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營養小博士
-
2 # 家政先鋒行
如果利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當孩子不想要錢的時候,就會理所應當的不去做家務,而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為家裡做出一點貢獻,而不是透過金錢的誘惑來讓孩子做家務,這樣就和原本的目的有所衝突了。讓孩子做家務其實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為家庭付出的責任和義務,並不是為了賺錢。如果孩子做家務並不是透過給錢來進行的,而是讓孩子覺得做家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當你覺得孩子需要做的工作已經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並且你也有自己的特殊目的,就比如孩子想要買一個玩具,但是他自己的錢不夠,這時就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件比較難但孩子透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家務,然後再獎勵孩子錢。
-
3 # 語萱媽咪呀
孩子做家務然後給點零花錢這就不利用教育孩子做家務,也不是激勵孩子做家務的有效方法。
第一,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理所當然應該參與分擔家務,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讓他成為家裡的主人,併為其付出自己的勞動。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我們可以利用選擇輪這個工具培養孩子做家務:首先父母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寫出家裡所有的家務活,然後和孩子一起確定哪些家務活孩子可以做,最後將能做的家務活寫在選擇輪上,可以讓孩子每天轉選擇輪的方式確定自己當天需要做的家務,讓孩子樂在其中。
第二, 當孩子開始上學,學會了數錢和找零錢,就要開始給孩子零花錢了。零花錢是父母給予孩子認識錢,幫助孩子學會理財的媒介,孩子可以從中學會攢錢,掙錢,花錢。
父母可以根據家庭收入和當地物價消費水平定義孩子的零花錢,一般來說三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給予零花錢,因為孩子此時開始有花錢買東西的需求了。
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記賬本,幫助孩子記賬,幫助孩子記錄所得,消費以及所掙,所存。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學會管理金錢,有計劃消費,有正確的消費觀,逐漸培養孩子的財商,從中鍛鍊孩子選擇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能力。
但切記不要將零花錢和孩子自己能所做的聯絡在一起,如做家務洗碗拖地就獎勵零花錢,彈琴彈得好就獎勵零花錢,諸如此類物質獎勵方式讓孩子養成錯誤的觀念,認為只要給錢就去做,不給就不做,即使是自己的責任也不願意承擔。
只有當孩子為某件不是自己年齡階段有義務做的事而付出了額外的努力,例如幫忙洗車,幫忙打包快遞,寄取快遞等,父母才需要為此付出報酬而不是獎勵,以此激勵孩子賺錢才是正道,讓孩子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穫。
-
4 # 小蔥媽媽的親子時光
我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從小我都是這樣教育,幫忙倒一次垃圾2毛錢,擦桌子,掃地5毛錢一次。
但是,現在他已經11歲了,我卻越來越不能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許有的家長會覺得讓孩子提前體驗社會生活中的按勞分配是件好事,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不能不勞而獲,付出了勞動就要得到報酬。表面看上去,一點問題都沒有。
然而實際上,我現在最後悔的就是養成了他這樣的習慣,乾點活先談錢,先談條件。把他作為一個男孩子該有的責任感和擔當都建立在了金錢之上。感覺我們與孩子之間從親人的關係上發生了改變。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討厭。
孩子幫忙做了家務,我們給予一定的獎勵是可行的。但是,不要給孩子養成這種不管讓他乾點啥,先談條件的習慣。家庭畢竟不是社會,一個該有情有愛的地方,不應該每天動輒充斥著談判,價格這些問題。我們讓孩子付出勞動換取報酬的本質沒有錯,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讓他懂得節約。
-
5 # 糖寶貝兒的媽媽
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第一可以讓孩子很早就知道可以透過勞動獲得報酬。
第二孩子會更加明白金錢來之不易,會更加的知道珍惜!
第三攢錢我覺得非常好,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當需要買什麼可以拿出來,自己掙得,買什麼東西更有成就感的!
