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鳥飛吧吧

    座標重慶農村

    大年初一早上放鞭炮,吃湯圓,說吉利的話,吃完湯圓就去給已故的先人上墳,長輩發紅包壓歲錢,然後就是一天的吃喝玩樂。

  • 2 # 偷得浮生半日閒65003009

    座標,河北深州,初一早起吃餃子,供神,除夕在院中鋪上芝麻秸,初一早起吃完餃子拜年磕頭,主要是自家長輩,串門拜年時故意踩芝麻秸,其一寓意踩(碎)歲,其二為步步高,自家長輩拜完後,拿燒紙,餃子,鞭炮上墳祭祖,告訴長輩又過一年,訴說過去的一年大事小情,祈禱祖先保佑新的一年老少康泰,事畢回家去老輩同村親戚與各朋友及關係不錯的長輩家串一串,回家預備中午飯,一般下午該睡的睡,該賭的賭,該喝的喝,也有一部分人假期緊,就去串親戚去了!

  • 3 # Belinda888888

    大年初一,我們這裡的風俗習慣就是祭拜祖先,村裡的鑼鼓隊到各家企業拜年。家家戶戶到親戚朋友家串門!沒有其它特別的風俗習慣。有時覺得不是很熱鬧,初一晚上哪些企業家就會放煙花

  • 4 # 莊宇長春子

    年初一,首先祀事,向天地尊神和祖宗拜年。在儀式上是燒香點燭供奉三牲:豬肉一塊(祝)、雞(吉)、魚(餘)。隨後是貼門帖(開門大吉、萬事如意)點燃爆竹,向祖父母、父母祝福拜年,再在庭院室內兄弟姐妹互相祝福拜年,然後出門把自已門邊爆屑用掃帚往裹掃一下,表示將錢財掃入家門,再去廟裡拜神和到族內的叔伯堂兄弟侄兒拜年。

    :初一,這天是彌勒佛和地藏王值事,不能農事連掃地都不行。廟裡的菩薩出行,到家門時,就得拱手叩頭,放爆。這大概是我們的風俗!

  • 5 # 會理小張說三農

    謝謝邀請,我覺得我們這邊農村的初一是這樣的,下面我就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說家鄉的初一,初一早上睡到自然醒,而且不能叫家人和別人起床的,據說老人們說過,叫人起床會把跳蚤叫起來,而且早上還不能掃地,傳下來的話是怕把自己家的財掃走,不能吃藥再病都儘量的不要吃藥,以免以後身體不好,不能洗衣服曬衣服,不能打孩子,不能生氣哭泣,不能到別人家裡去串門拜訪,不能出財用錢,更不能出行最好是待在家裡,或者出去不能和別人吵架爭論,不能被別人撈口袋等等。此番說辭只是個人在農村所聽到的話,都是老人家們傳下來的。切勿深信不疑,因為各方有各方的習俗,基本上都是不同的。

  • 6 # 張春龍

    大年初一那天,我的家鄉習俗是清晨到到水井挑一擔水倒在自家水釭裡,到山上砍點柴扛到家裡,名曰進銀水進大才。早飯祭獻祖宗,先點燃香插在香火案,土地,門神,灶神等處,並燃燭,祭獻煮熟的米粑粑,燒紙。晚飯照常燒香燃燭祭獻米飯。全天祭獻素食,家人也吃素食。

  • 7 # 古月照文史

    冀南大年初一的風俗,一要祭祖。凌晨四五點就起床,給老天爺、全神、灶神、門神、家鄉爺及帾子(布制,牌寫列祖列宗名字,掛正屋中廳)擺上供品,包括面制棗花兒、水果、西果子、水餃等,點蠟燭,上香,燒紙元寶,家裡長輩帶領全家男女老少給眾神及帾子(列祖列宗)叩頭行禮,祈請保佑家人平安順利,無病無災,人丁興旺!二是拜年。先自家拜全體給長輩磕頭,逐級往下磕。之後,長輩給沒成家、未參加工作的孩子發壓歲錢。最後留下守帾子的(男性大輩兒),子孫男女們外出給同姓街坊鄰居磕頭拜年,挨門進,到誰家先拜帾子,後拜大輩兒!約八九點拜完年回來吃水餃、看電視、睡覺!下午搓麻將、逛街、到廣場放風箏玩兒!

