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苒酩君
-
2 # 江湖夜雨十年燈18
武安君白起點點頭。淡淡的說:“開始吧!”
秦軍猛士大吼:殺!殺!殺!
隨即萬弩齊射,矢如飛蝗。箭雨遮天蔽日,向被半埋在大坑中捆住手腳的趙軍俘虜射去。
但聽慘呼漫罵之聲不絕於耳。大批趙軍俘虜中箭死去。不一會,屍體已經堆積如山。
有的趙軍中箭不死,想爬出坑去。已早有巡查秦軍衝過去,用長矛刺死,割下腦袋。屍體被踢回坑中。
秦軍將領令旗揮舞,一隊弩兵射完,第二隊馬上跟上射擊。第三隊,第四隊……連綿不絕。
從早上開始,一直屠殺到中午時分。
屍體越堆越高,宛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丘。趙軍鮮血已經將一個個大坑浸泡成小池塘一般。血腥味撲鼻,連秦軍都不敢靠近。
步軍千戶普砍皺皺眉頭,不安的對武安君白起說:“趙軍四十萬降卒都在這裡,如此殺法,難道……難道君候您想把他們全殺光?”
白起冷漠的點點頭。一句話也不說。他的目光中閃爍著異常殘酷得光芒,似乎要把眼前著修羅屠場牢牢看穿。
“為什麼?秦王殿下恐怕……恐怕不會同意!”。普砍咬咬牙說。
白起嘴角泛起一絲輕蔑的冷笑。他那剛毅又略帶猙獰的長臉轉過來,似乎在欣賞猴子一般看著發抖的普砍。
停了一會,白起才淡淡的說:“天叫人死,人不得不死。命叫國亡,國不得不亡。趙國這四十萬大軍,都是精銳猛士。被我們斷了糧道,才無奈投降。吃飽就能作戰。趙人深恨我們秦人。押送他們回秦,中途必然生變。不僅可能反傷我大秦精銳,而且如果這四十萬趙軍有一半逃回趙國,重新武裝,再被李牧,廉頗這樣的名將帶領,別說秦王殿下誅滅六國大業無法完成,說不定趙軍可能重新攻擊秦國。所以,天機在我,殺之則趙國滅。趙滅則六國衰,天下一戰可定也!我是用40萬趙軍性命,換大秦所有百姓的福祉與未來!懂了嘛?
”懂了!武安君神機妙算,謀國深遠,真我大秦之福也!“
”那就把剩餘的15萬趙軍全部也殺光,四十萬一個不留!“
”諾!“
白起策馬回帳。身後傳來更加悽戾的哭喊殺戮聲。天空中紅日中升,彷彿被趙軍鮮血浸染,已經燦爛無法直視。
-
3 # 求圖55
屠戮降卒必遭譴責,然而不殺又能怎麼辦,雖然攻下了趙國,趙國沒糧,那可是幾十萬人啊,要吃飯的,遣散養不起,編入軍隊會造反,結果是沒有選擇的坑殺!
-
4 # 西安磚頭
我個人認為從戰略的影響力說是有效的。毛主席在三大戰役時說過:要聚集有生力量打殲滅戰,其道理是一樣的。
趙國透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趙武靈王十年建立了一支由趙人、東胡人組成的,在當時一流的騎兵,李牧、趙奢、廉頗又是出色的將領,秦軍多次敗北,之後再上述將領過期,趙國無人可用只能出了趙括最終導致長平之戰。
由於當時沒有較好的思想工作方法,秦國又無法消化這批人,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坑殺。結果就是此戰之後,趙國再無可用之人,可戰之兵,趙國被快速滅國。
-
5 # 會飛的魚199003
白起坑殺了40萬降卒,是他們的命。從此之後,秦國終於再無對手,可以統一天下了。秦國滅亡後,秦卒被坑殺,秦人被殺盡,也是他們的命。六國人為了報仇,掘親人墳墓,毀秦人宗廟,秦人就此消失,也是他們罪有應得,沒什麼好可憐的。
-
6 # 秦嶺深山隱士
關於白起坑殺40萬降卒的長平之戰爭論很多,事實的真相是:
趙軍作戰人數大約40萬,雙方交戰中各有一半的傷亡。所以,被坑殺的趙軍應該有20萬人。
白起坑殺趙軍有三個原因,一是,戰爭中秦軍的傷亡太大,替死去秦軍報仇;二是,戰俘太多,秦軍沒法控制;三是,趙軍反覆無常,擔心釋放後會繼續與秦軍作戰。
坑殺趙軍的後果造成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中,秦軍無法取勝。雖然邯鄲被圍,但趙國軍民齊心協力,同仇敵愾,拚死作戰。投降也是死,還不及與秦軍搏鬥到底。在魏楚聯軍參與救趙後,把秦軍趕到河西,收復了以前丟失的大部分土地。
長平之戰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白起被認為是中國自古以來打殲滅戰的第一人。把敵人引進來,分段包圍,集中殲滅。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必然會造成傷亡。和平取勝才是上策。
-
7 # 十年ye不晚
1、坑殺趙軍是經秦王默許的;2、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的區別之一就是在戰爭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只是這一戰消滅的數量多而已;3、40萬降卒數量太大,無法控制,就是放到現在也沒用十足的把握;4、是歷史的必然,秦國君臣對統一天下的目標和決心是一致的,白起從秦國的角度和戰略角度選擇當然是殺!5、也是警告觀望的另五國,別想坐等漁翁之利!
