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於影視館

    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這是一次航母戰鬥群對航母戰鬥群的戰爭。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其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還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因此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 2 # 一匹特立獨行的馬li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人會拿《決戰中途島》和《珍珠港》作比較,很顯然《決戰中途島》不管在敘事上,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沒辦法和《珍珠港》作比較。但起碼《珍珠港》在完成清晰震撼的珍珠港事件時,還加入了人物的細膩情感,從共鳴的豐富層面來說,《珍珠港》做得非常好了。

    而在《決戰中途島》中,在美軍太平洋艦隊兵力力大幅落後的情況下,也絲毫沒有感受到一點緊迫感。反而讓人覺得影片中的美軍早已知道會贏得這場戰役。反觀日軍的角色狀態,卻是擔驚受怕要輸的感覺。要知道在真實歷史裡,當日軍偷襲完珍珠港取得勝利後,整個日本都處在極度膨脹的狀態,感覺自己是世界第一。況且兵力也是壓倒性優勢,這也是導致之後日本驕兵必敗的原因。

    忽然想到了在《珍珠港》中,杜立特空襲之前的那種加緊起飛訓練的緊張感,和起飛前杜立特說的:“我們堅信勝利,要讓人民也堅信勝利”,瞬間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燃爆了。

    不管怎麼說,《決戰中途島》的歷史還原程度很棒。所以說,和以往的戰爭片不同,《決戰中途島》的格局更加宏大。 它不是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利用個體的命運來投射戰爭的殘酷和真實。 而是採用一個事件,多線敘事的方式,以不同立場的人物角度,客觀的來解讀這場傳奇戰役。

    比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在獲得正確情報時,當機立斷做出了正確的決斷。

      比如萊頓所在的情報部門,為了能夠增加哪怕是一點點戰爭的勝算,每一個人都在夜以繼日的破譯密碼。

     比如貝斯特所在航母的艦長,病痛纏身卻依舊選擇隱瞞忍耐,和他手下的美軍戰士們一起堅守

    比如說,約克城號航母在珊瑚島海戰中遭受重創後被拉到珍珠港,日夜兼程72小時之後就能再次出海作戰,重返太平洋。

    這不禁讓人佩服美國當時完善的後勤保障和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日本海軍中將山口多聞,在旗艦飛龍號遭受重創無法修復的狀況下,拒絕同僚換乘艦撤退的要求。與航空母艦飛龍號一同爆炸沉入海底。這些都完美的還原了歷史,讓人們更詳細的瞭解了中途島海戰。

      而一部好的真實歷史改編題材電影,是讓觀眾即便清楚歷史事件結果的同時,還能在影片得到身臨其境的共鳴,這才是成功的改編。

    我的回答完了不知道您還滿意嗎?

  • 3 # 一股子清風

    這個沒看過,沒有發言權。但是我準備最近看一看,感覺這兩部電影,看這名字應該能挺好。這都是著名的戰爭,估計能是大場面的戰爭片。

  • 4 # 張弦先生

    從音樂角度分析下,尤其和當年類似的珍珠港比較下,就拿主題音樂來談開(注意主題音樂不是指主題歌曲,而是指給整個電影定性的純音樂)

    首先,在配器上:(1)中途島採用的是交響樂團的設定,主角是管樂(黑管,圓號,小號等)主角中的主角當然是小號,配角是各種絃樂和打擊樂(軍鼓和定音鼓);而珍珠港的主角是鋼琴和絃樂的齊奏,配角是其他絃樂,基本沒有其他樂器的參與。(2)中途島的配器上除了數量豐富外,地位也不斷變換,主題先後由黑管、圓號、小號奏出,後經絃樂發展,當中有管樂間對題,也有絃樂間對題和管絃樂間對題,極其豐富;鋼琴在中途島中只有一句,起到過渡的作用;而珍珠港更像一首歌曲,由鋼琴和齊奏絃樂歌唱,其他絃樂伴奏,器樂地位沒有變化,也沒有伴奏的對題。(3)中途島中有類似排簫和敲鐘的樂器,我猜測是為了模擬日本音樂來增加神秘性,而珍珠港則沒有。