第四我覺得家長要注意個度,不要讓孩子認為我付出的就得收穫,我做家務了,就必須有報酬。作為家庭成員,應該為媽媽分擔一些家務!
-
6 # 萱萱媽xxm
親愛的不可以哦,這樣不是在幫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首先,家是一個有愛、有責任的地方。孩子也是家庭成員,做家務是分內之事,你給孩子錢的話,這個意思就變了,讓孩子覺得這個家跟我無關,家庭責任感喪失。
其次給孩子錢,還會造成哪些影響?
1、金錢獎勵會縮小孩子的注意點你跟孩子說,洗碗5塊錢,他內心只有5塊錢的概念,他只想快快完事。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只洗碗了,鍋沒洗、灶臺沒擦,你跟他理論,他會告訴你“你只讓我洗碗,又沒說幹別的”。
其實洗碗過程中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力,孩子有了目的,很難發現過程中有趣的一面,跟別談洗乾淨時候的成就感了。
金錢獎勵會縮小人們的關注點,讓思路變得狹窄。所以用金錢去刺激孩子做家務,取的好成績,最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2、金錢獎勵會讓孩子變得物質《獎勵的懲罰》一書的作者艾爾菲·艾恩說,獎賞只會降低孩子對良好行為的熱情。錢給得越頻繁,孩子對我們想讓他做的事越沒興趣。這不是懶惰,這是人性。也是獎賞的效應。
習慣了金錢獎勵的孩子,在沒有利益的驅動下,很難主動做事。長時間以金錢獎勵為目標,孩子會變得斤斤計較、不利於孩子以後,良好社會關係的發展。
3、讓孩子變的沒責任心孩子最初的責任心,從家庭歸屬感中獲得。家務活和孩子出去打工掙錢不是一個概念。給予金錢上的獎勵,讓孩子潛意識覺得,自己不屬於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會減少給家人應該有的關愛,會沒有責任心。
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1、零花錢是無條件給的零花錢是父母對孩子愛的一種表現,是無條件給予孩子的。沒有附加條件,不因孩子表現好壞判斷零花錢給予多少。沒個月規定數量後,長期執行。
2、可以給孩子公佈家庭開支情況比如,你和你老公每個月收入加起來2W,其中5千是生活費、5千是每股月固定存款、5千作為孝敬雙方父母、交友應酬、4千是物業費等家庭開支,剩下1千是孩子的零花錢。所以的數額固定以來,孩子對家庭收入和開支有了大致瞭解,在他的1千零花錢內,不限制孩子購買東西,如果孩子想買大件,就的自己存錢,培養孩子對金錢的意識。
3、教會孩子理財猶太人有5個存錢罐,假如有10美金,把其中的1美元放到教堂稅(信仰)的罐子裡。1美元,用來捐贈。再拿1美元,用來儲蓄。再拿2美元用來投資,期待著他能夠增值。然後將5美元用來消費。
我也完全可以按這個標準給孩子設立一個理財概念,讓孩子從小接觸金錢管理,儘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孩子在實現財務自由的同時又能學會自制力。
-
7 # 簡舒Jansu
這是對的,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需要家長進一步的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收貨,這樣他們才能知道掙錢不易,應該勤儉節約。
-
8 # 利姐生活錄
孩子做家務然後給點零花錢,再教他攢錢買東西我認為是對的,因為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只有自己勞動付出了,才會有收穫,讓他做家務也是鍛鍊他的獨立生活能力,我家寶寶才2歲就讓她掃地擦桌子,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很獨立的,這點我特喜歡我家寶貝。
-
9 # 小道訊息專用接線員
家務要做,零花錢要給,但兩者不應強行掛鉤。
“透過做家務來賺取零花錢”有以下幾種執行方法:
1. 想要零花錢?做家務去,掃地1塊,疊衣服1塊,洗碗2塊,收拾房間2塊
2. 掃地1塊,疊衣服1塊,洗碗2塊,收拾房間2塊,你主動做了家務,就可以得到零花錢獎勵
3. 每天給你6塊零花錢,但是你要完成掃地,疊衣服,洗碗,收拾房間這些任務,否則扣錢
看起來這些辦法一個比一個高明,但是本質是一樣的,而且會導致同樣的問題:
只有列出來的是家務,沒列出來的都不算,因為那些做了也沒錢拿。
更進一步地,當有一天做這些事也沒錢拿的時候,還有什麼動力去做家務?
