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馨5
-
2 # 又媽又辣
自然教育是什麼?是家庭教育嗎?那就肯定會!熊孩子都是家裡慣出來的,沒一個是學校教出來的!長的不好是遺傳,學習不好是智商,沒禮貌不懂規矩絕對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關鍵是有些家長還明白呢!
-
3 # 多面手技術宅
說來話長,我只簡要說,東北老話,慣吃慣喝慣長肉,決不能慣你長毛!意思是說什麼都可順著,但決不能慣你長脾氣!
-
4 # 雨中的承諾2016
如今的青少年身上,自然環境在他們眼中變得單調、千篇一律,發現的眼睛就此矇蔽,滿眼的網路遊戲、遊樂設施……
現代的理性與科學技術固然有其高效、合理的一面,但同時也讓人們對於原始的規則與智慧越來越陌生,對自然規則及事物形成的規律等缺乏創造性的探究機會和方法……
自然教育的基本點是建立孩子對於自然的一種情懷,孩子在盡情玩耍和參與中理解和感悟自然生命的存在,好奇心,探索精神及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愛的能力。這不只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和人格修養的培養。
當我們讓孩子在自然中創作的時候,對自然充滿無限熱愛與領悟的孩子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常常超過預期。人類去完成一件事情的巨大內在力量是一種本真的情感,只有熱愛這個世界,才會有探索、學習、創新的內驅力。
-
5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如今“熊孩子”的各種惡劣行為,使得人們對“熊家長”也開始越來越怨聲載道。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反映出其背後的家庭教育的種種現狀。自然教育的錯誤教育或者是無為教育,都會引發大量“熊孩子”的誕生。
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懂得遵守公共秩序,要有規則意識,那麼在大自然裡,這些同樣適用。如果家長沒有做好正確的示範,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破壞環境、損壞花草樹木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把自由的邊界線放得毫無邊界線,要教育孩子敬畏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
-
6 # lolo47
又在高鐵!上次在高鐵上一位來自廣東的媽媽給我打來一通電話。找我要《神奇的生命立體書》的作者電話,她很激動,非要讓我感謝作者。我很好奇,也很興奮,認真聽完了她的故事。她的孩子兩歲了,自閉!沒有語言,沒有發音,和一群同樣的孩子在廣州某院的自閉症治療中心。他們不需要玩具更不需要圖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這本關於生命的立體書。他居然喜歡上了這本書。媽媽拍來了一張他坐在陽光下閱讀的照片,還分享了一段吚吚啞啞的小影片。現在他每天都會抱著這本書哼哼哈哈地念上一段。聽完,有些小激動。人生居然還能做這麼有意義的事兒。想想也是,正常的孩子都快要自閉了!同事的孩子九歲。跟我說他今天看到一隻很漂亮的蝴蝶,跟我分享他的喜悅。這高樓林立,也的確再沒了除我們而外的陽光下的生物。我們是保護了孩子還是圈養了孩子?尋找到玩伴的快樂,孩子們已經失去。有些開始對這一切漠然。我們還能泰然處之,無動於衷嗎?上帝七天創造了世間萬物,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花多久去毀了它?有清華學子覺得動物有毛皮所以不怕濃硫酸。無情,冷漠。童年給孩子留下些喜歡,陪伴,熱愛,關心,尊重是不是能夠讓孩子們更加快樂!