    其次,在主題上:中途島更像是奏鳴曲式,與其說是主題,不如說是一句動機,在不斷配器變化上逐漸重複和變化,在中段神秘的模仿日本的旋律後,出現了主題由大調變成小調,很像奏鳴曲中的發展部,此後在多種管絃樂變換對題後,主題再次強化出現,就像奏鳴曲中的再現部。反觀珍珠港,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是那麼的優美,那麼的過目不忘,以至於忘記了還有啥其他的內容。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沒有任何褒獎誰貶低誰,只是取向不同,你看珍珠港當時的三大主演不是一線大咖,就是流量小生,讓你現在說出第四個主角估計都難,劇情也是戰爭背景下的愛情故事,這種傾向性註定了其主題音樂,必須是偏向於簡單通俗、旋律優美、印象深刻的流行歌曲。而演員陣容對於男生來說只能是臉熟、對於女生來說更是臉盲,但是我記住的是一個個飛行員、指揮官、情報員,甚至是日軍的山口多聞都演繹的入木三分,演員和歷史人物連長相都挺吻合,這樣再現歷史原貌的電影,註定了要偏向於嚴肅音樂。

    總結,從主題音樂的選擇上,可以窺見創作團隊的立場和野心。

  • 5 # 一嘿電影

    決戰中途島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忍無可忍,不可以在保持中立,這也是日本的一個錯誤選擇,偷襲珍珠港給日本帶來了慘痛的代價,決戰中途島展現了美國的實力,不是一個彈丸國家就想吃就吃下去的,決戰中途島要比珍珠港的場面大好看多,可以看我的剪的決戰中途島瞭解一下

  • 6 # 愛剪輯皮皮

    不是。

    珍珠港事件的起源還要從1939年9月1日說起,這天德國突然出兵波蘭。僅僅三週過後,波蘭便整體淪陷了。膽子大了的德軍隨後更是把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先後攻下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並迫使英法軍隊實行敦刻爾克大撤退。

    途島戰役於1942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視為戰爭的轉折點。 影片改編自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在海空軍力大幅弱於日本的情況下,美軍以沉沒一艘航空母艦為代價,一舉擊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艦四艘、巡洋艦一艘。此次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格局,為二戰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 7 # 鬍子大叔TELL

    對還沒有看過影片的網友而言,在表示期待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擔憂。

    而這個擔憂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戰爭場面夠不夠震撼?一個是感情線是否佔據很大篇幅?既然如此,不如就讓我們從這兩個問題入手,來聊聊這部講述二戰歷史的戰爭片。

    首先第一個問題,想必也是所有戰爭片影迷關注的重點。畢竟戰爭片最吸引人的還是畫面,尤其這是一場以空戰為主的戰役。看完影片之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視覺效果相當震撼!其實在看到導演是艾默裡奇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可以想象到,這位擅長大場面大製作的導演肯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回想一下當初他執導的《驚天危機》裡,白宮陷落那段即使是在電腦螢幕上看都讓人驚掉下巴。可見他在大場面的掌控上,可謂是足夠老道。

    片中的戰鬥機空戰場面在出色的電腦特技渲染下更為華麗炫目,簡直可以用驚豔來形容。一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了極具氣勢的視覺震撼,美軍的航母破海而來,接著鏡頭拉近到甲板上的美軍戰士們。光是這一個鏡頭,對於航母艦身的細節特寫,相信就能讓軍事迷們熱血沸騰。就更別說之後日軍的四大金剛現身銀幕,簡直感動到哭。關於對史料的還原,導演艾默裡奇也說,為了完美的再現二戰的真實感,他找來了無數歷史學家給電影做堅實的後盾,力求做到準確的還原。電影雖然是從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開始講起,但它一點都不拖沓。在影片開場的5分鐘,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驚險刺激的空戰。一排排戰鬥機,從頭頂呼嘯而過,從觀感上來說驚險體驗翻倍。同時我們也藉由萊頓的視角,看到遭到重創的珍珠港,濃煙滾滾下戰爭的殘酷和危險沒到達前的歲月靜好,這種極大地反差帶來的震撼感,是即使沒有親歷過卻依然能夠感受到的。以它為引子,引出了接下來的美軍的反擊。

