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韓信就做過齊王、楚王。
15
回覆列表
  • 1 # 史詩雜談

    為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

    異姓諸侯王,是劉邦在楚漢戰爭過程中和漢初所分封的非劉姓諸侯王。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為擊敗項羽,一方面拉攏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張耳、英布、吳芮、臧荼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滿足其重要將領割地分封的要求,陸續封了一些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不是劉姓宗室,故稱為異姓諸侯王。

    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敝,統治秩序尚待重建,劉邦不得不維持現狀,封功臣大者為王,小者為侯。但為加強中央權力,對諸侯王的封國也作了調整。後劉邦開始剪滅這些異姓諸侯王,而分封同姓諸侯王。

    原因是異姓諸侯王的封國跨州連郡,佔據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部分的疆域,又手握重兵,對於中央權力的穩定與鞏固是很大的障礙。漢五年七月,張耳、吳芮死。不久,燕王臧荼謀反,劉邦親自領兵討平。

    剩下四人中除勢力最弱的長沙王之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對西漢王朝的建立有大功,力量最強,成為漢高祖劉邦的心腹之患。--這三人不是被告謀反就是最後謀反,最後都被劉邦成功消滅。

    漢承秦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周代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確立郡縣制。諸子和功臣僅賜以爵祿,不封給土地。儘管如此,分封制的社會基礎並未消除,割地封侯的思想還相當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而漢承秦制,劉邦接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

  • 2 # 勇戰王聊歷史

    西漢和東漢統稱為漢朝,公元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於前202年統一天下稱帝,建國號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西漢整體是這個版圖,但是,在政治上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所以,西漢內部還有很多諸侯國。早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曾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將領為王。這時候,主要是為了收買人心。等到了漢朝初,被封的異姓王有七個。此外,還封了功臣蕭何等一百四十多人為列侯。

    這個時候,劉邦已經覺得這些異姓王的存在,對中央集權是一個嚴重威脅。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由呂后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剷除。異姓諸侯王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陸續分封了九個劉姓子弟為王。劉邦在白馬之盟時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以後,開始大量分封劉氏宗親,整個西漢時期總共分封了55個諸侯國。

    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前202-前201年在位,分封楚國。後來楚國就被封給了楚元王劉交。

    劉邦在楚漢之爭時期以及漢朝初期,分封諸侯國是為了拉攏人心和鞏固期統治。後來改封劉氏宗親,也是為了鞏固劉氏江山,畢竟血濃於水。就如劉邦自己說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就如同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分封藩王一樣,把自己朱氏宗親分封各地,如果中央受到攻擊,外地藩王可以進京護衛。朱棣搞政變時,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皇帝被壞人控制了,要殺了這些小人,保護皇帝。

    隨著諸侯國勢力發展壯大,諸侯國對於中央集權的危害也是越來越明顯。為了避免漢朝中央成了第二個西周,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來削減諸侯國勢力。

    晁錯削藩

    漢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了著名的晁錯削藩!結果,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殺晁錯就是“朝服斬於市”的。

    劉徹

    漢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就是後來的漢武帝。漢武帝劉徹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每個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範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

    後來,漢朝又頒佈左官之律和設附益之法。“左官律”規定,凡是在諸侯王國任官者,地位低於中央任命的官吏,並且不能進入中央任職。“附益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聯絡。以此限制諸侯王網羅人才,並禁止諸侯與封國內的官吏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再次以諸侯王所獻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由,奪爵、削地106人,超過當時列侯的一半。這個時候,王、侯二等封爵制度雖然還存在,但是,只能“衣食租稅”,不管軍政民政。漢初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結束,諸侯國名存實亡。

  • 3 # 步步小贏

    劉邦採用分封制,是有歷史背景的。

    本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已經普遍採用了郡縣制,也就是全國所有地區,都劃分為郡縣,由朝廷任命官員來管理,全國土地都是國有的,當然其實也還有一些王公貴族擁有自己的封地的,只是比例很小。

    秦朝的這種國土管理制度,實際上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就開始逐步推行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這是巨大的進步,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進步。但是老秦國以外的其他地區,也就是老六國的地區,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之前,一直是沿襲周朝的分封制。

