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影視集結號
-
2 # 錦衣乞丐
在朱元璋晚年大肆誅殺功臣良將以後,北方的軍事就大多依靠他的幾個兒子來鎮守邊疆,其中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朱元璋原本的設想是好的,皇子鎮守邊關是很可靠的,兒子畢竟是自己人,而太子朱標性格寬厚,即位之後必定不會對自己的親兄弟下毒手,即使削藩也能落下個衣食無憂。但很可惜朱標死的太早了,所以就由朱標年輕的兒子朱允炆即位,而朱允炆與這些叔叔相差幾十歲,相互之間根本沒有多少感情。
所以就在一堆死讀書的書呆子的教唆下開始削藩,削就削吧,歷史上漢初的七國之亂就在那擺著,你掌握強大的軍事實力,並且手段溫和點,削完之後待遇好點,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成功。但他還是採用了更加殘酷的方式來收回權力。朱允炆怎麼做的,他先是從最弱小的藩王開始,捕風捉影過於急躁地一年內連續廢掉了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把他們貶為庶人,逼得湘王自焚而死,這可是他的叔叔們啊!他的迫不及待和殘酷手段使得剩餘藩王惶惶不可終日,害怕有一天那一刀砍在自己的頭上。
於是剩下的藩王開始反抗,你做了皇帝還要我們變成庶人,都是太祖血脈,待遇相差這麼多,要誰心裡都不平衡。於是由最為強大的燕王帶頭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靖難之役,可能由於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原因,朱允炆坐擁整個皇朝,卻沒有一個能依靠的弘股之臣,抱有巨大期望的李景隆反而為朱棣打開了南京城門,而他最為信任的方孝儒等人根本沒有保家衛國的能力,最終再短短三年之間,朱棣一路從順天打到應天,建文失蹤,朱棣做了這個天下的主人,可謂天命所歸。
總之朱棣成功的例子可以稱得上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朱棣確實是一個好皇帝,他文武雙全,寬嚴並濟,知人善任。明朝的國力經過他的治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相比之下建文帝確實不適合作為一個皇帝,他輕信腐儒,不通軍事,雖然性格仁厚,但太過天真。
-
3 # 金牛撒歡
為自己的性命和野心起兵,殺戮太甚!得手後和唐太宗一樣,想以蓋世偉業掩飾罪過,勤於用兵平定周邊,派出鄭和下西洋交遊各國,還有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編修永樂大典等,樁樁件件,功大於過,這就是他最想要的歷史評價。
-
4 # 傑康說歷史
首先介紹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於應天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朱棣的三個哥哥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棣即位後,曾先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南收安南。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派遣鄭和先後六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河沿岸國家的聯絡;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朱棣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會經濟也發展地非常快,而國家的統治也變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表面上看永樂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永遠安樂,而這也是明成祖的一個美好願望,每個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為讓百姓安樂,而明成祖非常注重農業,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奮,對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願望也變成了現實,人們的生活果然安樂起來,所以後世的人們總會稱呼他為永樂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人物,他千辛萬苦地奪得了王位,之後為明朝的國力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他不是個好人,逆取皇位,殘忍嗜殺,誅十族、瓜蔓抄,陰險狡詐;
他是個好皇帝,遷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績輝煌。
-
5 # 幻中詩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武力鬥爭奪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並對建文帝剩下的殘餘勢力進行無情的打壓。但是他在位的22年裡,勵精圖治,所以展現了一派祥和的氣氛,開創了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奪取皇位雖然在傳統思想來說有篡位的說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交給建文帝估計明朝肯定要走向衰敗,因為地方藩王勢力不是軟弱的建文帝能控制的。
朱棣在即位後,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邊境得到幾十年的安寧。
他遠征南安(就是現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東南亞的領導地位。
明成祖繼承了太祖的事業,對太祖的政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完善了明朝文官制度,鄭和七下西洋更是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在歷史文化上,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程序。
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開創了永樂盛世,組織編撰《永樂大典》,使得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將各類學科總集的典籍。是中華文化之盛事。
同時我們也知道開創這個永樂盛世也有老百姓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要做大事又要考慮老百姓的相關利益,這兩者明顯是不能共存的,所以,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不止有他好的優秀的一面也有他的缺點,但無論怎麼說,在明朝歷史上他是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總的來說,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英主。
-
6 # 立殘陽
總的來說我認為是公大於過。
發動靖難之役後,朱棣篡位,成功當上了皇帝,在位22年,創造了“永樂盛世”,立下不世之功
在政治上,他遷都北京,立下了“天子守國門”的傳統;組建延續500年的政治機構內閣;編修永樂大典;使鄭和下西洋;給他的兒子朱高熾選了“三楊”,這三位政治生命極其長久,竟延續了四屆領導班子。
在軍事上,他率先使用了聯合戰法,簡單說就是先用火槍轟,再上騎兵衝擊,最後上步兵收割,這看似簡單的戰法是世界首創;兩次御駕親征,給北部邊境換來了短期的和平,第一次幾乎滅了韃靼,第二次讓瓦剌20年沒抬起頭來。
所以我覺得當皇帝,他無疑是夠格的
-
7 # 歷史小公子
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人首先要當時是否他是最出色的人物。
朱棣是最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最適合的皇位繼承人!
