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常博君一笑
-
2 # 胡說八道陳老師
有這樣一句話,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相信這句話對於三國曆史愛好者來說,絕對是耳熟能詳。的確,郭嘉投奔曹操的時間大概是公元196年,而臥龍諸葛亮下山輔佐劉備的時間正好是公元207年末,而此時郭嘉剛好離世,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民間才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暫且不管這話有多少水分,且來看看郭嘉的生平貢獻,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勝論》幫助曹操拿出決心與袁紹一決生死!除此之外,他還在袁紹與曹操對峙期間,成功分析出孫策不會偷襲許都,而且還道出孫策長期得罪小人,最終會死於小人之手,不料後來孫策確實死於刺殺。
在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肅清袁紹殘部勢力率領軍隊攻打袁譚、袁尚,此時郭嘉卻站出來,建議曹操停止進攻,當時所有人都還不清楚郭嘉到底為何建議曹操停止進攻,不過後來因為曹操的罷兵,袁譚、袁尚,兩兄弟相互爭權奪位,而自相殘殺!曹操也正好得了漁翁之利。而遠征烏丸時,曹操帳下很多謀士都不造成,唯有郭嘉贊成,而且一定要去征討!他的原因是,恃其遠”而“不裝置”,意思就是因為距離隔得遠,而敵方還來不及防備。最後曹操果斷採取了郭嘉的建議,最終成功一統了中原北方。不過此時,郭嘉也就撒手人寰了。
其實透過郭嘉生平事蹟分析得知,他一生幫助曹操做出了偉大貢獻,甚至可以說是曹操的張子房,曹操能夠佔有大半個天下,郭嘉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當然了對於諸葛亮和郭嘉到底誰更厲害,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話題。不過郭嘉與江東周瑜到底誰厲害?說起周瑜,也是三國之中少有的傑出人才,他在赤壁引領水師大敗曹操,直接將曹操趕回了許都。而且還在早期幫助孫策,一統了江東六郡。可以說以周瑜的才能絕對不輸於三國時期任意一位名將。
郭嘉170年-207年,而周瑜是(175年-210年),他們年紀相仿,也都是當世之英才。人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透過上面的分析也確實發現郭嘉非同凡響!不過郭嘉先生卻生平未與周瑜一較高下,休說一較高下,就連對付周瑜的計策他都沒有向曹操提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說到這裡,有人認為周瑜與曹操互不侵犯,郭嘉犯不著與周瑜交手。這樣想的朋友或許只看到了事情的片面,而沒有顧全域性。
公元200年,江東小霸王孫策打敗黃祖,與此同時江東六郡已被孫策平定!曹操當時聽聞,孫策平定江東六郡的消自,就長嘆道:“猘兒難與爭鋒也!”意思就是,孫策這頭猛虎我這輩子是很難與之爭鋒了!曹老闆此時遇到了難題,照說郭嘉理應為其解決困難,不料此時郭嘉卻絲毫沒對曹操提出優秀的建議,最終曹將弟弟的女兒下嫁給了孫策之弟,並且還讓曹彰娶了孫賁的女兒。
對於郭嘉的態度為何會不提出良策,其實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此時郭嘉與曹操正在準備一件大事,那便是準備攻打劉備,為了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郭嘉建議曹操要先攻打徐州的劉備,否則很容易出現意外!而袁紹一向優柔寡斷,根本不會攻打許都,曹操因為郭嘉的建議舉師東征,打敗劉備,並且還俘虜了劉備的家小,收降了關羽。當然也是因為如此,最終曹操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透過以上分析,不是郭嘉懼怕周瑜,而是時間根本沒有給這兩個英雄過招的機會。假如周瑜與郭嘉對陣,朋友們,猜一猜到底誰會贏?
