的傳統美食,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
這個豬血丸子,就是豆腐和豬血混在一起做成的美食。現在的人聰明已把丸子加工改良了,裡面添加了肉末,味道比以前更好。
我記得奶奶做這個的時候,就只往裡面放幹辣椒粉,也很好吃,每次我都能吃三碗飯。有時還會偷偷地用作業本,包幾塊去山上放牛時吃。後來大家又學城裡人往裡面放點橘子皮,味道比放辣椒粉更香現在大家可以隨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
過年前家家戶戶早早都做好了,掛在柴火灶上,留著過年款待親朋好友和送人。現在科學發達,已有工廠大批次生產,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
不管你在天涯海角,想家時都可以買來吃。我都是吃爸媽親手做的,有爸媽親手製作的愛的味道味道才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佳餚。
2:舂餈粑
餈粑是家鄉的另一個美食,每年立春之前就要做好,因為用冬天的井水浸泡過的餈粑不會發酸發臭。餈粑有石磨磨成粉做的粉粑,用石窩舂的餈粑這兩種。
做餈粑首先要蒸糯米飯,那個飯才叫香。在一個柴火燒得旺旺的大灶上,一個大鍋裡放一個大大的木桶,裡面裝著早已洗好的糯米。
當我知道要做餈粑的那天,我哪裡也不去,乖乖的坐在奶奶身邊,因為做餈粑要大火燒煮,還要討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兆頭,那天是不準小孩子添柴火的。灶裡的火越大越旺,來年的日子就一定是紅紅火火的。
等糯米飯一蒸好,奶奶讓我趕緊把手打溼,她早已為我做好一個大飯糰解饞啦。鄰里鄰居也會聞著香味過來,大家洗好手,你抓一團我抓一團,樂呵呵地吃著。吃完我家又趕著下家,百家飯香,我就是在這樣質樸的環境中長大的,好想回到兒時的時光裡去,可惜啊回不去啦。
3:殺年豬。
過年是大家心中最重要的日子。天南地北的人都要趕著回來和家人們團聚。人們常說“叫花子都有個年過。”因此過年期間,大家可以盡情的玩,好吃的好穿的都留著過年時享用,
一般在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頭自家養的大肥豬。整頭豬都留著自家吃,不外賣的。除了過年需要吃點新鮮的,其餘都拿去燻臘肉,明年一年的葷菜都有了。(那時還沒冰箱,只能燻成臘肉便於儲藏)。
那幾天走到哪家都是看到一大桌人吃飯,滿滿一大桌的全豬宴,叔叔伯伯們在酒杯中互說生活,嬸嬸們個個喜笑顏開,這一年的收穫滿滿啊。
我們孩子們都是跟屁蟲,爸媽去到哪裡我們跟去哪裡,哪哪都有好吃的東西塞進嘴裡。這家還沒吃完,下家又來叫人啦,“我家水都燒開了,快點幫我家殺豬吧。”
下餐吃的又有著落。那種互幫互助的團結有愛氛圍一直伴著我的童年長大。現如今家鄉的人們還是這樣質樸,只不過因打工的大潮,很多親人們都隨子女外出,家裡的留守親人太少,因此年味沒那麼濃烈。
4:乾魚塘
雞吃叫魚吃跳。親人們對於吃還是蠻講究的。一般在臨近年關的前一二天干魚塘。過年吃魚年年有魚啊,意頭多吉利。
魚塘和水庫沒承包以前挺好玩的,村子乾魚塘或水庫時,大家都去看熱鬧,爸爸也會下去摸魚,池塘裡滿滿的人黑壓壓的一片,只待主人一聲“你們可以摸魚啦”後,大家都各顯神通,在渾水中摸魚。
冬天天氣冷,那些鯽魚全藏在泥裡,一手一摸個準,那些傻鯽魚一動不動躲在泥裡,全被大家摸出來。有時手氣好,五到六斤的收穫都有,最少的也有一二斤的收穫。
兒時的記憶中還有分魚的印象,不只是魚塘還是水庫裡的魚,按人頭分,那時最開心就是等著用草繩提著魚,一步三跳跑回去給奶奶報喜。
5:除夕之夜啦。
除夕之夜,大人們幾乎沒得睡,一個晚上都在忙著煮年貨。
炸豬油啦,燉煮豬肉豬腳骨頭啦,滿屋子都是飄著的肉香。大人們都在忙著為明天的新年準備食物招待客人。我比大人們更忙,一會兒去奶奶那裡吃塊油渣,一會兒去爸爸那裡吃塊瘦肉或啃個骨頭,那個小嘴巴總是在不停的吃東西,
等媽媽忙完後,我就被媽媽抓去洗澡,然後從頭到腳全換上新的,新衣新褲新鞋子,那時一點也沒有發現大人們都沒有穿新衣服。
在媽媽的連哄帶騙,外加一個壓歲紅包中,我才去睡覺。第二天天還未亮,又被媽媽抱著起床,眼睛都還沒睜開,就要吃年飯。
老家天未亮吃年飯的風俗一直未變。現在每年回家還是這樣,半夢半醒之間就吃飯,土生土長的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可我的孩子們覺得這風俗難以接受。
-
12 # 稀飯看電影
我說一說我們老家過年的習俗,看看跟你們那有什麼區別?
