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水緣

    《話說青春期》

    源自:拾遺 謹謝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成長。

    前言

    吳先生在瀋陽開了一家小型旅店,前不久,店內來了兩名背書包手拉手的“小情侶高中生”,要求開一間房住。因沒身份證,吳先生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民警火速趕到並將孩子帶回派出所,將兩個孩子的家長喊來。

    看到女兒被人帶去開房,媽媽失聲痛哭:“平時,我對她管理挺嚴的,千叮嚀萬囑咐不讓她和男生玩,誰會想到,剛上高一,她就學會處物件了,還要去開房!”

    在民警的勸說下,雙方家長將各自的孩子帶回了家,把可能要發生的惡果扼殺在搖籃中。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成長。

    01

    作家羅松講過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於女孩:

    一個步入青春期的高中女孩凌晨才回家,過了幾天,父親約她外出喝酒:“儘量喝,喝醉,爸爸帶你回家。”那一晚,女孩醉倒在吧檯上。

    第二天,她一醒來,就看見了父親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你記得昨晚喝了多少酒醉倒的嗎?一共是兩杯啤酒跟五杯威士忌,記住,這就是你的極限。世界上有很多壞人,我沒辦法永遠在身邊保護你,所以才讓你知道你的極限,你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

    第二個故事關於男孩。

    一個14歲男孩,在書亭看到了一本很喜歡的書,可是身上沒帶那麼多錢,於是就偷偷把書藏進了懷裡,不料卻被老闆發現了,把他扭送進了派出所。很快,孩子的父親趕到了。

    男孩低著頭,等待父親的大罵。但父親並沒罵他,而是對書亭老闆說:“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做的。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

    出了派出所,父親對孩子說:“人這一輩子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裡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講完這兩個故事後,羅松說了一句我非常認同的話: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02

    有關女孩的底線教育,有四點特別重要,希望大家可以告訴自己的女兒。

    第一個底線教育:身體底線。

    《虎媽貓爸》有這麼一個劇情:羅茜茜剛被保送直博的時候,博導陳小武開車帶羅茜茜到他姐姐家,進門不久他就把防盜門反鎖了,然後開始講他和師母關係不好……然後他就要霸王硬上弓。

    羅茜茜就大哭大鬧起來,陳小武生怕驚動了鄰居,於是立馬停止了侵犯。事後,為避免再次落入“色狼”之手,羅茜茜尋求交換生專案,毅然出了國。

    羅茜茜沒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迫於導師的打壓和恐嚇而默默忍受。因為父親對她說過一句話:“千萬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身體,以換求什麼好處。”所以關鍵時刻,她選擇了抗爭。

    何為身體底線教育?身為父母一定要告誡女兒:

    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我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女兒考上大學後,父親給她寄錢:“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

    父親又說:“想買什麼就買,別虧自己。”

    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

    父親覺得奇怪:“怎麼了?”

    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裡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質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週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裡要錢。”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對女兒哦:“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

    這位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在給女兒灌輸一個生活底線——要有經濟獨立能力。

    “經濟獨立的女人,是最有尊嚴的女人。經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作家柒柒曾寫過一慘痛經歷:大三時,她愛上一個男生,為了討好這個男生,她低到了塵埃裡。

    男生喜歡吃魚,柒柒就在寒冽的冬晨,在河邊守候數小時,為他買最新鮮的魚。

    兩人吵架了,明明不是自己的問題,柒柒也要站一整夜的綠皮火車,去他的城市,跟他說聲對不起。

    大冬天,例假來了,她蹲在地上,也要把他的臭衣服洗得乾乾淨淨。

    柒柒以為,這樣就能換來他的真愛。

    可她熬好魚湯,電話他回來吃飯時,換來的是一聲:“煩不煩,我正忙。”她將乾淨的衣服放到他面前時,換來的是一句:“這本來就是女人該做的事。”

    即便這麼忍氣吞聲,柒柒最後還是失去了他。

    多年後,回憶這段感情經歷時,柒柒這樣寫道:

    “我一直以為妥協一些將就一些,這個世界就會為我讓出一席之地,後來才知道: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所以現在,柒柒總是給女兒強調一個“感情底線”:“不要在一個不愛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更不要為他無底線地犧牲自己,因為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我們一生中,總難免遇到惡人。當遭遇惡人時,如果你沒有能力和歹徒鬥爭,就應該打迂迴的戰鬥,不管手中的東西有多麼重要,都不應該和其發生正面衝突。最好的選擇應該是舍財保命。”