-
3 # 玉蝶侵梅
做將帥周瑜為佳。計謀籌劃當屬郭嘉。各有千秋。如果說二人誰更厲害。郭嘉略勝一籌,郭嘉不死,曹操有統一三國的趨勢。當時曹操大軍已經飲馬長江。吹響了統一三國的號角。郭嘉如果不死。曹操最聽郭嘉的言語。赤壁將不會失敗。歷史將會改寫,連環船當時就有人提出過這種船的危險性,曹操就是聽不進去。赤壁大敗後。曹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從此再無能力南征。
止步赤壁,曹操統一三國的雄心化做雲煙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
4 # 橙子圓
三國演義暫且不表
來說說三國殺裡面的郭嘉和周瑜誰厲害
郭嘉
天妒:當你的判定牌生效後,你可以獲得此牌。
遺計:當你受到1點傷害後,你可以觀看牌堆頂的兩張牌,然後將這些牌交給任意角色。
周瑜
英姿:摸牌階段,你可以多摸一張牌。
反間:出牌階段限一次,你可以令一名其他角色選擇一種花色,然後該角色獲得你的一張手牌並展示之,若此牌的花色與其所選的花色不同,則你對其造成1點傷害。
要判斷兩個孰弱孰強,依戰爭環境而定。國戰與標準中,郭嘉的配合很強,個人輸出有限,天然防禦好;周瑜進攻更好,手牌更多,還有反間吃血。
但若是比三國演義中孰弱孰強,郭嘉更強一些,郭嘉活了37歲,比公瑾大兩歲。
-
5 # 明庶風
周瑜活得相對久一些,所以還是周瑜厲害。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郭嘉智力爆棚但是卻短命如此?答曰:郭殺氣太重。想那諸葛亮火燒十萬藤甲兵最後也不免早了十年入駐五丈原,你可以查一下郭嘉給曹操當謀臣時的幾次著名戰役,都是怎麼獲勝的。
-
6 # 影視哥哥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郭嘉和周瑜根本就不是同一等級的選手。
這麼說吧,以漢初三傑比較,周瑜更像是韓信,他是一個帶兵打仗的人物,自己統領軍隊。
郭嘉更像張良,他是純謀士,也就是說他只負責出主意,他的主意需要主公也就是曹操的採納,需要下邊將領的實行。如果說周瑜是元帥,那麼郭嘉最多隻能算是一個參謀長。
比如以赤壁之戰為例,曹操的對手是誰,是周瑜,換言之周瑜的對手也是曹操,而非當時曹操手下眾多的某某謀士,因為單以謀士而言,在沒有得到自己領兵和指揮戰鬥的權力前,和這樣的獨自統兵獨當一面的大將,在軍略上是缺乏可比性的。
要知道,作為謀士,習慣性的是要劍走偏鋒,因為畢竟能作為你的主公,很多一般人能想到的他同樣都想到了,你要想他想不到的,也就是行險,出奇制勝,不用掌握全域性,只要把握一點就行了。
而作為周瑜這樣的統兵大將必須完全掌控全域性,同樣參考手下的意見,赤壁之戰黃蓋獻苦肉計,也就是說周瑜實際上是權衡手下意見根據全域性作出判斷的等級了。而郭嘉還是出主意的等級,這當然沒得比,郭嘉完敗。至少歷史上郭嘉沒有周瑜獨自統領大軍這樣的機會。
所以郭嘉應該和賈詡這樣的謀士比,而周瑜的對手應該是諸葛亮、司馬懿這樣能自己領兵的人,雖然一般把郭嘉、諸葛亮、周瑜統稱為謀士,但實際上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
-
7 # 文都楊稼
《三國演義》中孫權帳下的“周瑜”和曹操帳下的“郭嘉”,兩人雖服務的主子不同,可在讀者的印象中,他兩的人物形象都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和肯定。
這道題尋求回答他兩誰的能力更勝一籌?我們從幾個方面來作參考。
☆周瑜