    分封制下,周天子把全國分成若干個地區,分封給各地諸侯,而諸侯們則臣服於天子權威。這些封地是世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經歷春秋戰國時期的優勝劣汰,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所以各位看大秦帝國中各國的合縱連橫,好不熱鬧,就是來自此分封制。其中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實行郡縣制,而其他六國一直沿襲分封制。六國的封地開始當然是由諸侯王佔有,但是諸侯王為了獎勵下屬,又再封地給自己屬下的王公貴族。東方六國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被分封給這些有權有勢的貴族世家了。

    秦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也就是把原本屬於六國貴族的土地國有化了,然後由朝廷派駐的官員進行管理。這樣就革了東方貴族們的命,徹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因此秦統一中國後,最具有反叛動機的其實不是底層農民,而是六國貴族後裔。典型的貴族後裔就包括楚地的項氏子弟。當陳勝吳廣發起農民起義的時候,這些貴族後裔馬上加入起義軍行列,而且因為他們本身擁有深厚的經濟以及社會資源,很快就掌控了起義軍的上層控制權,利用起義軍發起對秦朝革命的復辟戰爭。

    這些貴族後裔們想要得到的是什麼呢?首先肯定是要找回自己失去的東西,那就是封地,其次是權力。所以當秦朝政權滅亡後,各地義軍的首領們已經各自佔據了大片土地,而那些土地在他們看來,理所應當成為自己的封地,況且當時的義軍首領們並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領袖,有野心想當上天下之王的劉幫項羽,必然要盡力拉攏其他義軍首領,那麼必然也要給他們許諾各種利益,所以項羽首先分封了各王,基本是按照各支義軍首領佔領的地盤來封的。在此情況下,劉邦要對抗項羽,必然也要拉攏各位義軍首領,所以不但要承認各王,而且還要給各王許諾更多的好處。在這種背景下,韓信被封為齊王,最終形成反項羽聯盟,圍項羽於垓下,最終完成天下一統。

    劉邦統一天下後,漢承秦制,也基本採用來全國郡縣制。部分收了給各王的封號和封地,非劉氏子弟不能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最終韓信被封為淮陰侯。

    所以你說西漢朝建立以後,那麼應該是沒有外姓人被封王的,但是確實存在封國,這些封國都是封給劉邦的子孫們的。唯一的例外是呂后當政時期,違背劉邦遺詔封呂氏子弟為王,但這是呂后的問題,呂后死後,呂氏諸王被全數誅滅。

    那麼劉氏子孫們的封國是什麼情況呢?這實際上是皇家的特權,凌駕於全國郡縣制之上,原則上並不影響西漢的統一。但是即使都是劉家子孫,一旦勢力坐大,也會危害朝廷穩定的,比如漢武帝劉徹時期,就發生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平定七國之亂後,撤除了這七王的封國,謂之削藩。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朝歷代,總有土地分封的情況,實力強大的封地藩王們,也時常對朝廷形成威脅,所以歷代常有削藩大戲上演,有時波瀾不驚,有時卻驚心動魄,各位看官不正喜歡看這樣的好戲麼!

  • 4 # 一二橫撇捺

    非劉姓不能稱王,除太子及未成年王子不就封,一般成年的王子是不允許呆在京城的,一些特殊的除外,韓信彼時雖隸屬於漢王,然功高蓋世,劉邦封為楚王,齊國本來準備投降的,卻被韓信故意攻下,局勢很明白了,可稱為三足鼎力,劉邦不得已封為齊王,最後西漢一統,韓信要麼退隱,要麼等死,要麼造反,不過也沒什麼用,劉邦已經是天命所歸。從漢武帝開始實行雨露均霑以達到最後中央集權,封地還有,只不過越來越小,各懷鬼胎,不足以與中央對抗,還要按時繳納酎金,否則削爵,到劉備爺爺時只是個小縣令,最後變成一無所有的農民

