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琨雲書法工作室

    我是70後,童年是在青島的農村,那時我們這裡還沒有開發,小時候的記憶臘月二十三小年,晚上下餃子前媽媽就會把各種水果和糖放在鍋臺上,說給灶王爺吃,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當然吃完餃子就是我們把糖果分吃了,記憶最深的就是過大年的晚上12點之前要下餃子時,媽媽不讓我們說話,都是用眼神交流,也不讓我們下炕,我們就坐在炕上老老實實等著,看著媽媽和爸爸忙進忙出,我們都喜歡吃餃子沾蒜吃,那天不能叫蒜,名字不好聽,蒜蒜的就散了,叫(意乎菜)不知是不是這三個字,反正就這麼個意思,那晚還必須吃點魚

  • 22 # 水靜風平

    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過年了,那時候雖然家庭條件不好,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母親自己給我們做的衣服,那也覺得很快樂。每到過年,我們是農村,媽媽和姐姐都會在年陰曆24號還有把房子打掃的乾乾淨淨,給我們做件新衣服,陰曆26號家裡會蒸上一大籮筐各種各樣的花饃饃,還做些肉丸子,那時候是吃不上糖和瓜子的,到大年三十上午還要去墳上請已逝去的老人回來過年,這是必須的,一直流傳到現在。三十晚上一家人坐一起吃團圓飯,主食就是餃子,吃飯前還要先放鞭炮,然後就是在初一早上要給同族的老人磕頭拜年,初二開始挨個走親戚吃飯,親戚多的可以走到十五才走完,這年就算過完了,那時候雖然窮,過年沒什麼好吃好玩的,但那時候人很單純,很知足,很開心,所以我很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氣氛。

  • 23 # 人生百談

    小小時候,最渴望的就是過年。那時候離過年還有很久就開始掰著手指頭計算著還有多天多年。我想那是因為過年對於孩提時的我們有太多年味的東西吸引著我們。

    1.過年了有很多好吃的。

    2.過年可以見到親人和很多平時很難見到的親人。

    3.小小的我們最渴望長大,所以過年了我們又長大了。

    4.那時候物質比較缺乏,過年了我們又可以得到一些想要的玩具了。

    總之過年的年味就是人的味道,糖的甜味,家人相聚團圓的幸福的味道。

  • 24 # 詩瑪芊

    上世紀60年代初我七八歲,過年的時侯,常在北窯莊南端的家門外看到擓著、拎著或揹著包袱的男女進村串親戚。

    包袱皮都帶著顏色,有大紅洋布的,彩條格格的粗布居多。女人把它擓在小臂彎上,男人拎在手裡,半大小子則一手揪住甩在肩後。包袱疙裡疙瘩,那是串親戚的禮品-白饃饃。

    過年的白饃饃做成了各種形狀,送給輩份不同的人:窩窩-九寸盤子大小的饃,中間頂上嵌著粒紅豆或一顆棗,饃身有彩色點綴,是出嫁女兒送給孃家媽和奶奶的。所以,我們那一帶,誰家生了娃有人問性別,如有人詼諧地回答“生了個窩窩”,大家就知道是個閨女。

    送給孃家叔伯的是“油股許”,這三個字是當地方言的音,其實不帶油腥,兩長塊面摞起扭兩下而已,類似花捲的樣式和做法,可比花捲大了許多,比窩窩小點。

    到小輩家裡去,拿的是“棗花”-把面捏成兔子模樣,有耳朵有嘴,嵌兩粒紅豆當眼睛;還有上下兩層嵌著棗的棗饃。我們那一帶有句俗語“尋飯吃不要棗花”,指叫化子嫌主家給“棗花”看低了他的輩份,用來形容那些自我感覺良好過分的人。

    平輩互串,拿的是“糖角”-特大餃子,裡面包點摻著麵粉的紅糖,不然糖就蒸流了;“豆餡饃”-方言叫“豆漢饃”。

    與上述主禮品搭配的是包子-沒有餡的小饃饃,揉好麵糰,用模子拓出來,拳頭大小,饃身上有花紋。收禮者往住在收下與自己輩份吻合的主禮品同時,再收下一、兩個包子,絕不會全收。因此,我們那一帶串親戚的往返,包袱總不空,只是大小不同罷了。

    蒸過年饃,講究的人家還會蒸“獻食”-包子大小但不用模子拓,上邊留個嘴,橫豎切兩刀象朵梅花,裡面包張小紙片,大概是錢的象徵吧;還有三、四層的棗糕;年三十晚上先用幾碗餃子祭祖,焚香燒紙磕過了頭,棗糕和獻食就一直祭在已逝先輩的牌位前,直到過了十五才撤下來-都知道他們已經不會吃喝也不用花錢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後輩只能用這種傳統形式來緬懷先輩恩德,寄託自已的哀思。

  • 25 # 蕉太狼的秋天

    90後,但似乎從初中之後再也沒有感覺到年味。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自己長大了。

    記得小時候一年中最期盼的就是過年,家裡在農村,爸爸和姐姐那時都在外面打工,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可以說,過年是一家團圓的時候。另外,小時候每次爸爸和姐姐回來都會給自己帶一些自己沒有見過的稀奇玩意,那是自己期待的。

    作為小孩子來說,過年意味著熱鬧,那時候每年過年都必定買一把玩具槍,可以打塑膠子彈那種,現在應該不太容易買到。除了買槍,就是買鞭炮了,擦炮、摜炮。(這些年擦炮摜炮的威力都已經比小時候小了很多,為了安全)擁有這些裝備之後,村上一群小孩便莊前莊後的扮演打槍遊戲,現在想想那時挺有樂趣。

    小時候年關下雪也多,這些年基本上都很罕見,經濟確實發展了,環境卻在不斷惡化。

    回到主題,談一談春節的一些習俗。家在蘇北,我記得小時候過年,一是貼春聯,廚房要貼,灶門要貼,豬圈要貼(這些年都隨便貼貼了),第二,大年初一要在大門前放一根木棍,據說是擋住晦氣。第三,大年初一,不能掃地,因為過年家家都會吃瓜子花生,而瓜子花生的皮殼代表黃金一樣,不能掃地就是不能把財運掃走。第四,過年這幾天,絕對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尤其是死。記得小時候每次不小心說了都會被說。第五,初一吃水餃,不能叫水餃,要叫元寶,另外在包水餃的時候,會在水餃裡放幾個硬幣,家中誰吃到了硬幣則表示他一年都會財運滾滾,小時候為了吃到硬幣,經常吃的肚皮滾滾,但很多時候,有點硬幣因為餃子皮破了都落下鍋底。第六,小時候過年家裡都會親自蒸一些饅頭、包子、肉丸,醃製鹹魚鹹肉,因為家裡裡做豆腐的家近,每年還會自己做豆腐。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卻過得很溫暖很幸福,大年三十,一家人擠在一張床上,吃著瓜子花生水果,看著春晚,那個時候春晚還很精彩,趙本山的小品還讓人期待,純粹為了娛樂而娛樂,而不像今天誰火請誰,節目一點都不好看。

    轉眼這麼多年過去了,時代在發展,經濟在發展,一切都在改變,但那種年味再也沒有。

    就像我姐說的那樣,小時候家裡沒錢,一家人過得卻也很幸福。現在每天有魚有肉,卻感覺不如從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有些人覺得男的30歲沒結婚很正常,而女的30歲沒結婚卻被叫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