周瑜,安徽廬江人,當年遇孫策,結為昆仲,孫策另將姨妹“小喬”許給周瑜,使兩人以姨夫的關係更進一層,在孫策白手起家時,周瑜為其輔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後孫策不幸故去,周瑜繼續效力於孫權。
周瑜在為孫氏家族基業的發展中,盡心盡力,可謂是“東吳”核心的最高智囊決策者。
赤壁之戰中,周瑜以“主戰派”的立場,讓東吳大振雄威;也就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被諸葛亮給忽悠了。
本來在這次大戰中,東吳出兵出力,卻給“苟延殘喘”的劉備集團有了生存發展的機會,諸葛亮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有著“漁翁得利”的收穫,他們不思感激東吳,還多次戲耍東吳,暗中奚落周瑜,藉著“荊州”不還。
綜觀周瑜的軍事天才,有大將風度,敢於破釜沉舟,其弱點是缺少了對第三者的防範之心,讓別人以逸待勞的鑽了空子;再者周瑜個人性格上不具備男子漢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缺乏衡量利弊的得失,讓諸葛亮步步打擊軟脅,可惜於三十六歲之年夭壽。
☆郭嘉
郭嘉,穎川人,在曹操招募兵馬之際,是同鄉荀彧推薦給曹操的。
郭嘉進人曹操集團為人低調,決不以顯論個人之才來打壓同僚荀彧,以至於曹操既愛郭嘉又欣賞荀彧。
郭嘉的才華顯露主要是在官渡之戰之始階段,時曹操與袁紹兵力相比是兵微將寡,且糧草不足。
此時的曹操是在夾縫中求發展,劉備集團、劉表集團、袁術集團仍是心頭大患,曹操此次與袁紹作戰,稍有差遲,將功弓一簣,弄的不好,不但後來沒有了作戰能力,甚至連生存的希望都渺茫。但曹操又不願放棄這難得的作戰機會,一旦戰勝袁紹獲勝,則北方平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曹操才有力量和資本去對付孫劉集團。
在這節骨眼上,郭嘉站出來分析出雙方《十勝十敗論》,給曹操要與袁紹決戰增添了把握性的決心。
有人認為這是郭嘉以“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這“十勝”論來取悅曹操,不管怎麼說,在參與決策這樣的大戰役,郭嘉是有一定的功勞的,更關係到曹操集團後來的發展。
郭嘉的再一次影響力是官渡之戰後,袁紹之子袁譚、袁尚逃往遼東公孫瓚。時曹操已提兵窮追到列城、易州一帶,早己人困馬乏,且軍隊中有疾病流行。時郭嘉因水土不服,不能隨軍,臨終前還留下妙計,使曹操以逸待勞,兵不血刃就獲得了二袁首級。假若曹操興兵直指遼東,公孫瓚與二袁合而為一,面對曹操的又不知是怎樣的結局?
綜觀周瑜,郭嘉二位的人品,他兩對上層領導都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在軍師之才上,應當各有特長,各有建樹。
周瑜是輸在全盤付出上,郭嘉是贏在沉穩度勢上。
-
8 # 古今事件整合
職位:一個是軍師祭酒,一個是東吳大都督。
軍級:一個是軍事參謀,一個是三軍總司令。
權責:一個只管出謀略,一個全權節制軍民。
方略:一個管軍事路線,一個統籌全部大局。
執行:一個出計供參考,一個拍板發號施令。
曹魏核心在軍事兼併統一,需要有運籌帷幄,腹有良謀的職業經理人,郭嘉在曹魏智囊團中貢獻巨大,但並非沒有郭嘉,統一北方的戰略就會改變!
東吳核心是聯弱抗強抵禦外敵,急切能規劃全域性,統領聯盟的能臣巨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周瑜的重要程度無可替代。有此對比誰強誰弱自見分曉!