有一個著名的物質激勵的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的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之後,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孩子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這點錢表示謝意。”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孩子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透過付錢來讓孩子做家務,其實就是在做故事裡這個老人一樣的事情,把做家務的內部動力轉化成了掙錢的外部動力,實在是得不償失。
畢竟孩子現在只是生活在父母的家庭裡,最終他/她大機率是要組建自己的家庭的。
如果他/她把這種物質激勵的習慣帶進自己的小家庭,要求另一半為他/她做的每一件家務支付酬勞,那這個家庭多半是不大穩固的。
但另一方面,從孩子上小學(掌握加減法)開始,應該穩定地給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
這其中有兩個重點:穩定和自由支配。
穩定意味著定時定量,也就是對孩子來說,是一筆有規律的收入,而不是像打賞一樣,今天父母高興了多給點,下個禮拜父母手頭緊了就不給(我個人甚至建議不要因為孩子的考試成績而調整零花錢的數量,因為成績好帶來的成就感和成績不好帶來的失落感已經是很強的激勵了,不需要再用金錢來畫蛇添足)。
有規律,才能夠做規劃,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記賬,學會為消費分類,學會為願望攢錢,學會投資來換取更多收益……
兒童財商培養是個很大的話題,這裡就不展開了,但是要培養財商,首先要有財不是?
與此同時,自由支配也非常重要。父母可以跟孩子約定一些規章:例如不能參與黃賭毒;不能遊戲氪金;不能打賞主播;賒賬要算利息……
規章之內,幹什麼都可以。無論是孩子用來買肥宅快樂水,買零食羊肉串,買玩具手辦,買衣服化妝品,買禮物撩妹/撩漢,乃至買遊戲光碟,買同學作業,家長都不要直接阻止。當然了,對於家長覺得不合適的消費可以跟孩子探討,這錢花得值不值得,有沒有更合適的方案(為了不做作業損失了這麼多快樂水的錢,考試還考不出,有點不划算啊)。
只有自己真正能夠支配的錢,才能讓孩子足夠上心,否則就算攢了錢也只許買書買課買文具,那有什麼意思……
再說回家務,家務作為每個家庭每天都必須面對的任務,肯定應該是儘早讓孩子參與的。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會更關注家庭建設,在未來成年後的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退一步說,作為普通人,也許我的孩子進不了211,985,當不了董事長CEO,至少可以靠會做家務在婚戀市場給自己加一點分……
怎樣讓孩子參與家務,是個分年齡的細緻活。
6歲以下的孩子對家務是充滿興趣和熱情的,他們每天耳濡目染大人的行動,對有一天自己也能勝任同樣的事務興奮不已。
具體來說:
2歲:把髒衣服放到洗衣機裡;扔垃圾……
3歲:收拾玩具;使用洗衣機;使用吸塵器……
4歲:刷馬桶;疊衣服;洗菜;剝豆;使用洗碗機……
5歲:洗碗;擦桌子;包餛飩/餃子/湯糰;自己穿脫衣服……
6歲:切水果;自己洗澡;晾衣服;使用電飯煲……
把這些家務交給孩子,雖然短期來看父母未必省事(隨時要應對舉著馬桶刷子滿屋跑、東西打翻一地、弄傷自己之類突發事件),但長遠看,不僅幫孩子養成了主動做家務的習慣,還結結實實鍛鍊了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為握筆寫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既然題主已經問到了零花錢,所以估計孩子已經6歲以上,至少也讀小學了。
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除了買菜做飯,他們足夠勝任絕大多數家務活了,但是同時他們要面臨學業壓力帶來的時間分配問題。
如果在之前的階段孩子完全沒有參與家務的話,那要靠家庭會議來探討了。
父母先考慮一下,孩子每天可以拿出多少時間來做家務?這些時間裡做哪些家務比較合適?