首先,大年30零點開始煮餃子,放鞭炮的時候在院子中間點一堆火,然後把上墳的紙點著,分別放在各個門口,在正門門口擺一張桌子,家裡有幾口人就放幾個碗,酒杯倒上酒,碗裡放上餃子,鞭炮響完的時候,把酒倒了,碗筷收拾起來。
放完鞭炮以後開始進屋吃餃子,在包餃子的大人會把硬幣洗乾淨放在餃子裡,看誰會吃到硬幣。
吃完餃子以後會拿撲克檢12個月,哪個能從A到K依次檢開說明會很順利。
初一那天不能動刀,包括菜刀,剪子都不能動老人說不吉利!
-
13 # 杉鄉勇哥
我們黔東南年味真濃,小時侯臘月23送灶神,豬牛圈門貼上“六畜興旺”,放鞭炮送神,然後開始打餈粑,殺年豬,忙得不亦樂乎,餈粑每家都打幾百斤,因為小時候窮沒零食,餈粑就成了我們年後兩個月的零食了。到了除夕,白天得去祖先墳上祭祖,晚上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然後在神龕點上青燈,守候到天明。
大年初一我們宋姓必須吃齋(族譜家規裡定的)叫“憶苦飯”,不能動刀,不能往地上倒水,不能動土,炒菜只能用素油,青菜不切,好長條,紀念祖先,憶苦思甜,這也是中國的根文化吧。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而今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這些東西了,被如今的快餐文化淹沒了。
-
14 # 金妹生活
這個問題我現在都記憶猶新,我是70後。雖然那時候很窮。每年到春節的時候都會殺豬。整香腸臘肉。特別是大年30天。早晨天剛亮,早早起床就要做湯圓,湯圓吃了後,嗯,家裡一家老小提著一小方肉,帶上鞭炮火紙,兩個蘋果插兩炷香就要去祭拜自己的祖先。當時不懂什麼意思後來聽我父親說就是說年尾啦應該去接爺爺婆婆回家過春節了,在我記憶中,每一年4方桌子的上方有兩個位置都是空著的但是一樣有兩雙碗筷。後來才知道,那就是給我去世爺爺奶奶留得位置。這些事情忙過了後就要開始給家裡每一道門貼上紅紅的對聯,然後孩子最想做的事圍著父母轉,因為一般是吃完早餐父母就會給孩子拿壓歲錢,因為那個年代嘛,生活條件不是很好,不是每個孩子每天都有錢用的,只有春節父母才有這麼大方給上5毛錢一個孩子都多高興。大連30天一般都不一用幹活,都是在家裡有吃有喝放鞭炮玩耍,小朋友聚在一起那時候的孩子多,好熱鬧,還有老大初一早我父親要去吊井裡面擔水。肯定沒有經歷過的,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老大初一要擔水?當時我小,我也不知道是我們家裡的風俗,還是我們這個地方的風俗。30天的夜就剋意把缸裡水倒掉洗乾淨;初一天早晨四五點的樣子起床第一件事是要擔水把那個缸裝滿。當時老人的話說就是說這個缸裝滿。它稱之為銀水。[呲牙][呲牙]就象徵著你家裡掙得到錢。以後吃穿不愁的意思。當然這有沒有實現個誰都說不清。只是農村的一種信念罷了。現在好多農村信的風俗都改變了,因為現在居住環境變了,人們的工作壓力也大了。唯一不變的就是年頭年尾吃湯圓。(大年30早晨到初一早晨)因為湯圓象徵著家庭和睦圓圓滿滿。
-
15 # 大珂家的玲玲
從小到大,年前20幾媽媽就要開始忙活過年的事了,買豬肉→醃豬肉→曬豬肉,打年糕,做餈粑,做豆腐,炸肉圓,最喜歡的就是炸肉圓了。每年都是我幫我媽做然後她炸,剛剛炸出來的肉圓超級無敵好吃。還有做饅頭,幾家人一起揉麵粉做饅頭,小時候不喜歡吃,覺得沒味道,長大了反而覺得很好吃很香。然後年30那天媽媽就要燒那一桌子菜請祖先,請完後我們一家人坐一起吃飯喝酒聊天,等到晚上12點爸爸就開始放炮放煙花,每次我爸讓我起來看煙花我都沒去,實在是太困了,要睡覺了。突然好捨不得長大,也不想父母老去
-
16 # 唐同偉