-
9 # 臣墨品書法
透過郭嘉生平事蹟分析得知,他一生幫助曹操做出了偉大貢獻,甚至可以說是曹操的張子房,曹操能夠佔有大半個天下,郭嘉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當然了對於諸葛亮和郭嘉到底誰更厲害,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話題。不過郭嘉與江東周瑜到底誰厲害?說起周瑜,也是三國之中少有的傑出人才,他在赤壁引領水師大敗曹操,直接將曹操趕回了許都。而且還在早期幫助孫策,一統了江東六郡。可以說以周瑜的才能絕對不輸於三國時期任意一位名將。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透過這句話的霸氣、雄氣,我們似乎隱隱可見郭嘉的睿智和神思。有人認為,如果曹操的謀士郭嘉不是英年早逝,而是始終伴隨曹操,那麼孫權、劉備就不會發展壯大,更不可能有三足鼎立的局面。郭嘉到底有沒有幫助曹操一統天下的智慧和實力。
周瑜由於和孫策的關係以及赤壁之戰的原因,在東吳威望很高,死前作為“天下二分”的主導人物,主張進攻荊州和川蜀,當時龐統也在周瑜帳下,雖然當時的軍務政務決定權在孫權手上,孫權即便沒有全力支援周瑜的策略,但在重大決策上至少表面上要同意周瑜派系的意見。
因此郭嘉是軍事奇才,政治能手。認為郭嘉最強
-
10 # 竹下蘭若
要說更厲害,當然是周瑜。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周瑜因肚量小被諸葛亮氣死,但實際上週瑜是心胸寬廣、不嫉才的人,是人才就佩服你,只要是忠心效忠之人。他給東吳推薦了很多人才。正因為此,他無法讓諸葛亮也像諸葛謹那樣為東吳效忠,所以才一定要除去諸葛亮。他用反間計詐降計成功火燒赤壁戰敗曹操,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是三國中難以替代的英才。
郭嘉的才幹不在諸葛亮之下,他非常靈敏,看人很準、能以一針見血的話語給千里之外的孫策迎頭痛擊。而且他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病危之時對曹操還是極力考慮,而從未有一絲的抱怨,只是感恩。只不過他出來的時機不對,跟隨的人也很有問題。
-
11 # 隔壁李佛爺
想知道周瑜和郭嘉誰厲害,下面就來詳細說說
一、周瑜>周瑜是東吳的兩朝元老先生,他最為人稱頌的當然是赤壁之戰。> >事實上赤壁之戰是周瑜一手策劃,戰前東吳主要有三派(請降、求和、主戰),其中主戰人數是最少的。> >正在孫權決定不了時,周瑜從外地趕回來,周瑜二話不說就要求孫權對抗曹操,並指出己方的各個優勢,如北方習馬、南方行船等戰力優勢,以及曹軍水軍多是忠誠心不足的荊、袁降軍等客觀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東風”,更是以周瑜傑出的天文地理知識所推斷出來的,最終才上演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其實,周瑜在孫策時期就出任其左右手,一直東征西戰,直至孫權時期更升為大都督,處理對外軍事。江東之所以平定,亦是靠周瑜扶助孫策兄弟兩人才可成事,因此說周瑜是東吳國父亦不為過。> >但論文事、政事的話,恐怕周瑜就不是太在行了。孫策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周瑜的行政、文事能力應該不太在行,不論正史、演義亦甚少出現周瑜議政場面,因此周瑜不長政事亦有可能的。>所以周瑜是軍事奇才,一般文事工作者。