然後再拿出來跟孩子協商,或者讓孩子自己認領幾項家務。
但是一旦商量妥當,那家務就是跟作業一樣重要的優先順序,不能因為作業太多就推卸家務。你看,時間管理的訓練就在這裡用上了。
再或者,大家都學習事業繁忙,那麼大家湊份子請個鐘點工,讓孩子從零花錢裡拿,也是可以的。
注意,這個錢還是自由支配,你可以用來請鐘點工,也可以自己做,把鐘點工的錢省下來。
此外,除了每天都要做的家務活,其實還有許多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家務,很難一條條全部細化列明。
有個俗語形容懶漢“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誰也不會把“扶起倒下的油瓶”放進要做的家務列表,但事實上家務就是充滿這樣那樣的意外。
前個月家裡進了老鼠,上個月洗衣機罷工了,上個禮拜馬桶水箱裡的鏈子斷掉了,大前天朋友送了一堆沒切的水仙球,前天米箱打翻了滿地都是米粒,昨天客廳的燈泡不亮了,今天浴室下水道被頭髮堵住了,明天小區清洗水箱停水了,換季降溫了衣服被子都要洗曬更換……
一樁樁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都需要花上些人力來解決,哪一樁不解決,都會直接影響生活質量。
每個家庭裡,都至少有一個人,為了這些無法列明的雞毛蒜皮,消耗著大量的精力。
這些事情應該被“看見”,被每個享受家庭生活的人“感謝”。
有時候可以把這樣充滿挑戰的突發任務交給孩子去解決,或者在解決之前徵求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解決了,要給他正面的稱讚和感謝。自己用腦子想過的事情印象是最深刻的,這不僅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更讓孩子真正學會“感恩”。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
這就是我對我孩子的期望。
-
10 # 笨點點
孩子學做家務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現在很多家庭都比較流行的就是孩子做家務事家長就會給孩子一定的金錢獎勵。那麼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真的科學嗎?
1、如果利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當孩子不想要錢的時候,就會理所應當的不去做家務,而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為家裡做出一點貢獻,而不是透過金錢的誘惑來讓孩子做家務,這樣就和原本的目的有所衝突了。讓孩子做家務其實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為家庭付出的責任和義務,並不是為了賺錢。
2、家長在平時可以為孩子制定一個家務清單,這個清單上包括日常的家務事和有薪水的任務,不要讓孩子輕而易舉的就拿到薪水,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足夠努力才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走進社會也是一樣的。透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早一些瞭解到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自己努力去做的,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3、一些育兒專家說,寶寶做家務給錢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主意,這樣會讓孩子誤以為家庭就是和錢掛鉤的,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誤區。孩子也並不能從做家務中學到什麼是團隊合作。
4、如果孩子做家務並不是透過給錢來進行的,而是讓孩子覺得做家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5、當你覺得孩子需要做的工作已經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並且你也有自己的特殊目的,就比如孩子想要買一個玩具,但是他自己的錢不夠,這時就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件比較難但孩子透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家務,然後再獎勵孩子錢。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11 # 越努力越幸運麗娜
當然是錯誤的,一個家庭需要家裡每個成員都參與才幸福,自然都有盡一份力在家裡,我對孩子要求是必須學會生活獨立,那麼就得從做家務開始,我兒子今天放假回家還說媽媽我還要學著做飯了,萬一你生病了我不會做飯怎麼能行。
弊端是孩子以後步入社會,對任何事都要有回報,沒回報就不想去付出,誰能肯定說付出就肯給你回報呢?這樣是直接毀了孩子人生觀
-
12 # 幸福寶媽Wendy
這個問題有利有弊,整體來講,弊大於利!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讓孩子學習必要的生活技能,這是孩子以後獨立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孩子作為家庭一員所應該分擔的義務。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保證家裡的乾淨整潔,井然有序。給錢給孩子做家務可以調動孩子參與熱情,讓孩子用多餘的錢學著理財又培養孩子的財商,這點來講是很好的。但重點是,給錢做家務,讓孩子覺得做家務是別人尤其是母親的事情,與他無關,母親用錢換取偷懶機會,而孩子自己會覺得他付出了勞動就必須要得到報酬,這是一種交易。而不是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責任。很容易讓他與家務事對立起來。長久來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待自己獨立生活時,沒有金錢的激勵可能就不願意收拾,導致居住環境一塌糊塗。網上經常有報道說小姐姐退房後,房間亂成豬窩垃圾堆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用金錢激勵孩子做事,在孩子正確金錢觀還沒形成時,容易引導孩子事事用錢來衡量,充滿銅臭味,而少了應有的人性溫柔!