-
8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被坑殺趙軍不可能有40萬。趙軍帶甲60萬,防匈奴10萬,皮牢等前線5萬,燕國等防禦兵力10萬,邯鄲及各地守軍10萬,長平也就25萬,廉頗連吃敗仗損失數萬,給趙括的只有20萬。秦軍百萬,防守韓楚魏的30萬,防範皮牢等趙軍的數萬,駐紮大後方,保衛本土的10萬,所以長平秦軍超50萬。死者過半,至少被趙括軍殺死30萬,還不算後來增援的新軍數十萬。由此能推算出,趙括軍總的消滅秦軍近50萬。20萬趙括軍多數戰死。白起所謂坑40萬,是與司馬靳合謀,坑了上黨軍民共40萬,可以看看那邊的骸骨裡有沒有婦女的,就能證實。白起死前不說其他戰役裡,坑或者淹死的,為什麼只說長平,就因為長平坑殺的大部分是平民。而白起和司馬靳同時被賜死,就是因為長平欺君。
-
9 # kolon07
從已知的情況看,趙軍40餘萬人,秦軍軍民60餘萬人,秦人損失近30萬,趙軍投降後遭坑殺。這樣說來,趙軍在實際作戰中損失並不大,可見善胡服騎射的趙軍戰鬥力之強悍,應該足讓秦軍畏懼,如果這樣一隻部隊放回趙國,那真無異於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所以肯定不能放。長平之戰前期,大家都是在做防禦,空耗國力3年,國內那還有存糧養這些戰俘?所以趙軍很不幸的就成了戰略的犧牲品。
-
10 # 手機使用者5626523324
白起當時那種情況不殺降兵,怎麼辦,已沒有糧食,秦軍都不夠吃,而放回去會接著被趙王徵軍打秦國,秦王也在考驗白起,如果你是白起,你會怎辦
-
11 # tommy小童
首先,我個人覺得沒有四十萬, 在冷兵器時代,四十萬人就算被俘也不可能等著被坑殺, 秦軍要多少人才能實現全面壓制??? 四萬人還差不多, 秦軍十倍以上可以達到這個結果。
其次, 即使幾萬人也不全是坑殺, 也一定有不想坐以待斃者, 這些人估計被圍起來用弓箭射殺或者拿戈刺死, 剩下虛弱不堪者和一些絕望者才可能被活埋。
這就是我認為的長平之戰的結局。純屬推測
-
12 # 和氣方圓
白起沒有錯!你不殺降卒就給敵人提供了有生力量對自己是威脅!殺掉敵人的人口和士氣都會大受打擊!說句實話如果白起活到統一七國的最後時刻.秦朝不會滅亡!秦朝滅亡的根本就是秦始皇沒用殺掉七國皇族餘孽導致的!白起在不會讓它們活著!罪人他一人當!受益的可是整個秦國啊
-
13 # 賀灝
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有二個最急迫的難題:一是俘虜太多難於管控,難保降卒反水,這個原因與李鴻章的蘇州殺降類同。
二是糧草不濟,秦軍自已都乏食那有餘糧養活數十萬趙卒。再者趙軍投降之前已經是靠吃死人維糸,投降秦軍若不能果腹必叛,到時秦軍還不一定彈壓的住。這個局面與項羽坑殺章邯二十萬降卒類同。
-
14 # 楊兵甬
長平之戰秦軍雖慘勝但損傷過半士氣也受到打擊根本就沒有歡慶勝利之喜悅,可想而知當時戰場殘酷戰鬥之慘烈,是過去打仗從未有的以前大部分戰役是勝的很輕鬆規摸雖大但並不向現在如此之慘烈。對待人數眾多趙軍戰俘因其戰鬥力 頑強彪悍 桀驁不馴是心有餘悸再加上自身人員因作戰損失巨大兵員不夠看管,這些俘虜留也留不住放又怕放虎歸山又成勁敵,很多秦軍士卒也因親人及親朋好友戰死就有殺俘洩憤要求,在秦王也不想留這些戰俘的暗自默許情況之下,白起開始下屠俘之令,屠殺方式我估計採取是分批隱蔽騙殺方式否則趙軍戰俘知道非得群起反抗到時想壓得壓不住至於所殺人數估計沒有後人說的四十萬之多因戰場上陣亡加上其它原因如非戰鬥減員病死傷重而死嚴重的等因素被俘人應該有十數萬之多要說坑殺把那麼多人坑殺活埋那不可能的那是累人吃力不討好的事還不如直接屠殺了事。這次屠殺不但沒能震攝住趙國舉國上下反而激起保家衛國悲壯之心在秦軍二次攻趙當中同仇敵愾在其他五國出兵支援下打敗了秦軍收復國土。也使白起對自己屠俘所為深深留下陰影至死都後悔不己。
