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0分鐘刷電影

    昨晚上熬夜看完。

    首先給我的感受是,美國製造業確實沒有救了。福耀所在的美國老工業區那裡,到工廠上班的年輕人少的可憐,大多都是肚大腰圓的中年人,看上去50,60歲的樣子。

    這些工人很多都失業好幾年了,年齡大,接受新技能慢,但人家成長於美國最強盛時期,對工資待遇期望較高,在安全,環保方面的意識比中國工人要強。可是此一時彼一時,長期失業讓他們愁眉不展。

    一個黑人女工講,她在通用曾拿到時薪29美元,孩子要什麼運動鞋,馬上就買,而現在在福耀只能拿到12.49,不到原來的44%,現在給孩子買運動鞋就不會像以前那樣了!

    還有個白人老哥把自己的年輕中國上司叫到家裡烤肉,玩槍,建立美國式友誼。然而因為工會問題,中國上司果斷將其開除。

    福耀老闆曹德旺揚言,如果自己的工廠裡出現工會,那麼他將把工廠關掉。為了打擊工會,他還不惜花費上百萬美元請專業公關公司來“恐嚇”員工。最終以壓倒優勢投票,福耀成功將工會排擠到工廠之外。

    有人說這是中國企業的自豪,因為咋們也把工廠開到了國外。曹德旺甚至不無動情地說,賺錢其實是次要的,主要是改變美國人對咋們的看法,促進中美文化的交流……

    美國的一些高管被派到中國總部學習。美國人倒是見到了日產7000片玻璃的生產線,可也見到了12小時長時間工作的中國女工;既見到嚴格服從指揮的生產小組,也見到工人們多才多藝的文化表演……有些是明顯落後的搞法,比如撿廢棄玻璃不戴防割手套,只帶一雙很普通的手段!這些畫面搞得這幫老外很有些無所適從,他們本能地覺得這種搞法可不適合美國,但是端著人家的飯碗,就要服人家的管。

    無所適從的也包括中國的管理團隊,他們都很年輕,至少與美國的下屬比起來是如此。這幫年輕人遠離故土,與生活習慣很不一樣的美國同事一起工作。他們有一些私人友情,但更多的是彼此隔膜。一位兩個孩子的爸爸坦言,在美國工作的壓力要比國內大的多。

    這些中層管理人員既面對高層嚴格的考核壓力,又不得不與美國同事小心溝通,即便他們早就怨聲載道,覺得這些美國人無法理喻。曹德旺新認命的華裔總經理此時正在對中層幹部進行培訓,特別指出美國人是順毛驢,要順著毛捋,不然會被撂蹶子。

    這部影片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夢的一種倒退,美國產業工人面臨艱難選擇,要麼繼續失業,要麼接受中國人的管理。即便他們並不是很認同中國人的管理方式。影片結尾,華裔總經理陪同曹德旺走在巨大的廠房中,他指著一些幹活的工人,用中文解釋這些崗位很快就會用機器人替代,同時還抱怨那些工人的工作效率太低!

  • 2 # 那該怎麼樣

    從員工角度,誰都想要更多的福利和假期!所以老美某些領域的工人現在失去了跟自動化相比的競爭力

    活在當下,沒有加班就真的沒有老闆想要的價效比!呵呵,如何能讓員工心甘情願被剝削是值得讓人玩味的問題!

  • 3 # 街邊小巷

    認真仔細看了一遍,收穫很大。

    淺談幾點分享:

    1、當下中美關係每況愈下,貿易戰逐漸升級,在這種背景下看到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兼任製片的紀錄片意義特殊;

    2、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日漸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人走進美國投資也成為常態與美國文化交融,相互學習,相互進步,雖然在運營管理中遇到文化及制度的的摩擦和矛盾,但最終為了利益雙方能達成一致,各自受益;

    3、不論身在何處,做哪種行業,都要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挑挑撿撿沒事閒的搞工會只會死路一條,務實是生存的唯一標準;

    4、告誡美國人門不是隨便開的,進此門就要遵守規矩,忠誠主人,腳踏實地,一心一意;

    5、幹一行,愛一行,如不珍惜隨時淘汰,21世紀物聯網時代,一切皆有可能,機器人已來臨;

  • 4 # Seafarers

    剛看完,還是挺令人深思的!