所以,我覺得孩子做家務就給錢弊大於利!
-
13 # 喬治麻咪
我覺得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孩子做了家務之後不應該得到零花錢,因為做家務本身就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應該用錢去換,或許一開始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孩子的勞動能力,但是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無利不起早,給錢才做事,不給錢就不做事了,這種後果比本身不做家務還可怕的。
我們這代小孩自理能力確實都不太好,因為他們從小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想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我們可以平時在做家務的時候,有意識的讓孩子幫忙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果擦桌子,拿東西、鋪裝單這些比較簡單的事情,等孩子慢慢大了之後,可以讓他們學習煮飯之類的,慢慢有意識的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不應該用錢去做交換。
當然要想孩子能做家務,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身作則,現在很多家長自己都不做家務,讓老人幫忙做,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什麼樣的立場去讓孩子做家務,都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只有以身作則,自己的家務自己做,孩子才能慢慢潛移默化的變得勤勞起來。
會做家務的孩子不管從動手能力肯定會比不做家務的孩子強多了,就像有個科學家說的,他不認為一個不會做家務的人能夠做好實驗,所以說我們需要從小鍛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但是不是透過給錢的方式,而是慢慢潛移默化的去培養。
-
14 # 山月不知心底事—芳
個人覺得不太好,這樣培養的孩子怕他長大成人後,任何事情都用錢來衡量!家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積極參與並服務的,誰都要努力,不只是父母在維護,孩子也應該參與進來,這樣家才會讓每個成員都有認同感!
-
15 # 淅爸育兒記
完全錯誤:1. 家務是孩子應盡的家庭責任
孩子在家庭中,常常被我們認為是無責的,但事實上,他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在無條件享受父母所提供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便利的同時,也應該盡己所能地為家庭做貢獻。
父母和孩子,大家都是家庭的共同組成部分,只是因為能力、性別、年齡各方面的差別,所以家庭分工有所差別。
當孩子有這個能力做相應的家務的時候,他應該肩負起這份責任。
2. 以利誘之,破壞孩子的真實生活體驗
用物質(包括錢、玩具等等)來鼓勵孩子做家務,孩子的目標就被擾亂了。
以收拾衣服為例,今天他不收拾、明天不收拾、後天不收拾,他就必須面對衣服亂糟糟的、找不到衣服的狀況;反之,如果他收拾得井井有條,那麼他就可以體會到此種的便利--這是真實的生活體驗,就如不吃就餓,不睡就困一般。
但是當這裡面摻雜了金錢物質關係,那麼他們的這份體驗就會變成:收拾衣服=》獲得金錢的體驗。
3. “多勞多得”?