-
15 # sss215074033
趙軍投降後,白起怎麼說呢?
武安君(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當白起死時他自己評價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選自以上引用皆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16 # 清史宴
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白起並沒有因為贏得了這場大戰而顯得興奮,反而憂心忡忡的,因為面對如此數額龐大的趙軍降卒該如何處置,成了秦國當下最大的難題。
秦國三大巨頭,秦昭襄王嬴稷、丞相範睢、上將軍白起,嬴稷統籌全域性,范雎處置內政,白起主管軍事,秦國的這鐵三角在長平之戰中配合的也是相當默契的,否則也很難贏的這場大戰,可是戰爭勝利之後,對於處置降卒一事,嬴稷和範睢都一致的把這件最棘手的事情推給了白起,由白起全權處置。
這很明顯是他們二人都不願擔殺降的罵名,因為如此數額巨大的降卒,秦軍是無法吸收的,秦國境內又沒有合適的地方安置,又不能放他們回國,否則這仗豈不是白打了。剩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部坑殺,可這殺降的罵名,秦王和丞相都不願意承擔,白起只能獨自擔下這個千古罵名了,從此白起由戰神變成了人屠。
-
17 # 老馬碎碎念
如果真被坑殺40萬,趙國後面不會有力量單獨抵抗秦國攻打邯鄲長達一年之久。燕國近20萬人來趁火打劫,結果被廉頗打死主將,圍了都城。很可能白起消耗了20萬秦軍熬到趙軍投降,戰場上別說四十萬趙軍,連死帶活十萬都不到,傳說趙括死了,偏偏又見不到屍首。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掩蓋,自己就是喪師辱國外加欺君之罪。所以對外宣稱坑殺四十萬降卒,勉強算是秦國勝了。後來跟秦王彙報時說:雖破長平軍(沒敢說多少),秦卒死傷過半,國內空。僅以死傷論,秦不能算勝,趙不能算輸。唯一的區別就是趙括死了,白起還活著。(你要是問我的罪,那就連這個勝利果實也沒了)。事實上白起活著,卻已經死了。長平之戰對白起和趙括,都是人生最後一戰。戰場上消失的趙軍和找不到屍體的趙括,給白起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寧死不願再領兵攻趙。最終以被秦王賜死的方式保全了“戰無不勝”的虛名。而趙括,以虛名為代價,拼掉了對等的秦軍和無敵的白起,為趙國爭取了幾十年時間。
以上可以當演義戲說看,僅供娛樂。但以我們目前能看到的史料來看,並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
18 # 點綴凡塵
從現在的考古發掘工作,以及正常人的邏輯而言,根本就沒有坑殺這回事兒……所以,個人看法,就是純tm扯蛋。
首先,從人數上說,趙軍是45萬大軍被圍,數次衝殺突圍,圍困趙軍的秦軍佔據地利情況下死傷過半,趙軍能投降40多萬?死傷這麼少?按照正常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看,趙軍傷亡應當比秦軍略多一些,在20-25萬左右,加上被圍40多天,傷兵基本也就都死了,所以最後投降人數預計在20萬左右,而不是40萬。
