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爾朱少帥
-
22 # 丹青313
這得從西漢的建立之初說起,秦亡時劉邦與項羽相爭,劉邦為打敗項羽,建立了很多聯盟,用聯盟軍與項羽作戰。如垓下之戰中,劉邦許諾封地給諸侯,使他們參與會戰打敗了項羽。
滅項羽後天下共推劉邦為皇帝,劉邦面對手握重兵的諸侯,也就默認了異姓王,又封自己的子弟為同姓王,這樣西漢初期實際上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體制。
隨著政權的穩定,劉邦逐步消滅了異姓王,留下了同姓王,儘管如此還是在文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時採取“推恩令”才逐步消滅了諸侯國,真正的天下一統。
-
23 # 社會歷史觀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延續了秦國的郡縣制和分封制,為了便於管理,加強中央集權。但諸侯的成分很複雜,包括了王族、功臣和貴族等,他們擁有自己的勢力(包括人力和財力),儘管大小不一,但秦國滅亡的如此迅速實際就是這些諸侯國在加速推動的。為了防止止秦朝的結局,劉邦其實變相的限制了諸侯的權力。
西漢之初制度值得一提的就是侯國與王國並存,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兩個合成諸侯來看。只不過前者沒有軍權,還要受郡長官的監督和管制,但後者享有軍權和自主管理行政權。這樣以來,二者的地位可想而知。
這裡舉個例子,因為楚漢之爭中韓信功高震主,劉邦一直忌憚韓信,因此在項羽死後就解除了韓信的兵權,後來大家都知道,韓信被陷害而被貶為淮陰侯。注意這個“貶”字,韓信被封為侯,卻是沒有實際兵權的,說他心裡不憎恨劉邦那是假的,但沒有兵權又怎麼反抗威脅呢?
這就代表了西漢鞏固中央集權的態度,皇室成員才可以有絕對的權力,異姓人功勞大者則會被皇室忌憚防備。
西漢的諸侯國已經是權力被削弱的,因而漢朝可以保持長期的穩定。但是儘管這樣,還是有叛亂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之後的朝代一直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封國諸侯的原因。
-
24 # 鄧海春
西漢,又稱前漢,是繼秦朝統一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末二世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豪傑紛紛雲集響應,戰國時期的其餘六國復國。楚漢之爭,西楚霸王項羽戰敗自刎,漢高祖劉邦稱帝,國號漢,然而西漢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不僅諸侯林立,諸侯王國的特殊地位竟然維持了近五十年,極大影響了中央集權,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滅秦天下大亂,封王收買人心
秦始皇以武力征六國,土地盡得但民心未歸,二世無道,天下伐之,六國土地上的舊民遺族,紛紛懷念曾經的貴族王室,之所以項羽、韓信能復國成功,也是靠著民眾的支援。項羽不遵守“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本就失信於天下,在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義帝”後,又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不僅是要穩住這些頭領的“狼子野心”,也是希望重新取信於天下百姓。而劉邦稱帝后分封七個異姓王,也是為了收買人心,奈何君臣猜忌,人心難測,封王只能滿足一時之慾,當天下重新洗牌時,誰又願意只是諸侯王而不是“皇帝”呢?
二、天下既定,高祖兌現承諾
項羽分封十八位諸侯,劉邦雖領“漢王”,卻被秦朝三位降將擋住,硬生生被逼成“漢中王”,因先入關中被項羽妒忌,遂起謀反之心。想要叛變項羽的不只劉邦一人,漢元年(前206),齊、趙諸侯叛亂,漢二年(前205),劉邦率領五路諸侯兵馬有五十六萬,攻陷項羽的首都彭城,怎料項羽率精兵回援,劉邦大敗,“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
諸侯的反覆讓劉邦深知“人心難測”,而部將的不聽命令讓他也很頭疼,韓信恃才放曠,為了穩住這個不安分子,劉邦又是許諾封王又是承諾擴大其封地,韓信得到滿足,才繼續為劉邦做事。此外,為了對抗項羽,劉邦也不得不用重利賄賂英布、彭越等王,開闢其他地方戰場。待到垓下城破,劉邦稱帝,封王乃是兌現當初的承諾。
三、異姓諸侯“反覆無常”,同姓王室難衛中央
劉邦稱帝后,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按道理來說,天下已定,論功行賞也沒什麼問題,只是項羽因為分封的諸侯王太多,被群起而攻之,劉邦雖然只封了七個,哪一個的聲望和功績不是如日中天、功高震主,劉邦想起諸侯們的反覆無常,於是打算先下手為強,剪除楚王韓信的威脅,其後英布、彭越、臧荼等王皆一一被其貶殺,為了保衛劉氏王朝,又與大臣們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白馬之盟本意是借同宗來鞏固漢家天下,但卻也讓同姓諸侯王做大做強,“既然都姓劉,為何我要尊你為帝而不是自己稱帝”的思想盛行,當漢景帝想要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時,同姓王又紛紛叛變,原本拱衛中央的地方諸侯王,卻把尖刀刺向了皇帝,漢初長達五十年的郡國並行制,也因此被廢除,僅保留秦朝時的郡縣制。
西漢初期雖然統一全國,但與秦朝的統一不同的是:嬴政以一國之力滅六國,同時也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缺陷,於是改分封為郡縣;劉邦統一天下靠的不是自己的漢中之地,而是聯合項羽封的諸侯王一起才得到了天下,實行郡國並行制一方面是兌現當初對這些跟隨自己的人的承諾,一方面是穩定人心,只可惜此只能維持一時的安定,異姓諸侯國興兵、同姓諸侯王叛變,廢除封國已經是大勢所趨。
-
25 # 南閣水哥
答:這是因為西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
從歷史原因來說,當秦統一六國後,原先山東六國的族人想的是恢復當年的基業,於是參與了推翻秦朝統治的起義中來,所以當秦國滅了項羽就開始分封諸侯國,但是由於分的實在是太爛了,不到5個月國家又反了。
劉邦花了五年時間搞定了項羽,但是他自己的勢力還沒有達到可以完全控制整個天下的局面,於是就採取了穩妥的郡國並行的方式。一方面留出一部分國土分封為諸侯國,其餘的國土劃分成若干州,實現郡縣管理制。
西漢實現分封的國家有哪些呢?我進行了一個分類彙總希望給大家有用。
一、劉邦時代分封的國家。
1.異姓王。劉邦共封8個異姓王外加項羽封的衡山王吳芮改為長沙王一共是9個。
2.同姓王。主要是劉邦的兄弟以及兒子的兄弟等。
二、呂后當權時期所分封的異姓王。
其中有些是假冒做惠帝的兒子給與的封國,很可能都是呂家後人假託劉氏而已。
三、文帝、景帝、武帝的子孫們所封的國家。這幾個時期國力上升期,原來的異姓國基本消滅差不多了,那麼都是劉家子孫開始分封建國。而漢宣帝和漢元帝也有少量的封國。基本上到了漢元帝封國結束。我也用表來做一個表述。
1.文帝時期的諸侯國
2.景帝時期的諸侯國
這一時期的諸侯王大多數都是能夠長時間存活下來,說明各宗室對於漢皇的尊敬程度加深,已經不會再謀求對王室的威脅,所以做個快樂的諸侯王有何不可呢?