  • 5 # 征途老男孩

    西漢是大一統的王朝帝國,但是還有南越,瞿羅等若干小國存在,時代因素導致王權範圍。而且內部還有分封的劉氏宗親王國存在,但是武帝的推恩令解決了這種矛盾,但是間接也導致了宗族勢力的消亡,形成外戚做大的死迴圈局面。

  • 6 # 手機使用者65232380078

    西漢是華夏曆史上第二個封建制政權,統一初期分封王侯諸國是有歷史背景的,原因如下: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政權壽命太短了,他實施的郡縣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實際很短暫,在原六國內是水土不服的,原因是東西周的分封制已經深入社會民眾意識形態之中,郡縣制實質上是剝奪了原六國貴族集體利益的行政體制,六國貴族是不甘心的,他們時刻準備著機會造反。二在楚漢戰爭前,為了推翻秦王朝,項羽、劉邦等多個義軍集團首領商議一致曰:誰先攻下咸陽大家就得承認他稱王,事實結果是項羽事後不服,就進咸陽趕走劉邦 ,自封霸王,為了籠絡軍閥首領實施分封諸侯,也算是分贓,因分贓不均或者自認為吃虧了就會有摩擦紛爭,形成軍閥混戰,各自為了戰勝對方就會對自己的部下或者拉攏其他諸侯給己方賣命立功就有機會封王。有道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最後劉邦勝了,他得兌現誠若,分封很多有功將帥為王,故西漢初期政權看視統一,實則軍閥割據(諸侯王)

  • 7 # 關東俠客

    楚漢戰爭,劉邦收攬人心封了七個王,韓王信,楚王韓信,燕王藏荼,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後來滅了燕王藏荼後封盧綰為燕王。這些個異姓王有地盤,有軍隊,有領兵作戰能力,對中央政府構成危脅。漢高祖開始剷除異姓王。趙王張耳病死,燕王藏荼反叛被殺,韓王信和燕王盧綰投降匈奴。淮南王反叛被殺,楚王韓信被夷了三族。梁王彭越被夷三族,本人被煮了肉湯,分給每個列候一碗,以昭炯戒,僅長沙王吳芮倖免。在剷除異姓王的同時,劉邦大封同姓王,把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西漢實行郡國並行政體。同時訂白馬之盟,非劉姓不王,違者天下共討之。劉邦希望用這種辦法保住劉家天下。這些諸候王在王國內擁有軍隊,任免官吏和鑄造錢幣等特權,擁有很大的獨立性,嚴重威脅中央政府安全。漢景帝時採用晁錯"削藩"的建議,開始解決王國問題。以吳王劉濞為首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反叛。後來被鎮壓下去。漢武帝時頒佈"推恩令",允許各諸侯王把土地分封給子孫,這樣王國直屬領地縮小了無力對抗中央。後來漢武帝以各王國進貢的金子成色不足為藉口又陸續削奪大批王候的爵位,這樣經過長期的鬥爭,王國對中央的危脅解除了。

  • 8 # 新文化街男孩

    分封同姓諸侯,是當時統治國家的一種方式,即分封制。表面上看並不會影響國家的統一。但隨著各諸侯國經濟人口等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當皇位出現動盪之時,分封制的弊端開始出現,各種覬覦之人開始傭兵自重,蠢蠢欲動,嚴重影響國家的統一和安危。即使在西漢最強盛時期,漢武帝也不得不面臨八王之亂的險境。

    所以,後來,始於秦盛於隋唐的郡縣制,代替分封制,讓中央集權開始真正的名至實歸。

  • 9 # 天空之下一扁舟

    劉邦在與項羽的爭霸中不僅僅是憑藉真實的力量,更是依靠了一大幫的諸侯,同時對項羽的手下進行拉攏才能最終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在漢朝建立之初,為酬勞消滅項羽和對實力派諸侯的拉攏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可以說這些異姓王的分封是劉邦處於無奈不得不封,這些諸侯王不是實力派就是功高震主之人,不進行分賞對穩定漢初慌亂的人心影響太壞。