    影片中有一段關於陸軍飛機從航母上起飛的戲,先是因為被發現不得不提早起飛,再一個是當時甲板的長度迫使第一架轟炸機的滑行距離僅有100多米。而隊長杜立特駕駛的B-25轟炸機在很短的滑行距離下,順利起飛,衝出浪花這一幕,相信歷史迷和軍事迷都會看得激動到渾身發抖。此外在中途島戰役之前,美日兩國的海軍飛行員就有過一次很短的“偶遇”。

    這一場因意外會面而帶來的戰役,雖然沒有開始時的震撼,也不及中途島戰役的華麗,卻展現出了另一種刺激感。既有單機的互相追逐,也有群機組隊式的團隊作戰。5分鐘之內就接連兩場空戰,絲毫不給觀眾留下喘息的機會。由貝斯特駕駛的飛機和日軍相遇,之後日軍的飛機緊跟其後,雙方在山谷間展開了一次戰鬥機之間的追逐賽。這段追逐在貝斯特的第一視角的加持下,越發讓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不由得手心冒汗。大量使用以飛行員為第一視角的拍攝手法,也是本片做的精妙之處。因為透過大場面的海戰空戰是為了展現了逼真的戰爭場面,飛行員的第一視角則是讓觀眾產生了臨場感,也讓我們能更加直接的體驗到戰爭的殘酷。

    最後那場中途島的生死決戰裡,用多角度的方式來描繪這場空戰,真實而準確的展現了它的驚險。大場面拍攝的空戰狀況,得益於功力頗深的場面排程和鏡頭感,畫面驚豔到不真實。穿插其中的是貝斯特駕駛的戰鬥機的好幾場俯衝轟炸戲,這幾次轟炸用他的視角把那種燃爆了的情緒傳遞出來。

    副手彙報飛機高度的過程,更是能讓全場都一起屏息,等待準確地投擲導彈的時機。

    所以,整部電影看下來,雖然最後的中途島戰役高潮是在一個小時後才開啟的,但它其實從頭燃到尾!特別是前半部分時不時爆發的精彩小戰役,也非常抓眼球。那種生怕一不小心就錯過精彩畫面的感覺,真的是讓人很難找到尿點啊。

    接下來關於第二個問題,感情線佔據篇幅有多少?是否會像《珍珠港》那樣以愛情線為主?

    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論戰爭戲,《決戰中途島》比《珍珠港》還過癮。整體看下來,影片對歷史非常尊重,並不是像編故事那樣為這些歷史人物做加工。可以說電影裡雖然有預告中出現的感情戲部分,但是並沒有過度渲染情感走向,真正描述愛情的部分更是幾乎沒有。影片幾乎是70%的大場面空戰為主,穿插在大場面空戰間的文戲,也是為了對這場傳奇戰役的覆盤。

    比如珍珠港指揮總部,美軍情報部門甚至是美軍家屬的文戲,都是為了渲染戰爭而存在的。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裡,唯一一位涉及到家庭線的是飛行員貝斯特,其他幾位人物的僅僅是一筆帶過。儘管如此,在他眼中,家庭的重量高於單一的愛情,家庭或許是他平安歸來的信念。但在這些之前,他放在首位的還是守衛國家。

    所以說,和以往的戰爭片不同,《決戰中途島》的格局更加宏大。

    它不是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利用個體的命運來投射戰爭的殘酷和真實。

    而是採用一個事件,多線敘事的方式,以不同立場的人物角度,客觀的來解讀這場傳奇戰役。比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在獲得正確情報時,當機立斷做出了正確的決斷。比如萊頓所在的情報部門,為了能夠增加哪怕是一點點戰爭的勝算,每一個人都在夜以繼日的破譯密碼。

