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青言論史
-
22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泊 秦 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註釋] (1) 商女:歌女 (2)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陳後主與其倖臣詞曲。 [說明]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遊秦淮,在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後庭花》,綺豔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於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於丟了江山。陳朝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於酒色,快步陳後主的後塵了。秦淮一隅,寄託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
23 # 伊洛紀聞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作於西周時期,主要記錄了周朝的文化。其中有首詩歌叫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普天之下哪一齣不是王土,四海之內,誰不是王的臣僕。是說天下的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屬於你個人的,而是屬於王的。下面還有一句,“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執政的大夫不公平,偏教我自個忙碌。可見當時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回到這首詩本身,回到了唐朝。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條著名河流,同時也是六朝的故都,故都的興亡與她有什麼關心呢?她每天忙忙碌碌討生活,而那些為官做宰的就可以坐享其成。用現代意義的話來說,你既然沒給我權利,我自然也沒有義務為你設身處地的想嘍。時間再往後推個260年這時候到了北宋末年。
由於文化發達,宋朝大臣和文人習慣於做筆記記錄歷史,而市井小民閱 讀的卻是虛構性的小說。宋代早期小說話本比較著名,還有比話本更 早,仍然屬於文言文的長篇小說《大宋宣和遺事》。
現代的人們之所以關注這個小說,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記錄了宋江 之亂的來龍去脈,並記載了宋江等三十六天罡的名字,為後來的著名小 說《水滸傳》打下了基礎,人們研究《水滸傳》,往往要先讀此書。
但宋江的事蹟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只是一小部分,《大宋宣和遺 事》所記載的故事要比宋江的事蹟豐富得多。既寫了王安石,又寫了宋 徽宗任命的幾大奸臣,從皇帝崇通道士,到汴京熱鬧的元宵燈會都有描 寫。北宋的傳奇妓女李師師的故事也來自這本書。
但到了這本書的末尾,作者卻筆鋒一轉,開始寫金軍的進攻,以及 二帝的北狩。在書裡,作者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將兩位皇帝所受 的侮辱又翻了好幾倍,想盡花樣地折磨他們,一點也不在乎他們曾經是 大宋的領導人。
這樣的書只能出現在宋代,在其他任何封建王朝,調侃本朝的皇帝
都是死罪。但這本書卻在民間堂而皇之地流傳,南宋的皇帝也拿它無可 奈何,明知其中編造了許多對皇室的侮辱,卻無法禁止。
如果要考察書中情節的來源,又可以追溯到另外幾本書。在南宋中 期,就已經流傳著幾本傳言是辛棄疾所寫的著作,分別叫作《南燼紀聞 錄》《竊憤錄》和《竊憤續錄》。當然,辛棄疾是作者這件事只是一個 傳說,後人認為,這些書更可能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寫的,只是假借了 辛棄疾的名頭。 [2]
這幾本書專門描寫兩位皇帝北狩的遭遇,表面上是要激起人們的愛 國熱情,但背地裡卻更像是對北宋皇家的報復,讓他們也嘗一嘗恥辱的 滋味。
所以綜上所述,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本身就沒有錯。他們是屬於兩個階層的人,你如果沒有給我權利,我也沒有義務為你的憂傷而感到憂傷。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
24 # 希望星晨58298869
依原文判斷,作者沒有說商女有錯。《泊秦淮》借景抒懷。金陵(今天的南京)是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作者漂泊到此,目睹大唐國勢日衰,當權者偏安一隅,昏庸荒淫,還過著歌舞昇平的日子,這有重蹈六朝覆轍的潛在危險,因而,生髮了無限感傷。
杜牧先渲染水邊夜色的素雅冷清,再點明夜泊地點,毫無情感起伏;月色和輕煙籠罩著寒水和白沙,夜晚停船在距離秦淮河很近的岸上的酒家。輕描淡寫,重在“近酒家”,有了安歇之地,應該如釋重負了。可是作者看到了酒家有好多歌妓,她們從容而優雅,還在唱《後庭花》的靡靡之音。
於是,他憂從中來,但轉念一想:賣唱的歌女當然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之囉!這句話平淡,似乎是脫口而出,有為歌女“伸冤”、替她們“甩鍋”的意思:她們地位低,不會想到國計民生,有這樣的表現再正常不過了;同時,含蓄深沉地牽出了“不知亡國恨”,意在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和豪紳權貴們不思進取、沉溺於聲色,夠尖銳得了。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唐朝,底層老百姓是沒有多少家國情懷的,國家的興衰交替於他們來說,都是勞苦受累,他們對統治階級的巧取豪奪、自私自利的行為早已經司空見慣、甚至麻木了,縱使國家破碎了,也引起不了內心的傷痛;反正誰來主宰天下,他們都沒有好日子過,對這種情況杜牧是熟悉的;他才道出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有反諷當權者的意思,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這些罔顧廉恥的統治者們。
封建社會中,女子地位是十分卑微的,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主導不了任何思潮;縱使她們懂得亡國之恨該如何呢?能感染這些腸肥腦滿的封建統治階級嗎?
所以,錯不在商女,而在消費這些商女的封建統治階級。
回覆列表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的這首《泊秦淮》,堪稱是唐詩中最經典的之一。
然而,對於“商女不知亡國恨”,我認為,卻不能把它理解為“已經亡國的商女不知道亡國之恨”,而應該解釋成“商女不知道《玉樹後庭花》的背景”。
有關《泊秦淮》的具體寫作時間,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根據杜牧生活的時間,是公元803年到約853年。這五十年裡,唐朝發生了什麼呢?
公元806-820年,憲宗李純在位,勵精圖治,實現了“元和中興”;
公元820-846年,穆宗、文宗和武宗在位,元和中興的局面結束,唐朝再度四分五裂。中央層面,牛李黨爭不斷,而宦官的氣焰高到了無可比擬的地步;地方層面,武宗在位期間發動了滅佛,將佛教打入萬劫不復。
846-852年:宣宗李忱在位,唐朝迎來回光返照,史稱“大中之治”。
而在杜牧去世那年,距離唐朝滅亡還有65年,而且正是大中之治時期。
也就是說,此時的唐朝,雖然問題很多,但還遠沒有到能看出亡國之兆的程度。因此,說商女已經遭受亡國之痛,那是不確切的。
那麼,商女為什麼不知道《玉樹後庭花》的歷史背景呢?這個就更好解釋了。秦淮河上的歌姬,文化水平高不到哪裡去,不會知道這首三百年前陳叔寶譜寫的曲子是最終給陳朝招致滅國之禍的“罪魁禍首”。對於她們來說,這首流傳在金陵幾百年的曲子,是她們必修的曲目,拿出來唱一唱,有何不可?
最應該反思、檢討甚至批判的,應該是那些專門點了這首《玉樹後庭花》來聽的聽眾們。這些有錢有閒的傢伙不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政治意義,卻在這裡縱情聲色。也許“敵在前三排”的戲語,絕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