看到這裡你肯定不同意,朱允炆才是合法繼承人,可問題是除卻朱允炆呢?朱允炆有這個才能治理好國家麼?
看看靖難做的啥事吧,不讓人傷害到朱棣,還必須打下他,兄弟你沒開玩笑吧,這操作給誰,誰能搞定,
再看看人家朱棣兄臺,早年就是帝國名將,那可是殺過無數草原人的存在,再加上當時縱橫明帝國所向披靡,難逢一知己的境界,朱允炆和朱棣比還是差些火候的。
在看玩政治,以朱允炆尿性,還真不咋地,削藩不知道循序漸進,太急躁,把朱棣這兄弟逼急了吧,跟你沒完了吧?
在看用人,用的都是啥玩意,黃子澄,李景隆?
別鬧,這是打仗,不是過家家,這絕對 是作死的
結果我們都知道朱棣靖難成功了,他在位也讓大明帝國更上一個臺階拉。
你換朱允炆他能打的過蒙古人,或者南方的少數民族,再或者是鬧出來個下西洋的兄弟!
省省吧,不敗家就不錯了,因此,在我看來,朱棣稱帝是英明,最好的結果,對大明朝!
-
8 # 布衣阿貓
提到明朝歷史,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亡國皇帝朱由檢以外,不得不提的還有靖難成功的明成祖朱棣。當時還只是燕王的朱棣,被分封在現在的北京一帶。他依靠著狹小的地盤,稀少的兵力,竟然戰勝當時坐擁天下的建文帝朱允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奇事。瞭解歷史的人會發現,朱棣能以少勝多,最後篡位成功,佔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起因,就是當時的建文帝對各大藩王進行大力削藩。在燕王朱棣之前,一共有數位權力較小,地盤較小的藩王被貶或者被關押。朱棣愁上心頭,與身邊的謀臣一討論,發現自己若是按兵不動,不久後削藩的命令也會落到自己頭上。於是朱棣一咬牙,心想反正伸頭是死,縮頭也是死,不如反抗一下,浩浩蕩蕩持續了四年的靖難之役就拉開了帷幕。
起初,朱棣也不抱著能成功的想法,誰曾想當時的朝廷兵力雖然多,但卻沒有合格的大將統領。面對人數遠遠少於自己的燕軍,朝廷的軍隊節節敗退,每天都會失去大片城池和土地。朱棣大喜過望,親自上戰場指揮作戰。憑藉著朱棣的傑出軍事才能,燕軍一步一步向南方進軍,最終成功以少勝多,攻下南京城,朱棣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除了他自身的戰略意識不足,更大的原因是在於當時朝廷缺乏能征善戰的大將。起初,建文帝派遣耿炳文作為主帥征討燕地,在前幾次的交戰中,耿炳文率領的朝廷軍隊採用保守原則,卻接連失利。於是建文帝又換李景隆作為主帥,採用主動出擊的作戰方式,又被朱棣大敗。朝廷軍隊士氣低下,在與燕軍的對戰中敗多勝少。
朝廷為何沒有大將可以出征,這就不得不提到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位時,本想將皇位傳給太子朱標。為了使朱標能鎮壓住各大藩王,掌控好國家,朱元璋安排了馮勝、王弼、傅友德、藍玉四名勇武無雙,計謀超群的人才輔佐太子。沒想到太子朱標在還沒登基前就暴斃了。朱元璋為了確保皇太孫朱允炆不被這四大權臣控制,忍痛將他們殺死,卻沒想到在不久後,朝廷中再也沒有人能為自己的皇太孫征討叛亂。
朱元璋為子孫後代的苦心經營可稱得上是煞費苦心,但奈何時運不濟,燕王朱棣抓住朝廷內部空虛的時機,成功將皇帝寶位搶到手。朱棣為何能夠靖難成功,要怪也只能怪朱元璋做錯了一件事,把當年輔助太子朱標的大將全部剷除了,要是太子朱標不死,或者大將,謀臣猶在,何愁不能平定藩王叛亂。只能說朱棣運氣實在好,成功撿漏當了皇帝。
史料出處:《明鑑綱目》、《明通鑑》、《明史》、《太宗實錄》
-
9 # 中國滄州愛旅遊
總的來說我認為是公大於過。
發動靖難之役後,朱棣篡位,成功當上了皇帝,在位22年,創造了“永樂盛世”,立下不世之功
在政治上,他遷都北京,立下了“天子守國門”的傳統;組建延續500年的政治機構內閣;編修永樂大典;使鄭和下西洋;給他的兒子朱高熾選了“三楊”,這三位政治生命極其長久,竟延續了四屆領導班子。
在軍事上,他率先使用了聯合戰法,簡單說就是先用火槍轟,再上騎兵衝擊,最後上步兵收割,這看似簡單的戰法是世界首創;兩次御駕親征,給北部邊境換來了短期的和平,第一次幾乎滅了韃靼,第二次讓瓦剌20年沒抬起頭來。
所以我覺得當皇帝,他無疑是夠格的
-
10 # 使用者2140陳福銀
明朝朱棣時代,也就是朱元璋晚年時,朱元璋昏 庸無道,忠奸不分,聽用奸臣漢馬兩黨饞言,火燒慶功樓,燒死多名大臣,逼走劉伯衛等大臣。四太子對當時朝政大為不滿再加上當時貪官汙吏太多,欺壓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朱棣在胡大海等大臣的擁護下對抗朱元璋,掃除奸黨,北掃元朝餘部,統一了大明朝,造就了百姓戰亂之苦,得到了民心,平安了天下,成為了明朝一代賢明皇帝。
-