有人說,讓孩子做家務給孩子錢,可以教孩子多勞多得的美德,這更是錯得離譜。
我們舉個例子:公司給你付月薪,你儘自己的工作職能依時上下班,這是你的本職;但你有能力加班或者做超出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那才叫多勞多得。
如上,父母給了孩子無償的物質生活條件,孩子盡他的家庭責任,這是孩子應該做的,報酬已經在日常裡支付了;而孩子要多勞多得,那麼他應該做的是超出自己範圍內的事情,例如他可以製作手工出售。
4. 做家務給錢容易培養自私的孩子
今天家長奉行做家務給錢,那麼孩子就會建立這種思維:家庭責任不是義務,也不是責任,必須要有報酬才可以換取。
到你老了的時候,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孩子說照顧你一晚上多少錢,你會不會覺得心寒?
-
16 # 米拉讀書育兒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們的智商和情商都較之前的孩子有很大提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感慨“現在的孩子懂得太多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側重培養孩子的財商,所謂財商其實說簡單點就是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前幾天新聞報道“媽媽給10歲男孩炒股虧了7萬”,這也是父母培養孩子財商的一種方式,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大的手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方法。
像孩子做家務給點零錢這種方式,我是不贊同的。因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地方,是我們大家的家,每個人為家庭的乾淨整潔做一些家務是理所應當的。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是培養孩子家庭觀念的一項非常有利的手段。如果給予金錢的獎勵,則失去了這種觀念的培養,甚至讓孩子產生“我做家務,你就得付錢”的錯誤觀念,那就失去了財商培養的初心。如果要培養財商可以採取這樣幾種方式。
一、多帶孩子進行實踐帶孩子去超市,去商場購物的時候,是培養孩子財商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超市裡各種用品種類眾多,同一款商品也有多個品牌,價格也是各不相同。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教會孩子如何瞭解商品的效能,如何辨別商品的價格,如何用同樣的錢買到質量更好的商品,也就是如何選擇價效比更高的商品,這對孩子的財商培養是非常有利的,也會提升孩子生活的智慧。
二、讓孩子學會記賬孩子到達一定的年齡,可以適當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孩子有自由支配這些零花錢的權利,而在此之前要教會孩子記賬,將自己每一筆支出記錄下來,如果不會寫字,也可以將自己的花銷告知父母,由父母幫助記錄。當孩子意識到錢是固定金額的時候,他會在選擇時,有所比較,有所取捨。
三、錢財取之有道雖然說不建議孩子透過做家務獲取報酬,但是可以採取其他方式讓孩子賺錢,比如收集易拉罐或者廢品,比如賣玩具等等,這些都可以獲取報酬,讓孩子體會賺錢的不易,知道要透過勞動去賺取報酬,錢財取之有道。
-
17 # 不怕老的心
教孩子攢錢買東西,學習理財消費方面的技能技巧,是可取的。但孩子做家務要給錢,這就有點誤導孩子了!在一個家庭裡,父母身傳言教,教育孩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都必須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每個家庭成員分工合作,才能把家庭建設好,才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
18 # biubiubiu藍芽模式
其實也不是不可以。當他知道一切都得靠努力才能獲得的時候,本身也在建立責任跟擔當。不過凡事也有個度,這是很難把握的。
-
19 # 宜昌小昊然
我認為前一句錯誤,後一句正確。
因為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該做的,包括孩子,不應該用金錢去衡量,時間久了,他(她)可能會認為幫家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取得報酬。
家長想讓孩子有理財概念,完全可以採取每週\每月固定給零花錢,引導合理分配的方法。告訴他可以用部分攢部分,還可以開通支付寶,讓他把攢的錢放入支付寶理財取得收益。錢多錢少無所謂,關鍵是讓孩子從小就有理財意識。
另外也可以週末節假日,在網上批點小東西,帶孩子到公園去售賣,售賣的金額完全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總之,培養孩子經濟意識的方法有很多,就是為家人做事不應該用金錢衡量。