  • 8 # 愛瘋說事

    我的家鄉在魯西南的鄄城,鄄城是千年古縣,堯王之墓,孫臏古裡,村風純樸。春秋時屬魯國,受儒家文化影響甚深,素來講究“仁義禮智信,忠孝廉辱恥"。因些大年初一的習俗就與儒家文化,特別"忠孝"“禮義"有直接的聯絡。

    習俗是怎樣的呢?請往下看:

    一、五更天起來煮餃子,吃餃子。煮餃子用的柴火也十分有講究,要用芝麻桿燒火,寓義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下餃子是要放鞭炮,越響越好,響的時間越長越好。煮熟餃子後,盛上第一碗要敬神靈,敬祖宗,敬逝去的親人!然後要盛好多碗,把灶臺擺滿,每碗只盛三四個,讓人多吃幾碗,寓意飯量大,身體好,生活富裕。還有一層意思人丁興望,添丁進口。∵

    二、拜年。這是最重的一個環節。首先是子女,兒孫給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拜年,要磕頭的,長輩會給未成年的晚輩發壓歲錢。再次就是男女分開,男一夥,女一群,走出去拜年。先是到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去磕頭,老行三跪九叩之大禮。再到村裡給輩份較長,上了歲數的老人拜年,跪下磕頭,行跪拜禮。長輩會給拜年的晚輩散發香菸,瓜子,花生,糖果等。

    三、到七八點之後,開始趕廟會,看踩高蹺,扭秧歌等多種形式的表演。有的是看大戲,玩雜耍等。

    這種習俗主要還是儒家文化中的忠孝,禮義成份居多,這也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過年文化之一。

  • 9 # 黃雲強5

    說我國中華文化有各地區各民族文化不同,如我家鄉是國家唯一世界長壽市賀州,而賀州最高山峰南嶺都龐嶺富川瑤縣北卡山頂海拔1857米山下有座美麗觀音懷山景區,而山下村莊座落儒佛道的很多明清時代的寺廟,而有兩條較好水源之間只二公里距離,從明朝中旬到現在發現多村和瀟賀古道上一個圩鎮,原有共同建寺廟和各種廟節文化,現起地方文化節大部分從廣東陽山文化,再追查就從福建邵武《和平書院》是我祖後唐黃峭創立,後流傳各地各種歷史文化張三丰與黃峭後裔同村而在明朝初我祖與周邊龍虎山寺廟道場文化有關,而我處保留珍貴記載明朝祖史文化來奉嶺二源歷史過程及文化如下在我縣慣節以陽山文化在瀟賀古道上的沙子坪六.二十三關帝廟是全縣最鬧熱鄉鎮。在全縣春節初一、二最早的民間文化活動節如過去晚上唱桂劇,白天打蘭球比賽,有時象棋比賽、拔河比賽及打字牌、撲克等文化活動現每年正月初一舞龍舞獅及炸龍活動及男女老少都參加多種活動節目。再說地方風俗習慣,大年初一不到外村拜年走親戚,只能在本村長老家拜年……

  • 10 # 老者6311002534379

    說點家鄉古老的習俗,在年三十晚上,就要把水缸裡的水挑滿,名曰“搶銀水",晚上把地打掃乾淨,年初一是不準掃地的,恐把“財氣"掃掉。年三十晚上,大人給小孩發紅包,名曰"壓歲錢"。

    年初一早晨,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大人貼春聯,小孩放鞭炮,興高采烈玩遊戲。

    年初一早起,家長張羅酒菜,早上要吃湯圓,討個好彩頭(團團圓圓),年初一是不出門的,都是在家庭聚會,只有過了初一,才開始走親訪友。從年初三開始,就請春客,白天各家走動,晚上開始耍龍,跳花燈,開始規模小,逐步規模變大,變得熱鬧起來,一直到十五,達到高潮,也叫過大年,爾後把龍請回,表示過完年。