其次,就是談談坑殺的怎麼坑殺,正常的記載是活埋。那麼就是先挖坑再掩埋。活埋40萬人,就是搞萬人坑也是要40個,這在古代可是個大工程,如果按照趙軍降卒40萬的話,秦軍死傷過半,去掉照顧傷兵和一些必要的看守後,白起手中能有10萬就不錯了,平均每個人至少挖能埋6個人的大坑的工作量(趙軍40萬,秦軍戰死的也要埋),這麼大的工程要做幾天?還要偷偷摸摸不讓趙軍降卒發現……而且活埋是需要把人綁起來,總共剩下不到30萬的秦軍去活埋40萬降卒,先挖坑再綁起來最後埋了,那畫面不敢想象……
最後就是,根據現在考古挖掘結果看,長平那裡挖掘出來的都是身上帶有致命傷的骸骨,有明顯掙扎反抗痕跡,根本不符合正常活埋印記。有興趣可以看下老沈一說,有專門從史料、現場考察這一段歷史。
-
19 # 歷史哨聲
所謂坑殺四十萬降卒,並不受專門指投降後所殺的人數,而是從趙括率軍出擊到趙括死後趙軍投降這個過程中戰鬥中所殺和投降後所殺兩方面人數的合計。這是統計上的誤區,必須下明確。
其次,在先秦所謂的萬,並不等同於現在我們所說的萬。至於先秦時的萬,是現在的多少數目,已經沒人知道了。真實來說,所謂40萬降卒,並沒有真的是實打實的40萬人,按照專家們的考證,長平之戰趙軍人數最高就是20萬人,趙括所率領出擊的趙軍數量就在17.18萬人。
白起坑殺趙軍,更多的是從軍事上考慮,想要在坑殺之後,趁趙國空虛,一舉拿下邯鄲滅趙,完成滅國大業的創舉。
假如,我們來一個假設:長平之戰後,白起趁機一舉攻下邯鄲——趙王肯定不會被抓。具體請看請看樂毅破齊。
繼續回到假設:白起攻下邯鄲,但秦國並沒有做好滅趙的準備——無論是官員、軍力、或者民力等方面,秦國想要獨吞趙國基本上不可能。
那麼就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韓、魏、齊、燕、楚肯定會聯合起來,首先擊敗在趙國的秦軍——由於趙人的不配合,因此這是相當容易的事。秦軍會被迫退回到秦國內,趙國會被複國,但更多的土地會被韓、魏、齊、燕所瓜分,這幾個國家會得以壯大實力。秦軍被擊退,至少在5年內只能採取守勢。同時因為秦滅趙,讓其他國家恐懼,因此這幾個國家更加團結的對付秦國。當他們佔領趙國土地後,攻打秦國不再有武關、函谷關的天險障礙,他們會從北郡從打秦國,然後南下關中。
簡單一句話:在戰國中過早的滅國,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並無好處。真實的案例就是齊國滅宋國。齊滅宋的後果是齊國殘破,50年不敢西出。秦若是在長平之戰後立馬滅趙,即便山東六國沒有如同滅齊時的實力,但秦國的攻勢會被打壓,真正成為孤家寡人,到處受敵。
-
20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關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中晚期的中國總人口,沒有留下任何統計數字。史學界普遍的估計,認為應當在三到四千萬的規模上之間,其中秦國約有500餘萬人,趙國約有300餘萬人。一場戰爭結束後,僅僅被敵人屠殺的戰俘就有45萬人,還是寶貴的青壯年男性,這聽起來確實駭人聽聞。
“45萬”在文獻資料中的出處,是《史記》中的《白起王翦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這兩處雖然都有“四十五萬”,但是陳述語意有明顯差別;《趙世家》、《田完世家》、《秦本紀》等篇,也有對此戰的相關記錄,卻是“四十餘萬”。這些表達不一的內容和資料記錄,都出自《史記》,就會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司馬遷撰寫的這些內容,尤其是涉及到兵力的數字,真的可靠嗎?
