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21 # 揚生解史

    其實不能稱朱棣為謀反,他出兵是符合朱元璋當年定下的規定的,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支援他的原因。

    朱棣起兵符合“靖難遺訓”的要求

    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朱元璋當政時,為防朝中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舉兵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以此為理由,指控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朱棣不起兵,就會被廢

    在朱棣起兵前,朱允炆在一年的時間內已削廢了五個藩王,五王全部被廢為庶人。朱允炆下一個目標就是燕王朱棣。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起兵靖國難,二是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在權衡後,他選擇了起兵靖國難。

  • 22 # 闡釋君

    因為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播出,明成祖朱棣備受關注,傳奇的永樂大帝其實一直在是傳奇級別的存在,對於朱棣的評價一句話很適合“千秋功過,誰予評說”

    一起重新認識明成祖朱棣

    對於靖難我們要論證來看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是從嘉靖年間進行更改的廟號,之前都稱明成祖為明太宗,所以明成祖是少有在同一王朝內,第二個稱祖的,其中原因很複雜,簡單點說一是嘉靖透過大禮儀之爭把其父親抬上太廟,然而太廟供奉名額有限,所以就將明太宗抬高位置廟號稱為成祖。二也是側面映證了朱棣對於明朝有再造之功德,如果平行時空有建文皇帝的大明依然存在,細細研究你會發現會和朱棣之後的明朝不屬於一個朝代。所以將朱棣稱祖並不過分。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有人說他是元順帝之子,因為其母親是高麗貢獻的妃子,被朱元璋看中入宮為妃,進而懷孕,這就和魏文帝一樣,其實屬於野史無稽之談。但對於朱棣的身世卻是在歷史上有諸多疑點,但是精明如朱元璋不會把一個有身世嫌疑的皇子放在燕地,所以這個無需質疑其血脈。但是出身非嫡卻是很有可能。在他之上還有三個哥哥,按照朱元璋安排的祖訓,這皇帝怎麼輪也很難輪到他。三個哥哥分別為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根據《明史》記載三位均是馬皇后所生,所以朱棣即便是深受朱元璋喜愛但是相當皇帝他真的不敢想,然而似乎是歷史的捉弄,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當時對於立太子還是有些疑慮的,想要冊立朱棣,並因此詢問過身邊大臣朱元璋: “太子死了,皇長孫弱不更事,治理國家必須得人才行,我想立燕王為皇太子,你們以為如何?”翰林學士劉三吾說: “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 且皇孫年長,可以繼承矣。”朱元璋想自己定的規矩不能自己打破朱允炆還是比較賢明的,加上朱元璋對於自己制定的明朝秩序有者屬於自己的自信所以他還是放棄了立燕王為太子,因為秦王,晉王都在,恐起動亂,——《太祖實錄》卷一

    但是朱元璋對於朱棣的喜愛還是史料有記載的,朱元璋稱朱棣為“攘外安內,非汝而誰。”——《太祖實錄》卷一二三

    但是命運卻是喜歡捉弄人,馬皇后的基因似乎也存在著某些問題,太子早逝後,秦王,晉王,皆三十九歲而逝,朱棣就是這樣成為了長子。洪武三十一年的朱棣似乎看見了自己距離地位最近的時候。在朱允炆詢問朱元璋大將造反有藩王戍守,哪藩王造反有該怎樣時,朱元璋似乎也沒有辦法,摯友皆可殺,親屬亦可死,然而自己的兒子,孫子,確實是朱元璋的軟肋,看朱元璋一生別的不說,對於馬皇后和自己的兒子們確實還是很好的,

    所以對於靖難難說對錯,侄子要削藩,叔叔不同意,結果侄子擁有全國之力卻依然幹不過燕地的叔叔,在很多人看來輸了也確實能力上沒有朱棣高明,但朱允炆畢竟沒有參戰實戰,年級尚淺,如果在給他十年時間,結果還很難預料,只能說朱棣繼位是命運選擇,只要朱標多活幾年,或者他的嫡親叔叔,晉王,秦王還或者,這場起義皇帝是誰來作很不可知。

    所以說朱棣作皇帝是他自己的選也是時代的選擇。

    大功之中也有小錯

    1.遷都北京,有人說因為北方經濟基礎差,錢糧北運消耗多,之中隱藏的貪汙嚴重是明朝後期經濟差的原因之一。這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們脫出明朝範圍,在整個中華史上,北京的位置才是四通八達之所在,不管是蒙古草原,青藏高原,東北還是關內,北京為都城,都很好的將全中華串聯起來,朱元璋時期已經想要更換帝都,因為南京地區南方,對於全國統治不便利,且無險可守,並不安全。但太子的早逝使朱元璋沒有精力繼續搞下去,朱棣卻對此有著自己的熱衷。從南宋滅亡起北方文化,經濟,政治,影響力都不如南方,如果在不建都,放在今天可以想象中原地區的經濟和影響力會低到什麼層次。但是明後期卻是存在供給不便,情況存在。

