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律法大飛
-
2 # 舊時In樓宇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杜牧《泊秦淮》中的一句,原詩為: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當時的國家氛圍是混亂的,對杜牧來說,與杜甫有著遙遠的血脈關係的杜牧再一次為杜甫的“詩是吾家事”做了註腳。老杜家又出了一個傑出的詩人,杜牧被後世稱為“小杜”,自然也是跟杜甫這個“大杜”“老杜”區別的。杜牧是宰相杜佑的孫子,26歲就中了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曾經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等京官,也做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地方官,相對來說,杜牧的仕途要比杜甫等人通達得多,一輩子當了好多有實權沒實權的官。杜牧去地方任職卻是杜牧自己一而再,再而三上書請求出來的機會,原因其實也很直接,在京城當官,俸祿不足以養活家人。比如,杜甫被亂軍活捉過,幾經危難,幾乎身死,劉禹錫、柳宗元們參與革新,在政治風暴中心,杜牧在世期間,最大的政治風波是“甘露之變”,那會兒,杜牧正好不在朝中,於是安然無恙。
詩中秦淮指的是秦淮河,是長江下游右岸一條支流,古稱叫龍藏浦,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所以,秦漢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河。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大部分在南京境內,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一般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很多注本說是商人的女人,似乎不通,秦淮河地區,歌女更合當時的情景。而《後庭花》這個曲子名,顯然是杜牧有意安排出來的, 《後庭花》原名《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的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所制,他沉溺於聲色,不思治國富民,創作此曲終日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這樣做的最終結果當然就是亡國,後世就把這首曲子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隔江”也有典故,當時隋兵陳兵江北,一江之隔的陳後主不以為意,依然享樂,亡國是必然的了。那麼詩意就明顯了,歌女們不知道亡國之恨,不知道這曲子是亡國之音,隔著江面仍然在唱亡國之音。
重點是“商女”不知道這是亡國之音,自認為是生存之音,聽這首曲子的貴族、官僚、豪紳們或懂或不懂的,不在意這是否是亡國之音,只求聽得津津有味,完全沒有意識到當下的唐王朝也正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杜牧顯然用意正在於此,他於輕描淡寫之中,於婉轉輕巧中透出辛辣的諷刺意味。看似只是對當下實情的描寫,卻透著對家國的關懷,但他這種對家國的關懷顯然是隔了一層的,因為在他描寫這詩中情景時,他也是悠悠然遊於秦淮河的聽曲者之一,也可能是觸景生情,淪陷在酒醉金迷之中。
-
3 # 會奔跑的金絲魚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們的職業,亡國不亡國不是她們能夠決定的,也不是她們所能關心的,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況歌女乎?她們只需唱好歌就行了,當然不知亡國恨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不能把天下興亡的責任寄希望於婦孺,不正常的現象是那些應知亡國恨卻不知亡國恨的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國危音頹,其咎在聽歌者,不在唱歌者。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作者借貶歌女而諷刺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罷了。
-
4 # 龍行天下走虎步
商女無錯,聽者有錯。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似乎在說歌女們不知道國破家亡之恨,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還唱著醉生夢死的靡靡之音。這一句詩將歌女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實杜牧寫這首詩的時候距離唐朝亡國尚有近百年,亡國之恨本就是後人杜撰的。我們小時候的語文課本很多讀後感就是此情況,後人解讀天花亂墜然而作者卻沒有那麼多感想。