小時候最嚮往的就是過年,到時候可以吃得好、耍得好、還能穿新衣服。現在覺得好笑,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還比較貧窮的情況下確實如此。順便來談談那個年代過年時的情景和一些年俗吧。
一般在臘月二十之後就可以過年了(當然有些地方是統一在臘月三十過年),一大家族人就商量誰家在哪天過年,一天輪一家,一直到臘月三十。若輪到哪家過年,一大早大人們就先把預留好的豬頭(記住豬頭是過鬧熱年的象徵,所以再怎麼窮到了冬至過後都要宰一條豬預留一個整豬頭來過年)放在大蒸籠裡面蒸熟,到中午十二點把整豬頭用盆裝著放在大門中央,點上香燭,燒一把冥幣,族人長者微閉雙眼,嘴裡唸唸有詞,其大意就是請天上的玉皇大帝,地下的土地菩薩,宗族的祖宗八代都來過年了,然後三叩頭,禮畢大家就可以吃豐盛的過年飯了。
從臘月十幾開始,各家都要備一些小年貨,比如炸玉米花, 炒幹胡豆或薯條等,每天都有民間炒匠帶著灶臺行李各村社吆喝,炒好的乾貨用大塑膠袋裝好密封放在石灰壇裡防潮。在臘月二十五六,各家都要把屋後水溝全部清理一片,把屋內的傢俱、鍋瓢碗筷搬到壩子來清洗一遍,然後用一竹杆尖上綁竹葉,用來掃房梁房簷上的灰塵和蜘蛛網,全部的房間清掃之後,再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規規矩矩的擺好,臘月三十天就寫春聯貼春聯 ,左右大門上各貼一張古代的一員武將當作門神,揮刀怒目,威風八面。這些搞好之後,那麼真正過春節就開始了。
大年初一早上,大人們會叮囑今天是開年第一天,不要亂講話,不要掃地,殘湯剩水也不要往外倒,更不要洗衣洗碗等,然後會煮一大鍋湯圓,裡面包的紅糖,整個湯圓有大的杏子那麼大,要求每人最好吃十二個,表示來年圓圓滿滿,在那個剛好填飽肚子的年代,這誘人的湯圓卻是久久的回憶,十二個輕鬆搞定,現在吃兩個足矣。吃罷,穿上朝思暮想的新衣新褲新布鞋,走著極不自在的步伐,去給老輩子作揖拜年,一般都會得到兩大把胡豆,有的或給一角錢,遇到城裡回來的老輩子能給一塊錢,感覺今天太有錢了。之後帶上鞭炮、香燭、冥幣去老祖墳前叩頭拜年,一處一處的拜,一年來拜一次,所以知道的都儘量拜到,順便聽聽長輩介紹老祖宗的豐功偉績。
在街上有七八人一組劃花船的隊伍,裝扮古怪搞笑,伴著嗩吶鑼鼓聲,挨家挨戶又是唱又是跳,博得主人歡心,得點過年錢,一些好事者跟著起鬨,人流一浪高過一浪,平時大夥又苦又累的維持生計,過年了越踴擠越嘈雜好象越覺得舒心。
初二早上起來統一煮麵吃,然後提著一小包白糖(一斤一包)去給外婆、舅舅或姑姑等這些內親拜年,這也是小時侯挺高興的事,去一家可以玩一天,還能吃最好的,走時這些老輩子都會塞上一塊錢或一根毛巾,現在想來那個時刻真是太幸福了。這樣一家去一天,一般要走到正月十幾才走完,才算這個年過完了。
現在過年的年味這麼淡,大概跟一些丟失的年俗有很大關係,有沿襲下來的年俗就有了年味就有了人情味也就有了鬧熱的年。
-
17 # Y燕子飛向北方Y
過年了,我父親就把家裡的燈換個大號的燈泡,平常都是15瓦的,過年就換成40瓦的,感覺好亮啊!年三十和初一晚上都亮著那感覺真好[呲牙][呲牙]
-
18 # 快樂船伕
說起這個年俗,真的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習俗,
因而也充滿了我們自身的味道。傳統的年俗應該是在進入農曆十二月之後,這個月也稱為臘
月,所以臘月初八應為年關的第一節日,至此我們這個傳統的春節便算正式拉開了帷幕。而隨著過臘八節,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準備置辦年貨了。說起辦年貨,歸納起來,可分為這四類:一是廚灶用具類,二是衣食類,三是農具類,四是年畫類,包括春聯、花燈花炮等,不過從以上幾類看,也顯示出過去與現在的許多不同。如廚房用品,鍋是生鐵鑄成,使用這種鍋第一次燒飯前,必須設法清除新鍋表層的鐵鏽,否則做出的飯將是一團烏黑。飯勺、鏟子、是熟鐵打製而成,也偶有銅勺賣,但價格要貴的多。箅子,是竹子做的,因為較厚, 易積藏飯垢,饃簍是用葦草編的,同樣易積藏飯垢,但新的自然是非常潔淨。還有木製的風箱,也就是爐灶上最早期使用的吹風機。過年了,這些東西有可能要添換新的。衣食類,其實只是一些限量添置。女人添件花洋布衫,男人為了節儉,可能只添一件粗棉布裳或一頂新氈帽,有的是女人給男人做上一雙新鞋穿上就可迎接新年了。食用品,老燒酒、菸葉、豆油、麻油、五香八大味等,這些也都是必備之物。所以從前皖西北地區流傳這樣一首順口溜:說年到,年就到,閨女