這個疑問可不是今天才有的,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兩千多年間,就不斷有後世古人對此產生類似的質疑。
就和做科學試驗一定選取多個試驗樣本,不會只強調個別典型的謹慎作風類似,歷史研究也一向就有“孤證不立”的傳統:如果僅有一條證據、一個出處支援某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個弱命題,是不可接受的。經過秦朝末年的反秦大起義和隨後的楚漢戰爭,大量的文獻資料在社會動盪和戰火中遺損,留下來的非常有限,因此,只通過對《史記》文獻資料的解讀去分析長平之戰,不可能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而且,《史記》又是司馬遷憑一己之力完成的,帶有濃厚的個人感情,其文字內容不單是理性陳述,還會向讀者傳達明顯的感性色彩,當外人看這些感性內容時,很容易產生主觀臆斷——只要你執意朝著某個判斷方向去設想,你就一定能從這些並不絕對嚴謹的文字中,提取到越來越多的“依據”,並在此基礎上得出各種“個人判斷”;當你頭腦中這些“依據”和“個人判斷”迸發的越多,離事實就越遠,離異想天開就越近。
光考據文獻,從中就得出“45萬”成立或不成立的做法,都沒有說服力。
萬幸的是,現代考古學,已經不單是一門單純人文色彩的社會科學,而是可以利用遙感、同位素、放射探測、金相鑑定、遺傳學、分子學、環境學、微生物等綜合學科的自然科學。先秦歷史殘缺不全,但不代表我們就不能考證包括長平之戰的戰爭細節,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向就是與考古類似:做古戰場的實地考察,對遺蹟和出土文物、遺骸的分析。
1995年5月12日上午,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高平市永錄鄉永錄村,村民李珠孩、李有金父子正在位於韓王山西麓將軍嶺楊家山下自家承包裡梨園裡翻耕土地,他們不斷從地下刨出人體骨骸,隨著坑約挖越大,暴露出來的屍骨也越來越多,且其間還有青銅質地的箭頭、錢幣等物,有些箭頭就嵌在骨頭上。坑中屍骨呈無規則層層疊壓,有的是仰面,有的是側面,有的則是俯身,有的頭骨與軀幹分離,甚至還能明顯看出骨骸上有鈍器、刃器、石塊造成的創傷,場面觸目驚心。李家父子不知道地底下還有多少屍骨,不敢再挖下去了。
訊息傳開後,被迅速上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同年10月下旬,考古發掘正式開始,最終確定一個長11米、寬5米、深1.2米的屍骨坑,還出土刀幣17枚、銅鏃2件、銅帶鉤1件、鐵帶鉤1件、鐵簪1件、陶盆口沿殘片1件。隨後在這個屍骨坑西側,工作人員還探測到一個寬3~4米、長55米,規模更大的屍骨坑。這就是永錄屍骨坑。這個屍骨坑的發現,是1995年及隨後幾年,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界,以及在社會上比較有震動性的事件。
在隨後一年,考古研究所提交兩份發掘整理報告,確定這些屍骨就是戰國後期秦趙長平之戰結束後,被秦軍屠殺的趙軍士卒。考古人員從坑中共清理出130具遺骸,其中60具有頭骨無軀幹,或頭骨與軀幹分離;14具屬於被鈍器或石塊砸死,可能屬於被活埋的僅有一具。這個現象說明,這些趙軍並非被活埋,而是先被集體處決之後,再拋屍於此。在戰國時代,武將還沒有建立起“殺降不祥”的道德譴責意識,商鞅在秦國推行軍政改革中的軍功爵制度,又是以敵軍的首級作為統計戰果和評定賞罰的標準依據。商鞅的《商君書·境內》裡,明確記錄點驗首級的程式:……“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能攻城圍邑斬首八千已上,則盈論;野戰斬首二千,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以戰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將軍以不疑致士大夫勞爵(譯文:秦軍每五人設有屯長,每百人設有百將。在戰鬥中,如果百將和屯長得不到敵人首級,他就要被斬首;得到三十三顆以上的敵人首級,就達到軍功升遷規定的數目,可以晉升一級爵位。……我軍圍攻敵國城邑,斬首八千顆以上,或在野戰中斬首兩千顆以上,就達到軍功升遷規定的數目,各級將吏都能得到封賞;……戰鬥結束後,把首級示眾三天,統計核實,三天後,將軍點驗無誤,賞賜有功戰士並加賜爵位)。”