-
7 # 豔160065886
自然教育的缺失,當然會造成“熊孩子”的行為。愛默生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教育就是要訓練孩子的眼力、專注力並增加他的自然知識與經驗,去感受大自然的奧妙與完美,從而學會欣賞自然、尊重生命以及開發想象力。前段時間正好給閨女買過一套自然系列的書,閨女尤其喜歡《森林裡的櫻桃樹》,畫面栩栩如生,每次看都愛不釋手,天天自己在那裡講故事,講的有聲有色,難得閨女喜歡也愛看。
-
8 # 牧童放牧之夢
自然教育?我們現在還有多少能接觸到大自然的機會?一大早就被送進學校,晚上“囚禁”在家,這也許就是目前我們教育面臨的普遍現象,這個話題讓我回憶起我的兒時無限美好時光……,“見證”過蝌蚪如何變成青蛙
-
9 # 笑容悠然
自然教育的缺失確定會造成“熊孩子“行為。
讓孩子每天窩在見方大點的空間裡活動,整天坐在沙發上玩遊戲,好孩子也會憋出病來。在這鋼筋水泥鑄就的空間裡,孩子的感官大部分被封閉起來了,人類本能的敏銳漸漸被消磨掉,孩子因此也會感覺不舒服,有過剩的能量想要發洩掉。
這就好像開車的人,時間長了就有一個暴脾氣是一樣的,因為汽車的空間太小了,長期呆在汽車中的人,會覺得特別的壓抑和封閉,想透過發脾氣,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出去。
所以我們應該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在大自然中,開啟所有的感官盡情的去釋放,與大自然中的空氣,風,水,土壤去接觸,與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去接近。
在大自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像被修剪過枝杈的樹苗一樣,會變得茁壯成長。
-
10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自然教育很重要,但是熊孩子倒是跟自然教育缺失沒什麼必然關係。
我覺得熊孩子的產生,都是由於父母養育方式不當造成的。可能由於家長就很熊,所以孩子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就是說,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家長教養很好,不過對孩子過於溺愛,使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個性。
不過對於熊孩子來說,如果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的話,讓孩子多接觸自然,多接觸一些小動物,植物,等等,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童心和同理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快點長大,也能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挫折教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
11 # 嬌女子143380430
熊孩子形容年齡小不懂事,卻又調皮搗蛋的孩子。有些網友對遇到的“熊孩子”深感頭疼。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頑皮好動、對一切充滿好奇、甚至有那麼一些破壞慾望的階段。若父母能夠及早的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將不妨害他人、尊重他人生命財產、尊重公共場所秩序作為底線,並且及時的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有益身心健康的遊戲和運動上,“熊孩子”完全可以成長為“陽光少年”。在孩子們胡作非為的時候,父母切不能以“孩子還小”為由,一味地袒護;更不能當孩子造成嚴重不良事件、有人出手管教時,衝出來不分很多時候熊孩子的過分行為是兒童好奇和無知的表現,同時也暴露出其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作為。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著太多的隨意性,缺乏對孩子管束和規則意識的培養。特別是近些年來,西方“釋放天性”、“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傳播到中國後,被許多父母所誤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過於順從孩子的意願,對其放縱嬌慣,讓他們養成了肆意妄為的習慣。其實教育是一種平衡,我們在尊重和關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自制和守規則。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就認為,愛孩子是一種父性和母親的本能,但那種無節制給予孩子的愛不是一種真愛,而是一種懶惰放縱的愛,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毫無幫助。給孩子的愛需要經過父母的判斷和思考,包括對孩子自制力和規則的培養。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眾人面前乖巧懂事,但很多時候這不是在現場幾句簡單的說教就起作用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要給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父母就需要有延遲滿足的意識,並落實到細節:讓孩子看動畫片時有節制,買東西能夠等待,玩玩具要有耐心等。訓練孩子的規則意識時,父母就可透過設定時間,規律作息等方式,讓他們懂得遵守規則。
在孩子進入陌生環境或公眾場合時,父母要給予提醒。比如到別人家裡去做客,不要隨便碰他人的東西,如果想玩什麼要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同時,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並做好一些準備。比如很多時候,孩子在公眾場合由於過於興奮或者等待得不耐煩而大聲吵鬧,父母就可以事先準備一些能夠讓孩子安靜下來的玩具或圖書,還可以準備好一些和孩子進行互動的遊戲,每當孩子吵鬧時,父母會給孩子講一段神奇的故事,玩一會兒有趣的遊戲,孩子自然就會安靜下來了。