另外,假設這首詩是表達了這個意思。但,怪不得這些商女。商女是比普通老百姓地位還要低的階層,“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們的職業,亡國不亡國不是她們能夠決定的,也不是她們所能關心的,她們只需唱好歌就行了,當然不知亡國恨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普通大眾整日為生計所迫哪有什麼精力去搞政治。歷史的每次改變都是精英層在推動,人民大眾永遠是一盤散沙,他們只會跟隨精英,這就像一個人一樣,一個人製造了一個程式,首先是大腦創造出來只不過用手敲擊鍵盤寫出來而已,所以精英就是人的大腦,而人民大眾就是執行的手,就像你不能說是手製造了程式而只能說大腦製造了程式一樣。國與國之間的抗衡其實也是國與國之間少數精英之間的抗衡,世界上所有的革命起義都是少數精英鼓動大眾,並最終領導大眾按照精英的意志最終成功的,無一例外,精英就是人的大腦,而大眾只是執行的手和工具。我想杜甫可能借貶歌女而諷刺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罷了。
-
5 # 辭月影江
沒有錯,都是為了生活
1、所謂“商女”就是歌女,賣藝。
2、歌女在唱什麼呢?她們正在唱《後庭花》。就這一首《後庭花》,一下子讓詩人打開了情感的閘門,無限感慨隨之而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3、《後庭花》是什麼呀?《後庭花》的全名是《玉樹後庭花》,是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所制的曲子,也是陳叔寶填的詞。其中兩句是“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4、但是要知道,當年隋朝的大軍已經就要打過長江,陳後主還跟張貴妃等一干美女,還有江總等等一干大臣整天唱著《玉樹後庭花》,這不就是醉生夢死嗎?結果呢,隋朝大軍從天而降,陳叔寶成了亡國之君,《玉樹後庭花》也因此成了亡國之音。這是多麼慘痛的歷史教訓。
5、可是呢,歌女哪裡知道這歌聲裡蘊藏著亡國之痛,她們還在岸上的酒家裡,高高興興地唱著這首歌,給客人勸酒助興,這讓船上的詩人隔江聽來是何等感慨、何等悲涼。
6、都是為了生活,不然也不會賣藝,間接的說,就是國破家亡,怎麼能不傷心,流離顛簸,誰不想有一個安穩的家。
7、那詩人是不是在譴責歌女呀?當然不是。歌女唱什麼歌,還不是隨著客人的喜好來呀。那秦淮河上的客人又是什麼人呢?還不是那些披朱佩紫的達官顯貴。歌女們唱《玉樹後庭花》,背後是達官顯貴在聽《玉樹後庭花》,就算歌女無知,他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這是亡國之音?他們什麼都知道,但是,他們還是選擇裝不知道,選擇掩耳盜鈴,選擇醉生夢死,這不就和陳後主時代一樣了嘛。所以這兩句詩妙在哪啊?妙在不知,妙在猶唱,不知的背後是知道啊,猶唱的背後是不理會呀,知道而不理會就意味著不接受教訓,意味著歷史悲劇即將重演。
-
6 # 青崖之上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前兩句有煙有水,有酒有月,只不聞一點聲響,而後兩句就聽到了聲音,這聲音又是有典故的,不是隨便的聲響。商女,一般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很多注本說是商人的女人,似乎不通,秦淮河地區,歌女更合當時的情景。而《後庭花》這個曲子名,顯然是杜牧有意安排出來的,除了韻腳之外, 《後庭花》這個曲子也有來源,它原名《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的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所制,他沉溺於聲色,不思治國富民,創作此曲終日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這樣做的最終結果當然就是亡國,後世就把這首曲子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隔江”也有典故,當時隋兵陳兵江北,一江之隔的陳後主不以為意,依然享樂,亡國是必然的了。那麼詩意就明顯了,歌女們不知道亡國之恨,不知道這曲子是亡國之音,隔著江面仍然在唱亡國之音。
重點不在字面,“商女”不知道這是亡國之音,那麼聽這首曲子的貴族、官僚、豪紳們顯然也不在意這是亡國之音,仍然聽得津津有味,這些人或者知道《後庭花》是亡國之音,但不知道當下的唐王朝也正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杜牧顯然用意正在於此,他於輕描淡寫之中,於婉轉輕巧中透出辛辣的諷刺意味。
文字裡看似只是對當下實情的描寫,卻透著對家國的關懷,這當然是首絕妙的好詩,但到底他的這種對家國的關懷,顯然是隔了一層的,因為在他描寫這詩中情景時,他也是悠悠然遊於秦淮河的聽曲者之一,寫這首詩,他也是在享樂中待著的一個,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只是醉生夢死的一群人裡稍稍清醒的那一個罷了。
大家可想而知,包括作者杜牧在內的一幫達官貴人,都尚且安然遊醉在秦淮河畔,又怎能要求為了一日三餐奔忙的普通老百姓去關注國家大事呢?常言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顯然匹夫是不能包括這些歌女為代表的底層人民的。
-
7 # 言行觀照
個人理解,國家的滅亡與商女無關,她只是在國滅以後,不合時宜地唱了一首歌。也有可能,這位商女就是故意要唱這首歌,來諷刺那些無能的當權者呢?國家大事豈能毀於一人一歌,豈不怪哉?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千古名詩,是作者借用商女的無知,感慨國家的滅亡,抒發自己的情懷,又怎會寫一首這樣的詩句去“筆伐”一個無知無能的賣唱者?