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卷撐子,(髮夾),老頭要個破氈帽。此便可見一斑。至於其它過年吃用的葷菜肉食及烹炸類麵點,大部都是由自家動手加工趕製,饊子要自家炸,饅頭要自家蒸,當然餃子就更是自家動手來包了。農具類,過年添置幾樣新農具,以備來年開春之用,也是莊戶人家歷來傳統,積習成俗了。一般說,叉把、掃帚、揚長鍁這三樣是少不了的。這裡說的“揚場鍁”並非鐵鍁,它是用木料加工而成,特點是使用起來靈活輕便,是曬麥揚場時的專用工具,也是農家一寶。至於說到年畫類,過去中原、皖西北一帶可是不乏鄉土畫家,每逢春節來臨,便將自己精心繪製的書畫作品拿到街市進行展銷,內容多是花鳥蟲魚,山水風景,老壽星等,又稱
“中堂畫”,因人們愛將這類畫貼掛在正房的正牆中間,顯得有氣勢,同時也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此外,請有文化、有一定書法水平的人代寫春聯,在過去也一直成為年關習俗,有的甚至忙的吃不上飯。當然將自己書寫的春聯拿出來售賣也屢見不鮮。而這期間,民間版畫也展露身手,但表現的多為老天爺和娘娘,灶王爺和灶王
-
19 # 王明昭作品
小時候,一進臘月就有年味了。
臘八粥,是用了八樣雜糧摻在一起熬的粥。大人端碗把粥一抹到樹上(喂粥)。院裡牆縫,地下土坑池都撒一些粥,說是喂蟲。這樣百蟲吃飽了,來年便無蟲災了,糧食傻豐收了。
臘月二十三,糖瓜沾。也是祭灶日。說是灶王爺一家,一年守衛著鍋碗瓢盆,看著各家各戶一年的油鹽醬醋過日子,此日該上天界了。上天之前,每家都會趕集去買回芝麻糖,祭了灶王爺,甜了口,企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二十八,把面發。大戶的人家,大瓷盆發麵,一發兩三盆。面發酵好,開始揉麵,醒面。接著蒸饅頭,棗花大饅頭。掀開鍋,饅頭裂了,得說“掙”了,掙大發了!還要做棗花饃,棗花山。花饃是在饅頭上摁上紅棗,尖頂上一個囫圇棗,四下四行半個棗,像一串小燈籠。棗花是心靈手巧的女人的才藝展示,揪一塊麵團,揉呀揉,揉成麻花繩,再從一頭捲起或從中間捲起,在盤起處摁上大栆,多選三兩處。這樣卷盤的棗花就各有特色、百花爭奇了。
臘月,是女人最忙的時候,是纖纖細手靈動、創造美的季日。也是孩子們盼望得以實現的時候……
-
20 # 多彩庚星
那就是除夕夜,等長輩發的壓歲錢。小時候,對於壓歲錢。特別的感到珍貴。(說明一下,我是80後)爸爸媽媽給的壓歲錢都是一塊一塊的。10塊錢,就已經很多了。除夕晚上,睡覺前,都會把壓歲錢整齊的放在枕頭底下,然後拍拍枕頭,甜甜的墜入夢鄉!
回覆列表
小時候過年還是在農村,進了臘月就開始忙活,臘八啊,小年啊,小年過後要蒸很多饅頭,小孩子買那種小的鞭炮拆開來放,貼對聯。
有的村裡沒有看晚會到12點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包完餃子,九點左右就睡了,當然堂屋裡是要擺上供品的。然後初一早上早起來下餃子,拜年。
現在在城裡,也感覺不出多大的年味,頂多超市裡添上新年的裝飾,路邊店面把各種商品擺在路邊叫賣。 除夕大家都在家裡包餃子看晚會,過12點放鞭炮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