    紀錄片與其說是記錄中美文化管理的差異,其實更說明了中國製造崛起的原因。但最後結束的部分令人深思,中國的製造今後也會面臨美國同樣的問題,人性使然,在解決溫飽問題後還能像目前的方式運作下去嗎?在機械化自動化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中國製造還能保持現在成本及效率的優勢嗎?

  • 5 # 品牌社交傳播

    一上午看完了最近大火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它講述了中國福耀玻璃在美國開工廠的故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參與制作,網飛負責發行。

    看完我有幾點啟發:

    1.產業升級對工人未必是好事,因為可能會讓工人下崗

    2.天下沒有穩定的工作,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工作,以及過了風口後的新興產業。

    3.美國的現狀就是我們的未來,有好的,有也壞的,我們要早做準備。

    4.美國工會很強大,但美國年輕人為了飯碗也在改變。

    5.中國人為了工作犧牲了很多,美國人的眼裡不只有工作。

    6.一定要持續學習,升級能力和思維,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被企業和市場淘汰。

  • 6 # 李建秋的世界

    在看完《美國工廠》以後,我想起了2009年《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中國工人

    我也想起了另外一部紀錄片《中國工廠》

    甚至我感覺,《中國工廠》比《美國工廠》更加讓人接地氣。

    在《美國工廠》裡面著重突出了工人有多難,在《中國工廠》裡面,突出的是所有階層都很難,在企業做過員工也做過管理層的那些心理很清楚,打工覺得老闆浩蕩,每天開豪車,吃香喝辣,老闆覺得員工不用操心,對方不結錢,工人要發工資,有時候急的只能借那種利息很高的貸款,每個階層都有每個階層的壓力。

    當美國工人開開心心的在通用汽車公司上班,拿著時薪29美元的高工資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想到,在多年以後,他的收入僅僅是這個的一半。

    曹德旺對於美國工會深惡痛絕,實際上美國工業也確實早已經墮落了,說起來諷刺無比,在美國,民主黨是支援工會的,共和黨喜歡搞自由經濟,反工會,高額的時薪拿著確實很開心,但是工廠是可以搬走的,是可以直接從美國走掉的。

    過去一個月拿著高額時薪,現在連低額時薪都拿不到了。

    在民主黨支援工會的時候,工人們投票把共和黨送上了總統寶座,是否是命運的諷刺?

    70年代的時候,美國工人生活的無比幸福,高薪水+高福利,80年代裡根總統開始了里根經濟學,大批大批的工廠直接從美國搬走,當然,當時沒有到中國,而是到日本,到韓國,到亞洲四小龍,里根總統是開放信貸來刺激經濟,有錢人的資產翻了倍,沒錢人越來越沒錢。

    是不是很像2019年的美國?

    可是當年能給工人們開高額時薪的通用汽車去哪了?今天大家可能都知道,在美國滿大街跑的,是日本車,還有點韓國車,但是美國車很少,只有皮卡還在美國繼續生產,通用失敗了,敗給了日本車。

    福耀玻璃今天能夠在美國生產,並且能夠盈利,乃是人力成本佔所有成本不高的緣故

    根據天風證券的統計,由於天然氣,電力方面美國都比中國便宜,外加上美國稅收的緣故,導致福耀玻璃雖然在人力成本上還是遠高於中國,但是卻可以盈利,同樣投入的富士康的工廠,就不行了。

    到現在富士康還是沒招到足夠的人。

    而最後,不管是美國工人還是中國工人,都會被自動化所取代。

    你想要資本主義,你就會得到資本主義的全部。

    你不能想要資本主義的這個,拒絕資本主義的那個,這是不可能的。

    我不關心美國工人,我關心中國工人,我希望中國工人有一天能夠擺脫如此低的工作,真正的活的像個人。

  • 7 # 使用者夏天的風

    這部片子我沒看過,但是我看過以前很多曹德旺先生的專訪。我認為他把資本運作在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下都發揮到淋漓盡致了。