11 # 清水空流
凡是皇子都有當皇上的心。謀朝篡位比比皆是。異性造反篡位,禪讓做戲也不少、就事實而言朱棣篡位登基真不算什麼。畢竟還是他們老朱家當皇上,用朱棣罵方孝孺的話就是:“我們家的事,你就別管了”。方孝孺就死在他的“迂腐”上。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任君主。大明朝建立封燕王。就藩北京,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為求自保。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推翻建文在南京稱帝。朱棣42歲登基,在位22年。在位期間外五次親征蒙古,平定安南、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 。公元1424年8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駕崩,廟號成祖。史書評價朱棣: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朱元璋大概都想不到自己家老四有這麼大的本事和野心,必須要承認的是,朱元璋從來沒有的傳位朱棣的意思。朱棣也沒有篡位的意思,如果朱元璋可以從來的話,他做的肯定不是殺朱棣,而是不立朱允炆。朱棣是真心當藩王,正式建文由於削藩,朱棣出於自保而起兵,朱棣的成功偶然性很大。如果不是建文無能。朱棣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朱棣運氣沖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次宗室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
自己家裡爭帝位,實際上不算事,但由於朱棣自己心裡沒底。對建文一系殺戮太重,太狠,太絕,這是朱棣最為後世所詬病的地方。朱棣都沒怎麼想過要造反。應該是很本分的。但形勢所逼,不得不反走一步算一步。正式成功的太偶然,為了確保帝位的穩固朱棣才如此殘忍。
-
12 # 遲飛評論
朱棣不得不謀反嗎?不是。朱棣更多的就是野心使然 。比如後來朱棣的兒子也想謀逆,是逼到嗎?寧王朱辰濠謀反,是逼的嗎?
不必替他們遮掩,說不謀反也是死。
動機其實就是——我當藩王不自在,當不了皇帝我死不瞑目。我一定要當皇帝,朱允炆算什麼東西?有能打得麼?他們打不過我。他的權我一定要奪到手!
什麼被逼的,我要當皇帝還是被逼的?嗯對!我老爹建立大明,也是被逼的。叫花子的必殺技就是變成皇帝!
-
13 # 唐塔正和
朱棣謀反也談不上。畢竟這是他父親的江山,給誰都一樣。
實際上這也是歷史選擇了他,而他也把握住了機會,掌握了歷史。
因為在那個時候需要這樣一個鐵腕的人出現。沒辦法,我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14 # IP觀察員Ethan
國家公器也,善為者用之。
謀反稱帝,這個說法,不科學。從後世來看歷史,並帶入現代觀點,這是不科學的歷史觀。
-
15 # 披堅執銳K
分封制造成必然皇權鬥爭的結果。朱棣文治武功可圈可點,歷史功績整體上得到大多史學者認可,唯一就是對建文舊臣處罰過於殘酷了。
-
16 # 跪射俑
從他繼位後的所做所為,確實此建文帝做的好,“永樂之治"當時明朝國力鼎盛,萬邦來朝,北部、東北部的遊牧民族都很恭順。
-
17 # 好白120
個人觀點,在評價篡權奪位的歷史事件時,完全可以從人性出發。朱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最後皇帝落到侄子手裡心裡是不服氣的。做為朱允炆輩分小,年輕氣盛,下面一群長輩倚老賣老,他又是會怎麼想?中間加上圖謀不軌的人挑撥一下,惡念就生了。再說如果不是朱允炆上位,如果是朱允炆的老爹,也就是朱棣的大哥朱標上位,朱棣能造反嗎!朱標作為大哥在朱家的威望不是朱棣撼動的,就是他反,其他藩王不會響應。恰恰是因為他的篡位埋下明朝幾次藩王造反的禍根,朱棣的老三孩子就又學他,好在這次朱棣家的大孩子繼位後一年才死的,不然他孫子也完蛋。
-
1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從大局來看,靖難之戰是朱棣為自己的兄弟們憤怒的吶喊
權力這個東西幾乎是個無底洞,只要嘗過了權力的味道,那麼很難有人甘願放下。就拿明朝的藩王來說吧。朱元璋大搞分封的時候就有人對此提過不滿,但是朱元璋不管,認為自己的《皇明祖訓》能夠鎮壓住諸王。然而人的慾望是戒不掉的,因此當新生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黃子澄等人建議下要削藩,藩王能同意嗎?