    因此一定要教育女兒:生命高於一切,沒有什麼物品能比生命更重要。

    我們一生中,也總難免遇到傷心事。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傷心事,都不能選擇終結生命,自殺是解決問題中最愚蠢的辦法。”

    03

    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有關男孩的陽光教育,也有四點特別重要。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我發小劉宇是搞地質勘測的,他最喜歡帶兒子去探險。比如,上週他就帶兒子小劉野營去了。奶奶本不想上孫子去:“那個山太陡了,摔了咋辦?”“還有野豬,危險得很。”

    但劉宇偷偷對媽媽說:“其實就是一個普通旅遊景區,我告訴他可能有野豬出沒,是想練練他的膽。”

    那晚,父子倆在帳篷裡,似乎聽到了野豬的叫聲。劉宇把一根木棒遞給兒子,

    自己也抄起一根,假裝守衛起來。這樣的“冒險教育”,讓他家小兒子的膽子比一般小孩大,十足的男子漢氣息。

    現在總有很多家長這樣教育兒子:“那裡不能去,這個地方不能待,太危險了!”

    教育家理查德說得好:“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墨守成規,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新。”一個男孩子,應該要具有冒險精神的。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後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麼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裡一樣,用劍刺他。”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孩子一臉驚訝:“你怎麼拿這麼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啊!”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定是這樣。”

    “那我們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援你。”

    在“冒險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得增加一個“規則教育”,用規則來平衡冒險。

    我特別喜歡這位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楊寶德,因為不堪導師騷擾而自殺;中興程式設計師歐建新,因為不堪被公司辭退而自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之所以選擇自殺,就是因為缺少了挫折教育。

    車修好,衝上山頂那一刻,他告訴兒子:“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著牙往前衝,衝上去就能看到萬丈霞光。”

    這位父親只有小學文化,但他給了孩子很多這樣的挫折教育,後來,他兒子考上了博士。

    在畢業典禮上,兒子說:“我之所以能跳出農門考上博士,是因為父親從小就告訴我: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一位我尊敬的公務員朋友,講過他父親教他做人的故事:

    他爸在他暗戀一個姑娘時說:“一個姑娘不會因為你專一痴情而喜歡你,只會因為你優秀而喜歡你。”

    朋友感嘆:真是醍醐灌頂。

    初中一年級,他爸問他:“怎麼才能讓別人尊重你?”

    “我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我。”

    “錯了。是實力。”

    朋友感嘆:太他媽深刻了。

    他父親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但說話從來輕聲細語,只對他說過一句狠話:“不要妄想我會給你報銷發票。”

    朋友感嘆:這句話,成了我的做事準則。

    後來,他身邊很多同事都犯事入了獄,但他卻一直清清白白、平安無事。他感嘆:“所以我一直很感謝我父親。”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 2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和父母沒話說,是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的特點。有一個例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孩子青春期之前親子關係是真正的和諧,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無話不談。但是能做到這樣的很少。所以我猜可能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已經出現問題了。不過你也不必驚慌,因為跟父母溝通少沒話說是青春期孩子的特點,過了青春期就會好一些。在青春期孩子跟同齡人關係好,並且有很多話說。所以我才想要多溝通交流,是你作為家長的願望和期待。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並不想跟家長有過多的交流溝通。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當你真正的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時候,你們的親子關係就會有改善。當你們的親子關係有改善的時候,孩子可能和你的溝通和交流就會多一些。強制和他們溝通和交流是無效的,並且越是強制,他們越是反叛。

    內向這個問題,你需要觀察孩子是在青春期才變得內向嗎?還是他以前就一直是內向的?如果孩子以前一直是內向的,你想讓他青春期變得活潑外向,那恐怕有點難。因為人的人格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人格的形成是在七歲前甚至三歲前。所以你的孩子是青春期之前是外向的嗎?如果青春期之前是外向的,到了青春期變成內向的了,那可能是你們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孩子可能非常壓抑。如果孩子青春期之前就一直是內向的,那想讓他變成外向活潑的就很難。所以作為父母你只能接納孩子是內向的。內向和外向都有它們的優勢和短板。只不過你可能更偏好活潑外向。但如果孩子真的是一個內向的人,那就尊重他是一個內向的人吧。內向的人的特點是富於內省,思維內容很深刻,有很深的情感體驗。比較善於鑽研和學習。這也是他們的特長和優勢。就是去發揮這個優勢和特長就好了。在擇業的時候選擇適合他們的職業。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他跟他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是活潑外向。但是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 3 # 影影視自媒咖

    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可能外向一點,這可能做父母能多去於孩子溝通,讓他多接觸一下外面的世界,最起碼多帶出去轉轉,別讓孩子老呆在家,或者是或者三點一線的生活,那在外向的孩子時間長了也會外向的