    首先我認為曹德旺先生做的沒錯,無論在何種制度下資本都是要逐利的,沒有資本的積累資本家哪來的錢去給工人們發工資。

    西方有句諺言語說的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每一個人得到多少就失去多少,我認為西方現今的高福利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病態,這種吃子孫後代飯的做法遲早會使社會走到崩潰的地步。

    當年我看過德國簡史卑斯麥在創立現代西方國家基本社會福利制度的同時,曾經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不勞動不得食”!曹德旺先生投資美國的同時,也正在用現實正對美國人尤其是美國的中下層人民在補這一課。

  • 8 # 手機使用者5857443637

    我不喜歡中國的管理方式,同樣也不喜歡美國的方式,中國方式人就是機器,令人極不舒服,美國方式就是養懶人,工人成了上帝,那麼工廠也就可以倒閉了。理想的方式是兩者混合一下,中國的多點人性,美國的多點紀律,中國的提高點工資和福利,美國的增加點效率。也許就是個夢想,恐怕還沒開始,就會被機械化自動化打破了。說到底都只是人類,都是為了生活。

  • 9 # 尋美千百度54

    最近,一部紀錄片火了,這部奧巴馬的處女大作《美國工廠》,主角居然是福耀玻璃!

    我不是影評專家,對這部紀錄片本身的藝術水準難以得出結論。但我不得不說,這部紀錄片幾乎沒加任何點評,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客觀、中立地講述了福耀玻璃從在美國建廠以來的各種歷程:從初期解救多年失業工人的救世主,再到圍繞成立工會的種種爭鬥。既有美國人在一起的種種議論,也有中方管理團隊在一起的私下商討(我覺得這應該是保密的,怎麼會流傳出去),也有中方與美方員工的種種困惑。

    我完整地看了整部紀錄片,最大的體會是,中美之間的差異幾乎是全方位的,既有文化差異、也有體制差異、還有更細微的各種差異。

    一、站在普通勞動者的角度,中美勞工待遇差距懸殊

    這是影片中一位美國工人的抱怨,她顯而易見覺得她的時薪12.84美元太少了!我們來算一下,現在,人民幣已經破7了,匯率就按7來算,她的時薪摺合成人民幣是90元/小時,一天八小時就是720元。美國工人反對加班,就按一天22個工作日來算,月薪是15840元。

    我不知道國內福耀玻璃的一線工人月薪是多少,但我想,恐怕他們加班加點也達不到這個數。

    而且,為了應對美國工人持續要求成立工會的訴求,福耀在這個基礎上又給美國工人時薪增加了兩美元,月薪就變成了18280元,這樣的工資,恐怕在國內哪個城市,都算高工資了,可美國工人卻感覺忍無可忍。

    另外,我還有一點困惑,美國通用汽車給這些悠哉遊哉的工人提供那麼高的工資,可他們的汽車居然還那麼便宜,這是為什麼?

    二、中美勞工對工作的態度裁然不同

    影片用了很大篇幅來講述美國員工代表參觀福耀內地廠家,他們看到國內工人加班加點、一刻不停地在工作,普遍感覺到目瞪口呆、震驚不已。福耀班組班前訓話,也叫他們彷彿看到了外星人一樣新奇不已,回去之後也如法炮製,結果自然是尷尬不已。

    福耀工廠一位管理者給參觀的美國主管上課,美國主管說美國工人工作時間就是嘻嘻哈哈在那扯閒篇、開玩笑,想叫他們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一個辦法——用膠帶把他們的嘴封住。

    國內工人習慣了一刻不停地工作,習慣了刻板的、重複的、一成不變的、極其疲憊的工作;而美國人不行,他們加班不行,延點不行,他們厭倦簡單重複的工作,覺得不該把人當成機器;他們不只要求薪酬,還要求表揚和鼓勵;你得整天哄著他們開開心心地工作。