-
12 # 諾雅媽咪愛育兒
個人覺得加強孩子的自然教育可以幫助“熊孩子”減少一些對家裡設施的破壞行為。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對家裡的某一件物品好奇而開始“研究”起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卻是對家裡物品的極大破壞。如果讓孩子儘早接觸大自然,那麼孩子可以被大自然的魅力所吸引,讓孩子盡情的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樣孩子既可以增長見識,又可以享受探索的樂趣,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
13 # 靈犀呀咿呀
造成“熊孩子”行為會有各個方面的原因,不能單指是因為自然教育的缺失引起的,當然自然教育的缺失會引起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
自然教育就是讓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和花草蟲魚在一起,看到花開花落,會讓孩子更懂得生命易逝,會更加珍惜生命。
在大自然中,孩子能自由的玩耍,大聲笑大聲喊,能更好的釋放天性,有利於孩子成長。
如果自然教育缺失,那孩子就像是被困在籠子裡的寵物,自然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
-
14 # 孩子的暴龍媽咪
“熊孩子”的定義太寬,單說“自然教育”缺失就會造成“熊孩子”行為,有些武斷。
這隻能說是其中一個因素,要避免“熊孩子”行為,是還是需要家長耐心地從各個方面去正確引導孩子。
-
15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我個人的觀點是,任何教育的缺失或者不當都會間接導致“熊孩子”行為的產生,自然教育的缺失也是同樣,可能會成為滋生或是助長“熊孩子”行為的溫床。
自然教育可以讓孩子敬畏自然,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啟蒙教育。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養小動物,透過他們與小雞、小貓、小刺蝟等動物的朝夕相處,可以讓他們明白寵物之愛的力量,幫助孩子樹立保護動物的強烈願望。這是一種溫柔而美好的情感,在孩子心底柔軟地生長茁壯起來,孩子的行為會被劃定在規則的合理範圍內,不越界、不逾矩。由於他們體會了自然養育的全過程,對自然生命會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幫助他們正確辨別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
有很多小時候的“熊孩子”長大之後,變成了“虐貓族”,在動物園潑硫酸的大學生也被媒體曝光,這大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然教育的缺失或缺席。我們的孩子,從小不知道敬畏生命,長大了可能就會隨意踐踏草坪、損害公共物品,沒有規則意識,嚴重的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應該提早讓孩子融入自然教育,讓他們在自然教育中瞭解自己、認知生命,向“熊孩子”行為勇敢說“不”,調皮一點沒關係,但是敬畏之心必須永記腦海。
-
16 # 九皮皮
自然教育的缺失不會直接造成熊孩子,但會加劇熊孩子的熊行為。熊孩子的養成是在成長過程中,由諸多的原因和事情共同形式的,而自然教育只是教育過程中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到處都是生命,大到人類,小到一顆花一束草,都是生命。如果父母經常帶孩子在自然界中,告訴孩子遵守規則,要愛護這些小生命。從這些小事來培養孩子的愛心,經常接受這樣教育的孩子,對這些生命就會多一份尊重,做事就會少一份考慮,就能減少不良行為。
如果熊孩子的家長也能經常這麼教育孩子,熊孩子在體會生命美好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自發改掉一些之前不良行為。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
-
17 # 我和她的故事
大家都喜歡去大自然中散步,舒緩心情,呼吸大自然中的新鮮空氣。在那裡,孩子可以開心的隨意奔跑。
現在孩子也忙了,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 很多的培訓班,孩子玩的時間變得很少了,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孩子也可以看出家長急躁的心情,也變得急躁起來。
家長工作的忙碌往往也是忽略孩子教育的一個藉口。家長忙於自己的工作,與孩子交流少,陪伴少,孩子安全感也缺失,造成孩子的性格暴躁,專注力下降。
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的陪伴,家人的很好的情緒管理 ,面對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能正解的看待事情 ,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一頓訓斥。家庭的原因,對孩子性格的培養特別的重要。
當然,結合自然教育,是為更好的教育加分的。
-
18 # 堯媽成長記
我認為把“熊孩子”行為定義為是:“自然教育的缺失”是不完全正確的!就像李雪老師說的:“現實社會是溫暖還是殘酷,不取決於社會本身,而是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所以說“熊孩子”行為與自然教育的缺失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
當然對於所謂的熊孩子進行自然教育,例如讓孩子多接觸自然,感受大自然,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
例如散步,很少有哪項活動比散步更讓人變的頭腦清醒了,帶著你的孩子進行二十分鐘散步,不需要制定什麼計劃,只要走進自然就夠了, 欣賞景色、 傾聽自然的響聲!漸漸的會讓孩子對自然產生了敬畏,繼而他們更加的熱愛自己的生命了!