  • 4 # 火槍手霍布森95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內向,不願和父母交流的原因:

    1.父母在身邊的情況:因為兩代人的聊天話題不同,導致話少了。父母只顧自己的事或者給予的僅僅是物質基礎,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啦,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想法。很少認真看待孩子的想法,有時候孩子的一句請求可能是好長時間不敢說卻又渴望擁有的結果。

    2.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導致代溝越來越大。兩個孩子還好,有個伴兒,如果是獨生子女,沒有傾訴的物件,很容易內向,看著別人父母在身邊,自己父母卻不在,長期會產生失落感,可能表面不讓人看見,但心裡還是不是滋味,也不願意和他人聊天。跟爺爺奶奶更是隔了一輩人,也不會說出自己的內在想法。

    其次,我們看看怎麼做,以下是個人觀點,如有問題,僅供參考。

    1.要適度的去和孩子聊天,為什麼要適度呢?因為過多的關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被當成孩子,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極速長大,被人們當大人看待。說的俗點就是給他個面子,讓他當小大人。

    2.要學會運用語氣和孩子聊天。青春期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自尊心非常強的,如果老是用長輩的語氣壓著他們,已達到自己的預判,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孩子更不願意敞開心扉。

    3.要提高孩子的愛好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喜歡什麼愛好,可以去滿足,當然了,違法無理的要求肯定不行。讓孩子能夠在玩中找到快樂,說不定潛能被開發了呢。

    4.要給孩子樹榜樣,正確引導。這就得父母以身作則,最起碼不能騙他(她)。告訴孩子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得自己去努力,父母是沒有更大的本事了。不要老是拿孩子和其它孩子作比較,只要今天比昨天好,這就是希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 5 # 賢文賢下

    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支援她選擇自己內心最喜歡的愛好,讓她去自由自在的探索。當她在其中有了一點點經驗,帶她去參與同類愛好的社團活動,去發現瞭解體驗更豐富的世界。

    你會發現她越來越愛分享,愛生活。

  • 6 # 有你有我有貼心小棉襖

    1.讓孩子有話可說,為他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不要強求孩子的性格與別人一致,更不能斥責孩子的性格不好。有些家長一旦著急就責備孩子:“怎麼整天死氣沉沉的?”“一天到晚就呆在自己房裡,就像個小老頭一樣無精打采。”

    這些語言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對孩子寬容一些,當孩子說錯話或者做錯事後不要指責,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的話,要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會先和家人心與心的交流,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這樣,家長才能更加了解孩子,也才能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心房。

    2.家長應多創造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孩子間相互交流的紐帶。在集體中,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並從同伴那裡獲得了安全感。

    同伴之間能彼此吐露心聲,再沉默寡言的孩子也不會沒話說,家長要能夠看到並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可以採取精神或物質獎勵的辦法。除了鼓勵孩子自由表達外,還有必要告訴孩子,回答別人的問題是種基本的禮貌,讓他嘗試著去和別人交流,慢慢形成習慣就好了。

    只要我們家長有耐心和細心,不要太在乎孩子是否出錯,多給他鍛鍊交流的機會,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比如參加聚會或郊遊等等,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有更大的變化。

    3. 用成人交往的態度對待孩子。進人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已經長大,但是在父每眼裡卻仍然是個孩子,所以父母難免會嘮叨幾句。但是瞭解自己孩子性格的家長定要注意,這時過多的嘮叨對孩子可能無濟幹事。

    家長不妨冷靜下來,首先調都自己的心態,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來對待他,讓他有保持沉默的權利,而不是急於求成,求全責備,對孩子多一些欣賞,多一些鼓勵與表楊,同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和他平等的交流。

    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才願意把自己內心的困惑與煩惱告訴父母,父母可以做他的導師,多給他出出主意,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時孩子才能把父母當朋友,父母的思想和行為也才能感染或者影響到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和父母一樣優秀。

  • 7 # 易於思圖解數學

    1、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開闢專門時間,所有家庭成員傾聽孩子聲音,當孩子說話時,大家鼓勵他。

    2、平等對待孩子:關於孩子的事情,要跟孩子商量,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大人可以幫助理清思路。

    3、鼓勵孩子交友,至少有一個知己朋友,可以在課餘一起玩,一起說話。從而,可以約3~4個小朋友一起玩,大人要給孩子創造條件。

    4、給孩子選一個業餘運動專案,例如:空手道,增加孩子的對抗能力,從而增加自信心。

    5、適當的時機,讓孩子演講。

    循序漸進,定有成效!