    劉邦雖然分封了,諸侯王但是作為一個平民皇帝他也擔心實力強大的諸侯王會造反,所以劉邦在局勢穩定後開始剷除異姓王。

    在剷除異姓諸侯王后,劉邦面對的是如何才能有效的管理打下來的土地。在漢之前秦朝施行了完全的郡縣制,不分封諸侯王拱衛中央,以至於在秦末的戰爭中新佔各地快速失守。所以在劉邦看來在中央控制力度不高的地區分封同姓諸侯王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有效的控制各地,同時即便諸侯王造反成功,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依然是劉家人。所以在這之後分封了眾多的同姓諸侯王。而他的後繼者自然會遵守祖制將分封劉姓諸侯王的事情繼續下去。

    而在分封諸侯王的同時,漢朝中央政府對諸侯王並不是完全沒有控制,對於諸侯國的軍政財權均有一定的控制,而到了漢文帝時期經過七國之亂更是進一步加強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和削弱,進入武帝時代諸侯國不僅被進一步削弱控制,更是一步步的分裂。從而徹底喪失的對王朝中央的威脅。所以這些諸侯王更像是拿著俸祿的宗室,只是俸祿以封地的產出來體現。而不在具備周朝時期那種一國之君的概念,所以即便西漢有眾多的諸侯王,卻依然是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 10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劉邦創立的西漢是在推翻秦王朝,與西楚霸王爭天下勝出後建立起來的,諸侯國的問題自然就有其歷史原因了。

    首先,秦滅六國,單設郡縣,不設諸侯國成為秦的一項罪名和倒秦的理由。不說夏商,就單說周朝,分封天下也有八百年,也就是諸侯國的存在時間是八百年,秦始皇用戰爭,短短十年就把諸侯國掃平了,這讓被滅諸侯國的那些人很難接受,戰爭是可以短時間毀滅一切,但是文化卻需要很長時間來消化,人的心中有諸侯國的概念,只要條件成熟,諸侯國還是會回來的。秦末農民戰爭,項羽和劉邦都是復立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重新建立楚國,進而統兵西征的,其他被滅諸侯國也是復立他們的王再打秦軍的,總之,這是一面旗幟,只有六國的旗幟在,才能招攬民眾,投身反秦鬥爭中。

    其次,從秦亡的教訓中總結了經驗,不能不要諸侯國。秦始皇統一天下,不分封功臣宿將為諸侯也就算了,就連自己的兒子們也是一個沒封,宗室過於弱小,造成咸陽一破,秦就滅亡的局面。劉邦是第一個殺入咸陽的,他當然清楚這個問題,如果漢也不設諸侯王,那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一點回轉的餘地都沒有了,只能等著被屠殺,所以劉邦接受了這個教訓,分封自己的兒子,兄弟,侄子到地方上當諸侯王,用以拱衛中央劉氏皇室政權。

    最後說下漢初的異姓諸侯王,這是秦末戰爭和楚漢相爭後的一個遺留問題,秦亡後,項羽為天下宰,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在楚漢相爭中,凡是支援項羽那邊的諸侯王自然都被滅了,但支援劉邦的你不能把人家也滅了,只能擇地安排,而且在楚漢相爭中還有新勢力崛起,如韓信,也得安排,但是異姓諸侯王中能征善戰者太多,韓信,彭越,黥布,臧荼,韓王信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對王朝的威脅太大,所以劉邦對他們使用了不同的策略逐一剪除,使諸侯王盡是自家同姓,這也成為後來各個朝代遵行的標準一直延續到清亡。

    所以,不管是統一王朝,還是割據政權,都採用郡縣制和封國制並行的機制,有利於王朝的穩定,鑑於之後同姓諸侯國對國家的造成的動亂,一般採取以郡縣制為主,輔以諸侯國的制度來統治。

  • 11 # 老修談

    漢朝建立後,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既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又實行了分封。郡縣歸中央,而地方諸侯國歸分封的諸侯。

    之所以實行這樣的制度,一方面是迫於(異姓王)實力集團的事實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後來,異姓王被剷除後,則繼續實行分封,確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原則,則是為了劉氏王朝的永固。劉邦和一些朝臣認為秦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在於,沒有分封,天下大亂的時,秦王室無後援,所以被反秦的聯合勢力所滅,漢朝則應該吸取這樣的教訓,於是實行對同姓王的分封。