再說題主的假設,一個國家被壓迫的弱勢群體,如果沒有被有心人利用,或被有志之士喚醒,無論如何都沒有能力去摧毀一個國家的。
如果一個國家還有壓迫,那這個國家無論以何種方式覆滅,低等人都只是戰爭的犧牲品,對錯不能來衡量他們在面對生死時的選擇。歷史的恥辱架,是用來釘那些禍國殃民的權貴和昏庸無道的當權貴的。千百年的歷史記載皆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沒有一個朝代的衰亡與更替,是因為低等人引起的。
-
8 # 喜慶有你
古代封建社會,都是男權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下 。男人可以娶妻納妾,女人卻只能只能嫁一夫君。在古代,一些大戶人家,男人不但只有三妻四妾,還有專門的“家妓”。“家妓”是有錢人家的歌女、舞者,代表主人的身份地位,只是用來娛樂的工具。“商女”即是歌女”。
《泊秦淮》的作者杜牧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那些統治者,達官貴族,地主富豪都沉湎於酒色,醉生夢死。為什麼要把亡國恨扣在在那些卑微的商女頭上呢?“國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節,乃以不能守身責一女子耶”
-
9 # 雕蟲
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國是誰的國?因何而恨?
封建王朝乃一家一姓之天下。國之大事、在祀在戎!
國家依靠的其實就是一支筆、一把刀!
筆,就是儒家的文官集團;刀,就是軍隊武力系統。依附於兩個集團之下的,是縉紳地主、商人。國家依靠文官、武力的支援,從縉紳地主、商人身上獲得糧食和金錢。以保障和維持王朝的基本運轉。
知識、武力、食品、錢,這就像一張桌子的四條腿,構成了整體系統的穩定。
以今天的標準說,王朝是私人控股企業。皇帝是創始人、封王封侯的頂級勳貴是小股東,文武大臣是公司高管、地主和商人是採購供應商、讀書人是管培生、軍人是保安、農民是生產線工人。而商女,充其量不過是企業門口賣早點的小販。
如果企業被第三方公司惡意收購,直接影響是創始人破產,小股東賠錢、高管失業二次求職。
但是,公司股權變更、管理層更替與賣早點的小販何干?誰來接管公司都有人來消費。
-
10 # 宸亮說歷史
顧炎武老先生說的一句話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知亡國恨得商女有錯,但絕非大錯。這主要是因為她們缺乏必要的知識修養。她們沒有那麼高的覺悟,她們只有生存的追求。她們沒有反抗的權力,她們手中沒有改變國家政策和扭轉乾坤的實力。她們有的僅僅是吟唱歌曲的能力。來滿足肉食者的假繁榮需求。
如果強加怪她們,那就等於耍流氓了。底層人員追求的永遠只是生存,國家的興亡發展靠的是當政者。當政者掌握國家權力,他們沒作為,別人再努力也沒有任何用處。
因此,商女有錯,但僅僅是小錯,大錯在於當權者,在於國家高階幹部。
-
11 # 喬不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後庭花》曲。詩中歌女全然不知亡國之痛,依舊尋歡作樂,歌舞昇平。世俗之人的眼光去看,覺得歌女的這種做法可悲。然而,一個國家的興衰豈能是一個歌女能夠左右的。既然左右不了,又何必去為此傷心呢?還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寧要短暫的快樂,也不要長久的痛苦。而此詩作者更是以此來隱喻自上而下,就連國主、官僚都不顧國家的衰敗,整日淫慾享樂,更何況一個最底層的歌女呢?所以不知亡國恨的商女又何錯之有。
-
12 # 阿艮的沙灘
男兒保家衛國不力,女兒何錯之有!
男兒禍國殃民不輟,女兒何錯之有!不知亡國恨的商女典出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泊秦淮》,該詩原文如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男權家天下的時代,從政治、軍事到社會中一個個小家庭,無一不是以男權為意志。
其中偶有例外,譬如西漢初年的呂雉呂太后,西漢竇太后、唐代武則天、清代慈禧太后,到庶民百姓的河東獅吼。武則天甚至自立為帝,改唐為周,建立武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是,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星星點點。
所謂自古亂世出英雄,末代出昏君。英雄智力不線上,皇帝昏聵不務正業,導致國破家亡,來個罪男詔?怎麼可能!豈不是要動搖男權至上的根基!
