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少女就要次肉

    珍珠港在細節方面刻畫的很好,雖是愛情片,但是戰爭部分拍的讓人相當深刻!中途島拍的在細節方面做得是真的不夠好,戰鬥場景雖多,看得也很過癮,但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俯衝轟炸,好像也沒其他的了......也許導演是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還算不錯的片子。

  • 22 # 水芝魚

    從《珍珠港》看劇情美國從被動挨打到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再看《決戰中途島》美國對日發動大規模反擊的同時,日本也在主動迎戰,是距離《珍珠港》偷襲事件後的半年,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

    《珍珠港》在人物情感方面表現的更好,反而《決戰中途島》就顯得平庸而普通了。

  • 23 # 三坤影視

    中途島與珍珠港戰役的對比

    1941年12月7日,正當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尚未準備之時,日軍轟炸機忽然閃現在珍珠港的上空。飛機與袖珍潛艇互相配合,喪心病狂的日寇將港口炸成一片火海。此次史無前例的偷襲,讓麻痺大意的美軍付出慘痛的代價,共死2403人,其中一千人死在“亞利桑那”號上,近兩千人受傷,18艘軍艦重創報廢,188架飛機炸爛,159架打壞。日本僅損失29架飛機及其機組人員,報廢5艘袖珍艇,這遠小於日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估計。此次偷襲,象徵著日本戰術的勝利和美國的悲劇。

    由於美國主力海軍尚存,山本與南雲忠一、草鹿龍之介等海軍將領,準備策動第二次進攻,他們計劃強佔中途島後引誘美軍出擊,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進而進攻美國本土。

    42年5月,準備參戰的日本海軍便在瀨戶集結出發,預計6月7日拿下中途島,美國海軍司令尼米茲自驕傲敗於珍珠港後十分警惕,事先截獲日軍作戰計劃。美軍根據情報研究對策,於6月4日遭遇日軍主力,經過美軍浴血奮戰,日軍大敗。山本於5日凌晨宣佈放棄進攻計劃,至此,頑強的美華人贏得了這場史上以航母和空中力量決定勝負的最大戰役。

    這回,日本損失四艘航母:加賀,赤誠,飛龍,蒼龍,一艘巡洋艦,180架飛機隨艦沉沒,另有54架被擊落,2500名日軍陣亡。而美軍僅損失一艘航母,307名士兵和147架飛機。

    此次日軍失利,使日海軍聯合艦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海空作戰。從珍珠港事變後日軍一直擁有的太平洋戰區的戰略主動權,從此易主給美國。

    這兩次大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兩次戰役,但美軍取得最終的勝利,獲得太平洋戰區的戰略主動權。

    對比珍珠港和中途島戰役,便會發現:珍珠港戰役日軍抓住美軍毫戒備之機,發動猛烈攻勢;而中途島才算是日美真正的海空實力的大對抗。因此,我著重對中途島戰役進行研究,並總結出三條:日本發動戰役的原因;美軍獲勝的原因;中途島戰役的影響。

    究其日本發動中途島戰役的原因,我認為有四點:

    1.中途島是太平洋的戰略要地。中途島地處夏威夷群島,距珍珠港1828公里,由兩個環礁組成,僅五平方公里之大,是美海軍前沿陣地。美軍在島上修建巡邏機基地和機場跑道。此島與珍珠港互為犄角。日軍認為,如果一旦拿下了中途島,美國的西海岸也就門戶大開了,對進攻美國本土創造條件。

    2.日本那時已有足夠的戰爭資源。到1942年4月,日本侵略者已在中國大陸和太平洋佔領了大片地區,他們把中國當作大後方,從荷屬東印度群島掠奪石油。所以中途島戰役日軍消耗油量,就相當於和平時期日本海軍一年消耗的油量。

    3.珍珠港事變後仍然懼怕美國的海空實力。珍珠港事變,日本僅是炸燬美國海上重火力的戰列艦,而可以海空作戰的美國航母未受損傷,所以美國海軍實力依舊強大,日本仍舊畏懼美國海空實力。

    4.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潛在實力,欲速戰速決。山本五十六曾是日本駐華盛頓武官,任期時,在美國廣泛遊歷,並深刻地研究了美國的軍事潛力。他看到美國巨大的生產能力,瞭解一旦這個國家完全納入戰爭軌道,日本就少有獲勝的希望,因此他看到美國在珍珠港事變後元氣尚未恢復馬上攻擊美國海軍主力,希望迅速結束太平洋戰爭。

    關於美軍獲勝的原因,我認為大致共有7點。

    1.珍珠港與中途島互成犄角之勢,易守難攻。而日本人是海上大規模遠征,如果一旦被動挨打,則必定死於茫茫大海之中!