對於不同意的藩王,建文帝是一點也沒有手下留情都說建文帝仁慈,是一個仁君,但是任何一個皇帝對於自己的皇位都是十分重視的,建文帝也一樣,一上臺不久他就先是逼死了自己的親叔叔,湘王朱柏,而後周王朱橚(sù),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等都先後被剝去爵位幽禁起來
從個人角度來說,朱棣造反也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早在建文初年,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可以說建文帝已經做好對朱棣的進攻準備了,如果此時不反抗,朱棣也是死路一條
-
19 # 乞力馬扎羅山煤礦工
朱元璋為了鞏固後代的統治,大殺功臣。使得能征善戰的功臣大多被殺,到朱允炆繼位之後,能打仗的人不多了,其中朱棣就是最傑出的一位。朱棣被封燕京,作為藩王,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和其他藩王一方面防範北元,一方面當朝廷出現奸臣是可以靖難。這使得這些藩王有一定的戰鬥力。
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棣一方面前期做了足夠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控制了其他藩王的兵力,兒朝廷方面這正能作戰的很少,用人不明。派李璟隆討伐,李璟隆把大軍丟失殆盡,到後來,李璟隆在南京率先投降。史書大都懷疑他是內奸。其餘的人又打不過朱棣,最終促成了朱棣的成功。
朱棣的軍事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從他稱帝前後對北元的戰爭可以看出。一般是朱棣率領虎狼之師,一邊是朝廷方面承平日久,軍隊沒打過仗。大臣只能動嘴,不能打仗。所以勝負毫無懸念。
-
20 # 空山新雨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朱棣遇到了他命運轉折的導火索。
被動亦或主動的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朱棣本想著安安分分的當自己的燕王,但沒有任何人會看著那些藩王擁兵自重,更不要說皇帝了。
兩個人開始了叔侄間的勾心鬥角,這邊找間諜那邊找同盟,而鬥爭也慢慢的向臨界點上升著。
皇室,象徵著權威,而這點就是某些漏洞的存在,也就導致了朱棣從死亡的深淵裡看到了曙光,從而走上了真正的反路,直至稱帝的那一天。
清君側的理由找的真好,迷信的說法也加入了戰爭的藉口中。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衝擊。雖然朱棣及其部隊這期間也遭受過彈盡糧絕的困擾,但終歸是慢慢被解決了。
隨著城門的攻破,朱棣的帝王之路也終於打開了大門。
回覆列表
朱允炆雖然是個仁善之人,但是他繼位之後為了增加中央集權,走了一步削藩的險棋。先後將五個藩王權力全部削除掉,把最後一個實力最強的朱棣放到最後,這時候的朱棣看到五個藩王被拿下,自然早已看清形勢做好打算。朱棣是透過裝瘋賣傻,才臨時騙過去朱允炆,這主要也和朱允炆心慈手軟有關係。所以當時朱棣不造反,就會像其他藩王一樣被削去權勢,那樣他就更不可能稱帝了。那既然太子大哥朱標都死了,那太子之位就空缺出來了,其他兄弟的成色不足,給朱棣第二梯隊一個很好的奪嫡機會。可是朱元璋就是在朱標死後不立太子,讓朱棣心有所怨。即使自己在藩邸立再大的功勳也是對於太子之位,都是“水中月鏡中花”的結果。再一看朱棣的謀反是必然的朱棣的雄才大略不是一個區區燕王就可以束縛的朱棣有兩次登基當皇帝的先兆第一朱棣能文能武,有謀略有膽識朱元璋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他,只是說前面有朱標所以不敢僭越,第二就是朱標死後朝中多數人,加上萬裡邊疆的遊牧民族都視朱棣為大明的新君,這大大加強了朱棣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