在永錄屍骨坑中發現的這些屍首分家的骨骸和沒有軀幹的骷髏頭,就證明了這種制度的確在秦軍得到充分貫徹。
覆蓋在屍骨堆上的封土,是經過兩千年形成的沉積土層,卻僅有一尺厚,使李家父子能輕易刨出骨骼。工作人員透過對坑體的不規則形質和周圍自然土質的考察,又發現這並不是一個為了填埋屍體而專門挖設的坑,而是一處天然低窪凹地。這些結果說明,當初秦軍處決趙軍戰俘後,對打掃清理工作非常敷衍,他們沒有專門挖掘填埋趙軍屍體的深坑,而是本著就近、就易的原則,將屍體拋入附近的溝渠等地勢低窪處,草草掩埋,填覆其上的這點薄薄浮土,甚至還不能把屍體完全蓋住。水流對地表土層有明顯的沖刷作用,尤其遇到大暴雨,水力侵蝕效應更強,由此導致在隨後兩千多年間,長平古戰場經常會在入夏汛期的一場瓢潑大雨過後,地表淺層土壤被雨水沖走,不斷有屍骨和兵器露出。以至於留下了諸如“露骸千步,積血三尺,地名煞谷(《省冤谷記》)”之類的記錄。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人類對於生和死的問題,一向看的極重,俗話說“生死有別,陰陽兩隔”,陽界和陰界必須有明確的區分,而且相隔的要越遠越好,誰也不願意在墳地旁邊安家。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明,也都把骷髏作為典型的死亡符號,並衍化出象徵“恐怖、噩運、詛咒”等強烈邪惡的涵義——西方的死神,是蒙著黑罩袍、手持鐮刀的骷髏;海盜船的桅杆升骷髏旗;危險化學品裝置的外包裝,用骷髏做警示標誌;玩搖滾的前衛文藝青年也最喜歡用骷髏做紋飾,稱之為“死亡重金屬”……反過來說,如果骷髏總是出現在它不該出現的地方,絕非什麼好兆頭,本該活人住的地界上,隔三差五老能見到死人骨頭,尤其每到悽風苦雨慘霧愁雲之際,總有難以計數的骨骸從土裡面露出來,仿若冤魂厲鬼正從陰曹地府裡往外爬,欲向後世活人哭訴其橫死之悲屈,實在是讓人瘮得慌。
中國文化對於死者遺體,歷來都有基於“仁道”精神的處置方式,如果條件允許,最好的方式是把遺骨帶回家鄉葬入祖墳,魂歸故里落葉歸根;哪怕條件不允許,也要入土為安。誰能出資出力,將暴棄於野的骨殖重新葬殮,更會被視為一種積功德的善舉。總之,死人就得住到陰宅裡去。但是長平古戰場周邊的骨骸實在太多了,當地的平民老百姓有心無力,亟需那種有威望有資歷,能憑強大的號召力調動起各種資源的“社會名流”出面操作。
這類“社會名流”還真不少,其中名氣最大的那位,就是唐明皇李隆基。景龍二年(708年),唐朝剛剛經歷過“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還政於李氏皇族。作為才二十出頭的青年皇族子弟,李隆基在這年出任潞州別駕。潞州的治所就是今天山西長治;長平此時已改叫“高平”,是隸屬澤州的一個縣,北邊與潞州相臨,是從長安、洛陽兩京出發,前往潞州行程中的必經之地。李隆基在途徑高平時,已經對當地“暴骨野莽,冤抑之氣過甚”的情況有所瞭解,透過探問宿老村夫,得知在縣城以西五里的谷口,屍骨麇集最多,“夜半常聞鬼哭悲泣之聲”,以至於周邊地名就叫“煞(殺)谷、哭(骷)頭、頭顱山”。其中頭顱山就得名於建在旁邊的“白起臺”,他其實是一處“京觀”:把敵軍的屍體、尤其是砍下來的頭顱高高堆起,封土夯實壘成方錐形高臺,以此炫耀自己的軍威武功。
李隆基在潞州任職的時間不長,但是對此地很有感情,認為這是一個供其韜晦蓄銳並帶來吉運的興旺寶地。十五年後的開元十年(723年),李隆基正是38歲的春秋鼎盛之年。這年正月,他自東都洛陽出發,巡行潞州,一路上慰孤問寡,體察民情,“宣風問耆艾,敦俗勤耕桑”,保持著銳意躊躇的進取明君心態。他看到高平當地屍骨依然如故,於心不忍,派人將屍骨收集後重新葬殮,並“擇其枯骨中巨者”,拼成一副完整的骨架,拌泥充填,塑成一座骷髏王神像,連戾氣太重的地名也都改了。“唐明皇幸潞州,見頭顱似山,骸骨成坵,觸目傷心,敕有司掩埋之,鳩工建廟,顏其額曰‘骷髏廟’,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親詣致祭,歷代相因。”(《高平縣誌·重修骷髏廟碑記》)。李隆基的舉動,就是以皇帝的九五之尊,親自主持一次對長平之戰被殺趙國士卒遺骸的官方公祭儀式,安撫人心,冤有頭債有主,懇勸這些泉下亡魂不要驚擾當地百姓。