    三、中美企業工會的差異

    這部紀錄片,著墨最多的就是福耀美國員工堅持成立工會與福耀曹老闆堅決反對成立工會,這幾乎貫穿了整部影片,也是這部紀錄片的主線。

    在美國福耀專案竣工慶典上,曹老闆剛剛發表完熱情洋溢的講話,前來捧場的美國參議員就鼓搗大家成立工會,為工會爭端埋下了伏筆。

    國人都知道我們的工會通常是做什麼的,平時收收會費,偶爾組織職工看兩場電影,這就是工會了。正如福耀玻璃那樣,工會和老闆也是一家的,內地福耀玻璃負責工會的,就是曹老闆的親戚,這在我們國人看來毫不奇怪。正如福耀玻璃工會負責人介紹的那樣,所有員工都是工會成員。

    趕上企業景氣時,工會可能不只發兩張電影票,還可以搞搞歌頌企業、歌頌老闆的文藝匯演。正如紀錄片裡看到的那樣,這樣的表演儘管滑稽到無法直視,但對國內企業員工來說也算是司空見慣了。

    我們的企業工會,會去找老闆為職工爭取利益嗎?我想所有人都知道答案。而這,恰恰就是美國工會的主旨。對於美國勞工來說,工會就是保障,就是利益,就是後臺,就是命根,就是一切。

    我們不能理解的是,美國居然會有這種全國性的行業工會,什麼美國汽車聯合會,專程趕到福耀去支援工人。

    儘管最終投票工會沒有成立,福耀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但這始終將是曹老闆在美國開工廠要面對的問題。

    四、最後要說的這點不是差異,而是福耀在美國工廠躲過一劫,新任總經理劉先生居功至偉

    在曹老闆請的兩位美國經理人立場出現問題,贏利又遙遙無期之際,曹老闆請來了這位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的職業經理人來負責美國工廠。

    這位劉總非常能幹,多年的美國生活工作經歷,使他深諳美國文化。

    而出生在國內又使他能夠牢牢地貫徹曹老闆的旨意,利用自己的才華,把具有巨大文化差異的兩個群體團結在一起,在美方紛紛要求成立工會的強大壓力下,仍然透過變通能叫公司正常運轉,並在去年實現贏利,說明這絕對是位出色的職業經理人。

    《美國工廠》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紀錄片,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視角,您看過之後又是什麼感想?

  • 10 # 帝國烽火

    昨天剛看了一部分《美國工廠》這個紀錄片,不得不說這個紀錄片給人的思考是很多的,而本身我也是一名工廠的管理人員,所以對裡面的情節感觸也不少。

    《美國工廠》是奧巴馬伕婦旗下影視製作公司的開山之作,這部紀錄片講述福耀玻璃在美國的故事。2016年10月福耀玻璃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代頓市投產,為當地帶去大量工作崗位,也帶來巨大沖擊。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各種立場截然不同的人,彙集到一起 ,說出了各自的觀點。

    紀錄片中扮演救世主的福耀,獲得強大話語權,對美國員工的工作方式和價值體系,進行大幅改造,但是在管理美國員工的時候,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涉及到效率、工會、人文文化等等眾多衝突,這不禁讓人產生了很多反思。

    透過影片中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在失業之後所面對的各種困境,一個穩定的工作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片中主要講述人之一鮑比,在通用工作了15年,通用工廠關閉後,他幾乎一無所有,當獲得福耀的工作後,熱淚盈眶,對天祈禱,“感謝上帝,我又有事做了”。還有很多人因為能在福耀玻璃工作,而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

    但是也有一些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福耀玻璃,其中也有說到,福耀玻璃來來回回已經有三千多人離職,這些人就是在適應不了福耀玻璃的工作方式。福耀玻璃是製造業的一種,其要求三班倒,還要求員工在工序中能克服一些比較惡劣的環境,同時要求員工必須服從安排,這些都是中國工廠的常態,但是到了美國卻很多人接受不了。

    片中說到,很多美國人對中國主管只看不做標示不滿,而後來福耀中國負責人向曹德旺彙報時說“為了防止員工出錯,他必須安排人在旁邊指導”,這一個方面就到處了現場管理方面的一些衝突。

    管理方面的衝突遠不止這些,中國的管理方式是要求提高效率,所以中方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美國人所表現出了的是他們遭受了多大的苦難,缺乏勤勞的精神。從工廠利益方面來來說,中國管理方式更加適合企業的生產,因為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所以儘管曹德旺的工廠設在了美國,但福耀代頓專案其實還是中國勤勞定價系統的延伸。