  • 8 # 能提分的大劉

    你不也得熱情開朗嗎?和孩子沒有隔閡。正能量,別總來訓他。多支援他,鼓勵他,肯定他,幫助他。想不變的開朗都難。

  • 9 # 原野在說

    真正內向的孩子是無法變得活潑開朗的,尊重孩子的自然性格。可以讀一讀那本《內向孩子的性格優勢》,學習如何和內向孩子相處。

    還需要判斷孩子是真的內向,還是隻是不自信,甚至自卑,或者與家長關係不好。

  • 10 # 一樹橙花

    青春期是指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身體發生明顯變化的同時,精神上也籠罩著迷霧。

    它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腦子裡突然湧出很多問題,比如我是誰?和其他人有何不同?未來的路在哪裡?怎樣才能實現?如果他不能將這些問題梳理清楚並思考出答案,又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傾訴,內心肯定是煩躁而苦悶的。想必這個時候,非常需要獨處。

    被拒之門外,溝通無望,焦慮的家長更加焦慮了。渴望得到一兩個技巧,最好馬上就能上手用,並且效果立竿見影。只要家長迴歸冷靜,就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兩個人是否能夠推心置腹,無障礙溝通,跟互動模式有關。

    如果家長和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之間,相處時依然是之前的模式,肯定會滋生新的矛盾。比如,過去孩子很順從,現在卻強烈渴望自己做主。或者家長處處高要求,事事愛糾正,不能適時適度做出調整、讓步,雙方的關係越發劍拔弩張。極端的孩子,甚至有可能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以示反抗,證明自己的力量。

    倘若我們從現在開始,發自內心地把他們當成成人一樣對待,朋友一樣尊重,從他的角度出發去傾聽和接納,適度建議或支援,那麼孩子自然就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願意放下牴觸,敞開心扉。

    表面上看,是孩子向我們不斷索取,其實是孩子在幫助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缺點,讓我們有機會去完善不完美的自己。

  • 11 # 風清月朗聽荷聲

    多和孩子在一起,耐心的和孩子溝通、交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等的地位,真誠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選擇與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循循善誘,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順利渡過青春期。

  • 12 # 遠方167427784

    代溝是個永恆的話題。但你這裡說的不是父母跟孩子間不交流的代溝問題。

    你的孩子不善跟外界交流,不是青春期的問題,而是性格問題。

    怎麼辦呢?

    我就曾經是這樣的孩子。沉默寡言,膽小怕事,不合群,不會說,多愁善感。

    這是一種很不好的性格,不改變勢必影響以後一生的學習,工作,前途,未來。

    怎麼改變,我的體會是:勤於學習,思考。多看文藝書籍,健康向上的名著等,這也是這類孩子的特點之一。看多了,思想豐富了,想要說話和表達的願望也就強烈了。二,父母家長,包括老師長輩,要多鼓勵,表揚孩子優點,讓他們樹立信心,克服自卑感,切勿歧視,指責,挖苦,謾罵。這點很重要。三,要從經濟上著手,多支援,鼓勵孩子有意識參加各種文藝體育等群體活動,先不急表現突出,重在參與其中,慢慢的溶入群體。四,這是一個長期的改變過程,不能急,也不需急,慢慢會改變的。……

    我不能說這是成功改變的經驗,但我畢竟從上面說的這種孩子,改變成了能說能寫,能勝任工作,能當小領導,能創業較成功的人。也就滿足了,也就只能這樣了。畢竟是退休老人了。

    上面說的不一定對。但其誠心天地可鑑,謹供參考!

  • 13 # 凡人小語

    孩子不是不善交流,他們渴望與父母的溝通和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內向和父母沒話說,是因為父母為孩子設立了許多條條框框,提出了種種要求,把孩子現在的生活和將來的前途都納入了自己預設的軌道,不給孩子自主的權利,不給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要求孩子可以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在孩子眼裡,父母刻板嚴厲,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怎麼可能會和父母談笑風生,敞開心扉?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父母如果能做到無論孩子成績是100分還是50分,都一樣愛他,無論他拿沒拿獎都視他為最好,無論他排名多少都視他為最愛,那麼這個孩子一定不會和父母沒有話說。

    父母如果能做到無論孩子的理想是做科學家,還是醫生,還是廚師,還是自由職業者,都一樣視他為自豪,視他為驕傲,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有話和父母說的。

    父母要引領孩子成長,讓愛與自由並行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感受,時刻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孩子就會感覺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孩子就會感覺心靈都被扼殺了,還會和父母有話說嗎?