-
20 # 娪婠翀偲
我認為這種方法很好,在正確的教育下,這種方法是可行的,用勞動換取成果,是對孩子接受社會現實的最好教育。
我家也是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的,透過用勞動換取零錢,是讓孩子知道錢的來之不易,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換來的,所以錢不能定的太高,根據難易程度定價,比如刷碗,我們定價0.1元,孩子也會嫌少討價還價,我會告訴他,刷碗是作為家庭成員都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刷碗給錢是因為你最小,你承擔家務我們會給予獎勵,以資鼓勵。孩子以0.1元太少,社會物價都在提高的理由要求定價0.5元一次,最終我們是以猜拳的方式定在了0.5元。本來是想和他爸爸還有孩子舉手表決的,可是孩子提出說我們倆會串通一氣,不公平,所以採取了猜拳這種公平方式。簡單的刷碗定價也是教育的過程,孩子會和你討價還價,說出自己的理由,你也說出你的理由,最終用相對公平的解決方法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然後我們經過幾輪的協商把所有的家務都定在了0.5元一次,並且制訂了驗收標準。
近期孩子的爸爸正和我商量是不是把學習也給定上價,他的理由是我們上班能換取勞動成果,孩子上學為什麼不能換取成果呢?我們正在探討那些是可以考量的,只有能考量的才可以定標準,定價格。但我們掌握的原則就是不能讓其輕易獲取,難易結合,定價不能過高,讓其需要付出一個長期的努力過程才能達到他的目的,這樣獲得的錢他才會懂得珍惜。有錢後你要教給他如何理財,如何花錢。我們給孩子準備了存錢罐,讓他把掙得錢放在裡面,如果需要可以從中取,但是規定了許可權,1元是他自由支配的許可權,1元以上需要和我商量,10元以上的需要召開家庭會議,之所以設定的很低是因為我家兒子還小基本不需要花錢,他也沒有花錢的意識,所以我們把許可權設定的很低,是怕他拿錢去買學校周邊的“三無”產品,必須為其把關。如果孩子大了,已經懂得什麼該買什麼不該買,不是為了好奇而花錢的時候,就可以適當放開許可權了。不同的年齡段給他提供不同的支援,這才是教育的本質,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的過程,聽取他們的意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接受,才能遵守。
回覆列表
孩子做家務給零花錢,到底是對還是錯?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肯定:孩子做家務給零花錢是錯的!
不只是錯,而且錯得離譜,更要命的是,這錯會被日復一日的時間複利效應加倍放大,會給孩子的心性養成、責任擔當等方面造成難以彌補的惡果。到底為什麼是錯的?犯下的錯如何彌補和矯正呢?
家長至少要徹底弄明白:“做家務”到底是什麼?何謂“家務”?字面意思或字典中的解釋簡單明白:所謂家務,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事務。
然而,從家庭教育為核心出發點來衡量的話,這個定義真是太粗糙了。以著眼於家庭建設、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為長遠目標的“家務”之定義,應當是這樣的:所謂“家務”,是指過日子、過日月或過光景!
“過日子”的內容極其繁雜,除了傳統意義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之外,應當還包括日常用品的打理、寵物的飼養、房屋的修整、傢俱的養護和使用,以及活而為人不可避免的締結婚姻、生男育女、孩子教育、老人贍養、親友往來、紅白喜事應酬、逢年過節安排、家庭成員矛盾處理等等。
是故,孩子們從小應當接觸並得到良好系統培養的“家務”,絕不能只是狹窄意義上可以“按件計酬”的掃地、倒垃圾等“家務活兒”,更應當是綜合多變、瑣碎繁雜極其考驗綜合能力的“過日子”。
同理,以著眼於家庭建設、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為長遠目標的“做家務”之定義,應當是這樣的:與家庭其他成員攜手並肩全面參與並打理家庭一切內部事務及外部事務。
比如家庭內部事務,一次簡單的家庭聚餐或隆重的正式家宴,包括前期親友名單的擬定、人員邀約、時間銜接以及所邀親友的個人飲食忌諱、選單擬定、酒水茶類、座次安排,以及餐前餐後消遣、大人小孩娛樂,甚至拖鞋或鞋套、水杯、溼巾等等事無鉅細,兩歲以上的小孩子都應當以小主人的身份全程參與。
再比如家庭外部事務,親友之間的紅白喜事應酬,有人去世了,喪儀如何置辦、弔唁如何進行、安慰話如何說、說什麼,以及不同身份如何行禮、如何祭拜等等傳統白事上相關禮儀,三歲以上小孩子也當以家庭成員中極其重要的另一輩兒人全程參與。
那麼,以著眼於家庭建設、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為長遠目標的“做家務”,其教育意義和樹人目標的內在本質是什麼?