    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工廠管理雖然沒有看到,但是從美國人所表現的情況來看,他們根本對配不上“效率”二字,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的享受,若不是生活的巨大壓力,他們是斷然不會進入工廠工作。他們對生活的享受進行追求,但是也反映他們對自己的權利訴求,這一點是中國工人缺少的。

    最後福耀玻璃的中國負責人像曹德旺彙報時說道,將會將一些工序自動化,這將會是福耀玻璃的最好出路,也將是美國所有企業的出路。

    透過我看到的記錄片,我想說美國的工業專業絕對不是偶然,是一種必然,美國與勤勞體系的關聯已經被割斷,而產業迴流將會是一個夢,實現這個夢的基礎就是自動化高度發達。

  • 11 # 暴怒的大錘

    1.侵犯企業主產權的工會行為不值得鼓勵

    2.工廠沒有逼迫工人簽約工作,願意降低待遇換取工作機會的人的權利應該尊重

    3.自動化從來就不是導致失業的原因,而是促進分工產生新需求的源泉。

    對該片所有的影評文章,凡是落腳到工會的美好出發點,以及機器人對人類工作替代導致貧苦的指責,都是毫無經濟常識的表現。

  • 12 # 賬房先生lwk

    奧巴馬監製的《美國工廠》,剛看完全集,以前對歐美說的人權沒什麼感受,看了之後,感到有點不太自由,我們真的從小生活在被安排的環境下,什麼學習、活動、目標都是別人強制安排,沒有表達自己的時候,長大了,你以為自由了?工作、領導、社會關係依舊把你安排得妥妥當當,回到家一個人上上網總該自由了?沒有,內容、言lun都已死死限制好了。人很容易滿足,被安排被限制沒什麼不好,我以前也這麼覺得,但看了這紀錄片,工廠裡工人幹十二小時,面無表情地接受命令完成任務,公司年會坐檯下呆呆木木地看著別人的表演,工人只是在接受命令參加各種被安排得活動,你我跳脫出來,是否也如那工人一樣?你反駁,為了經濟錢,沒辦法,但值得嗎?人生只有一次!中國趕上人力資源值錢的工業時代,但未來的機遇在人為本的創造,這樣剝削人的工廠制度註定不存在,也會被機器人代替,期許未來更好。希望你我能跳脫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興許我們都活在井底。

    影片呈現的是中國工廠效率背後的對人的犧牲,工人面無表情的接受命令完成任務,被動參加組織的活動、喊口號,奧巴馬以及導演是想把這種犧牲擺在美國人面前,讓美國在麵包和犧牲中抉擇,最終工會沒建成,美國人在一定程度上妥協了。而影片片尾說人工逐漸被機器代替,剝削人的工廠制度終會逝去

  • 13 # 小美1433177

    第一:美國的輝煌時期已經過去,美國人也是有能吃苦的人,但是缺少一種工作氛圍。就像過慣了好日子的人忽然沒錢了你讓他再去過苦日子,這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美國人一直沉溺於原有的工作氛圍,還沒有意識到全球化的趨勢與必然,他們一直不願意去接受。

    第二:中國人民從經歷百年的恥辱到翻身做主人,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走過的彎路,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有人說現在的生活是兩輩人的犧牲換來的。但我們90後以及00後這一輩是不能理解老一輩人那股幹勁,我們沒有經歷過每天鍋裡沒有一粒米,身上穿不暖,屋子裡一到下雨就漏雨到冬天就漏風的日子。去工廠做工比在種地能多出好多錢來養家餬口,他們都是不嫌苦不嫌累,只求能養活一家人。

    第三:中國的工人福利待遇是需要提高,很多工廠的用工時間長,放假時間短,還有無償加班等等這些都是漏洞,但是我覺得工廠需要紀律,需要一種文化氛圍,需要效率,這些需要保留。我們看到美國工廠和中國工廠從不同角度來看各有優點也各有差距,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羨慕美國工人的待遇,覺得不公,畢竟人家是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公平,公平從來都是相對的。

    我們的生活是好了,但是人的慾望從來都是不會滿足的,擁有了好的就想著能有更好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如何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人工智慧即將到來,到時很多都是替代一部分人工,我們需要如何去適應新的行業,不能老是停留在過去,生活都是需要往前看!