二、郭嘉>郭嘉一生短暫,卻對曹魏作出莫大貢獻。> >首先郭嘉生前,深受曹操信任,幾乎所有戰事曹操亦詢問郭嘉意見,主要貢獻是協助曹操平定河北,在他一生最後的戰役更是冒險中帶謹慎,他要求曹操輕騎偷襲敵人,結果二袁兄弟料不到曹操會輕騎突襲而大敗,郭嘉的軍事才能堪稱上等。> >曹操生前曾表示有意百年之後,將後事全交予郭嘉,由於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多方面全才,曹操對郭嘉如此信任、看重,更將後事交結他,由此可見,郭嘉亦應是一名多方面全才。>因此郭嘉是軍事奇才,政治能手。>>所以,筆者認為郭嘉最強,周瑜次之,諸葛亮再次之。以上內容由(歷史新知網)整理釋出,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12 # 南公懿
1:一個統兵大將,一謀士,並不具備完全的可比性。
2:出謀劃策上,郭嘉稍勝一籌,統軍攻城略地,周瑜無疑更得心應手。
3:周瑜在世時,軍事上孫權幾乎完全仰仗與他,而曹操謀臣極多,智謀超群者亦不乏其人,如荀彧、荀攸、程昱等,加上曹操自己文武雙全,所以謀劃之事,非靠郭嘉一人。
4:郭嘉為重要謀士隨軍出征時,曹操曾敗於擁有諸葛亮的劉備,周瑜也曾敗於諸葛亮。
5:周瑜幾乎統帥孫吳全部兵馬,獨擋一面。郭嘉無論是在軍事上,內政上亦或是謀劃戰爭、政治上都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
-
13 # 松竹竿娛樂
我就本人看過《三國演義》談一下我的感受,還望不吝賜教,同時也與各位觀影人能夠一起暢談影視好作品,共同提高欣賞更好看的影視作品。
Ⅰ-Ⅰ 人物比較:周瑜:出生日期:(175年-210年) 年齡:36歲 出生地址:安徽省廬江縣西
主要成就: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 官職:都督、偏將軍、南郡太守
郭嘉:出生日期:(170年-207年) 年齡:38歲 出生地址:河南省潁川陽翟
主要成就: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 官職:洧陽亭侯、軍師
Ⅰ-Ⅱ:核心評價魏國失去郭嘉:郭嘉跟隨曹操十一年,郭嘉死後,曹操兵敗赤壁,曹操說“設若郭奉孝在,不使孤如此”,看出郭嘉確實“算無遺策”,首席軍事家郭嘉出謀劃策確實厲害,堪稱“鬼才郭嘉、第一謀士”,可以看得出郭嘉足智多謀、運籌帷幄,在臨死前定計遼東......所有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由此看出郭嘉確實厲害。
吳國失去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以看出周瑜確實是孫權的左膀右臂;他在20多歲就平定了“江東之亂”,又與劉備聯合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的勝利;但是“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諺語還在流傳。周瑜死去後還有魯肅、呂蒙、陸遜等諸多大將輔助吳國,所有周瑜在特殊的時期、特殊的地方、特殊的年齡是不可替代的。
綜上所述:郭嘉還是略勝一籌!個人推薦郭嘉,還是比周瑜在某方面有勝算!
Ⅰ-Ⅲ圖片欣賞:(根據影視作品剪輯) -
14 # 蘿蔔視角
職位:一個是軍師祭酒,一個是東吳大都督。
軍級:一個是軍事參謀,一個是三軍總司令。
權責:一個只管出謀略,一個全權節制軍民。
方略:一個管軍事路線,一個統籌全部大局。
執行:一個出計供參考,一個拍板發號施令。
曹魏核心在軍事兼併統一,需要有運籌帷幄,腹有良謀的職業經理人,郭嘉在曹魏智囊團中貢獻巨大,但並非沒有郭嘉,統一北方的戰略就會改變!
東吳核心是聯弱抗強抵禦外敵,急切能規劃全域性,統領聯盟的能臣巨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重要程度無可替代。有此對比誰強誰弱自見分曉!