    現在很多風俗逐步變了,跳花燈和耍龍已多年不見,恐怕在農村還有些許儲存,兒時過年的熱鬧鏡頭,只能留在記憶中了。

  • 11 # 旃檀香嚴

    一是拜年。

    “序長幼拜尊屬戚族,近者往來相賀”謂之“拜年”。

    在古時拜年,一般是晚輩對自家長輩行下跪、磕頭或鞠躬拜年,然後到本村長輩、親戚、鄰居家拜年。路上,拜年人見面,都拱手互致問候,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吉祥話。

    當然現了現代,這一習俗也就沒有以往那般莊重,但卻依舊是不可缺少的一大習俗。比如大家可能透過現有通訊科技,向身在遠方或是別處的親友問好,拜年,外帶發壓歲錢。

    二是壓歲錢。

    在小輩們向長者們拜年的時候,長者們也就會拿出壓歲錢《又通“壓祟”》壓歲錢寓意驅邪避害,保佑平安。

    而這也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期望和祝願。(其實還有晚輩給老人的壓歲錢,代表著晚輩對老人的祝福,長命百歲的祝願。)

    三放鞭炮

    初一早起之後開門需要放“開門炮仗”,放多少也都是吉祥的寓意,比如“福祿壽喜”,“五福臨門”,“六六大順”等等都是美好的祝願。等放完鞭炮,留下滿地紅紅的鞭炮皮,寓意“滿堂紅”。

    (不過這一習俗,現下除了農村,城市之內以少有觀見)

    四不得殺生掃地

    初一這一天不能打掃,不然意味著將財運好運都掃了出去,即便非要掃,也是由外面向裡面掃。同樣要是殺生,則意味著這一年會有血光之災。

    主流的方面應該有這四樣,除此之外還有上廟宇點香或是別的一些不同傳統節目,這卻就因各地風俗不同而微有不同了,這裡也就不一一寫出了。

  • 12 # 我從山中來570328

    大年初一,不管男女老少,穿的衣服一定是他自己認為最好的。大人們一年四季在地裡勞作,有新衣服也不捨得穿。還有的是孩子在外邊工作的,過年了也給爸媽買上一兩身,都等著這兩天穿出來,到在一起,互相品頭論足一番。小孩子們更是高興,專門穿上有兜的衣服,準備裝壓歲錢,裝糖果。

    吃過早飯,一家找一家,大部分是一個太爺爺的湊成一夥,成群結隊的出去磕頭拜年,別看平時各奔東西,這時候必須歸隊,不能入別人的夥。

    每家都貢著家堂,輪著磕頭,一家都不能落下。還要給上了年紀的長輩磕頭拜年。族戶大的一整天都磕不完。

    大年初一,見面都是吉祥話,人人臉上帶笑容。

  • 13 # 迷彩十一年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不一樣,我生活在安徽最北邊的小縣城,我們年初一早上五點多起來下燒水下餃子,鞭炮要在餃子入鍋的時候下,第一碗餃子要去送給本家最老的長輩,表敬意送祝福。吃完餃子就是拜年,三五成群男女老少都出來,村裡家家戶戶都是開著大門的,進來拜年問好都會有瓜子花生糖果吃,來者不拒。之後可以去趕廟會可以去教堂看唱詩班演節目,初一這天不管屋裡院子裡有多少瓜子皮鞭炮皮都不用打掃,是象徵財運的不可以掃走!

  • 14 # 樂之斯年

    說下我們家的大年初一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家屬於比較傳統的家庭,過年也是比較有形式感的!宗家(宗族)所有人在初一早上都會回到老家,聚在一起!

    首先是去拜祖先,宗家所有人要在祖先靈位前跪下磕頭!先作揖,後跪地再磕頭,祈求祖先庇佑安康!

    然後去輩分最大的長輩那裡,以同樣的形式跪拜!