    要給孩子做自己生活主人的權利,家長放手讓孩子感受生命,幫助孩子體驗自主感,允許孩子內心的自由,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會在選擇中學會思考,計劃,總結等各種能力,孩子也會樂於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性格也就開朗活潑了。

  • 14 # 緣晨楓

    尊重孩子的隱私,多陪孩子玩耍和學習,經常關注孩子的動態,跟孩子打成一片,多給他們講道理,告誡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加強引導,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剛開始孩子不願意說,可以採取讓他寫的方式進行,對於一定的獎勵措施,比方說寫一些關於:我心目當中的好爸爸好媽媽這樣的文章,讓他們來寫,對照自己去改變,然後接著去就某點去開啟孩子的心扉。

  • 15 # 木汐兒

    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可以意識到自我的獨特性,他慢慢的開始脫離父母,不會完全地依賴父母,會自己去探索一些新的東西,那麼作為父母需要遵從這個年齡的特點,要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需要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時,他們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他們在慢慢成長為一個“大人”。家長需要理解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性格,內向的孩子比較沉穩,不必要求他一定要特別活潑開朗,想要孩子變得稍微活潑開朗可以帶他去有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家裡做客,讓他多交些朋友,也可以看看他有什麼愛好,鼓勵其發展其愛好。

  • 16 # 用心教育孩子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可以交流一下時間經驗

    我的孩子初二進入青春期:上街和你保持距離 講話多嫌煩 晚上開始關臥室門 話慢慢變少 喜歡看青春愛情劇 喜歡聽歌曲 你不懂掛在嘴邊

    你好像突然離他的世界好遠,無法接近!我試著先不談學習,只談他喜歡的音樂 問為什麼什麼 ,故意下載他聽的歌,他慢慢會得意地分享他安利的歌曲 ;透過每日班長日記談他學校的學生糗事,他會慢慢和你交流學校的事;談班級女生的長相,判斷他的審美觀

  • 17 # 育鄰人

    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有兩面,一方面,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期望獲得別人的幫助和認可;另一方面,每個人又都因為進化的必然導致害怕公眾,人會自然不自然的觸發逃跑或戰鬥的開關,降低觸發逃跑或戰鬥開關機率的辦法只有一個——合群。人類是群居的,透過分工、合作我們戰勝了自然和自然界的很多“敵人”,最終成為了大自然中最強大的族群。

    生活中,您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現,孩子很有好奇心,期待與陌生人有接觸和交流,但是他們時常在初次遇見陌生人的時候總會躲在父母身後。這是因為他們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所致,每個人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或事物都有天然的防備心理。您期待孩子能變得開朗,基礎就是您自己先做一個開朗,與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中國好鄰居。

    孩子的行為都模仿自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對鄰里友好和諧,孩子自會模仿。他們就會主動找尋自己中意的夥伴,主動去幫助小夥伴和鄰居的爺爺奶奶。當然現今城市化給孩子們交朋友帶來了諸多不便,比如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相互“串門兒”可能有些許不便;居住的小區可能沒有合適的場地,這個場地每個新建商品房小區都有,您可以問物業諮詢,這個地方就是“文體活動中心”。

  • 18 # 使用者101714452950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父母說的話不愛聽,因為父母是以命令的語氣或太嘮叨,導致孩子根本不想聽。青春期孩子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多多交流,這樣孩子容易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各方面得到改善。

  • 19 # 使用者4199740233489678

    先給大家講個笑話。

    有一個孩子直到五歲都沒過一句話。

    父母都以為他是啞巴。

    有一天,孩子說:媽,這個雞蛋有點鹹。

    父母都特別驚訝。

    “兒子,你會說話了?”

    “我一直都會說話啊。只是以前生活都很好,一切順利就沒什麼好說的。”

    有些孩子的確是內向,而有的孩子確實屬於不喜歡和父母交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喜歡獨處,覺得看書更有趣。

    其實,區分是否內向很簡單。看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就可以了。

    至於活潑快樂的問題,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好了。

  • 20 # 騰爸談育兒

    孩子內向不是青春期才內向,而是天生性格就比較內向。小的時候雖然內向,但還是會和父母交流心裡話。青春期的孩子處於身心鉅變的一個階段,快速長大的過程,首先他自己就不夠適應,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與父母有代溝,有碰撞有矛盾的時候,就更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他不交流,做父母也不知道他的所思所想,想幫也幫不了。這時候就需要藉助外力。可以給孩子報素質訓練的課程,暑假寒假的夏令營,另外建議可以報演講與口才的培訓班,找靠譜的機構報,相信經過這樣培訓,孩子能有一個較大的改變。如果你有這方便的需求,可以聯絡我,推薦這方面的優質資源給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來幾個搞笑的梗或者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