《三國演義》中孫權帳下的“周瑜”和曹操帳下的“郭嘉”,兩人雖服務的主子不同,可在讀者的印象中,他兩的人物形象都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和肯定。
這道題尋求回答他兩誰的能力更勝一籌?我們從幾個方面來作參考。
☆周瑜
周瑜,安徽廬江人,當年遇孫策,結為昆仲,孫策另將姨妹“小喬”許給周瑜,使兩人以姨夫的關係更進一層,在孫策白手起家時,周瑜為其輔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後孫策不幸故去,周瑜繼續效力於孫權。
周瑜在為孫氏家族基業的發展中,盡心盡力,可謂是“東吳”核心的最高智囊決策者。
赤壁之戰中,周瑜以“主戰派”的立場,讓東吳大振雄威;也就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被諸葛亮給忽悠了。
本來在這次大戰中,東吳出兵出力,卻給“苟延殘喘”的劉備集團有了生存發展的機會,諸葛亮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有著“漁翁得利”的收穫,他們不思感激東吳,還多次戲耍東吳,暗中奚落周瑜,藉著“荊州”不還。
綜觀周瑜的軍事天才,有大將風度,敢於破釜沉舟,其弱點是缺少了對第三者的防範之心,讓別人以逸待勞的鑽了空子;再者周瑜個人性格上不具備男子漢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缺乏衡量利弊的得失,讓諸葛亮步步打擊軟脅,可惜於三十六歲之年夭壽。
☆郭嘉
郭嘉,穎川人,在曹操招募兵馬之際,是同鄉荀彧推薦給曹操的。
郭嘉進人曹操集團為人低調,決不以顯論個人之才來打壓同僚荀彧,以至於曹操既愛郭嘉又欣賞荀彧。
郭嘉的才華顯露主要是在官渡之戰之始階段,時曹操與袁紹兵力相比是兵微將寡,且糧草不足。
此時的曹操是在夾縫中求發展,劉備集團、劉表集團、袁術集團仍是心頭大患,曹操此次與袁紹作戰,稍有差遲,將功弓一簣,弄的不好,不但後來沒有了作戰能力,甚至連生存的希望都渺茫。但曹操又不願放棄這難得的作戰機會,一旦戰勝袁紹獲勝,則北方平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曹操才有力量和資本去對付孫劉集團。
在這節骨眼上,郭嘉站出來分析出雙方《十勝十敗論》,給曹操要與袁紹決戰增添了把握性的決心。
有人認為這是郭嘉以“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這“十勝”論來取悅曹操,不管怎麼說,在參與決策這樣的大戰役,郭嘉是有一定的功勞的,更關係到曹操集團後來的發展。
郭嘉的再一次影響力是官渡之戰後,袁紹之子袁譚、袁尚逃往遼東公孫瓚。時曹操已提兵窮追到列城、易州一帶,早己人困馬乏,且軍隊中有疾病流行。時郭嘉因水土不服,不能隨軍,臨終前還留下妙計,使曹操以逸待勞,兵不血刃就獲得了二袁首級。假若曹操興兵直指遼東,公孫瓚與二袁合而為一,面對曹操的又不知是怎樣的結局?
綜觀周瑜,郭嘉二位的人品,他兩對上層領導都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在軍師之才上,應當各有特長,各有建樹。
周瑜是輸在全盤付出上,郭嘉是贏在沉穩度勢上。
-
15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自然是郭嘉。
周瑜在三國很厲害,可以說沒有周瑜,就沒有三國。周瑜這個人赤壁一戰,燒得曹操八十三萬軍隊狼狽逃竄,從此曹操不敢正視江南。
但郭嘉更厲害,有了郭嘉,曹操百戰百勝,擒呂布,滅袁紹,讓袁紹的兩個兒子授首。甚至能能料定東吳霸主孫策死無葬身之地,最後終於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殺死。
如果郭嘉不死,曹操不會在赤壁之戰死的那麼慘,當然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了,曹操一統天下,也就沒有周瑜什麼事了。
周瑜是軍事家,能夠指揮千軍萬馬。
郭嘉是著名的謀略家戰略家。
-
16 # 糊塗歷史貫古今
《三國演義》裡周瑜與郭嘉相比,我認為周瑜更厲害,下面我分析一下。
郭嘉是曹操早期的謀士,為曹操勢力的崛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以至於每當曹操打敗仗時,就會說如果郭嘉在世不會讓他失敗,可見曹操對郭嘉的依仗之需。