所以,粉飾者終於粉墨登場,有事可做了。怎麼破? 一到改朝換代際,就是美女背鍋時。英雄難過美人關、紅顏禍水、禍國妖姬等等一盆盆髒水,便一一出爐。
與昏君暴君一同出現的,必有絕世美女,無一不是沉魚落雁之容,無一不是閉月羞花之貌。事實上真沒有?那就乾坤大挪移,那就張冠李戴。總之,背鍋女俠橫空出世,男人們就可以繼續高高在上,繼續統治這大好江山了。
褒姒烽火戲諸侯,西周幽王把命丟;
一見妲己終身誤,從此紂王不早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結局?楊貴妃賜死馬嵬坡、陳圓圓禮佛了此生。好在傳說西施終和她愛的人范蠡一起泛舟西湖,但願是真的吧。
好男兒西楚霸王項羽,垓下一戰,愧對江東父老,寧願烏江自刎,也不嫁禍於心心念唸的虞兮: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南唐後主李煜,在被俘北上之際,除了愧對家國,更是垂淚對宮娥,且看千古詞帝怎麼說: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誤國諸人今何在?真正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不是那些隨風飄零的美女們,而是那些罪魁禍首。
那麼,就用花蕊夫人和李清照的詩詞開始吧。
花蕊夫人望了望後蜀國主孟昶的畫像,沉思片刻,手拿第一根鐵釘,朱唇微啟:
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女中豪傑李清照《夏日絕句》一蹴而就,手拿第二根鐵釘,讓無數大宋男兒羞愧折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直以來,關於紅顏禍水的推脫之詞,甩鍋之舉,甚囂塵上,屢屢不絕。即便在21世紀的今日,“紅顏禍水”也常常掛在嘴邊,實在讓男兒汗顏!
吾並非女權主義者,只是認為這個世界,戰爭讓女人走開,“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才和諧。 -
13 # 水木快快刀
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泊秦淮》,給後人留下了名句。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有何錯之有?
1.亡國的是士大夫,不是商女亡的國中國古代,歷朝歷代什麼時候給商女治理國家的機會了?商女一直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困頓。杜牧詩中描述亡國,那也是士大夫亡的國,古代哪朝哪代是因為老百姓墮落亡國了?
2.亡國後,商女也得生活亡國也好,改朝換代也好,包括商女在內的底層百姓也得生活,商女從事的就是歌舞行業,怎麼能因為封建權貴的政權沒了,百姓就得跟著哀傷,要悲傷的是封建統治階級,他們該悲傷就悲傷吧,底層還得繼續生活,沒有什麼錯的。
3.封建社會哪有國家滅亡,只有改朝換代封建社會哪裡來的國家滅亡,無非就是改朝換代,老百姓談不上幫助敵人。在改朝換代的當口,老百姓只有苟延殘喘、只有活命這唯一的生存意義。
只有近代,當外國侵略者入侵中國,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主動、自願幫助敵人的華人,才有錯,才是民族的敗類。
-
14 # 大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在歷史潮流面前,任何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商女何其辜,史家亂寫書。連一個國家的軍隊,一個國家的男人都在歷史潮流中猶如螳臂當車,何況區區一個歌女?
她們不是不想要穩定的生活,她們不是不知道國家滅亡了會流離失所,她們不是不知道身處下層的悲哀,但是社會的現實,社會的落後又能讓她們怎麼樣?又能如何?
怪,不如怪那些只知道花天酒地的統治者,不如怪那些放下武器投降的軍隊,不如怪那些只知道兵臨城下還聽曲的寄生蟲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冷眼旁觀不對。但是統治階級都放棄的時候,他們能做的了什麼?