    比如貝斯特所在航母的艦長,病痛纏身卻依舊選擇隱瞞忍耐,和他手下的美軍戰士們一起堅守。影片中,沒有生死麵前的悽美愛情,取而代之的是對整個戰爭的完整。在影片裡,沒有單一主角,也沒有刻意放大人物情感,它甚至將人物的刻畫讓位於歷史的大敘事,所有的人物都是跟隨著歷史發展行動,就更加顯示出了史詩級別的氣魄。甚至於在很多細節上,電影也做到了“紀錄片”式的還原,珍珠港當地居民還有很多人參與了拍攝。影片從1941年12月偷襲珍珠島開始,一直到1942年中途島戰役結束為止,可以說在完成度上影片做的非常好。

    影片中的幾位主演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相似度也是非常高的。這可能是你2019年能看到的最後一部大片了,所以,不看的話,簡直就是一種損失!

  • 8 # 花花羊9527

    兩部電影都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不同於珍珠港電影以人物愛情為發展,而掩蓋日本襲擊時美國當時判斷正確的真實情況,藉著人物的描寫而推動事件的發展。

    決戰中途島的故事貼近歷史事實,所以兩部電影的故事出發角度不一樣

  • 9 # 北侖電影

    決戰中途島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海戰:經此一役,日本海軍受到“降維打擊”,美日海上實力反轉,從而扭轉了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局勢。影片透過參戰士兵和飛行員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帶領觀眾逐步進入1942年6月初發生在太平洋中途島附近那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爭……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2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美日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而珍珠港講述了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向日本宣戰,加速了日本的失敗,美國協助盟軍諾曼底在進行登入,開闢了第二戰場,納粹德國覆滅後,美國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總結來說珍珠港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途島則讓美國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導權。兩部影片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視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飛機轟炸場面很震撼!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 10 # 電影第一臺

    這兩個電影都是講述日本與美國之間的戰爭,雖然同是關於海島上的戰爭,都是在演飛機轟炸啊,海軍艦隊什麼的,但這兩部電影,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有哪些區別呢?

    第一,講述的戰爭時期不一樣,珍珠島是講太平洋戰爭前期,美軍還沒有正式宣佈與日軍戰爭的時候。而決戰中途島講述的已經是兩國戰爭中途的時候了。

    第二,講述的內容也不一樣,珍珠島拍的是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美國幾乎在被動挨打的電影,而且勝利者是日本。決戰中途島,講的確實兩國之間真正的海軍對戰,而且是決定性的決戰,也是影響太平洋戰爭結局的一場海戰。最後勝利者是美國。

  • 11 # 不鴿子剪輯

    定型《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是繼《珍珠島》後又一鴻篇鉅製,要說他倆的區別,這部電影更像是《珍珠港》的後傳,主要講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的後續戰役

  • 12 # 回憶到何時

    第一,講述的戰爭時期不一樣,珍珠島是講太平洋戰爭前期,美軍還沒有正式宣佈與日軍戰爭的時候。而決戰中途島講述的已經是兩國戰爭中途的時候了。

    第二,講述的內容也不一樣,珍珠島拍的是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美國幾乎在被動挨打的電影,而且勝利者是日本。決戰中途島,講的確實兩國之間真正的海軍對戰,而且是決定性的決戰,最後的勝利是屬於美國,也是影響太平洋戰爭結局的一場海戰

  • 13 # 愛電影放映廳

    區別在於一個以史為主線另一個以人為主線。

    《決戰中途島》以平鋪直敘的手法講述了從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這六個月內發生的事,都是根據真實記載製作連小士兵的名字都是有記載的。完全可以當做一部紀錄片來看。珍珠港則以珍珠港這一歷史事件為主線,透過渲染場面慘烈和角色深度刻畫來達到挖掘任性反思戰爭為目的。

  • 14 # 百家講解

    我們先來單獨談一談:

    《偷襲珍珠港》這部影視劇主要講述了什麼事情,偷襲珍珠港講述的是日軍進行構化,不停的演練,日夜見習的進行軍事計劃,來攻打美國本土。在美華人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進行偷襲。做了很精心的部署。同樣美華人在這次對戰中,傷亡慘烈,但是偷襲珍珠港這一次事件,給美華人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也給美華人下定了決戰的信心。