  • 14 # 使用者xxx226

    說中國文化勝利的人是愚蠢的,只有資本勝利了。

    中國經濟上目前是資本主義初級階段,西方普通人流傳一句(Capitalism in China is Capitalism on steroids中國的資本主義如同吃了興奮劑)。除了不去碰政治,在中國,資本惟我獨尊,而為了經濟發展需要,政治也會為資本保駕護航。

    而隨著中國慢慢進入經濟發展下一階段,個人權利越來越被看中,金錢買不來幸福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工人也逐漸不會那麼好管理,不要認為是中國人勝利了,美國只是開始被中國影響而已,而中國1978年以來,一直被美國影響,這種影響更深層次,很難說,中國文化勝利還是美國文化勝利。

  • 15 # 晨霧消融

    原先我以為中企的管理模式都是引進歐美的先進的管理模式,歐美也是這樣的。現在才發現原來都是自創的。

    缺失監管的資本是很可怕的,它們可以利用你生存的想法,不停地壓榨你直至底線,利用軍事化管理規範你的行為,利用媒體宣傳固化你的思想,利用雞湯給你美好前景,讓你全年無休,一天十幾個小時為其創造價值。使其利潤最大化

  • 16 # 79813657

    我倒是好奇的是自動化、智慧化普及後,將會有大量的人員失業不論是美國工人或中國工人或是其他國家的工人,工人不單是生產力也是重要的消費力,自動化效率提高了生產的東西也越多越好了但是誰來消費呢,因為自動化會造成大量的人失業無力消費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呢?????

  • 17 # 普慈賢

    看完“美國工廠”這部電影,可以發現我們中國工人比美國工人辛苦的多,十分勤奮敬業。而美國工人們卻可以享受到很多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廉的商品,享受著美國政府提供的失業救濟金……特朗普對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實際上就是企圖讓我們中國人為美國人打工?讓美國人躺著也能賺錢?無異於剝削我們中國工人了?當然,特朗普此時此刻已經認定我們中國大陸再也不屬於發展中國家了?…其次,特朗普能成功的讓製造業迴歸美國嗎?美國工人們還能像他們的前輩們那樣艱苦奮鬥,艱苦創業嗎?

  • 18 # 郭萬仕專輯

    "尷尬”一語道破巜工廠》實貭,美國更像馬克生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注重工人階級利益,用工會維護工人權益,而曹得旺更像壓榨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黑心資本家!

  • 19 # 吳謀

    昨天剛看完,感覺這部片不痛不癢,奧巴馬想表達的東西,不敢完全表達出來,當然,也可能是被和諧了一部分。

    通篇內容,基本上是點到為止,包括要不要引進工會問題,實際情況,肯定比片中激烈的多。而這個工會問題,從片中,我們不能看出,他就是福耀美國工廠的主要矛盾。在這一點上,曹德旺是看的非常透徹的——工會進來,工廠必死。

    所以他寧可馬上關了,也決不允許工會進來。事實上,肯定美國製造業的失敗,幾乎很大原因,就是工會,工會的強大力量,導致工廠用工方面的成本會極大增加。

    在市場經濟面前,成本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工廠失去競爭力,一旦失去競爭力,要麼關門(比如這個工廠的前身,通用公司),要麼把工廠轉移到外地,乃至國外。

    這樣一來,美國工人最終會一無所有,城市也將衰敗,比如底特律。

    再來看片中的另外一方,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沒有美國式的工會,工人得聽老闆的,用心工作,不然會被炒,會失業。(這一點上,美國有工會的公司就不敢亂炒員工,甚至不敢太管員工。)

    但是,中國的工人環境會比較殘酷,比如工傷,被炒後沒有高額的補償等問題。也包括無何止的加班,加班等問題。

    所以,片中表達的意思,只是想告訴大家目前的真實情況,他甚至也無意表達出“

    中美二國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孰優孰劣?”的答案。

    而主要想表達的是,在最終的自動化,智慧化面前,中美模式,都將只是一個過程。而完全的自動化,一個工廠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完成(事實上,包括華為等高技術企業,目前基本上就是這樣了。)才是人類的未來。

    在這個未來面前,人類怎麼辦?會不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失業?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我想,目前來看,其實不太樂觀。

  • 20 # 喻德武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反過來教育老師,你說孰優孰劣?