隨著時間推移,在時隔三、四百年後的北宋和金朝,高平周邊又有大量屍骨被雨水衝涮出來,或被當地村民在耕作時刨出。在金朝皇統元年(1141年)出任高平縣令的王庭直,寫過一篇《省冤谷記》,裡面提到兩件事:“舊宋運判馬城,經過此地,移檄縣僚,收拾遺骸。於谷口鑿坑深闊,以左右前後溝壑數十里暴露之骸,畢集而掩葬,仍於所掩地啟墳祭之,使後人不踐履爾。……繼有老農王姓者告:詣去谷十里餘,為雨水所崩,岸崖頹裂,露骨數車,願收而掩之。爰即具禮,盡載於墳圍。庭直率本土士眾,攜酒餚,奉香火,張聲樂,具服祝,謹詣其谷,吊以祭之。”
但這還遠遠不算完。到了明朝初年,著名謀士劉伯溫經過高平,看見當地出土的青銅古兵器,寫了一首《長平戈頭歌》,“長平戰骨煙塵飄,歲久遺戈金不銷,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漬出珊瑚色”。後延至明朝中期正德年間,出任山西布政使司經歷的李夢陽經過此地,在其詩作裡記錄的當地景象,又是“白骨蔽丘原,霜風慘陰晦”了。在明朝萬曆年間,借修繕骷髏廟的機會,由當地官府出面,又組織了一次對骨骸的集中葬殮。時間再往後延續一百餘年,清朝雍正十二年春(1734年),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朱樟外放澤州知府,他到任後,寫了一首題為《長平箭頭歌》的敘事詩:“綠衫小吏倚驛門,箭頭拾自王報村,土花暈碧古血死,剩此寸鏑鳴秋冤,鈍鏃三稜露骲脊,挾詐殺降誰畫策?毒雨崩城戰壘墮,猶見沙堧未埋骼。”
不斷被雨水衝出,不斷有後人重新掩埋,週而復始,趙軍士兵的屍骸,就彷彿某種生命力極端頑強的植物,永不停息地從長平古戰場的土壤裡滋生出來。1995年發現的永錄屍骨坑,不過是這個已持續2200多年輪迴的再現。永錄坑也並不是新中國建國後,對長平古戰場考古取得的唯一成果:在95年之前,當地就不斷髮現屍骨坑,在95年之後的十多年裡,又陸續發現17處規模不等的屍骨坑。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5月,在永錄鄉後溝村發現的一處,規模是永錄坑的約四倍。只不過,出於人道主義、防止屍骨暴露在外受到風化破壞、以及照顧當地民眾情緒等綜合因素,除對其中兩處做小型探方挖掘外,對其他屍骨坑都沒有實施發掘整理,不必再驚擾這些在地下沉睡兩千年的趙軍亡靈了。
然而必要提及的是,上述這些已知考古遺蹟和文獻依據,很可能還是冰山一角。早在1978和1985年,高平伯方村和將軍嶺當地村民在從事蓋房、耕地等生活生產活動,發現了“車亡谷屍骨坑”和“長平一號坑”,考古人員透過對屍骨和土層的挖掘分析,確定這兩處埋葬的也是趙軍屍骸。就在近年對周邊村民的探訪中,得知了兩個讓人頗感驚愕的事:
其一,當地村民在1982年整地蓋房時,就從地下刨出大量人體屍骨、馬骨、青銅質地的箭鏃和戈。屍骨越來越多,而且還刨不完,村民害怕被冤鬼纏身,不敢再刨下去,他們就在已經平整出來的土地山蓋房,挖出來的屍骨都扔到河裡或運到遠處擇地填埋;
其二,在1982年以前,類似的事情更多。60~70年代,中國化肥工業基礎薄弱,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包括山西在內的各地農村因陋就簡土法上馬,搞了不少諸如“小水電”、“小化肥”之類村辦集體小作坊。而動物骨骸的主要成分是鈣磷酸鹽,正好可以磨成骨粉做肥料。村民都忌諱看到人體骨骸,覺得不吉利,趕緊扔掉或重新深埋,絕不帶回家。但當骨骼成為肥料來源,一旦具有利用價值,性質就不一樣。為了能讓村民克服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風俗忌諱,多為化肥廠提供原料,當地公社生產大隊甚至還制訂過只要上繳骨頭達到一定數額,就給社員記工分作為獎勵的規定。於是,當地在60~70年代發現的大量屍骨坑,根本沒有上報有關文物部門,在發現後就被收攏起來,於村辦土化肥廠磨成骨粉了。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因為這時我國大型正規化肥工業得到了顯著提升,大型現代化肥廠的產量上去了,正規化肥價格也便宜了,土化肥作坊才逐漸停產。當地一些上年紀的村民,憑記憶指認了若干處當年挖出屍骨坑的地點,但已經遭到完全破壞,不具有考察價值,也就無從得知這些屍骨坑中到底有多少趙軍屍骨。