其內在本質,與普通老百姓或社會小青年必須進行嚴格甚至嚴苛的新兵訓練之後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軍人是一樣的道理。新兵訓練其內在本質是什麼呢——是將普通老百姓或社會小青年身上固有痼癖舊習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打磨,打磨成如同被子般稜角分明、板正忠貞的鐵血軍人。
同理,兩三歲的小孩子與家庭其他成員一起,攜手並肩全面參與並打理家庭一切內部事務及外部事務的過程,就是將一個懵懂小毛孩兒,打磨成積極入世、精通生活、百變智慧的合格社會人。
“做家務”給“零花錢”,一是強行剝離了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理所應當共建家庭的“義務”。
“做家務”給“零花錢”,二是將孩子做家務過程中能夠體驗到的自我價值實現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等內在驅動力,強行轉換為金錢化的外驅力。喪失內驅力體驗的孩子,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等方方面面會普遍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做家務”給“零花錢”,三是將“家庭義務”與“零花錢”的概念與界限混在一起,會導致孩子喪失主動“看見”哪些家務需要做的慧眼併成為沒眼力勁兒的“木頭人兒”,會導致孩子喪失在一定時間合理支配一定數額資金、愉快徜徉於“錢生錢活動”並使財商持續提升的機會。
簡單一句話概括,“做家務”給“零花錢”到底是什麼?是家庭教育的重症通病,得治!
金錢的交換機制,當然會引起議價行為。議價行為與心理期望價位不能得到足夠滿足時候,小孩子原本應該的那些“正常行為”便會在獎勵缺失或獎勵低於預期等“金錢機制”失效的情況下出現相關聯行為與監管的完全失控。
“內在驅力”下的理想行為機制應當是什麼呢?是孩子基於自我認知的、自身需要的自發行為,而絕不是單一“金錢機制”驅動的結果。
具有高質量教育意義、高綜合能力培養的“零花錢”長什麼模樣?起碼得跟做家務、寫作業、搞學習等應當應份的義務和責任無關,起碼得具備兩個特徵:一是發放的時間週期相對固定,二是不頻繁變更的相對固定金額。發放的時間週期怎麼確定呢?小學一至三年級以“每週發放”為最佳,小學四至六年級及初中階段以“每月發放”為最佳,高中學生以“季度發放”或“半年發放”為最佳,大學生以“半年放”或“每年發放”為最佳。
至於零花錢發放的具體金額,一是不同家庭可根據經濟收入情況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發展情況靈活計劃或增長,二是遵照“定額+季度或年度浮動額”為最佳。簡單說,家長們愉快領工資的那一天,最好孩子也能夠同步感受到領取家長工資中一小部分作為零花錢的愉快;家長們根據工資額度計劃未來一個月家庭各項開支與結餘情況的時候,孩子們也能夠同步參與並參照安排自己未來一個月的“消費活動”和“錢生錢活動”。總之就是,這種與家長工資收入週期相同、結構相似的零花錢發放安排,極有利於孩子們與家長和家庭呼吸相通、彼此忠誠、共同進退的“鐵桿團隊意識”培養,更有利於孩子們自控意識、統籌意識及理財意識等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