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月浦錢堯
-
22 # Forest醫生祥子
原文是這樣的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衝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鬥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
23 # 樂緣國學易學諮詢
出自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現實意義,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
-
24 # 繼往開來huangniu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是:“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作者首先列舉了六位經過貧困和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前人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堅毅頑強。而安樂富貴,容易銷磨人的意志。從而得出了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結論。
孟子這句話,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歷史上,千百年來,它激勵了無數後人,勇於克服困難,甘於面對磨難,越是艱險越向前,從而取得了事業的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國內經過全民抗疫,雖然遭受巨大損失,但多難可以興邦,前境光明燦爛。國際面對美帝霸權主義,可以激勵全華人民萬眾一心,團結奮鬥,一定可以實現偉大的復興夢想。
-
25 # 人間難逍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一書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偉大的思想家,是承繼孔子之後的“亞聖”。在《孟子》一書中,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以“性善論”為核心,提出了仁政和修養的學說,主張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透過自身努力,自覺提高修養就可以成為聖人。
為了論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孟子列舉了很多古人的事例。首先說到聖王舜,舜是種田出身的,不過他的人格和學問名滿天下,後來堯把政權交給他。傅說是做水泥工的,周朝的大臣膠鬲是賣鹽魚出身的。這些都是劃時代的大人物,是改變歷史的人物。
歷史和現實的意義凡是人才,大則對於人類、國家、社會有貢獻,小則是一個單位的領導,他們大概的出身、經歷,都離不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大原則。上天要給他擔負一個重大的責任的話,一定先使他經過一段艱苦的磨練,梅花香自苦寒來啊。
回覆列表
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是前期君主聖明,能夠聽得進忠言,知道“水能載舟易能覆舟”的道理,因此重視百姓的利益,國家變得富強。但到了中後期,許多皇帝貪圖享樂,重用讒臣,欺壓百姓,忘記了前朝覆滅的教訓,最終政治上腐敗,導致國家滅亡。同樣的道理,到了今天,我們也應該牢記歷史帶給人的啟示,無論國家還是個人,在享受安定富足的生活時,一定不要忘記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敵視中國的國家,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發展,才能使敵人知難而退。