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閒聊新發現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月快結束時,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我是湖南人,來說說我家大年初一的習俗。

    待第一聲新年的鐘聲敲過,村上鞭炮響徹天,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一般是由男士去點燃鞭炮,我家由爸爸和弟弟去燃放,半夜,燃放的煙花映紅了天,五光十色,稍縱即逝,想想過去的一年,再憧憬一下新的一年爸爸們還會在家點上香燭,插在客廳正中間的兩旁香簍裡,預示著告訴先人們,爸爸的祖輩們,過年了,保佑家人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初一一大早,爸爸起來做早餐,因為平時都是媽媽做飯,所以過年這幾天早上都是爸爸起來做,讓媽媽也可以休息一下,因為接下來又要做一整年的飯了。早餐一般都是圓形的食物,糯米餈粑,或煎或油炸,預示新的一年大家團團圓圓。而且還不能動刀子的哦,不知道你們那有沒這樣的習俗?

    對於孩子,平常都是要喊才起床的,這天早上,是不準喊起床的,要自己主動起床,而且是要起得早,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也是這個道理吧。如果起床就去讀書的話,預示著今年學習進步哦!

    早餐吃完了,就要準備很多的零食和水果,零食有:花生、瓜子、米雪糕等,現在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堅果。水果一大碟,零食一大碟,都擺放整齊放在客廳正中間的圓桌上,等待爸爸的兄弟們及孩子們來拜訪。

    而小孩子們,這個時候就出去向長輩們拜年了!先去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祝福爺爺奶奶身體健康!爺爺奶奶總是樂呵呵地給每個孩子包上一個紅包,儘管不多,一兩塊,但大家心裡都是特別開心的;然後就去伯父家,叔叔家,依次拜年,大家臉上都是洋溢著幸福的開心的笑!不管那天是豔陽高照還是冰天雪地,大家的心情都是美美的,也是一年最放鬆的時間。

    初一上午還要去先人墳頭上墳,新的一年了,用煙火把他們帶回家也一起過個團圓年。其實這都是大家對逝去的先人的一種尊敬,一種懷念吧,一種感恩吧!

    到了晚上,小孩子們就都出來放煙花了,可漂亮了!

    初一還有一些小的習俗呢。比如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問父母要錢,也最好不要去花錢,因為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家裡都備得齊全著呢,在這一天花錢的話,大家會笑話敗家子的。還有小孩子也不能在這一天打鬧,哭喊,這都是不吉利的哦!

    現在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其實有著這些習俗,小規矩,大家還是會向過去一樣期待著過年!過大年!過熱鬧年!

    你們那習俗又是怎樣的呢?

  • 22 # 3659712514696

    拜年!一家之長帥全家兒孫,在全村走街串巷,挨門挨戶拜年,就連多年不說話的仇人也不例外,忘掉煩惱,增加年味!

  • 23 # 王小軟

    泱泱中華五千載,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積澱,各地有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大年初年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在我的老家(四川瀘州)有很多風俗:守歲、睡懶覺、不動刀、不掃地、不倒水,說吉利話,向家裡老人拜年問安,最重要的就是吃湯圓,還要在一個裡邊包一個硬幣,誰吃到表示新的一年好運連綿。

  • 24 # 張際軍

    中國最傳統的節日就是春節了。辭舊迎新過大年,大街小巷擠滿了人,人們都穿上了新衣服,喜氣洋洋等待新年的到來。我的家鄉在農村,大年初一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去自己的長輩家拜年,還要擺上家堂,供奉給逝去的親人們,這天也要把他們請到家裡來,一起歡度新年。村裡的規矩很多,首先是大年初一這一天不能掃地,不能洗衣服,語意是會掃出一年的財運或好運。二是親人或鄰居之間相互拜年,以此加深感情,為來年的各項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三是不能說髒話出陋習,要多說吉祥話,為來年帶來吉祥好運。

  • 25 # 芸海扁舟子

    本人生長於陝西關中禮泉,小時候過年的情形當然印象深刻。

    大年初一先是起得很早,大部分都是興奮睡不著早想著下炕,或者被村裡的放炮聲吵醒。穿上已經嚮往很久的新衣服,拿起分給自己的各種炮仗(家裡小孩多,那時候村裡基本沒有獨生子女),點火用得火柴和香(火柴先點著香,用香再點炮仗,安全得多,也不用太害怕),然後衝到在自家大門口就開始放。碰到左右鄰居也互相口頭上拜年問好,但絕不會隨意到別人家裡去。因為這涉及到關係上的親疏遠近,從而到家中正式拜年時講究個先後次序問題。

    放完炮仗,回屋洗漱。完事後就一家幾個小孩一起先到爺爺奶奶屋,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說吉祥話,領壓歲錢。這時候自家伯叔家的小孩也會過來,大夥湊一塊拜年更熱鬧。如果爺爺村裡還有兄弟,然後再一起給另幾個爺爺按排行依次拜年。爺爺輩的拜完,下面就是給父親同一輩的伯伯叔叔拜,依然按排行次序。拜的過程中,爺爺輩的一般都會發壓歲錢,伯伯叔叔就未必有了。過年每家準備的瓜子花生糖果只要上門的客人任你可勁吃,臨走之前還要抓幾把硬塞進你兜裡。村裡有關係特別鐵的鄰居,隨後也會上門拜年。一大幫小孩在拜年的同時,也就商量好吃完早飯怎麼玩的事。拜完年後就可以回家吃飯了。當時農村裡一天就吃兩頓飯,早飯一般也就9、10點鐘的樣子。總之,初一拜年是留給自家人的,不會出遠門,也很少會去鄰居家。

    大人早上起來打掃庭院,燒熱水,拾掇早飯,也就是羊肉餃子(餃子頭天晚上已經包好,早上也就煮熟、準備醋碟),準備瓜子、花生、水果糖、核桃等過年的小吃,盛在碟子或碗裡,擺放在桌子上,有人上門拜年好招待。大人一直就在家裡忙活,不會隨小孩子轉著拜年。凡是成家後單過的自家兄弟,三十那天晚上都要聚到父母屋裡一起坐坐,初一這天就不用再走動了。吃完早飯,收拾完畢,再就是把大門口放完得炮仗紙花掃成一堆,鄰居間看著紙花堆,互相吹捧著調笑著說著某某家裡掙得錢多,買得炮仗也多,紙堆也比別家大一圈,過年的氣氛在這種調侃式的笑聲中更顯濃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