郭嘉對曹操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是關於官渡決戰,決戰前夕,因袁軍勢力遠遠大於曹軍,曹操有懼怕避戰之意,是郭嘉力諫,提出十勝論,給曹操全面分析敵我雙方各自有利和不利態勢,指出曹軍有十勝的有利條件,而袁紹有十敗的不利因素,使曹操豁然開朗,官渡決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第二件事發生在官渡決戰後,曹操要乘勝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袁潭和袁尚集團,追擊過程頗不順利,一方面人困馬乏,一方面疾病流行,這時郭嘉又給曹操分析了敵方二袁的情況,指出如果追得緊,二袁就會抱成一團,如果停止進攻,一方面曹軍可以進行休整治病,另一方面二袁必然內鬥爭位,那時待敵方生變,進軍滅之,果不其然,停止追趕後袁譚袁尚互相殘殺,曹軍一舉擊潰敵軍,基本統一北方。
周瑜是東吳大將,他的貢獻體現在三件事上,第一件事發生在東吳政權建立初期,周瑜出謀劃策,驍勇善戰,幫助孫策開疆拓土,成為江東梟雄。第二件事發生在孫策死後,周瑜主持大局,幫助孫權建立六郡八十一州的東吳政權。第三件事就是赤壁決戰,周瑜的作用非常關鍵,先是力勸孫權聯劉抗曹,然後和諸葛亮定下火攻之計,接著又妙計頻出,利用群英會使曹操謀士蔣幹盜書中計,借曹操之手除掉了心頭大患,就是曹軍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然後又將計就計,又一次利用蔣幹帶走龐統,向曹操進獻連環計,最後利用曹操詐降之將,和黃蓋演雙簧行苦肉計,火燒連在一起的曹軍水軍,取得了赤壁決戰的重大勝利,挫敗了曹操吞吳滅吳的夢想,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本態勢。
從二人的貢獻可以看出,周瑜和郭嘉都是忠心可嘉,都是青年才俊,都是謀略非凡,對雙方各自的陣營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郭嘉僅僅是個謀士,謀略上乘,但難成將才,而周瑜文武雙全,謀略上乘,還是難得的大將之才。所以我認為二人比較周瑜更厲害。
-
17 # 鴻學大儒之茶僮
除了被神話的諸葛亮,沒人能比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帥才!郭嘉何人?僅一謀士而!若各代兵數萬對決,不知周瑜碾壓郭嘉多少,分分鐘叫你飛灰湮滅!
-
18 # 宇哥愛撩劇
郭嘉就相當於周瑜
很多人認為郭嘉言過其實,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郭嘉就相當於周瑜一樣。在自己君主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去幫助他們瞭解局勢的發展。關於十勝十敗之說很多人說郭嘉是瞎扯淡。其實十勝十敗不過是郭嘉鼓勵曹操與袁紹開戰的引子而已。十勝十敗之說徹底打消曹操心中的疑慮,使曹操決心與袁紹一戰。
我們知道,在赤壁之戰中。周瑜也是在孫權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幫助孫權瞭解當時局勢。雖然當時東吳很多謀士都建議投降,但是在瞭解當時局勢後,孫權還是決定與曹操一戰。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從郭嘉到周瑜。雖然時空和人物有所改變,但是結果都是一樣,最終成就了歷史上兩場最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如果說周瑜是奠定吳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臣,那郭嘉絕對是曹操能統一北方逐步走向強大的功臣。
-
19 # 丸子啊太
周瑜強於郭嘉。
統兵作戰,謀劃戰略,周瑜完勝。
郭嘉,僅僅謀略家而已。軍事,戰略,政治完敗。
取天下,再好的謀略,無人執行,或者是執行者是庸才,那麼是根本沒有效果的,郭嘉周圍有曹操,劉燁,程昱。曹操是軍事家,劉燁,程昱輔助軍事策略。
再看周瑜,軍事上,身邊除了武將,是沒有輔助策略的人才的。
論兩者個人,周瑜完勝。
如果論耍心眼,玩陰謀,周瑜可能會吃虧。
-
20 # 黃鶴樓外聽江聲
既然是參照《三國演義》對比周瑜與郭嘉,那麼首先必須說明,三國演義是小說,非正史,對比的意義不大!
周瑜:孫策的託孤重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拜大都督,實際上的三軍總司令,東吳的主心骨。“”赤壁之戰”讓周瑜一戰封神、名滿天下,損兵折將的曹丞相不禁仰天長嘆:“周郎小兒,氣煞我也!”自此,不敢覬覦江東!