-
19 # 良父益友
“熊孩子”是網路語言,用來形容歲數小不懂事、愛調皮搗蛋、惹人討厭的孩子。他們常做一些不可理喻、帶有破壞性的事情,比如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或刪掉你的存檔,摔壞你的模型,劃爛你的螢幕,甚至還搶走別人心愛的漫畫、玩偶……當然,孩子小不懂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熊孩子”教育方面的缺失、疏漏、忽視卻不可小看。
自然界裡許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給孩子們看、講給孩子們聽,他們自己是不會留意的。由於心疼孩子,父母大多數時間讓孩子呆在鋼筋水泥、高樓深院構成的封閉空間中,幾乎每天在與電視、電腦、遊戲機親密接觸,與大自然的接觸甚少。即使上了學,學校也就是幾間房子,到處是圍欄、鐵門,為了安全起見,學校很少組織他們到校外切身感悟大自然。儘管這種方式減少了孩子意外受傷的機率,但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孩子們對各種花鳥蟲壕的認識大多是從書本上獲得的,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一出生見到的就是經過加工過的風景,越來越遠寓藍天、陽光、花草、動物等大自然因素,認不出各種野花的名字,對大自然的感覺很陌生,很遲鈍,時間長了還會造成孩子孤獨,偏執、抑鬱、焦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對外界麻木等性格,這就是所謂的“大自然缺失綜合徵”。
讓孩子們接觸大自然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很有必要的.大自然裡充滿豐沛的資源,不同年齡的孩子所體驗的感受均不同,平日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居家附近的公園或山上、海邊等地,讓孩子閉上眼睛,專心聽聽風聲、雨聲或是蟲鳴,鼓勵他尋找聲音的來源。另外,也可以帶著他用雙眼觀察自然,看看雲的變化,帶他上山體驗第一次看雪的經驗,或是看看花開花謝,聽聽孩子說說他看到的自然。
有些人認為“熊孩子”現象是兒童時期的必然,理由是“頑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相對缺乏”,是一種無奈的現象,因此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會對之表示無奈或忽視。自然教育等多種教育手段的結合應用,是避免熊孩子產生的最好方法。
-
20 # 小獸媽媽
雖然現在“熊孩子”是挺多的,但是自然教育的缺失可能是導致了一部分孩子變熊的原因,但不是完全的。
不得不說由於自然教育的缺失,小孩子對動植物冷漠,恐懼,缺乏同情心的確很多,不光是孩子,我也對某些動物非常的恐懼,雖然它並不會傷害我。
孩子肆意的踐踏花草,亂扔垃圾, 不珍惜糧食,近視,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創造力,想象力下降,都是由於離大自然太遠了,缺失了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並不是說讓孩子看看書上的植物和動物,而是鼓勵孩子去大自然中玩耍,拉近孩子和自然的距離,讓孩子暫時遠離先進的人類文明我覺得也是不錯的。
回覆列表
會。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著太多的隨意性,缺乏對孩子管束和規則意識的培養。特別是近些年來,西方“釋放天性”、“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傳播到中國後,被許多父母所誤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過於順從孩子的意願,對其放縱嬌慣,讓他們養成了肆意妄為的習慣。其實教育是一種平衡,我們在尊重和關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自制和守規則。
愛孩子是一種父性和母親的本能,但那種無節制給予孩子的愛不是一種真愛,而是一種懶惰放縱的愛,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毫無幫助。給孩子的愛需要經過父母的判斷和思考,包括對孩子自制力和規則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