    2.鄭和下西洋,雖然沒有進行海外殖民沒有使中華成為海外拓展文明之一,沒有持續海上貿易,但是取證明了南沙群島的歸屬,現在在南沙群島還有著永樂群島的稱呼這也是功在千秋之舉。

    3.五次親征漠北,經營西北設哈密衛,經營西南設定貴州布政司,經營東北設奴兒干都司,看似窮兵實則維護國家主權。損勞民傷財,卻也指正民風,華夏之威不可辱

    4.製作《永樂大典》當時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書。對於史料的保留有著不朽功勞。

    對於永樂大帝還是那句話千秋功過,誰予評說,我認為朱棣是少有的一大偉帝

  • 23 # 鼎武春秋

    自古皇家最薄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朱元璋傳位朱允文是因為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江山,他殺了太多的功臣,看似穩固的江山,實則暗潮洶湧,朱棣當然不甘心,權利慾望最動人心,所以他謀反稱帝,卻也不失為一位好皇帝,對外不和親,天子守社稷,讓四海俯首稱臣,總的來說,功過參半,也是感到自己殺戮太重,江山需要溫和過度,穩定是第一位,也是為什麼後來傳位長太孫的原因!以上是我的一點觀點,謝謝!

  • 24 # 火炎焱燚鑫鑫鑫

    朱棣是雄才大略,朱允汶偏斯文柔弱。當時元朝餘勢在北方尚存,且不弱。如果不是朱棣爭取到皇位並遷都北京,並加強邊防,而且御駕親征,徹底打敗漠北的元朝餘孽,那麼朱允汶在南京斯文的統治很可能在朱棣死後無人能抵禦時被北元捲土重來滅掉。

    所以說,朱棣無所謂謀反。天下就應歸有能有德的雄才大略者所有!

  • 25 # 考古者說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採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減他的各位叔叔——朱元璋分封的各個藩王的權利。

    老爹剛走沒多久,大侄子就搞事情搞到自己頭上,各個藩王肯定不樂意,不過畢竟大侄子朱允炆是老爹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老爹剛走餘威尚在,藩王們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權利被一點點的剝奪。

    但是朱棣忍不了了,他引用老爹朱元璋封他為藩王時說的“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以“誅齊黃,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所以朱棣起事,也被稱作“靖難之役”或“靖難之變”。

    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徐達可以算得上是朱元璋信得過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徐達去世之後,朱元璋逐漸把軍權交到了傅友德,馮勝和藍玉等人手中,但是朱元璋顯然還是信不過自己的這些老部下們,多次清洗之後,名將被屠殺殆盡,軍權就落到了幾個藩王手中,燕王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一開始之所以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封到他所建立的龐大帝國的四面八方,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勤民奉天,藩輔帝室"。相比於外姓,朱元璋顯然更相信自家親戚。

    朱棣的母親到底是誰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棣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子,所以朱棣在一開始肯定明白,皇位根本輪不到自己這裡,因為他是老四。

    但是隨著太子朱標的去世,使得朱棣看到了一絲希望。

    朱標是他們兄弟中的老大,朱元璋的大兒子,毫無疑問的是帝國的繼承人。但是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就早早的撒手人寰,而且朱標的大兒子朱雄同樣早早去世,留下來二兒子朱允文,其他的孩子更加年幼。

    朱標

    老二秦王是朱元璋一直不太能看上的,《諡秦王樉冊文》中評價秦王就說他“不良與德”,老三晉王棡雖有一定才能,但與老四朱棣相比還是朱棣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老三老四都不是嫡子,所以相比之下朱棣有得一爭。

    但是朱元璋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這或許讓朱棣很是不爽。而且朱允炆上臺之後,各項政策仍延續朱元璋時代(可參考郭厚安先生《論靖難之役的性質》一文),自己只幹了一件新鮮事——削藩。自己的位置還沒坐熱乎,就把刀子架到了自己的叔叔脖子上。

    削藩,的確是導致朱棣起兵的最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朱棣之所以起兵是在朱標去世後使他萌生起了對於皇位的渴望。正如《建文朝野彙編》中所說的:“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齊黃之議,未盡非也,燕王持籍口於此耳”。

    慾望正似猛獸洪流,一發而不可收拾。

    朱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歲女孩每天一練鋼琴就哭,還有必要堅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