    也許聽完我說的,大家覺得有些過於儀式感,其實這不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節日文化嗎,可能有人覺得傳統文化太老土,不符合當今社會,那我們看看日本、韓國這些發達國家,他們在國家傳統節日甚至在盛大的聚會上,他們的穿著,他們的禮儀是怎麼樣的!我們的確在進步,但是進步的過程中流失了太多傳統文化!那是祖先就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節日的習俗,不論是西方的聖誕節,還是中國的春節,都包涵著歷史的傳承,關乎下一代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 15 # 茶亦有道03

    在我們大理永平老家大年初一早上,不準睡懶覺,不準吵架,不準灑水,不準掃地,不準吹火。 初一早上不準吃葷的,要吃素,吃湯圓。湯圓裡面有帶心(北方人說的餡),有什麼都不帶的,有裡面放錢幣的。如果吃到裡面什麼都不帶的寓意著這個人老實,實誠。如果吃到帶錢幣的,寓意著財運好。

    在我們更小的時候,吃完湯圓後,還要帶著一部分湯圓去果樹上掛湯圓,一個人問一個人打講一些好聽的話,然後再用一點紅紙在果樹根上裹一圈。

  • 16 # 大大燕子

    我江西老家大年初一凌晨爸爸要很早起床開門打鞭炮迎財神,接著要煮早餐,因為我們信佛,早上吃齋,有黃豆芽,豆腐,芋頭,青菜等素菜,做好菜我們才起床吃早餐,吃完早餐就開始挨家挨戶上門拜年了。

  • 17 # 富強原創詩詞

    我家鄉廣東梅州家鄉,在年三十貼對聯,掛燈龍,大初放鞭炮,放煙花迎財神,在拜觀音菩薩求保佑平平安安,幸福安康,還去廟裡燒,祝來年風調雨順,舞獅子,拜來大吉大利,在晚上,重要鞭炮,煙花,在下鞭炮聲,天空中色彩斑斕,五光十色彩繽紛多彩多姿景色,燦爛千陽大初可熱鬧非凡,迎來新的一年裡更加吉祥如意,財源廣進,生意興隆通四海,幸福安康,步步高昇,一凡風順事業成!

  • 18 # 小賈日記

    從早上開始說吧,我們這邊大年初一早上醒來要找吃一口肉,肉是年三十那天晚上煮開過年吃的,早起吃一口肉代表著一年都有肉吃,這也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可能是以前條件差,很難吃到肉。起床要睡到自然醒,不能有人叫,一年的頭一天就要好好休息,然後不能掃地、不能幹活,不然的話這一年都得忙碌著,而且要穿新衣服,不能去別的親戚家玩,還有最記憶猶新的就是,小時候家裡人就說這一天不能花錢買東西,要不然一年都得花錢,現在想想覺得是不是那時候比較窮,家人怕我們花錢才這樣說的呢

  • 19 # 布衣博主

    我的家鄉在安徽北部,地處黃淮一代,華北平原南部與河南、山東、江蘇交界,我們離河南比較近。

    至於大年初一,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全國各地大部分習俗都是一致的,貼春聯、放鞭炮、殺豬宰羊,初一清晨給自己父母拜年之後,再給自己家族的長輩們一一拜年問好,我們這裡有一個規矩就是過年必須要起五更吃年夜飯,大年三十兒晚上過了0點以後起來做好飯先拜神,在叩拜自己的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初二去丈母孃家走親戚送禮、拜年問好!其次再走其它的親戚拜年問好,給晚輩孩子壓歲錢(紅包)就這些,這我們老家的習俗。

  • 20 # 人間道天涯芳草

    說到大年初一,不得不說我家鄉那些討厭的風俗了,甚至我感覺有點像陋習,不過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去做了。首先最最讓人討厭的事情就是早晨五點多起床,圍著村子家家戶戶去磕頭,本來給家裡長輩磕頭是孝敬,不是陋習,可是我們那是磕整個村子,只要輩分比你長,年齡比你大,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管他認識不認識,熟悉不熟悉,都要磕。我媽媽早晨五點多去磕頭,磕完整個村子的長輩回來都七點多了,累的那是膝蓋疼痛,雙腿不能在彎曲。兩個小時啊,就是走路走兩個小時也累吧,磕頭兩個小時怎麼受得了,大過年的,不夠折騰人的。不過年輕人不理這一套了,給自己的老人磕一個就成了,誰還滿村子跑去給人家磕頭去[我想靜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