  • 12 # 平安是福282482598

    楚漢之爭 ,劉邦為戰勝項羽,實行分封制,陸續分封了11位異姓王,如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授土授民,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後這些諸侯王擁兵自重,被劉邦一一剪除。

    漢初,漢承秦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但劉邦和他的大臣也在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亡的很大原因是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和皇帝不能同心同德。於是在推行郡縣制同時,又陸續分封了劉姓子弟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由此形成了漢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國並行制。

    此後,諸侯國一直存在。

  • 13 # 叩問蒼穹

    諸侯國是分封制的產物。西周建立後,周公為鞏衛周王室“封建親戚, 以藩屏周”,分封制從此建立,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地方官制。秦朝建立後,為消除分封制所造成的地方力量做大,影響中央王權的因素,採取李斯建議,廢分封而行郡縣,然而,由於秦二世暴政,六國遺民起義不斷,秦朝仍沒有躲過三世而斬的命運。西漢建立後,集前代制度之長,實行“郡國二制並行”,即在地方一方面分封諸侯王,另一方面實行郡縣制,因而在漢初韓信等得以封為諸侯王。漢高祖後期,為消除異姓諸侯對劉漢王室的影響,將異姓王一一兼滅。

  • 14 # rab-Erikson

    秦王朝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千百年來並沒有大一統中央集權控制下面的政治綜合體,由於秦滅亡的又很快,所以人們認為這就是不實行分封諸侯不進行用自己的親屬或者信任者拱衛京師、保障全國穩定的結果,所以當時的中央執政者也覺得秦代的中央集權不好,還是分封好,由是就又回到分封諸侯。

  • 15 # 樹聽月夜1

    西漢是劉邦在持續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建立的,在戰爭中,項羽原先比劉邦強大得多,不僅力能舉鼎,且兵力遠遠多於劉邦,鴻門宴前項羽軍40萬,而劉邦只有十萬。但劉邦知人善任,內依張良和蕭何,外靠韓信,彭越,英布等將領,打敗了項羽,事後劉邦對這些將領裂土以酬,均封為諸侯王,成為異性諸侯王。

    秦朝實行郡縣制,但由於殘暴不仁短命而亡,劉邦總結秦朝教訓,卻以為秦朝沒有實行分封制,外樹宗族勢力拱衛中央而導致滅亡,所以大肆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國。另外,因懼異性諸侯有異志,而以“謀反”為名翦除了大部分異性諸侯國,僅剩吳芮的長沙國。並與大臣沉白馬相約“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後來劉邦去世,呂后稱制,分封了幾位呂姓諸侯,後在文帝繼位前後被消滅。但此時諸侯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尾大不掉,嚴重威脅中央,景帝繼位後,在晁錯建議下進行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但諸侯國分裂勢力並未從根本得到解決。

    漢武帝時,雄才大略,對外擴充套件四方,對內採取主父偃“推恩令”建議才巧妙削弱諸侯國勢力,使之不對中央產生威脅,諸侯國在西漢繼續存在。

    總而言之,諸侯國的存在一方面是由於分封制實行長久,贊成的人為數不少,所以常會歷史反動地復甦,另一方面又由於劉邦錯誤估計形勢,信任劉家人,渴望江山永固的做法,這種做法卻反而導致後來的動盪不安,但後來,諸侯國式微,西漢王朝也不用取消諸侯國就能維護統治,所以終西漢一朝,諸侯國是一直存在的。

  • 16 # 以史陶然

    西漢在建國之初,借鑑了亡秦速亡的教訓和周朝國祚長久的成功經驗,在剪除了異姓諸侯王之後,大規模分封同姓諸侯王,以鞏固西漢政權。但劉邦這麼做了之後,還是隱隱不安,因此他對他年輕的侄子吳王劉濞說,以後東南地區會有大亂,會不會是你啊。

    可惜劉邦未能解決同姓諸侯王,不久就去世了。呂后時期諸呂作亂,幸虧劉氏王爺勢力強大,諸呂才沒能改朝換代。

    文帝時期諸侯和中央的矛盾已經很激烈,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了,景帝被迫殺掉了晁錯,但叛軍仍然不肯停戰。因此周亞夫率兵平叛,七國之亂後,景帝成功解決了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問題。武帝時期頒佈推恩令,諸侯勢力越發弱小。但仍有王國存在。