    2.美國在戰前積極收集情報。由於日軍過分驕橫和時間倉促,日軍電臺仍在使用JN25的老密碼。與偷襲珍珠港一樣,日方把成功寄託於保守秘密,結果事與願違,美國少校約瑟夫·羅奇福在珍珠港美海軍司令部地下室內收集到日方聯合艦隊90%的資訊,併成功破譯JN25密碼。羅奇福少校發現,電文中日方常用到“AF”,並推斷AF指中途島,並拍了一份電報慌稱中途島淡水裝置損壞。果不其然,日方的電報上顯示:“AF可能缺少淡水。”

    顯然,日本人走的每一步暗棋都被美華人盡收眼底,因此美華人可以研究對策,並找出日軍弱點,擊垮日本人。

    3.美華人打了日本的時間差。日本人由於安排不妥,起飛和降落飛機相沖突,所以日本人先把準備起飛的飛機入庫,再讓降落的飛機降落,併為了節約時間,將卸下的炸藥和魚雷全部堆放在甲板上,這恰恰是為他們安排墳場!美國轟炸機往往抓住日本人這樣手忙腳亂之時,給予其致命一擊中!

    4.美軍飛機不時出現在各個方向干擾日方,使日方指揮部常常作出錯誤判斷,使艦隊混亂,從而不堪一擊。

    5.由於珍珠港事變,美華人的憤怒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統籌兼顧。在中途島戰役前些日的美日新幾內亞珊瑚海大戰中,美國航母“約克城”

    號不幸重創。但頑強拼搏的美華人將這艘原計劃修三個月的航母,三天便修完了。況且中途島大戰前,美方已破譯日方密碼,瞭解日軍動向,軍心大振,都要報珍珠港的一箭之仇。

    6.日方戰前準備出現重大失誤!如果日方集中使用兵力,中途島的勝利唾手可得,但是山本五十六犯了一個大錯誤。為了迷惑幷包圍敵方艦隊,山本將他的龐大艦隊分成了五個部分,使美軍能夠各個擊破。

    7.天氣利於美軍。那幾天中途島附近海面大霧茫茫,給日方行軍帶來不便,拖延了時間,給了美軍更多調整兵力佈署的機會。

    關於中途島戰役對太平洋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我也有3點看法。

    1.美國成為海上霸主。日本由於損失4艘航母,元氣大傷,軍心渙散,太平洋的制空權制海權已由美華人取而代之。

    2.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人被美華人窮追猛打;在亞洲中國戰場上,侵華日軍完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大量兵力被直接或間接牽制。日本人逐漸從自己創設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向日本本土節節敗退。

    3.由於中途島戰役日本人太平洋主動權喪失,使其海上甚至心臟地帶屢屢捱打,迅速失掉了蘇門答臘、爪哇等戰略要地,並使東南亞日軍被團團包圍,迫使1944年那時已在中國垂死掙扎的侵華日軍勞師遠征發動豫湘桂戰役去拯救他們的難兄難弟們,使日本人本土“舉國玉碎”成為泡影,並可以於45年8月兩度無阻地投下兩顆原子彈。中途島戰役的勝利,客觀上間接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加快了盟軍奪取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腳步。

    1941年的那次偷襲,使所有美華人銘刻住“12·7”,使所有美華人徹底看清日本帝國主義猙獰的面目,使美軍加入了盟軍的行列。1942年的中途島,徹底擊碎了日本人統治太平洋的美夢。美華人認清了珍珠港的失敗,在中途島一役中將日本帝國主義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 24 # 中京和順

    1.從故事題材來說不一樣:《決戰中途島》是以中途島戰役為題材拍攝的影片,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在這次戰役中以損失一艘航母“約克城”號的代價擊沉日本“飛龍”、“蒼龍”、“赤城”、“加賀”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艦,取得初步扭轉太平洋戰局的勝利。成功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軍在海戰中大敗。而《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華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撼。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宣告。

    2.觀影效果來說。《決戰中途島》更勝一籌,因為要拍攝這場戰爭是有難度的,要接近於當時的戰爭狀況。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海戰,日本海軍從此走向沒落。整個影片的效果也要比《珍珠港》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五行論都有哪些?有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