    《決戰中途島》講述了美華人和日本人進行強烈廝殺。日本人為了保住日本本土負隅頑抗。而美華人的機械化還是軍事上都領先了日本人很多,這次戰役使日本人傷亡慘烈。同時,也見證了日本人戰鬥意識是多麼的強烈。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判斷出兩部劇情的不一樣。決戰中途島,演繹的是日本人戰鬥意志的強烈,美國軍事裝置上的先進。而偷襲珍珠港。演繹的卻是日本人。想要攻打美國本土。付出的努力,甚至強大的戰鬥力,而美國沒有加之防備導致瞭如此慘烈的狀況發生。二者劇情,屬於正面兒抗衡和被動抗衡。

  • 15 # 海棠壓倒一片

    首先來看兩部電影主要的內容:

    《決戰中途島》: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視為戰爭的轉折點,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在海空軍力大幅弱於日本的情況下,美軍以沉沒一艘航空母艦為代價,一舉擊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艦四艘、巡洋艦一艘。此次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格局,為二戰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珍珠港》雷夫與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對於飛行從小就十分有興趣。長大之後,時間正值二次大戰時空,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的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夫林,兩人迅速墜入愛河。

    此時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洲大陸,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夫林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歐洲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但是愛情的幼苗卻悄悄地萌芽。

    但在1941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夫林與丹尼駐紮的珍珠港。正當三人不知如何面對這個難題時,日軍也悄悄地準備偷襲珍珠港。雷夫與丹尼這對好朋友又是情敵,還得一起並肩作戰,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打,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決戰中途島》是發生在《珍珠港》之後,兩者的時間不一樣,《珍珠港是日軍偷襲美軍海軍軍事基地,並且十分成功了。而後美國作出向日宣戰。兩部電影在故事情節上偏重也不太一樣。

  • 16 # 那些光陰的故事

    都是表現珍珠港被日軍襲擊美國反擊的故事,但突出的重點不一樣。(決戰中途島)主要表現是珍珠港被襲以後,美國航母戰鬥機編隊在中途島重創日本航母,最後導致日本戰敗。(珍珠港)主要表現是被襲以後,美軍在日本本土廣島、長崎扔下了兩枚原子彈,導致日本國內厭戰情緒高漲無力再戰。

  • 17 # 不羈的狼

    珍珠港防守兵力非常強大,美國陸軍在1921年開始,就組建了夏威夷師,1940年夏威夷師,擴充為第24、25兩個步兵師,外加岸防炮兵和防空兵。即使未算駐紮的海軍官兵,1941年2月成立的夏威夷警備司令部,下轄作戰兵力為4.2萬人。

    中途島位置在哪?珍珠港和中途島位置分別在哪?

    當時的菲律賓走10和菲律賓人組成的師級單位,還有22532名美軍以及8500名美國國民警衛隊武裝,空軍是美國本土以外最大規模的一支,包括107架P40和35架B17,此外還有規模龐大的防空部隊,菲律賓同樣駐守大量海軍艦隊,馬尼拉灣是從西班牙時代就開始要塞化的戰略重鎮,這裡的防禦能力絲毫不比瓦胡島差。

    既然是突襲,就必須隱蔽,如果要進攻一個有重兵把守並有強大岸防炮的面積達4.7公里的島嶼,就需要大量的海軍進攻力量和登島部隊,如果那樣子興師動眾,根本就達不到隱蔽突襲的目的,那偷襲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的計劃就無法達成。其制定的行動計劃就毫無意義。

    中途島位置在哪?珍珠港和中途島位置分別在哪?