3.武帝時期的封國
4.漢宣帝時期的封國。
5.漢元帝的封國
結論:總體來說封國趨於穩定,但是由於封國的存在,將漢朝的財政近半數留在了劉姓宗室的口袋裡。這一點對於漢朝的繼續向前發展是不利的。特別是漢武帝花費大量財力去攻打匈奴,最後打的國家窮困,但是封國的存在你沒辦法收太多的稅收,也限制了漢朝繼續滅匈奴的資本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回覆列表
【項羽分封諸侯,戰火再起】 秦朝滅亡後,項羽勢力最大,自封西楚霸。不知道他是沒想做皇帝,還是沒來得及做皇帝。反正他是尊楚懷王為義帝,然後大封諸侯王。項羽分封諸侯王,給人的感覺就是隨手任性畫圈圈,隨後就引起了混亂。
西楚霸王,自然居眾諸侯王之上。凡是好地盤都被項羽看順眼的人佔據,像劉邦這樣看不順眼的就扔到漢中,那個睜眼就是大山的地方。
比如,齊地本來有田榮管轄,就因為田榮沒有跟項羽進軍關中,項羽就分了三個王:濟北王、齊王、膠東王去拆遷田榮的地盤。這田榮接著就操刀子了。
項羽讓老燕王韓廣去做遼東王,卻讓韓广部下 臧荼做新燕王。誰都知道遼東苦寒呀,反正老燕王不樂意挪窩,新燕王急著接管封地,兩夥人就火拼起來了。
最悲催的是,秦地關中百姓本來就對項羽和章邯等人不滿,項羽居然把關中分封給章邯等三個秦朝降將。而關中是曾經答應封給劉邦的。
項羽封諸侯,後果很嚴重。滅秦後沒多久,戰火又重新燃起。有造反的,也有火拼的;有搶地盤的,也有就為出口氣的。反正,項羽是很忙,四出滅火,疲於奔命。
【項羽很強,劉邦需要建立反楚統一戰線】 項羽忙的時候,劉邦也沒閒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吃下三秦,“據函谷關,窺視天下”,形勢上跟當年秦朝統一六國差不多了。嘿嘿,形勢不錯,劉邦勢力還不行。這時劉邦沒有當年秦國那麼強,這時項羽不比當年六國弱。項羽的軍事壓力足以讓劉邦窒息,怎麼辦?
項羽分封諸侯就是下了一步臭棋,利益沒見著,惹下一堆軍閥。諸侯們憑什麼服項羽,除了武力,還有利益。這就是漏洞,劉邦的策略就是:以利益勾引,建立反楚聯盟。
第一次聯盟,劉邦就勾搭了五路諸侯,組建過五六十萬聯軍。再後來策反韓信,聯絡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耳等共同對抗項羽。這些個諸侯王,都是無利不早起,關鍵時候還會擺劉邦一道。沒辦法,一個人的兵馬乾不過項羽呀!劉邦也只能心裡罵娘,該低三下四拉攏還得拉攏。(雖然韓信剛開始不是諸侯王,但是後來仗著軍功和兵強馬壯自封為齊王。)
就這樣劉邦的諸侯聯盟佔據了戰略優勢,韓信北伐後,向南推進;英布南路抄項羽老窩; 劉邦和聯軍主力中路出擊,一步步將項羽逼到絕境。垓下之圍,諸侯王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劉邦只能給更多地盤、更多財富,外加好言相勸,諸侯王才來幫忙,氣得劉邦牙癢癢。
【西漢初定,諸侯王成為威脅穩定的隱患】 滅了項羽之後,諸侯王共推劉邦做皇帝。天下初定,雖然不樂意,但是諸侯們勢力巨大,劉邦還是捏著鼻子給手握大軍的諸侯們封王封侯,這就是異姓王。同時,為了牽制那些手握重權的異姓王,劉邦還分封了眾多劉家子弟為同姓王。
到後來,劉邦的皇位逐漸坐穩,異姓王逐漸被清洗,或被殺,或被廢,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同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