    《美國工廠》我也看了,相對於很多人的觀點,比方說什麼看美國工人的年齡和幹活效率,就基本能斷定出“美國製造業不行了”。

    這個觀點不對,因為美國製造業早就不行了,而不是現在不行了。

    因為美國早就過了製造業最繁榮的時代,早就過了那個階段,如果你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當然是不行了。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沒什麼好說的。

    但既然說企業管理模式的孰優孰劣,這個就很難一句話說清楚了,因為企業也是隨著產業走的,不能僅僅拿製造業說事,否則讓蘋果、亞馬遜、非死不可這種公司如何自處?人家做好設計和網際網路就行了,當然美國還有軍工、醫藥等高科技產業還是相當牛皮的,不能僅僅拿一塊汽車玻璃說事。

    所以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對比,只有在同一個背景和框架下才有意義,不能只從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方面去比較。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美國是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美國的人口有3億多,中國人是14億。

    大背景就決定了兩國的產業分佈不同、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兩國的人口結構、勞動者素質都存在著很大差異,更別提人工成本優勢了。

    在這裡,我想著重從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

    第一、從企業存在的目的來看,美國福耀玻璃是成功的

    按照德魯克的理論: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滿足需求。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福耀工廠是為了滿足美國本土的市場需要,無疑是有存在價值的。

    不過除此之外,也要看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包括帶來稅收、促進就業等,無疑福耀美國做到了,這就值得尊重。

    至於福耀玻璃的曹老闆說“改變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牽強,無利不起早,如果美國不賺錢,他曹老闆會去美國開廠?沒去之前就把賬算的門兒清,沒有幾個比他精明的。

    第二、企業管理層與工會博弈最終勝出,這是雙贏還是資本的勝利?

    20世紀的製造業,體力勞動者的生產率增長了50倍,得益於“泰勒制”的全球範圍內推行。但是作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制也遭受過工會的強烈抵制,泰勒的方法被認為是剝削工人的工具,因為泰勒打破了手藝和技術的神話,並且主張企業應根據工人的生產率支付報酬,即根據他們的產出,而不是根據他們的投入時間計算報酬。

    很明顯,那些拿著12美元時薪的美國工人還沒有接受這樣的觀念,他們只是覺得與過去通用給的29美元的時薪相距甚遠。可是畢竟今非昔比,有錢拿總比沒有錢拿過著失業日子好吧。

    從博弈的角度來看,在生存面前,個人權益得讓位,因為個人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資本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它有話語權,可以有選擇。

    第三、中美工人產出差異的背後受文化影響。

    從《美國工廠》裡可以看出,美國工人人員年齡偏大,大腹便便,而中國工人比較年輕,身材瘦削,從體力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來看,美國已經明顯落後了。雖然美國工人的安全和環保意識更強,但是有什麼用呢?安全和環保能當飯吃嗎?

    中國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勤奮、吃苦耐勞和積極進取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這是很多國家的國民所不具備的素質,這是我們的文化優勢,否則根本不會發展的這麼快。

    過去這些年,我們將人口優勢轉化成了產業優勢,不過我們也應當思考,當人口紅利吃完了呢?事實上,紀錄片的結尾也說了人工智慧的影響,工廠將引進自動化裝置,取代一大部分工人的工作崗位。

    那麼在新時代,傳統產業工人的工作效率提升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了,因為連工作崗位都失去了。隨之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根據統計,美國的知識工作者大約佔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二,而我們的比例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準,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加緊去追趕。

    人工智慧和技術革命,讓人類從光著腳的狀態穿上了鞋子,如果再想讓人們脫了鞋子,恐怕就沒有人幹了。

    因為沒有人能回得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馮玉華堅持要離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真的只是因為老公出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