郭嘉:曹操的謀士之一,運籌帷幄相當厲害,拔高了說也只是個參謀長,決定權在操!赤壁一戰,灰頭土臉的曹操悲從心中起,於是就有了哭郭嘉一節:“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是愛才之人,天下名士盡招麾下,所以,郭嘉縱然得曹操賞識,但他只是謀臣中的一個!比不了周瑜,說他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掌握了東吳的命運,也不為過!
回覆列表
個人極力推薦郭嘉。
俗話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可見後人對郭嘉評價之高。易中天說三國中提到,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對謀臣武將道:“若有奉孝在此,必不至此也。”奉孝者,郭嘉也。足見曹操對郭嘉評價之高。
諸葛亮、司馬懿、周公瑾,此三人,皆有神鬼之才,得一人可得天下,三國也因這三人而顯得更令人痴迷。三國之境地,若非郭嘉才長氣短,或許,從一開始,三國之勢便不會形成。
歷史劇中的郭嘉形象
郭嘉,東漢末年謀士,生於170年的郭嘉,死在了207年,只活了37歲。郭嘉具有識人之術,初出茅廬的郭嘉為了謀求更廣闊的天地,投在了袁紹帳下,奈何袁紹是個可謀事之人,卻並非決策之人,優柔寡斷正是都袁紹最好的形容詞,如此袁紹,不配稱為郭嘉侍奉之人,於是郭嘉便改投曹操。
曹操,一方雄主,為人求賢若渴,奈何曹操生性多疑,手下謀臣猛將,大多都要被曹操多次猜忌,死在曹操手下的英魂不在少數。便是如此的曹操,唯獨對郭嘉禮遇非常,兩人甚至到了同寢同食的地步,郭嘉能夠讓如此曹操為之折服,足以看出郭嘉的才能之高。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若是郭嘉並未因病身亡,臥龍根本也不會有出山的必要,劉備必敗!
歷史劇中的郭嘉形象
被如此高捧的郭嘉,其中是否真的有道理?當然有道理,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郭嘉並非一個為曹操出謀劃策的謀士,但郭嘉卻是一個為曹操決策的蓋世謀臣。郭嘉在世,但凡是郭嘉參與的戰鬥,十戰九勝,這就是郭嘉的意義,郭嘉在的時候,曹操集團如日中天,北方戰事,幾近百戰百勝,曹操手下謀臣或許有不輸於郭嘉的,但卻並沒有一個能與郭嘉在決策上相提並論的。
曹操與呂布戰鬥,初戰,戰必勝,到了後來,卻因為呂布的勇猛,再無寸進,到了何種地步?到了曹操自己都沒有了信心,心裡打了退堂鼓的地步,想要退兵,卻被郭嘉阻止,呂布為莽夫,戰則用,疲則怯,此時正是呂布疲憊之時,若是一鼓作氣,必當大破呂布,曹操聽之,果然大勝。
曹操與袁紹戰鬥,袁紹乃當時實力最強的一方勢力,其兵力更勝曹操五倍有餘,此戰,如同以卵擊石,但郭嘉卻是向曹操闡述了十勝十敗,十個曹操必勝因素,十個袁紹必敗因素,曹操就像被打了雞血一般,果真率兵抗擊袁紹,最終得勝。此般戰役,也成為了曹操一生最值得炫耀的一場戰役
只是可惜,英雄氣短,曹操大破匈奴之際,郭嘉也死在了北方,北方已經平定,天下只有寥寥幾個小勢力分佈在南方,一旦曹操率大軍壓境,此戰結局也可想而知。
奈何,郭嘉前腳剛去世,後腳曹操就遭遇了人生滑鐵盧,一場赤壁之戰,燒光了曹營百萬雄師,本已具備了一統河山之勢的曹操,最終卻是大敗而歸。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赤壁不敗。赤壁不敗,則曹操一統河山的夢想也得已實現,只可惜,郭嘉死得太早,曹操卻只能留下一生的遺憾。
所以無論是曹操,亦或是羅貫中,還是後人對郭嘉都有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