長平古戰場所在的山西省高平市位於晉南,是個四面環山的河谷盆地,雖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在和平時期,他與外界的交通往來並不便利,時至今日,依然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內陸縣級市。迄今為止已發現的屍骨坑,都是透過蓋房、耕地、修路等活動發現的。當地經濟基本上還以農林養殖業和煤炭採掘業為主,轄區內絕大多數地域還保持著天然土質和自然植被,沒有被大規模的工礦用地佔用。這就意味著當地還有尚未被發現的趙軍屍骨坑,這個意外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再被後人反覆感嘆並重新葬入殮的千年輪迴,還要在今後繼續下去。
也正是透過上述這些實體考察和考古挖掘工作,加之歷代流傳下來的文獻記錄,將這些依據彙總後研究分析,才得出一個最謹慎的結論:我們不敢說當年長平之戰被殺的趙軍士卒,不多不少卡準了就是45萬整,但肯定達到了這一數量級。
河北易縣的燕下都遺址的南側,有十四個封土墩臺。1996年,因為外界環境的風雨侵蝕,其中一個外表封土剝落,露出了裡面的人頭。這些封土墩臺,其實就是“京觀”。
後來,透過做一個小型的探方挖掘,發現每個墩臺裡都有超過2000顆以上的人頭骨,都是首級,沒有軀幹,且時間比長平之戰發生時間要早,透過與文獻對比,認為這些“京觀”是燕國子之之亂、或者樂毅伐齊後,燕軍帶回來的齊國俘虜的首級。這說明,當時這種大規模以割取敵人首級計算功勞的方式,不止是秦國,在其他國家一樣。
長平之戰是個傳奇。尚武之人盛讚白起戰神,一仗殺敵45萬空前絕後,寰宇鮮有舉世無雙;悲憫之士怒斥白起人屠,南京大屠殺機槍大炮連帶平民婦孺不過30餘萬,長平成中國歷史悲苦記憶,揮之不去傷心地
回覆列表
從個人感情上看,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數十萬趙國將士,實際上是在屠軍,太過殘忍,漠視生命。但這一仗將秦趙兩國爭霸戰爭的最終勝負已經展現了出來,絕對的削弱了趙國,加速了秦國統一六國。
秦趙長平之戰,因為趙國中途換將,將廉頗換成趙括,並且改變了原本廉頗正確的對抗秦軍的戰鬥方式,主動出擊,並且帶領軍隊出戰,被秦軍亂箭射死,失去主將的趙國軍隊很快潰散,有二十萬趙軍投降,白起認為趙國軍隊反覆無常,就用欺詐手段將二十萬投降的趙軍活埋,只放走兩百多年紀尚小計程車卒回國散佈恐慌,長平之戰,秦軍前後斬殺趙國45萬士兵,秦國取得巨大的勝利,而趙國卻被嚴重地削弱,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
在秦惠文王時,秦國在同魏國的戰爭中就不斷的削弱魏國,使得魏國一直在走下坡路,南方的楚國也在楚國懷王時被秦國一步步的削弱,世人都稱懷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楚國頹廢,韓國和燕國弱小,齊國在齊湣王是鯨吞宋國,招致五國聯軍攻打,險些滅國。在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中,到了戰國後期都不能同秦國抗衡。而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力主改革,趙國國力大增,消滅了北方的婁煩,林胡等遊牧政權,並且滅掉了中山國,國土擴大了數倍,一時成為東方強國,三晉之首。包括秦國的昭襄王也是由趙國擁立才繼位的。也就是說,戰國後期,東方六國中,趙國是唯一能同強秦抗衡的國家,趙國也就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後一個障礙。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前後斬殺趙軍45萬,趙國國力受到了很大的虧損,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下,人丁是國力強大的重要條件,人口增漲也相對緩慢,失去了45萬成年男丁,在當時對於國家來說是致命的。所以趙國之後,很難抵抗秦國,緊接著的邯鄲之戰也是由趙魏楚三國聯軍抵抗秦軍才取得了勝利,之後秦國遠交近攻,逐步蠶食,幾十年後依次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