    日海軍戰爭思路,是打掉美國機動艦隊,沒有艦隊的美國海軍,整個太平洋上的島嶼那就是日本想佔哪就佔哪。所以消滅美國航母才是正事,如果當初偷襲珍珠港能全殲美國海軍,那麼日本下一步登陸目標就沒必要取中途島了,直接拿下夏威夷豈不更好。

    就是中途島的防禦力量,我覺得是因為“企業”號等三艘航母剛剛給中途島運送了一批戰鬥機。如果這個時候去佔領中途島的話,由於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作戰飛機剛剛得到補充,而且中途島距離珍珠港也不是很遠,它們如果知道日本艦隊去往中途島的話,我想美國海軍的三艘航母以及被打撈上來並加以改裝過的戰列艦。

    中途島位置在哪?珍珠港和中途島位置分別在哪?

    並且偷襲珍珠港的這一條路線,尤其是北太平洋航線,這條線路可以說是風高浪急,一船人,如果真的按照這條路線運過去的話,那麼,幾乎都是已經暈船,暈到不行的人了,所以此次去偷襲珍珠港的這一批件對它的主要兵力組成還是以航空母艦,潛艇和補給用的油輪這一系列遠洋型艦隻為主。

    偷襲珍珠港本身就是一次帶有賭博性質的奇襲。對於日本人而言,偷襲珍珠港,一旦失敗,他將喪失對於太平洋的制空權,這個時候,他的籌碼已經夠大了還要再加上一支遠洋隨行的數千人的部隊,這樣的話,一旦出現損失的話,那麼日本人將會連哭都來不及。

    中途島位置在哪?珍珠港和中途島位置分別在哪?

    如果佔領中途島,之後的守島都是大問題,難道為了中途島的安全又再投重兵攻打夏威夷?!那日本哪還有精力"南進"搶石油?而之後日本海軍進攻中途島,那是因為美國轟炸機對日本本地的有限襲擾而臨時做的決定,當時日本軍方還在為南進計劃爭個沒完。所以,日本在當時形勢下貌然進攻中途島是不明智的。

  • 18 # 愛龜的小李

    《決戰中途島》從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始,還是覺得陰謀論美國故意讓日本得逞而無語,死了二千多人,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直接導致珍珠港六個月癱瘓,這次典型的美國重大失誤,剛開始發戰爭財,然後對日本停止了貿易,日本80%的石油來自美國,還有其他物資,再不打美國日本馬上停擺,先下手為強,打掉珍珠港然後進軍東南亞,菲律賓可以供應石油,日本偷襲珍珠港可是續命之計,中途島海戰其實美國完全是運氣好,如果失敗,日本太平洋至少短期稱霸,所以,中途島海戰也是二戰的一個轉折點。

  • 19 # 港燈

    美華人拍的《珍珠港》和《決戰中途島》都是二戰題材影片。都是體現美式英雄主義,雖是戰爭題材為主線,但偏重不同,《珍珠港》適合看作一部愛情片,《決戰中途島》則是一部純粹戰爭片。

    首先:《珍珠港》是美國金石公司2001年拍攝一部劇情電影,講述了雷夫和丹尼這對好兄弟參軍時結識女護士伊夫林。雷夫參加歐戰戰場英國空軍作戰,被德字擊落掉進海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萬分,丹尼在安慰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愛慕。特效累贅 ,愛情老套 《珍珠港》是一部被硬拉成3小時的影片。日本人的偷襲珍珠港,這場電影的陪襯而已,真正講述的是愛情故事,而不是戰爭。

    其次:《決戰中途島》是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電影。是 一部不談情說愛,只有戰爭的好萊塢大片。 電影《決戰中途島》史詩級燃爆特效打造真實戰爭場面,沒有刻意醜化戰爭另一方,歌頌的是雙方英勇無畏保家衛國,體現真正戰爭的殘酷。

    最後:巜決戰中途島》比《珍珠港》好看的多,兩者票房相差十倍之多。《決戰中途島》沒有人定勝天之類的刻意煽情,也沒有單手拆雷達之類的荒謬情節。沒有刻意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真正戰爭是體系配合,個人英雄主義,離開了體系並不能決定戰爭結局。

  • 20 # 大象電影廳

    珍珠港主要是講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美國對日本實施本土轟炸的故事,中途島是美國與日本在中途島附近展開的航母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五行論都有哪些?有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