她們只不過是想生活,想活命,猶如一頁浮萍,身處亂世,又能怎樣…統治階級換來換去,對底層人民來說沒有任何的改善,種地的依然種地,唱曲的依然唱曲,這是悲哀,也是現實。
-
15 # 歷史的詩歌
有錯,而且錯的讓人氣憤,讓整個社會丟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榮辱興衰是關係到每一位國民,此不分階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為國家興衰負責。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表面上諷刺的是商女的無知,然而藉此深刻揭露了王公貴族以及整個國家的淫靡享樂之風。詩人旨在強調後者,但正因為有了前者才有後者,因此我們萬萬不可忽略這個“表面”。
“商女不知亡國恨”,不管是真不知還是故作不知商女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既然商女心中都無國家民族,那麼國家又憑什麼保證商女的國民權利,因此不存在國家意義上的壓迫。誠然壓迫是存在的,然而是以部分官僚士人集團所施行的。
再者民族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國家的滅亡是整個國家的人皆要負責。腳下踩的是祖國的大地,頭頂是祖國的青天,守土有責啊!商女無知冷漠,又何異於通敵賣國呢?讓整個社會為之丟臉!
-
16 # 歷史全方位
商女沒錯,錯在當朝。
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千古傳唱。
說說這首詩的背景,瞭解了寫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詩的含義。
這首詩寫於晚唐。
牛李黨爭,安史之亂,此時的唐朝風雨飄搖,民不聊生。杜牧夜遊秦淮河,目睹秦淮河的繁華奢靡,想著統治者殆於朝政,權貴的荒淫無道,心裡充滿了深深的擔憂。
“後庭花”,原名《玉樹後庭花》,其辭輕蕩,其音也哀,後人都稱作亡國之音。而作者,南北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過著紙醉金迷的帝王生活,最後被隋文帝俘虜,做了亡國之君。
杜牧由彼及此,為唐朝的未來擔憂,害怕唐皇最終落得南陳的下場。
再說說主角,商女。
商女,即歌女,一種職業,用歌喉伺候他人。
專業的歌女大多是貧苦人家的女兒,被賣作婢女,經過訓練,十二三歲開始表演。她們要一直唱,唱到到嗓音受損,或者年老色衰為止。
還有“業餘”的歌女,碰到災年荒年,實在無法過活,由老父帶著,一個拉彈一個唱歌,在屈辱中求一口飯吃。
不論是哪一種歌女,她們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被碾壓被欺凌。她們就像無根的浮萍,常常遭受暴風雨的打擊,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更沒有能力關心國家大事。
杜牧在詩中,沒有譴責“商女”分毫,他只是借商女暗諷當朝者只圖一時快活安逸,根本不管國家死活。
杜牧相似於杜甫,憂國憂民,又不滿權貴,幾次請辭外放。所有的憂慮不滿又不能發洩,只有借詩來言志。
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實屬無奈。
-
17 # 李小皮皮
士大夫心中是家國天下,老百姓心中是醬醋鹽茶;
朝代更迭與百姓而言均是痛苦,今日的江山姓陳,明日的江山姓楊,為了滴血的政權征戰不休,一將功成萬骨枯,王侯將相都可得以保全,來來去去消逝的都是百姓的亡魂。
對百姓來說,生活之苦更甚於亡國之痛,無衣無食,顛沛流離,誰做天子與我何干,田依舊要耕,笑依舊要賣,萬戶千門成野草,隔江猶唱後庭花。
心懷天下計程車大夫又有幾人,或擊節而歌,感嘆家國動盪,身世飄零,而後重新擇良木而棲息;或牢騷滿腹,抱怨懷才不遇,盤算著如何保全原有的榮華富貴;時過境遷,不也全都聚於秦淮河畔,聆聽商女之聲。
士大夫猶如此,何況百姓,何錯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微斯人,吾誰與歸?