    東漢時期王國權力不大,封地不多,但諸侯的存在已是漢朝定製。

  • 17 # 範隸

    漢承秦制,在地方上繼續推行郡縣制,又因項羽滅秦後,自稱西楚霸王,大肆分封諸侯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楚漢戰爭後,因為當時劉邦的勢力不足以制衡幫助他的那些人,所以只能分封他們七個為異姓王,後來各個擊破。又因為秦朝二世而亡,故劉邦認為郡縣制不能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大肆分封同性諸侯王,以維護劉氏王朝的長治久安。

  • 18 # 小螞蟻大雄兵

    西漢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朝代,是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漢初經過黃老之學,休養生息,形成文景之治,此後經歷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 歷經楚漢之爭,劉邦建立漢朝。吸取了前代秦朝的教訓,即實行郡縣制,把權利分給官員,而不是自己的宗族。在後代歷史證明,這個教訓是錯誤的。劉邦等人未認識到秦的滅亡是由於其暴政,而不是官員的不可信任性,及地方權利過大。錯誤的教訓使得漢朝實行郡國並行制,以宗族的力量來幫助其鞏固帝國的統治。而不知道,在利益和權力面前,血緣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親兄弟也可能反目成仇,明算賬。

    矛盾爆發到漢武帝時期,王國的實力越來越大,又有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教訓,削弱王國的勢力提上日程。武帝實行推恩令,使王國越分越小,最終鞏固了王朝的統一。

  • 19 # 騰格里格

    秦朝末期,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紛紛起來反抗暴秦。秦朝實行郡縣制,和現在省市縣制度類似,中央集權。

    雖然劉邦也是趁火打劫,趁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但這不可能不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兵到用時沒有自己人來幫忙。

    所以在劉邦稱帝后,封了不少劉姓王,在滅掉異姓王后,更是立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盟誓。

    周朝的翻版。

    劉邦打天下初期,實力較項羽相差太多,為了籠絡手下大將和當時項羽封的諸侯王,只能接著封賞,以留下人才和項羽抗衡。

    正是依靠著這些人才,劉邦才在楚漢之爭中站穩腳跟,繼而反攻,在垓下將項羽擊敗,建立大一統的王朝。

    漢朝實行郡國制,郡縣和封國制度一同實行,這在最一開始確實對於漢朝的統一和團結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後期各諸侯國叛亂,又擾亂了統一和平。

  • 20 # 與書居

    自從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以來,歷代王朝大體上都沿用了這一地方行政制度。不過也有的朝代總體上雖然以郡縣制為主,但在區域性上仍然實行分封制,如西漢、西晉、明代。為什麼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要實行分封制,建立諸侯國呢?

    這得從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的歷史背景說起。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英雄豪傑並起,他們不斷地爭奪土地,建立屬於自己的諸侯國。在眾多諸侯王裡,擁兵四十萬的項羽實力最強。項羽在取得起義軍的領導權後,自立西楚霸王,大肆分封諸侯王。然而因為受封者之間利害衝突巨大,很快就釀成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中,實力弱小的劉邦能夠脫穎而出,靠的是謀臣能將的鼎力幫助。這些功臣透過楚漢戰爭逐漸手握重兵,佔據要地,擁有了自立為王的資本,劉邦很難控制他們,如韓信、彭越、英布等。尤其是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實力大增,攻打齊國時就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縱然心裡極不樂意,也只能順著韓信的意思來。

    所以說,劉邦分封異姓王、建立諸侯國並非他的本意,而是受制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他只能透過分封的手段來換取臣下的效忠。因此,西漢初期並不是劉邦一人的天下,而是劉邦與異姓王共天下。

    此外,劉邦在分析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時,將其歸因於秦朝沒有推行分封制,倒是無人秦王。於是,他又分封自己的兒子為各地諸侯王,並最終釀成“七國之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由自身教養決定,與嫁妝多少無關,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