-
18 # 一滴水1118
《誰之過誰之責》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城外的老百姓非但不與列強作殊死的鬥爭,反而幫助列強一起攻打北京域,誰之過?誰之責?此過此責由老佛爺承擔,還是由北京城的老百姓承擔?光怪陸離,鶯歌燕舞十里洋場上海灘,1937年日寇攻陷上海,百樂門舞廳照樣天天歌舞昇平,舞客盈門。老百姓照樣是老酒吃吃,醉生夢死。越劇十姐妹照樣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誰之過?誰之責?此過此責由民國政府承擔還是由上海灘的平民承擔?1400年前杜牧已寫下了千古傳詠的"泊秦淮"。已經把這個責任劃分得清清楚楚,今天舊題重提實屬多餘。(如實記錄一段歷史,有歷史資料為憑。)
-
19 # 史文稽
我並不認為商女有錯。
首先,我們要知道詩人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裡是借商女在彈奏的歌曲諷刺那些昏庸的統治者不去管理國家朝政,反而在這裡奢靡享樂。諷刺的主體是統治者而不是歌女。歌女本身的工作就是演奏,這裡只是為了生計罷了。
其次,在唐朝時期,甚至說是整個封建時期,平民百姓都認為自己對於國家的興衰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在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裡有提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表達的是一個國家的興衰都會導致底層勞苦人民的不幸。(國家興起必將大修土木,國家衰落必將戰爭迭起。)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清末時期,人們看到有外來侵略者最開始的動作不是反抗,而是搬著凳子出來觀看,湊熱鬧。
另一方面, 當時的國家統治者是官僚,皇帝。與百姓並無瓜葛。雖然歷史上世世代代都有平民出身草根逆襲的故事,但這畢竟只佔少數。國家是統治者的國家,人民的任務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求生,在女子地位卑微的古代,挺直腰板說話都很難,更別說反抗了。在一個生計都困難的處境下,我們反而要求其為了國家而捨生取義,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的想法。
總而言之,放到現如今來說,歌女也只是進了她的本職工作而已。錯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歌女。
-
20 # 博物歷史觀
商女沒錯!!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杜牧的一首耳熟能詳的詩。意思是說: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因此世人都說,商女無情無義,面對國破家亡,仍在唱那靡靡之音……
商女何錯之有?難道兵敗國破(隋滅陳)如此大事要歸罪於一個賣唱的歌妓?無論什麼時候,受到傷害最大的永遠是底層百姓,永遠是婦孺!!
南陳後主陳叔寶都不曾有亡國之恥,好意思批判一個歌妓??話說,南陳開國皇帝陳武宗陳霸先,那絕對是勵志的典型!史書記載,家境貧寒的陳霸先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學習,更不喜歡上地幹活,史書說“年少,不適農事”。成年後,更是舞刀弄槍,為人仗義疏財“好遊俠”。沒有任何背景的陳霸先從小兵開始,透過努力一點點的在部隊裡站穩腳跟,終於被梁帝蕭衍所器重,在南征北戰中,積累戰功和影響力,最終陳代梁,完成人生的逆襲!
然而創業容易守業難!陳朝傳到後主陳叔寶,僅歷五世而亡。後主陳叔寶,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身在帝王家卻無帝王心。後主繼位後,荒淫無度,每日在宮中歌舞昇平飲酒作詩,好不自在!後主最寵愛的有兩位,一位數張麗華張貴妃,一位數孔貴妃,期中最寵張麗華,據說後主上朝時都要她坐在腿上,“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後庭花”是一首曲子就是後主陳叔寶寫給張麗華的。
到了後期,陳叔寶乾脆連朝都不上了,直接掉進溫柔鄉里,甚至當看到隋文帝楊堅舉兵南下伐陳的奏摺時,只是隨手一扔淡淡的說了句:“東南是一寶地,當年北齊兩次南下,後周南下被都拒,想那隋兵一樣過不來……”
結果,隋文帝如秋風掃落葉般迅速滅亡了陳國,當了亡國奴後的陳叔寶可真是堪比“樂不思蜀”的劉禪啊!隋文帝楊堅並未加害陳叔寶,每每宴席還都叫上他,甚至怕他思想禁止演奏南音吳曲,然後後主竟不知意,又一次上奏說,“我這身無半職陛下這麼厚待我,都不知道怎麼報答,要不給我個官當哪怕是個封號也行”
隋文帝楊堅看了奏摺冷冷的說:“陳叔寶,毫無心肝”
回覆列表
此詩詞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亡國,亡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後庭花是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商女,唐代的時候,文人雅士一般把「歌姬女伶」稱為「秋女」和「秋娘」。那麼,「秋女」也就可以稱為【商女】,與「秋風」稱為「商風」是一樣的道理。至於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什麼「後庭花是靡靡之音亡國調」,古代是男權社會,女人地位不高,國家大事是男人在搞,男人把事情搞砸了,杜牧卻陰陽怪氣諷刺一個女人,人家就唱個歌,你一定要一個艱難謀生的弱女子扮演一個苦大仇深的樣子,就是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